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0672发布日期:2020-04-24 20:59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分子材料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被称为现代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成品或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通常存储在特定的储罐中,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储罐均为固定式,罐体转移的话需要借助运输车进行运输,该过程中,储罐的装车与卸车都会非常繁琐,尤其当储罐在厂区的不同厂房之间转移时,使用运输车则会显得费时费力,使用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分子材料储罐运输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包括罐体与安装架,罐体的顶端设有进料端,进料端的两侧设有位于罐体上的第一挂耳,罐体的底端设有出料端;

罐体的中部固定套接有固定套,固定套的两相对侧均垂直固接有转轴,安装架包括底座,底座上垂直固接有支撑架,转轴转动连接于支撑架上;

底座的底部安装有升降式辊轮;

底座的两端均铰接有可在水平方位与竖直方位之间摆动的摆动架,摆动架与底座在正对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摆动架的外端设有第二挂耳,罐体正对摆动架的顶部一侧设有第三挂耳,罐体正对摆动架的底部一侧设有第四挂耳,第二挂耳与第三挂耳或第四挂耳通过两端带有挂钩的连接杆连接。

其中,底座的底部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上下移动的升降板,升降板的底部设有至少四个辊轮,底座上螺接有四个竖向设置的调节杆,四个调节杆对应升降板的四角,调节杆的底部可转动的连接在升降板上,调节杆的顶部设有六棱柱段。

其中,升降板的顶部设有转孔,调节杆的底部固接有转块,转块间隙套接于转孔中,转孔的端口固接有限位环,限位环间隙套接于调节杆上。

其中,底座顶部设有安装槽,调节杆位于安装槽内,底座顶部可拆卸的安装有用于覆盖安装槽槽口的防护罩。

其中,摆动架的外端上固接有连接块,连接块上设有安装孔。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包括罐体与安装架,罐体顶部设有第一挂耳,罐体的中部固定套接的固定套的两相对侧均垂直固接有转轴,安装架包括底座,底座上垂直固接有支撑架,转轴转动连接于支撑架上;底座的底部安装有升降式辊轮;底座的两端均铰接有可在水平方位与竖直方位之间摆动的摆动架,摆动架与底座在正对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摆动架的外端设有第二挂耳,罐体正对摆动架的顶部一侧设有第三挂耳,罐体正对摆动架的底部一侧设有第四挂耳,当罐体竖直放置时,摆动架垂直于底座,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挂置在第二挂耳与第三挂耳上,从而实现罐体的竖直放置,放置的罐体占据空间小,结构稳定性强,并且还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当罐体需要运输时,摆动架摆动至水平位置,再通过螺栓将摆动架固定,调节升降式辊轮支撑在地面上,使得罐体转动90°,罐体一侧的连接杆挂置在第二挂耳与第三挂耳上,罐体另一侧的连接杆挂置在第二挂耳与第四挂耳上,从而将罐体水平固定,固定后的罐体即可推拉运输,从而实现了罐体的运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分子材料储罐运输繁琐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罐体竖直放置与水平运输两个状态的便捷化转换,使得罐体既可以竖直放置,减少空间占据量,提高了放置的稳定性;又可以水平运输时,运输方便,减少了人力,降低了人工作业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运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罐体1,进料端10,出料端11,第一挂耳12,固定套13,转轴130,第三挂耳14,第四挂耳15,底座2,滑槽20,调节杆21,转块211,安装槽22,防护罩23,支撑架3,摆动架4,第二挂耳40,连接块41,安装孔410,升降板5,辊轮50,转孔51,连接杆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正常工作时的方位为准,不限定其存储及运输时的方位,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的位置关系。

如图1所示,可运输式高分子材料储罐包括罐体1与安装架,罐体1的中间部分为筒体,两端部分为弧型,竖直放置时,罐体1的顶端设有进料端10,罐体1的底端设有出料端11,罐体1的顶部焊接有第一挂耳12,第二挂耳40设有两个,两个第一挂耳12对称设置在进料端10的两侧,第一挂耳12用于通过挂钩以及绳索从而连接起吊机。

如图1所示,罐体1的中部固定套接有固定套13,固定套13焊接在罐体1上,固定套13的两相对侧均垂直焊接有转轴130,转轴130与固定套13之间设有加强筋,安装架包括底座2与支撑架3,支撑架3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2的顶面上,并且支撑架3与底座2相邻面上安装有加强角板,转轴130转动连接在支撑架3的顶部。

如图1、图2以及图3共同所示,底座2的底部安装有升降式辊轮,本实施方式中,底座2的底部设有滑槽20,滑槽20内设有上下移动的升降板5,升降板5的底部设有至少四个辊轮50,底座2上螺接有四个竖向设置的调节杆21,四个调节杆21对应升降板5的四角位置,调节杆21的底部可转动的连接在升降板5上,调节杆21的顶部设有六棱柱段,六棱柱段方便连接扳手,通过扳手等工具同时正向转动四个调节杆21,使得调节杆21沿着底座2向下旋动,同时带动升降板5向下移动,直到辊轮50位于底座2底面以下一定距离,此时的底座2便可以沿着地面移动,反之,同时反向旋转调节杆21,使得辊轮50完全进入到滑槽20内,此时的底座2支撑在地面上。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底座2的两端均铰接有可在水平方位与竖直方位之间摆动的摆动架4,摆动架4摆动到竖直方位时,摆动架4的板面压靠在底座2的端部上,形成限位支撑,此时两侧的摆动架4以及支撑架3围绕在罐体1的外围,具有防护功能;摆动架4摆动到水平方位时,摆动架4与底座2的相对端贴合压靠在一起,并且该相对的两端通过插接螺栓,再将螺栓上连接螺母实现固定。

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摆动架4的外端焊接有第二挂耳40,罐体1正对摆动架4的顶部一侧焊接有第三挂耳14,罐体1正对摆动架4的底部一侧焊接有第四挂耳15,第二挂耳40与第三挂耳14或第四挂耳15通过两端带有挂钩的连接杆6连接,从而实现罐体1的固定,具体地,当罐体1竖直放置时,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挂置在第二挂耳40与第三挂耳14上,当罐体1水平设置时,支撑架3一侧的第二挂耳40与同侧第三挂耳14挂置连接,支撑架3的另一侧的第二挂耳40与同侧的第四挂耳15挂置连接。

具体使用时,当罐体1竖直放置时,摆动架4垂直于底座2,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挂置在第二挂耳40与第三挂耳14上,通过罐体1的两侧连接杆6形成对罐体1的固定。当罐体1需要运输时,将起吊机连接第一挂耳12,轻微摆动罐体1,同时人工将连接杆6拆卸,并且将摆动架4摆动至水平位置,并且通过螺栓将摆动架4固定,控制起吊机升高,使得底座2距离地面5~10cm,再调节调节杆21,将辊轮50调节至底座2的地面以下,控制起吊机将底座2放至地面上,用挡块将辊轮50固定住,控制起吊机将罐体1转动90°,然后将左侧的连接杆6挂置在第二挂耳40与第三挂耳14上,同时将右侧的连接杆6挂置在第二挂耳40与第四挂耳15上,完成后将罐体1与起吊机拆卸。拆除挡块后,罐体1即可推拉运输。其他使用方法中,当罐体1需要运输时,左侧的连接杆6不拆除,只拆除右侧的连接杆6,左侧的摆动架4随起吊机转动罐体1而同步动作。

本实施方式中,升降板5的顶部设有转孔51,调节杆21的底部固接有转块211,转块211间隙套接于转孔51中,转孔51的端口通过螺栓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间隙套接于调节杆21上,从而实现调节杆21可以相对升降板5转动,而又不会产生轴向的移动,其他方式中,亦可采用t型槽配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调节杆21与转块211的结构来实现。

优选地,底座2顶部设有安装槽22,调节杆21位于安装槽22内,避免调节杆21延伸过长导致影响使用,底座2顶部可拆卸的安装有用于覆盖安装槽22槽口的防护罩23,从而对调节杆21形成防护,避免灰尘或者物料粘附在调节杆21上,影响旋转性能。

优选地,摆动架4的外端上固接有连接块41,连接块41上设有安装孔410,通过安装孔410可以与动力车进行插栓或者绳索连接,进一步方便装置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