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0173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上述底部的底壁部 具备位于外周边部的接地部、从径向的内侧与上述接地部连接且朝向上方延伸的立起周壁 部、从上述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可动壁部、以及从上述可动 壁部的径向的内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凹陷周壁部。而且,上述可动壁部配设成以与上述立 起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转动自如,以使上述凹陷周壁部在上下方向移动。
[0048] 根据上述方式,可动壁部配设成以与立起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转动自如,以 使凹陷周壁部在上下方向移动。因此,瓶内压变动时,通过使可动壁部转动而吸收其内压变 动,能够抑制肩部和主体部各自在瓶径向的变形。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标签产生外观不 良。
[0049]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0050] 根据本发明的瓶,能够在抑制标签的外观产生不协调的同时,使主体部具备减压 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0051]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瓶的侧视图。
[0052] 图2为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0053]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瓶的仰视图。
[0054]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0055]图5是样品2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剖视图。
[0056] 图6是样品3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剖视图。
[0057] 图7是样品4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剖视图。
[0058] 图8是样品5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剖视图。
[0059] 图9是样品6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剖视图。
[0060] 图10是样品7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剖视图。
[0061] 图11是样品8(比较例)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剖视图。
[0062] 图12是表示从样品1至8中,吸收容量(ml)相对于减压强度(kPa)的关系的图表。 [0063]图13是样品A的瓶的横剖视图。
[0064]图1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瓶的侧视图。
[0065]图15A是沿图14的A-A线的剖视图。
[0066]图15B是沿图14的B-B线的剖视图。
[0067]图16是瓶的仰视图。
[0068]图17是沿图16的C-C线的剖视图。
[0069]图18是表示棱的宽度尺寸Dl与面板宽度D2的比例(D1/D2)、与吸收容量(ml)的关 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70][第1实施方式]
[0071]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瓶。本实施方式的瓶1如图1~图4所 示,具备口部11、肩部12、主体部13以及底部14。就本实施方式的瓶1而言,这些口部11、肩部 12、主体部13以及底部14具有将各自的中心轴线位于共用轴上,依次连续设置的结构。
[0072] 以下,将上述的共用轴称为瓶轴0。沿瓶轴0方向将口部11侧称为上侧,将底部14侧 称为下侧,另外,将与瓶轴〇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瓶轴〇旋转的方向称圆周方向。
[0073] 本实施方式的瓶1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形成,利用注射成形形成有底筒状的瓶坯 再被吹塑成形而成。另外,口部11上安装未图示的盖。并且,口部11、肩部12、主体部13以及 底部14各自沿径向的横截面形状是大致圆形。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瓶1的内容量为 280ml以上且1000 ml以下。
[0074]在肩部12与主体部13的连接部分,遍及整周地连续形成有第1环状凹槽16。
[0075] 主体部13形成为筒状,与肩部12的下端连接向下方延伸设置。主体部13中,瓶轴0 方向的两端部彼此间的中间部13a直径比两端部小。另外,构成为主体部13的中间部13a上, 卷绕有未图示的例如收缩标签等的标签。
[0076] 如图1、图3、图4所示,底部14形成为有底筒状,具备踵部17和底壁部19。踵部17的 上端开口部与主体部13的下端开口部连接。底壁部19闭塞踵部17的下端开口部,并且外周 边部构成接地部18。
[0077] 踵部17具备下踵部27、上踵部28和连结部29。下踵部27从径向的外侧与接地部18 连接,上踵部28从下方与主体部13连接。连结部29连接这些下踵部27和上踵部28。
[0078]下踵部27形成为直径比上踵部28小,连结部29具有从上方向下方依次逐渐缩径的 构成。
[0079]上踵部28与主体部13的瓶轴0方向的两端部同是瓶1的外径最大的最大外径部。另 外,在上踵部28中沿瓶轴O方向的中间部分,遍及整周连续形成有第2环状凹槽31。
[0080] 如图3、图4所示,底壁部19具备立起周壁部21、环状的可动壁部22和凹陷周壁部 23。 立起周壁部21从径向的内侧与接地部18连接朝向上方延伸。可动壁部22从立起周壁部 2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凹陷周壁部23从可动壁部22的径向的内端部朝向上方延 伸。
[0081] 立起周壁部21从下方向上方依次逐渐缩径。另外,在立起周壁部21,遍及整周地形 成有凹凸部21a。凹凸部21a具有如下构成: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曲面状的多个突 起部21b在圆周方向具有间隔地配设。
[0082] 可动壁部22形成为朝向下方突出的曲面状,且从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依次逐渐朝 向下方延伸。可动壁部22与立起周壁部21介由朝向上方突出的曲面部25而连结。而且,可动 壁部22具有如下构成:以使凹陷周壁部23朝向上方移动的方式,将曲面部25、即与立起周壁 部21的连接部分能够在中心自由转动。
[0083]另外,可动壁部22上,多个棱41以瓶轴0为中心呈放射状配设。棱41具有朝向上方 凹陷成曲面状的多个凹部41a沿径向断续地配设的构成。
[0084]凹陷周壁部23与瓶轴0同轴配设,且在其上端部,连接有与瓶轴0同轴配置的顶壁 24。 而且,由这些凹陷周壁部23和顶壁24整体形成为有顶筒状。
[0085]凹陷周壁部23形成为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逐渐扩径的多段筒状。具体而言,凹陷 周壁部23具备下筒部23a、上筒部23b和环状阶梯部23c。下筒部23a以从可动壁部22的径向 的内端部朝向上方依次逐渐缩径的方式形成。上筒部23b从顶壁24的外周边部朝向下方依 次逐渐扩径,直径比下筒部23a小。环状阶梯部23c连结这些两筒部23a、23b彼此。
[0086] 如图3和图4所示,下筒部23a介由朝向下方突出的曲面部26,与可动壁部22的径向 的内端部连结。应予说明,该曲面部26以面向径向的内侧倾斜朝向下方的方式突出。另外, 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下筒部23a形成为圆形。
[0087] 环状阶梯部23c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外侧凹陷的凹曲面状。环状阶梯部23c位于立起 周壁部21的上端部的上方、或者同等的高度。
[0088] 而且,伸出到径向的内侧的伸出部23d在圆周方向多个连接而形成于上筒部23b。 由此,如图3所示,形成了角形筒部23f,其从底面观察的形状是以在圆周方向邻接的伸出部 23d彼此间的部分23e为角部,并且以伸出部23d为边部,呈多边形状。
[0089]伸出部23d形成为从底面观察时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面状,在凹陷周壁部23 的上筒部23b上,在圆周方向具有间隔地配置多个伸出部23d。如图3所示的例子中,伸出部 23d形成为3个,角形筒部23f从底面观察的形状形成为正三角形。从图4所示的沿瓶轴0方向 的纵截面观察,伸出部23d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曲面状。
[0090]另外,伸出部23d彼此间的部分23e形成为从底面观察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面 状,分别连接在圆周方向邻接的伸出部23d沿圆周方向的端部彼此。
[0091 ]此处,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的主体部13的中间部13a,在圆周方向具有间隔地形 成多个朝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减压吸收用的面板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等间隔地形成有6 个面板部51。而且,在主体部13中,位于在圆周方向邻接的面板部51彼此间的部分构成沿瓶 轴0方向延伸的柱部52。即,主体部13上,在圆周方向交替地配设有面板部51和柱部52。此 外,面板部51沿瓶轴0方向,在主体部13的中间部13a中回避两端部的部分沿瓶轴0方向延伸 设置。
[0092] 面板部51被划分为相对于主体部13的外周面位于径向的内侧的面板底壁部53、和 从面板底壁部53的外周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侧壁部54。
[0093] 侧壁部54具有与面板底壁部53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连接且在瓶轴0方向延伸的一对 纵侧壁部54a。侧壁部54中,纵侧壁部54a是按照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朝向圆周方向的外 侦叭即构成一个面板部51的一对纵侧壁部54a朝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应予说明,纵侧壁 部54a也可以是不倾斜地沿径向延伸的构成。而且,柱部52位于在圆周方向邻接的面板部51 的纵侧壁部54a彼此之间。柱部52以与瓶轴0正交的横截面形状成为矩形或梯形的方式形 成。另外,顶部52a位于柱部52中的径向的外侧。顶部52a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面 状,是主体部13中的中间部13a的外径最大的最大外径部。
[0094] 另一方面,在侧壁部54,以位于瓶轴0方向的两端在圆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一对 横侧壁部54b。侧壁部54中,一对横侧壁部54b形成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朝向瓶轴0方向的 外侧倾斜的倾斜面。
[0095]在面板底壁部5 3中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棱5 5。在 构成同一面板部51的纵侧壁部54a彼此间,棱55相对于纵侧壁部54a在圆周方向具有间隙56 地配设。并且,棱55遍及面板底壁部53在瓶轴0方向的全长而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面板 部51在圆周方向的中央部,在瓶轴0方向相互对置的一对横侧壁部54b彼此被棱55跨越,相 对于该棱5 5,圆周方向的两侧构成沿瓶轴0方向延伸的一对间隙5 6。此时,间隙5 6位于面板 部51中的圆周方向的外端与棱55中的圆周方向的外端之间,在各面板部51分别配设2根。因 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圆周方向具有间隔地配设总计12根的间隙56。
[0096]棱55被划分为相对于面板底壁部53位于径向的外侧的顶壁部55a、和连结顶壁部 55a中的圆周方向的外端与面板底壁部53的周端壁部55b。
[0097]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参照图2),顶壁部55a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面 状。顶壁部55a实际上沿多个柱部52中的各顶部52a的表面形状位于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假想 圆L上,是主体部13中的中间部13a的最大外径部。
[0098]此处,如图2所示,顶壁部55a中的沿中间部13a的切线方向的棱的宽度尺寸D1 (以 下,记为"棱宽度D1"。)具有柱部52中的沿顶部52a切线方向的柱的宽度尺寸D2(以下,记为 "柱宽度D2"。)以上的宽度。另外,棱宽度Dl及柱宽度D2具有径向的外端开口部中的沿切线 方向的位置中的间隙56的开口的宽度尺寸D3(以下,记为"开口宽度D3"。)以上的宽度。应予 说明,对于图示的例子,棱宽度Dl比柱宽度D2大,另外棱宽度Dl及柱宽度D2比开口宽度D3大 (即,D1>D2>D3)。
[00"]周端壁部5 5 b位于棱5 5的圆周方向的两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