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85270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储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储线装置(festoon),该储线装置在制造例如车辆用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bead core)的工序中,储存线材,并且向胎圈芯形成装置供给线材。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这种储线装置,提出了例如日本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构成。在该以往构成中,上部滑轮可绕沿着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地被支承在框架的上部。下部滑轮以可绕沿着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地、且可选择性地上升以及下降的形式被支承在框架的下部。配置在上方以及下方的一对辅助滑轮,在框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下部滑轮的侧方位置可旋转地被支承在框架上。在胎圈芯制造的前工序中,被模具(dice)装置用橡胶包覆的线材围绕该储线装置的一对辅助滑轮旋转后,绕上部滑轮和下部滑轮旋转多圈而被储存,被供给至实施胎圈芯制造的后工序的胎圈芯形成装置。
[0003]在该情况下,当从储线装置被供给至胎圈芯形成装置的线材的每单位时间的移动量(以下,称为移动量)变得大于从模具装置被供给至储线装置的线材的移动量时,下部滑轮上升。反之,当从储线装置被供给至胎圈芯形成装置的线材的移动量变得小于从模具装置被供给至储线装置的线材的移动量时,下部滑轮下降。由此,从实施前工序的模具装置供给出的线材的移动量与向实施后工序的胎圈芯形成装置供给的线材的移动量之差被吸收的同时,线材的张力保持不变。
[0004]然而,在该以往的储线装置中,一对辅助滑轮在被配置于框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下部滑轮的侧方的状态下被支承在框架上。所以,会出现框架的宽度变宽,而使储线装置变得大型化的问题。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0-512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正是针对以往的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缩小框架的宽度,且能使整个装置小型化的储线装置。
[0009]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储线装置,具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框架;上部滑轮,其可旋转地被支承在所述框架的上部;和下部滑轮,其在该上部滑轮的下方,以可旋转地、且可选择性地上升以及下降的形式被支承在所述框架上。在比所述上部滑轮以及所述下部滑轮更加接近所述框架的位置上配置有一对辅助滑轮,一对辅助滑轮可旋转地被支承在所述框架上。储线装置构成为,所述线材围绕所述一对辅助滑轮旋转后,围绕所述上部滑轮以及所述下部滑轮旋转。
[0010]因此,在该储线装置中,能够在不扩大框架的宽度的情况下小型地构成储线装置。
[0011]根据所述的储线装置,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储线装置的主视图。
[0013]图2是图1的储线装置的侧视图。
[0014]图3是沿图2的储线装置的3-3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15]附图标iP,说曰月
[0016]11…储线装置、12…模具(dice)装置、13…线材、14…胎圈芯形成装置、16…框架、18...上部滑轮、20...导杆、21...平衡块(weight)、22...下部滑轮、24...上方的辅助滑轮、25...下方的辅助滑轮、254…中空室、37...冷却介质用通道、39...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参照附图,对储线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8]如图1所示,储线装置11设置在模具装置12与胎圈芯形成装置14之间。在制造轮胎用的胎圈芯的工序中,模具装置12实施用橡胶对线材进行包覆的前工序,胎圈芯形成装置14实施对该被包覆的线材13进行卷绕来形成胎圈芯的后工序。被模具装置12用橡胶包覆的线材13从模具装置12供给到储线装置11,并在储线装置11蓄积,并且储线装置11将线材13供给至胎圈芯形成装置14。由储线装置11蓄积的线材13的蓄积量可以调整。由此,从模具装置12被供给至储线装置11的线材13的移动量与从储线装置11被供给至胎圈芯形成装置14的线材13的移动量之差被吸收,使得线材13的张力保持恒定。
[0019]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储线装置11中,在底座15上立设有框架16。支承板17以朝前方(图2中的右侧)突出的形式被固定在框架16的上端部上。在支承板17的前部以及后部设置有朝上突出的一对突出部,支承轴19在一对突出部之间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支承板17上通过支承轴19支承有上部滑轮18。上部滑轮18由多个滑轮部件181构成,多个滑轮部件181沿着支承轴19排列设置,并且可分别独立旋转地被支承在支承轴19上。一对导杆20沿着框架16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相隔一定的间隔被配置在底座15的前端部与支承板17的前端部之间。方块状的平衡块21以可选择性地上升以及下降的形式被支承在导杆20上。在上部滑轮18的下方,下部滑轮22可旋转地被支承在平衡块21上。该下部滑轮22由多个滑轮部件221构成,多个滑轮部件221沿着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23排列设置,并且可分别独立旋转地被支承在支承轴23上。在上部滑轮18的各个滑轮部件181以及下部滑轮22的各个滑轮部件2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对线材13进行引导的环状槽。线材13围绕上部滑轮18以及下部滑轮22旋转多圈。在该情况下,通过平衡块21以及下部滑轮22的重量而对线材13施加张力。如图3所示,下部滑轮22的支承轴23配置为,在水平面内,朝相对于上部滑轮18的支承轴19的延伸方向倾斜了预定角度的方向延伸。线材13围绕下部滑轮22上方旋转时,线材13沿着上部滑轮18的支承轴19的长度方向移动。将下部滑轮22的支承轴23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使得此时的移动量相当于上部滑轮18的各个滑轮部件181的环状槽的一个排列间距。由此,在上部滑轮18以及下部滑轮22之间,线材13不是以倾斜延伸的状态行进,而是以沿着铅直方向延伸的状态行进。
[0020]如图1?图3所示,在所述上部滑轮18以及下部滑轮22与框架16之间的位置、即比上部滑轮18以及下部滑轮22更加接近框架16的位置,位于上方以及下方的一对辅助滑轮24、25通过一对旋转轴26可旋转地被支承在该框架16的正面。在各个辅助滑轮24、2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对线材13进行引导的多个环状槽241、251。从模具装置12供给出的线材13围绕一对辅助滑轮24、25旋转后,围绕上部滑轮18以及下部滑轮22旋转。如图3所示,下方的辅助滑轮25的旋转轴线在水平面内相对于上方的辅助滑轮24的旋转轴线倾斜着预定角度。由此,在两个辅助滑轮24、25之间,线材13不是以倾斜延伸的状态行进,而是以沿着铅直方向延伸的状态行进。在与上方的辅助滑轮24对应的位置上,电动机27被支承在框架16的后面。该电动机27的旋转通过主动轮28、皮带29以及从动轮30带动上方的辅助滑轮24旋转。
[0021]如图1以及图2所示,被模具装置12用橡胶包覆的线材13围绕该储线装置11的一对辅助滑轮24、25旋转多圈后,围绕上部滑轮18和下部滑轮22旋转多圈而被蓄积,并被供给至胎圈芯形成装置14。如果从储线装置11被供给至胎圈芯形成装置14的线材13的单位时间的移动量发生变化,则线材13的张力就会变动。下部滑轮22选择性地上升以及下降,以使线材13的张力与下部滑轮22以及平衡块21的重量保持平衡。通过下部滑轮22的上升以及下降,从模具装置12被供给至储线装置11的线材13的移动量与从储线装置11被供给至胎圈芯形成装置14的线材13的移动量之差被吸收,使得线材13的张力保持不变。一般而言,从模具装置12供给出的线材13以大致均等的移动量连续地移动。然而,在胎圈芯形成装置14中,为了形成胎圈芯,由于在卷取机(former)(未予图示)上交替进行将线材卷绕成环状、以及停止卷绕,所以线材13间歇性地移动。这种连续移动与间歇移动所产生的移动量的差,通过下部滑轮22的上升以及下降而被吸收。
[0022]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框架16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图1的右侧),上部按压辊31在所述上部滑轮18的下部的附近通过托架32被支承在框架16的正面。该上部按压辊31由多个辊部件311构成,多个辊部件311沿着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33排列设置,且可旋转地被支承在支承轴33上。在各个辊部件31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对线材13进行引导的环状槽。从下部滑轮22向上部滑轮18行进的线材13的多个行进部分通过该上部按压辊31的各个辊部件311在上部滑轮18的下部的附近被从框架16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向内侧按压。由此,可防止线材13的行进部分的振动,从而线材13被适当地挂装在上部滑轮18的各个滑轮部件181上。
[0023]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框架16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即在框架16的宽度方向的上部按压辊31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图1的左侧),下部按压辊34在所述下部滑轮22的上部的附近通过托架35被支承在平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