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和软管生产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1212发布日期:2021-12-11 11:18阅读:62来源:国知局
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和软管生产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和软管生产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对软管进行生产加工时,部分对软管的放置情况存在要求,如软管的注肩或封装等。现有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其上料装置都较为简单,上料装置将软管上料至输送装置的模具上时,软管的放置情况不一,一般会设置有对位调整装置对软管的放置情况进行调整,在上料装置将软管上料至输送带或输送盘的模具上之后,输送带或输送盘将模具上的软管输送至对位调整装置,对位调整装置通过驱动抵接于软管外表的调整轮转动,带动软管转动对位,并通过检测装置对软管上的色标进行检测,以调整确定软管的放置情况,但是这样的设计,需要根据对位调整装置在输送带或输送盘上额外设置工位,导致软管的输送路线较长,增大了设备的体积,并且,也会导致软管的生产效率较低,不便于软管的生产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其能够将对位调整好的软管输送至模具上,以使得上料至模具上的软管能够符合生产需要放置,避免须额外在输送装置上设置对位调整装置的麻烦,便于使用。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该软管上料对位装置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其包括机架和连接于所述机架的上料机构、推料机构和检测组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中转工位,所述上料机构能够抓取软管并能够将软管输送至所述中转工位,所述推料机构能够驱使所述中转工位的软管转动并能够将软管输送至模具上,所述检测组件与所述推料机构电性连接并能够对所述推料机构上的软管的色标进行检测。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软管上料对位装置设置于软管生产加工设备中,上料机构对上一加工步骤得到的软管进行抓取并输送至中转工位,推料机构驱使中转工位的软管转动并通过检测组件对软管的色标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软管的色标后,推料机构停止转动软管,完成对软管的对位调整,随后,推料机构将对位调整好的软管输送至输送装置的模具上,以使得上料至模具上的软管能够符合后续生产需要放置,避免须额外在输送装置上设置对位调整装置的麻烦,有助于缩短输送装置的输送行程,减少软管生产加工设备的体积,同时有助于提高软管的生产效率,便于使用。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推料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连接的推杆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推杆组件移动,所述推杆组
件的下部能够伸入至位于所述中转工位的软管内,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推杆组件转动,所述推杆组件的下部能够扩开,以能够与软管的内壁抵接并能够带动软管转动,所述推杆组件的下部能够收合,以能够与所述软管分离。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推杆组件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连接头、移动件、卡爪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杆体的下端与所述连接头连接,所述第二杆体活动穿设所述第一杆体并与所述移动件连接,所述卡爪件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头,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卡爪件,所述卡爪件设置有多个并沿所述连接头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杆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杆体上下移动并能够带动所述移动件移动,所述移动件分别与各个所述卡爪件抵接并能够驱使所述卡爪件克服所述弹性件的作用力转动,所述卡爪件能够转动至与软管的内壁抵接。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件为环形弹性圈,所述连接头上对应所述卡爪件设有供所述卡爪件容置的卡爪槽,所述连接头内设有活动腔,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活动腔中,所述卡爪槽与所述活动腔连通,所述连接头上设有与所述卡爪槽连通的环形槽,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环形槽并作用于所述卡爪件,所述卡爪件能够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相对所述连接头转动。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头与所述第一杆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杆体的下端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所述连接头的上端设置有插接部,所述第一杆体的下端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插接空间和锁紧套,所述插接部上对应所述第二杆体设有连接孔,所述移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头,所述第二杆体穿设所述连接孔并能够与所述移动件抵接,所述插接部穿设所述锁紧套并能够插入至所述插接空间,所述锁紧螺母能够通过螺纹旋合移动以使所述锁紧套压紧于所述插接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转工位处设置有中转座,所述中转座上对应软管设置有中转料槽和位于所述中转料槽的吸附组件,所述上料机构能够将软管输送至所述中转料槽中,所述吸附组件能够将软管吸附于所述中转料槽。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转座连接有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中转座相对所述推料机构前后移动。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组件和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驱动连接的吸盘组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吸盘组件转动,所述吸盘组件能够对软管进行吸附抓取。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其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软管上料对位装置。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的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其有助于缩短输送装置的输送行程,减少软管生产加工设备的体积,同时有助于提高软管的生产效率,便于生产应用。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软管上料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软管上料对位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3中软管上料对位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24.图6为图3中软管上料对位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25.图7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7中推杆组件处于使用状态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机架100、中转工位101;
29.上料机构200、第三驱动组件210、第三驱动器211、转动臂212、吸盘组件220;
30.推料机构300、卡爪槽301、活动腔302、环形槽303、插接空间304、连接孔305、第一驱动组件310、第一驱动器311、第二驱动器312、移动座313、推杆组件320、第一杆体321、第二杆体322、连接头323、移动件324、卡爪件325、弹性件326、锁紧螺母327、插接部328、锁紧套329;
31.检测组件400;
32.中转座500、中转料槽501、吸附组件510、第二驱动组件520;
33.软管1、模具2。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出现若干、大于、小于、超过、以上、以下、以内等词,其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37.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8.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
中的具体含义。
39.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其包括机架100和连接于机架100的上料机构200、推料机构300和检测组件400,机架100上设置有中转工位101,上料机构200能够抓取软管1并能够将软管1输送至中转工位101,推料机构300能够驱使中转工位101的软管1转动并能够将软管1输送至模具2上,检测组件400与推料机构300电性连接并能够对推料机构300上的软管1的色标进行检测。
40.可理解的是,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使用时,软管上料对位装置设置于软管1生产加工设备中,上料机构200对上一加工步骤得到的软管1进行抓取并输送至中转工位101,推料机构300驱使中转工位101的软管1转动并通过检测组件400对软管1的色标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软管1的色标后,推料机构300根据检测组件400的检测情况停止转动软管1,完成对软管1的对位调整,随后,推料机构300将对位调整好的软管1输送至输送装置的模具2上,以使得上料至模具2上的软管1能够符合后续生产需要放置,避免须额外在输送装置上设置对位调整装置的麻烦,有助于缩短输送装置的输送行程,减小软管1生产加工设备的体积,同时有助于提高软管1的生产效率,便于使用。
41.实际应用时,上料机构200和推料机构300的具体结构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响应式设定,在此不作详细描述,以下再作具体说明;检测组件400可以是通过色标感应器对软管1的色标进行检测,或通过图像识别进行对软管1的色标进行检测,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组件400的构成和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42.在某些实施例中,推料机构300包括第一驱动组件310和与第一驱动组件310驱动连接的推杆组件320,第一驱动组件310能够驱动推杆组件320移动,推杆组件320的下部能够伸入至位于中转工位101的软管1内,第一驱动组件310能够驱动推杆组件320转动,推杆组件320的下部能够扩开,以能够与软管1的内壁抵接并能够带动软管1转动,推杆组件320的下部能够收合,以能够与软管1分离。
43.可理解的是,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一驱动组件310包括第一驱动器311、第二驱动器312和移动座313,移动座313滑动连接于机架100,第一驱动器311与移动座313驱动连接并能够驱动移动座313上下移动,推杆组件320转动连接于移动座313,以能够随移动座313而上下移动以及能够相对移动座313转动,第二驱动器312设置于移动座313上,第二驱动器312与推杆组件320之间通过同步带连接,以能够驱使推杆组件320转动。使用时,上料机构200将软管1上料输送至中转工位101,第一驱动器311驱使移动座313移动下降,以带动推杆组件320向下移动,使得推杆组件320的下部伸入至位于中转工位101的软管1内,随后,推杆组件320的下部扩开以与软管1的内壁抵接,第二驱动器312驱使推杆组件320转动,以使得推杆组件320带动软管1转动,同时第一驱动器311驱使移动座313继续下降,以使软管1移动下降至检测组件400对应的检测位置,检测组件400对软管1上的色标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软管1的色标后,第二驱动器312驱使推杆组件320停止转动,完成对软管1的对位调整,第一驱动器311继续驱使移动座313向下移动,通过推杆组件320将对位调整好的软管1输送至下方的模具2上,随后,推杆组件320的下部收合,与软管1的内壁解除抵接,以能够与软管1分离,第一驱动器311驱使移动座313向上移动复位,以完成对位调整以及上料操作。
44.实际应用时,带动软管1转动的方式除抵接软管1的内壁外,还可以是夹持软管1的
外壁或壁面,实现对软管1的夹持和转动也还可以是通过旋转夹持气缸实现,软管1的具体运动过程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变化,如先下降至检测位置再驱使其转动等,驱使推杆组件320的上下移动可以是通过电机丝杆结构实现,或通过电机同步带结构等实现,推杆组件320的下部实现开合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在此不作详细描述,以下再作具体说明。
45.在某些实施例中,推杆组件320包括第一杆体321、第二杆体322、连接头323、移动件324、卡爪件325和弹性件326,第一杆体321的下端与连接头323连接,第二杆体322活动穿设第一杆体321并与移动件324连接,卡爪件325转动连接于连接头323,弹性件326作用于卡爪件325,卡爪件325设置有多个并沿连接头323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二杆体322能够相对第一杆体321上下移动并能够带动移动件324移动,移动件324分别与各个卡爪件325抵接并能够驱使卡爪件325克服弹性件326的作用力转动,卡爪件325能够转动至与软管1的内壁抵接。
46.可理解的是,如图3、图4、图6和图7所示,第一杆体321转动连接于移动座313,第一杆体321的下端连接有连接头323,连接头323上转动连接有多个卡爪件325,卡爪件325的转动轴线大致位于其中部,弹性件326连接于连接头323并作用于卡爪件325,第二杆体322活动穿设第一杆体321且其下端与移动件324连接。使用时,推杆组件320的下部伸入至软管1内,第二杆体322上下移动并能够带动移动件324移动,使得移动件324分别抵接各个卡爪件325以驱使卡爪件325克服弹性件326的作用力转动,使各个卡爪件325的下部之间能够相向转动靠近,以实现收合,或能够背向转动远离,使得各个卡爪件325的下部能够转动至抵接于软管1的内壁,以实现扩开,其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推杆组件320下部的扩开和收合功能,结构稳定可靠,便于使用。
47.实际应用时,第二杆体322的上下移动可通过设置气缸驱动实现,或通过外部顶推结构顶推其上下移动,第二杆体322和移动件324之间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插接或抵接等,卡爪件325与连接头323之间还可以是滑动连接,移动件324可通过楔形结构而能够抵推卡爪件325沿连接头323的径向移动,以实现推杆组件320下部的扩开和收合功能,当然,移动件324也还可以是通过连杆结构而使其能够带动卡爪件325转动或移动,弹性件326、连接头323、卡爪件325等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其动作过程以及结构等在此不作详细描述,以下再作具体说明。
48.在某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26为环形弹性圈,连接头323上对应卡爪件325设有供卡爪件325容置的卡爪槽301,连接头323内设有活动腔302,移动件324位于活动腔302中,卡爪槽301与活动腔302连通,连接头323上设有与卡爪槽301连通的环形槽303,弹性件326设置于环形槽303并作用于卡爪件325,卡爪件325能够在弹性件326的作用下相对连接头323转动。
49.可理解的是,如图4、图7和图8所示,弹性件326为环形弹性圈,卡爪件325转动设置于卡爪槽301内,移动件324滑动设置于活动腔302中并与各个卡爪件325之间通过斜面抵接,弹性件326设置于环形槽303中,以套设于各个卡爪件325的上部。使用时,推杆组件320的下部伸入至软管1内,第二杆体322向上移动并带动移动件324向上移动,或第二杆体322向上移动以对移动件324形成避让,在弹性件326的弹性收缩作用下,通过斜面顶推作用而使移动件324向上移动,同时,弹性件326的弹性收缩作用使得各个卡爪件325的上部之间能
够相向转动靠近,以使得各个卡爪件325的下部之间背向转动远离,并转动至抵接于软管1的内壁,以实现扩开;收合时,第二杆体322带动移动件324向下移动,通过斜面顶推各个卡爪件325克服弹性件326的弹性作用力转动,使各个卡爪件325的上部之间背向转动远离,以使得各个卡爪件325的下部之间相向转动靠近,实现与软管1的内壁分离。通过设置弹性件326为环形弹性圈,其使得弹性件326与多个卡爪件325之间的连接较为简便,卡爪槽301、活动腔302和环形槽303的设置即方便可各部件的连接设置,同时也能够简化推杆组件320的下部结构,方便装配使用。
50.实际应用时,弹性件326还可以是套设于各个卡爪件325的下部,则移动件324可以是通过连杆结构带动各个卡爪件325转动,或移动件324位于卡爪件325的下部,通过楔形结构抵推各个卡爪件325之间扩开或使其收合,或移动件324套设于多个卡爪件325的上部,通过锥形面顶推各个卡爪件325的上部外侧而使各个卡爪件325之间克服弹性件326的作用力转动;当然,弹性件326也还可以是弹簧,其可以是对应卡爪件325设置有多个并与各个卡爪件325之间一一对应连接,弹簧具体为压缩弹簧或拉力弹簧可根据其设置情况相应变化;移动件324可以是通过斜面抵推卡爪件325转动,或卡爪件325倾斜设置,移动件324通过平面抵压的方式驱使多个卡爪件325转动,在此不再赘述。
51.在某些实施例中,连接头323与第一杆体321之间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连接头323与第一杆体321之间可拆卸,使得连接头323能够拆卸更换,一方面,其能够方便连接头323以及连接于连接头323的其他部件的更换维修,另一方面,其能够通过更换连接头323的方式,从而更换不同转动开合半径的卡爪件325,以使得推杆组件320的下部能够抵接于不同管径的软管1,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实际应用时,连接头323与第一杆体321之间的具体可拆卸结构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如通过螺纹结构、插销结构或卡接结构等实现可拆卸,在此不作详细描述,以下再作具体说明。
52.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杆体321的下端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327,连接头323的上端设置有插接部328,第一杆体321的下端对应插接部328设有插接空间304和锁紧套329,插接部328上对应第二杆体322设有连接孔305,移动件324活动连接于连接头323,第二杆体322穿设连接孔305并能够与移动件324抵接,插接部328穿设锁紧套329并能够插入至插接空间304,锁紧螺母327能够通过螺纹旋合移动以使锁紧套329压紧于插接部328。
53.可理解的是,如图4和图7所示,连接时,插接部328穿设锁紧套329并插入至插接空间304,第二杆体322穿设连接孔305伸入至活动腔302并与移动件324抵接,从而能够抵推移动件324移动,锁紧螺母327通过螺纹旋合而相对第一杆体321移动并对锁紧套329进行挤压,以使得锁紧套329压紧于插接部328,从而将连接头323固定连接于第一杆体321的下端;拆卸更换时,旋转拧松锁紧螺母327,以解除其对锁紧套329的挤压,使得插接部328可从插接空间304拔出,第二杆体322与移动件324分离,从而实现连接头323的可拆卸,其结构较为简单,连接稳定可靠,便于拆卸使用。
54.实际应用时,锁紧螺母327还可以是设置于连接头323上,连接头323上设有阶梯抵接部,锁紧螺母327通过与第一杆体321下端螺纹连接而将阶梯抵接部抵压于第一杆体321的下端,从而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连接头323与第一杆体321之间还可以是直接通过螺纹结构可拆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均可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55.在某些实施例中,中转工位101处设置有中转座500,中转座500上对应软管1设置
有中转料槽501和位于中转料槽501的吸附组件510,上料机构200能够将软管1输送至中转料槽501中,吸附组件510能够将软管1吸附于中转料槽501。
56.可理解的是,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中转工位101处设置有中转座500,使用时,上料机构200将软管1输送至中转工位101并置于中转料槽501中,随后,吸附组件510将中转料槽501中的软管1吸附于中转料槽501,上料机构200即可进行复位,以准备下一次的上料操作,推料机构300开始动作以对软管1完成后续的对位调整以及输送至模具2上。通过设置中转座500,其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工作效率,有利于降低上料机构200的停止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57.实际应用时,中转座500和中转料槽501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吸附组件510可以是是设置与中转料槽501的气孔和连接于气孔的真空抽吸组件,以实现将软管1吸附于中转料槽501中,或吸附组件510可以是设置于中转料槽501中的真空吸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均可理解,在此不作限制。
58.在某些实施例中,中转座500连接有第二驱动组件520,第二驱动组件520能够驱动中转座500相对推料机构300前后移动。
59.可理解的是,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使用时,上料机构200将软管1输送至中转料槽501中,吸附组件510将软管1吸附于中转料槽501,上料机构200松开对软管1的抓取并复位,以准备进行下一次的上料操作,随后推杆组件320向下移动并伸入至中转料槽501的软管1内,推杆组件320的下部扩开以抵接软管1的内壁,实现对软管1进行抓取,吸附组件510解除对软管1的吸附,第二驱动组件520驱动中转座500相对推料机构300向后移动,以对软管1的转动以及推杆组件320进行避让,推料机构300驱使软管1转动并将软管1输送至模具2,以完成对软管1的对位调整和上料操作。通过设置中转座500可相对推料机构300前后移动,以对软管1的转动以及推杆组件320进行避让,其能够避免软管1转动时与中转料槽501的槽壁产生碰撞,以及能够避免推杆组件320上下移动时可能产生的碰撞干涉,提高使用可靠性。
60.实际应用时,第二驱动组件520可以为气缸或直线电机等,第二驱动组件52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只要满足能够驱动中转座500相对推料机构300前后移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制。
61.在某些实施例中,上料机构200包括第三驱动组件210和与第三驱动组件210驱动连接的吸盘组件220,第三驱动组件210能够驱动吸盘组件220转动,吸盘组件220能够对软管1进行吸附抓取。
62.可理解的是,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三驱动组件210包括第三驱动器211和转动臂212,第三驱动器211连接于机架100并与转动臂212驱动连接,转动臂212的自由端连接有吸盘组件220,第三驱动器211与吸盘组件220之间通过同步带连接。使用时,吸盘组件220通过对软管1进行吸附而抓取软管1,第三驱动器211驱动转动臂212转动,同时通过同步带驱使吸盘组件220翻转,以使得吸盘组件220转动至中转工位101处,实现上料机构200抓取上料功能,其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实现,方便生产使用。
63.实际应用时,第三驱动组件210还可以是通过三轴联动驱动总成实现吸盘组件220的移动或转动,且除吸盘组件220外,上料机构200还可以是通过夹持气缸对软管1进行夹持抓取,第三驱动组件210和吸盘组件220的具体结构均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由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盘组件220的构成和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其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软管上料对位装置。
6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通过采用上述的软管上料对位装置,其有助于缩短输送装置的输送行程,减小软管生产加工设备的体积,同时有助于提高软管的生产效率,便于生产应用。
66.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管生产加工设备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