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9093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供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供送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的供送装置、及具备该供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知一种供送装置,具有支撑片材的支撑部,并将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供送到图像记录装置等。在这种供送装置中,具备对层叠有多张的状态的片材进行支撑的支撑部。在这种情况下,供送辊与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中的最上位置的片材抵接,朝向目的地供送该最上位置的片材(专利文献I)。
[0003]在这种供送装置中,如果供送辊与片材始终抵接,则供送辊所使用的橡胶中包含的油成分等异物附着到片材上。为了防止这种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了利用用于使供送辊旋转的驱动力来使供送辊相对于片材接触分离的接触分离机构。
[0004]在该接触分离机构中,在供送辊在沿着应供送片材的朝向、即供送朝向供送的旋转朝向上旋转的情况下,使供送辊向与片材抵接的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供送辊向与上述旋转朝向相反的朝向旋转的情况下,接触分离机构使供送辊向与片材分离的位置移动。即,接触分离机构在不供送片材的状态下使供送辊与片材分离。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39197号公报
[0008]在具备这种接触分离机构的供送装置中,在支撑部将片材以倾斜的状态支撑且该片材沿着倾斜朝向向斜下方供送的情况下,在供送辊与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分离的状态下,存在片材向供送朝向移动的可能性。
[0009]因此,考虑在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的供送朝向下游侧设置止动件。在不供送片材的状态下、即在供送辊与片材分离的状态下,该止动件位于与供送朝向上的片材的下游侧端部抵接而限制片材向供送朝向移动的限制位置。另一方面,在供送片材的状态下,即在供送辊与片材抵接的状态下,该止动件位于不与供送朝向上的片材的下游侧端部抵接的退避位置。即,该止动件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0010]在供送装置具备如上所述的接触分离机构和止动件的情况下,存在发生以下问题的可能性。即,在止动件从限制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之前,如果与片材分离的供送辊沿上述旋转朝向旋转并且与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抵接,则存在片材向供送朝向供送而与止动件接触的可能性。即,存在产生卡纸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供送时的片材接触到用于防止非供送时的片材移动的止动件的技术方案。
[0012]本发明的一种供送装置,具备:支撑部,支撑片材;供送辊,沿供送朝向供送所述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臂,在一个端部将所述供送辊支撑为能够旋转,能够以另一个端部作为转动轴转动;引导部,设置在比所述支撑部靠所述供送朝向下游侧,具有与沿所述供送朝向供送的片材抵接而引导该片材的片材抵接面;移动部件,设置于所述引导部,能够移动到从所述片材抵接面突出而能够与所述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抵接的突出位置、以及从所述片材抵接面退避的退避位置,具有与片材抵接而对该片材进行止动的止动面;驱动源,进行正转及反转;第一驱动传递部,从所述驱动源向中间齿轮传递旋转驱动力;第二驱动传递部,从所述中间齿轮向所述供送辊传递旋转驱动力;第三驱动传递部,从所述中间齿轮向所述移动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以及接触分离机构,与所述供送辊或所述臂连接,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向该接触分离机构赋予旋转驱动力,从而使所述供送辊向与所述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抵接的抵接位置、以及比所述抵接位置更远离所述支撑部的分离位置移动。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供送辊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供送辊沿将片材沿所述供送朝向供送的旋转朝向旋转,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供送辊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供送辊沿与所述旋转朝向相反的朝向旋转。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移动部件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到所述退避位置,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移动部件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到所述突出位置。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赋予正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供送辊从所述分离位置移动到所述抵接位置,当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接触分离机构赋予反转的旋转驱动力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供送辊从所述抵接位置移动到所述分离位置。在所述移动部件位于所述突出位置且所述供送辊位于所述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驱动源的正转开始而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所述中间齿轮及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进行驱动传递从而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供送辊从所述分离位置向所述抵接位置移动所需的时间、比所述驱动源的正转开始而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所述中间齿轮及所述第三驱动传递部进行驱动传递从而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所需的时间长。
[0013]根据本结构,在移动部件位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从驱动源的正转开始至供送辊到达抵接位置的时间比从驱动源的正转开始至移动部件到达退避位置的时间长。因此,供送辊与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抵接是在移动部件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由此,在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通过供送辊沿供送朝向供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该片材与移动部件接触。
[0014]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在使齿轮和该齿轮的旋转轴嵌合的键及键槽具有周向的间隙。
[0015]根据本结构,旋转驱动力向接触分离机构的赋予与第二驱动传递部上的齿轮与该齿轮的旋转轴的间隙相应地延迟。由此,能够延迟供送辊从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的移动开始时刻。其结果是,在移动部件位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延长从驱动源的正转开始至供送辊到达抵接位置的时间。
[0016]此外,由于能够延迟供送辊从分离位置向抵接位置的移动开始时刻,因此即使在移动部件位于突出位置且供送辊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将从驱动源的正转开始至供送辊到达抵接位置的时间维持为与所述(I)相同,并且能够使供送辊的分离位置与抵接位置靠近。其结果是,能够缩短供送辊基于接触分离机构的移动距离。
[0017]所述接触分离机构具备:转动部件,与所述供送辊或所述臂连接,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赋予旋转驱动力而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第一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比所述供送辊更向所述支撑部侧突出的第一位置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第二限制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抵接,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比所述供送辊更退避的第二位置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以及力矩限制器,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与所述转动部件之间,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且当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被所述第一限制部或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时,切断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0018]根据本结构,通过使转动部件向第一位置转动,能够将供送辊及臂抬起而使供送辊移动到分离位置。此外,通过使转动部件转动到第二位置,能够使供送辊移动到抵接位置。
[0019]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具备安装于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且以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辊齿轮。所述供送辊的旋转轴和所述辊齿轮通过彼此具有周向的间隙的键及键槽来嵌合。所述力矩限制器设置在所述辊齿轮与所述转动部件之间。
[0020]根据本结构,由于在供送辊的旋转轴与辊齿轮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供送辊的旋转开始相对于辊齿轮的旋转开始与该间隙相应地延迟。另一方面,转动部件与辊齿轮的旋转开始同时开始转动。由此,能够使供送棍的旋转开始比转动部件的转动开始延迟。其结果是,能够延迟由供送辊引起的片材的供送开始时刻,因此在支撑部上所支撑的片材被供送辊沿供送朝向供送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该片材与移动部件接触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能够使供送辊的旋转开始在供送辊移动到分离位置之后,因此能够防止因供送辊反转而导致反向供送片材。
[0021]本发明的供送装置还具备:突出限制部,与所述移动部件抵接,在所述突出位置限制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退避限制部,与所述移动部件抵接,在所述退避位置限制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以及力矩限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传递部,切换所述第三驱动传递部中的驱动传递的有无,当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被所述突出限制部或所述退避限制部限制时,切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部中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0022]根据本结构,设置于第三驱动传递部的力矩限制器经由中间齿轮及第二驱动传递部与接触分离机构连接。由此,能够防止在供送辊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因驱动源停止而导致第二驱动传递部的齿轮旋转。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分离位置的供送辊错误地向抵接位置移动的情况。
[0023]本发明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具备:所述供送装置;以及记录部,设置在比所述引导部靠所述供送朝向下游侧,在通过所述供送辊供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
[0024]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供送时的片材接触到用于防止非供送时的片材移动的移动部件。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可动部186处于立起状态的复合机10的外观立体图。
[0026]图2是表示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0027]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印部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0028]图4是表示可动部186处于倒伏状态的旁路托盘71的立体图。
[0029]图5是拆下可动部186的状态的复合机10的后表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0030]图6是供送装置70的主视图。
[0031]图7是图6的VI1-VII剖视图。
[0032]图8是供送装置70的立体图。
[0033]图9是供送臂76周围部分的立体图。
[0034]图10 (A)是转动部件30及辊齿轮49的立体图,图10⑶是图10 (A)的分解立体图。
[0035]图11是供送臂76周围部分的主视图。
[0036]图12是表示图6的XI1-XII剖视图中的下侧引导部件97周围部分的图,(A)表示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B)表示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
[0037]图13是图6的XII1-XIII剖视图,(A)表示转动部件30位于第一位置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B)表示转动部件30位于第一位置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C)表示转动部件30位于第二位置且移动部件64的抵接部件117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
[0038]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旁路托盘71、供送臂76及转动部件30的右侧视图,(A)表示转动部件3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B)表示转动部件3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0039]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8中的旁路托盘71、供送辊75及供送臂76的周围部分的右侧视图,(A)表示供送辊75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B)表示供送辊75位于抵接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0。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改变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从箭头的起点朝向终点的行进朝向表现为朝向,将连接箭头的起点和终点的线上的往返表现为方向。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以复合机10被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开口 13的一侧为近前侧(前表面)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侧(前表面)观察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9。
[0041][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0042]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具备通过喷墨记录方式在记录纸张S等片材上记录图像的打印部11。复合机10具有复印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
[0043]打印部11具有在前表面形成有开口 13的框体14。此外,能够容纳各种尺寸的记录纸张S的供送托盘20及排出托盘21能够沿前后方向8从开口 13插拔。框体14的底面与设置复合机10的载置面抵接。
[0044]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具备从供送托盘20供送记录纸张S的供送部15、在记录纸张S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24、第一传送棍对59及第二传送棍对180等。
[0045]如图1所示,在打印部11的上方设置有扫描部12。扫描部12的框体16在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的尺寸与打印部11的框体14在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的尺寸相同。因此,打印部11的框体14及扫描部12的框体16成为一体,形成复合机10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扫描部12是平台式扫描仪。另外,由于平台式扫描仪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扫描部12中还可以设置有将多张原稿逐张分离并传送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ADF)。
[0046][打印部11]
[0047]以下,说明打印部11的详细结构。打印部11是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例。
[0048][供送托盘20]
[0049]图1及图2所示的供送托盘20是在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在上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