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40442阅读:来源:国知局
126]因此,对于以中间转印带12的高度位置为基准时与其相比位于上方的片材后处理部4的框体80的最低部80a与该基准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而言,图4所示的Lb相比图2所示的La增大。与该差值△ ( = Lb-La)相应地,图4所示的比较例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需要增高排出辊对18以及片材后处理部4的高度位置。上述情形意味着:若采用图4所示的比较例的结构,则以包括中间转印带12、成像部11Y?11K等在内的图像形成部21的高度位置为基准,与其相比位于上方的整个部分与该差值△相应地、相对于图2所示的结构向上方偏移,导致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尺寸变大。
[0127]与此相对,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相比图4所示的比较例,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尺寸抑制得小该差值A,与此相应地与以往相比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实现装置小型化。
[0128]另外,若假设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采用如下结构:装订机103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并且用于向各个成像部11Y?11K供给补给用的调色剂的四个补给瓶(未图示)也配置在装置正面侧,则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图像形成部
21、装订机103、补给瓶等各部件变得更密集。根据其密集的程度,例如有可能产生如下情况:不得不将补给瓶的设置位置移动到装置正面侧且比装订机103更靠上方的位置,随之将操作部5的设置位置变更到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装置左侧)而不是处于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装置右侧)。
[0129]这样一来,操作部5的高度位置增高,并且,在从装置正面侧观察时不得不将操作部5的配置位置从本来使用方便的装置右侧的位置变更到装置左侧的位置,恐怕会降低操作性。
[0130]与此相对,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装订机103不处于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侦h因此,即便是在装置正面侧设置补给瓶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比,也可以在补给瓶的设置空间产生富余,可以将操作部5配置在装置正面侧,并且在从装置正面侧观察时相比正面托盘51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在上述情形下配置在装置右侧。
[0131]由此,使用者可以从装置正面侧通过操作部5的操作来指示执行任务,并且,可以从配置在操作部5的左侧附近的正面托盘51取出通过执行任务而打印后的片材S或片材置Sb,操作性进一步提尚。
[0132]另外,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在装订机103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的情况下,在以面朝下的状态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叠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且装置正面侧的角部实施订书钉装订。
[0133]与此相对,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装订机103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因此,在以面朝下的状态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叠中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的角部实施订书钉装订。即,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针对片材叠的订书钉装订位置在片材排出方向且装置前后方向上是相反的。
[0134]因此,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在分别使针对形成有相同图像的片材叠的订书钉装订位置为相同位置(例如左上角)的情况下,相对于图4所示的比较例,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需要以使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与地脚颠倒的方式在该片材上形成图像。
[0135]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若一张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为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地脚为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则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以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为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地脚为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方式进行图像形成。例如,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在按照从图像的地脚到天头的顺序读出图像数据并按照该读出顺序通过曝光扫描来执行图像的写入的情况下,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若按照上述相反顺序即从天头到地脚的顺序读出图像数据并按照该读出顺序执行图像的写入,则可以使片材上的形成图像的天头与地脚颠倒。另外,只要是能够使形成图像的天头与地脚颠倒的方法即可,也可以是其他方法。
[0136]回到图3,遮蔽部件64安装在框体61上,以便隔断使用者从装置左侧向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进出。关于遮蔽部件64的结构,将在后面论述。
[0137]<进行订书钉装订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
[0138]接着,具体说明针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N(多)张片材S进行订书钉装订的动作。该N张是构成一份片材叠的片材S的张数(装订张数)。
[0139]在图3所示的片材等待状态下,在第一张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1经由排出辊对18被搬入到片材后处理部4时,第一张片材经由引导件9被引导到后处理托盘31,在直至该片材的后端通过排出辊对18为止的期间,第一张片材利用排出辊对18的驱动力在后处理托盘31上沿片材排出方向(X方向)被输送。
[0140]在第一张片材的后端通过排出辊对18时,后处理托盘31上的输送停止,该片材如上所述以面朝下的状态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
[0141]图5是表示第一张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
[0142]该图示出片材排出方向长度比固定托盘38长的大尺寸的片材S以横跨固定托盘38和摆动托盘39的状态被载置的情况下的例子。
[0143]在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之前,⑶基准板32、36从起始位置移动至该图所示的基准位置,在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托盘31上时,为了进行FD对齐,FD对齐部件34从起始位置沿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至与片材S的片材尺寸相应的FD对齐位置。
[0144]FD对齐位置与在片材排出方向上与挡块38d相距片材S的片材排出方向长度(片材长度)的位置相当,通过从控制部6取得表示片材S的尺寸(A4等)和输送姿势(纵向或横向)的片材信息而被确定。
[0145]在此,片材S的纵向的输送姿势指的是片材S以片材S的长边和短边中的长边沿着片材排出方向的姿势被输送的情况下的姿势,横向的输送姿势指的是片材S以片材S的短边沿着片材排出方向的姿势被输送的情况下的姿势。
[0146]FD对齐部件34移动至FD对齐位置,由此,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S由FD对齐部件34在箭头Y所示的方向上被推压而成为片材S的前端部Sa抵接于FD对齐部件34且片材S的后端Se抵接于挡块38d的状态。另外,此时,FD输送部件35位于相比挡块38d更靠片材排出方向上游侧的起始位置,成为不与片材S的后端Se接触(稍微隔开间隔)的状
??τ ο
[0147]通过该FD对齐部件34和挡块38d,在后处理托盘31上片材S以挡块38d的位置为基准在片材排出方向上被对齐(FD对齐)。
[0148]在FD对齐结束时,接着为了进行CD对齐,CD对齐板33从起始位置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朝向装置背面侧的方向)移动至与片材S的片材尺寸相应的CD对齐位置。
[0149]CD对齐位置与在装置前后方向上与CD基准板32相距片材S的宽度方向长度(片材宽度)的位置相当,通过从控制部6取得片材信息而被确定。
[0150]⑶对齐板33移动至⑶对齐位置,由此,后处理托盘31上的片材S由⑶对齐板33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被推压而成为片材S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缘抵接于CD对齐板33且另一侧的端缘抵接于⑶基准板32、36的状态。由此,在后处理托盘31上片材S以⑶基准板32、36的位置为基准在装置前后方向上被对齐(CD对齐)。
[0151]FD对齐部件34和CD对齐板33在结束针对第一张片材S的对齐时,从该对齐位置返回至相距其规定距离(例如10mm)的位置并待机,等待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S从图像形成装置1被搬入到后处理托盘31上。
[0152]在第二张片材S被搬入到后处理托盘31上时,以第二张片材S被堆叠在第一张片材S上的状态再次执行上述FD对齐和CD对齐。在所有的N张片材S的搬入结束之前,针对每一张片材S的搬入,反复执行FD对齐和CD对齐。由此,多张片材S以被对齐了的状态堆叠在后处理托盘31上。
[0153]图6是表示堆叠N张片材S而构成的片材叠Sb在后处理托盘31上被对齐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在针对所有的N张片材S的对齐结束时,FD对齐部件34沿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而回到起始位置。在针对第N张片材S的CD对齐结束时,CD对齐板33维持在CD对齐位置停止的状态不变。
[0154]接着,FD输送部件35从起始位置沿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由此,被CD基准板32、36和CD对齐板33夹着的片材叠Sb借助FD输送部件35在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被推压而沿着后处理托盘31的倾斜朝上移动。而且,在片材叠Sb移动至装订机103的订书钉装订位置时,FD输送部件35停止。
[0155]图7是表示片材叠Sb在订书钉装订位置停止的情形的概略立体图。在处于停在订书钉装订位置的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且装置背面侧的角部Sd位于订书钉装订用间隙68的状态时,利用装订机103执行订书钉Sz (图8)的订书钉装订。由此,在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前端侧)且装置背面侧的端部的规定位置实施订书钉装订。
[0156]另外,若针对能够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片材叠Sb预先设定装订机103的片材排出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以使对齐后的位置成为与订书钉装订位置相同的位置,则针对该最大尺寸的片材叠Sb,可以省略对齐后直至订书钉装订位置为止的输送动作。
[0157]另外,用于使片材叠Sb移动至订书钉装订位置的FD输送部件35的移动距离,通过参照预先使片材尺寸和移动距离相对应而得到的订书钉位置信息来确定。
[0158]在订书钉装订后,如图8所示,FD输送部件35进一步沿片材排出方向(箭头X方向)移动,将被⑶基准板32、36和⑶对齐板33夹着的片材叠Sb输送至其后端Se被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的规定位置(以下称为“推出位置”)为止并使其停止。由此,片材叠Sb成为没有被载置在固定托盘38上而被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的状态。
[0159]在图8中,示出在片材叠Sb处于推出位置的情况下成为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前端部Sa从摆动托盘39稍微伸出的状态的情形。另外,在片材排出方向长度比图8所示的片材叠Sb短的小尺寸的片材叠Sb的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在推出位置处该片材叠Sb的前端部Sa不从摆动托盘39伸出的状态、即该片材叠Sb全部被载置在摆动托盘39上。
[0160]接着,在进行向装置正面侧移动CD对齐板33而使其回到起始位置的动作时,如图9所示,摆动托盘39从倾斜姿势转移到水平姿势。在该摆动托盘39进行姿势变更时,FD输送部件35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另外,预先确定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以便在摆动托盘39成为水平姿势时摆动托盘39的片材载置面39a相比立壁部52的上端位于上方。
[0161 ] ⑶基准板32和装订机103与摆动托盘39 —体地摆动,但⑶对齐板33和⑶基准板36因支承于固定托盘38而不与摆动托盘39 —体地摆动。另外,在摆动托盘39成为水平姿势时,CD基准板32和CD基准板36的卡合被解除,只有CD基准板36利用拉伸弹簧的作用力回到起始位置。
[0162]在摆动托盘39向水平姿势的转移结束时,如图10所示,CD基准板32从装置背面侧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向装置正面侧移动。
[0163]由此,被载置在处于水平姿势的摆动托盘39上的片材叠Sb由CD基准板32向装置正面侧推压而被输送,在通过立壁部52时,落到装置正面侧的正面托盘51的片材载置面51a上而被载置在片材载置面51a上。
[0164]被载置在片材载置面51a上的片材叠Sb沿着片材载置面51a的倾斜向装置背面侧滑落,抵接于在装置背面侧竖立设置的立壁部52而使得其滑落被限制。由此,片材叠Sb被收容于正面托盘51。
[0165]在片材叠Sb从摆动托盘39传送到正面托盘51时,⑶基准板32沿与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朝向装置背面侧的方向)移动而回到起始位置,此后,摆动托盘39从水平姿势回到倾斜姿势(图3)。在摆动托盘39回到倾斜姿势时,CD基准板3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