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901730阅读:来源:国知局
端且在瓶轴0方向延伸,按照从径向的外侧 朝向内侧朝向圆周方向的外侧倾斜。因此,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棱55形成为按照从径向 的外侧朝向内侧,圆周方向的宽度逐渐放大的梯形。
[01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侧壁部54a中的径向的内端和周端壁部55b中的径向的 内端的沿径向的位置相互不同。具体而言,从图2、图5至图10所示的例中,纵侧壁部54a在径 向的长度(深度)H1与周端壁部55b在径向的长度(深度)H2相比短(HI <H2)。
[0101]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柱部52和棱55形成为分别通过圆周方向的中心且相对于在径 向延伸的中心线为线对称。即,形成为,构成同一棱55的一对周端壁部55b中的径向的内端 各自沿径向的位置相互相同。另外,形成为,构成同一柱部52的一对纵侧壁部54a中的径向 的内端沿各自的径向的位置相互相同。因此,同一面板部51中,在圆周方向相互对置的纵侧 壁部54a和周端壁部55b中,纵侧壁部54a与周端壁部55b相比径向的长度短。应予说明,纵侧 壁部54a中的径向的内端与周端壁部55b中的径向的内端沿径向的距离(纵侧壁部54a的深 度Hl与周端壁部55b的深度H2的差)被设定为1.0 mm以上且2. Omm以下的范围。
[0102]而且,连接部分53a连接面板底壁部53的纵侧壁部54a中的径向的内端和周端壁部 55b中的径向的内端。具体而言,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连接部分53a按照从径向的外侧朝 向内侧朝向圆周方向的内侧倾斜。应予说明,上述的间隙56被划分为纵侧壁部54a、横侧壁 部54b、连接部分53a、以及周端壁部55b。
[0103]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瓶1的内部减压,则主体部13在将柱部52与棱55之间的 间隙56沿圆周方向变窄的同时容易优先缩径变形。其结果,能够使主体部13具备减压吸收 性能。并且,间隙56在主体部13形成8根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12根),所以能够抑制瓶1的 减压时主体部13不正当地变形而产生角部。其结果,能够可靠良好地保持标签的外观。
[0104] 并且,纵侧壁部54a中的径向的内端和周端壁部55b中的径向的内端沿径向的位置 相互不同,所以间隙56容易变形,能够可靠地具备减压吸收性能。
[0105] 由此,能够抑制间隙56以外的部位(例如,柱部52或棱55、肩部12)的变形,并且吸 收瓶1的内压变化(减压)。
[0106]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底壁部53配设棱55,并且,棱55和柱部52各自的棱宽 度Dl和柱宽度D2具有间隙56的开口宽度D3以上的宽度。因此,能够利用棱55和柱部52从径 向的内侧支撑卷绕在主体部13的标签。因此,附着标签时,能够限制覆盖主体部13的标签向 径向的内侧移动,平滑地维持标签。由此,能够抑制标签被拉入间隙56的内侧产生皱纹,抑 制标签的外观产生不协调。
[0107] 并且,棱55遍及面板底壁部53在瓶轴0方向的全长而形成。因此,从径向观察与棱 55重合的部分中,能够遍及瓶轴0方向的整体支撑标签。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标签产生皱 纹。
[0108] 并且,能够利用棱55和柱部52确保主体部13对标签的支撑面积,所以能够可靠地 抑制标签的外观产生不协调。
[0109] 因此,即使减压时间隙56变形的情况下,主体部13为了维持圆形而抑制标签的不 正当的位移。因此,能够抑制标签的外观产生不协调,并且使主体部13具备减压吸收性能。
[01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壁部22以使凹陷周壁部23在瓶轴0方向移动的方式, 配设成能够以曲面部25为中心转动自如。因此,瓶1的内压变动时,通过使可动壁部22转动, 吸收其内压变动,能够抑制肩部12和主体部13各自在径向的变形。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标 签产生外观不良。
[0111]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由可动壁部22带来的减压吸收功能充分的情况下,瓶1内减 压时使该可动壁部22优先位移,抑制(防止)间隙56的变形。此时,例如能够尽可能大地形成 棱宽度Dl,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标签产生外观不良。
[0112]在此,根据主体部13的形状验证吸收容量(ml)相对于减压强度(kPa)如何变化。该 验证中使用的瓶1是内容量为500ml用的瓶。另外,该验证中,减压时底壁部19是实质上不变 形的构成,通过解析验证仅主体部13的吸收容量。
[0113]接下来,对该验证中使用的样品瓶进行说明。
[0114]图2、图5~图10表不实施例1~7的样品瓶(以下,称为样品1~7),图11表不比较例 的样品瓶(以下,称为样品8)。
[0115] 图2所示的样品1是由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构成的瓶1。而且,以下以样 品1为基准,说明样品1和各样品2~8的主要的差别。
[0116] 就图5所示的样品2而言,面板部51的棱宽度Dl相对于样品1小。
[0117] 就图6所示的样品3而言,周端壁部55b的深度H2相对于样品1小,纵侧壁部54a的深 度Hl与周端壁部55b的深度H2的差相对于样品1小。
[0118] 就图7所示的样品4而言,纵侧壁部54a的深度Hl相对于样品1小,纵侧壁部54a的深 度Hl与周端壁部55b的深度H2的差相对于样品1大。
[0119] 就图8所示的样品5而言,面板部51的棱宽度Dl相对于样品1大。
[0120]就图9所示的样品6而言,柱部52的柱宽度D2相对于样品1大,比面板部51的棱宽度 Dl大。此时,棱55中位于假想圆L上的部分的长度dl与柱部52中位于假想圆L上的部分的长 度d2具有同等的长度。
[0121] 就图10所示的样品7而言,同一面板部51中的位于圆周方向的两侧的纵侧壁部54a 彼此所成的角度Θ1相对于样品1大。
[0122] 就图11所示的样品8(比较例)而言,纵侧壁部54a的深度Hl与周端壁部55b的深度 H2相同。
[0123] 上述的各样品的具体尺寸如以下所示的表1所示。应予说明,上述的各尺寸中,从 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棱宽度Dl具有构成棱55的各周端壁部55b各自的延长线与假想圆L的 交点间的沿中间部13a的切线方向的距离。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柱宽度D2具有构成柱部 52的各纵侧壁部54a各自的延长线与假想圆L的交点间的沿中间部13a的切线方向的距离。 另外,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开口宽度D3以成为纵侧壁部54a的延长线与假想圆L的交点、 和周端壁部55b的延长线与假想圆L的交点间的沿中间部13a的切线方向的距离的方式形 成。并且,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各图中的附图标记D4表示同一面板部51中的各纵侧壁部 54a各自的延长线与假想圆L的交点间的沿中间部13a的切线方向的距离、即面板的宽度尺 寸(以下,记为"面板宽度D4"。)。
[0124] 另一方面,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深度Hl是纵侧壁部54a的延长线和连接部分 53a的延长线的交点与假想圆L的径向的长度。从沿径向的横截面观察,深度H2是周端壁部 55b的延长线和连接部分53a的延长线的交点与假想圆L的径向的长度。
[0125] 表1
[0127] 如图12所示,可知各样品1~7随着使减压强度增加,有吸收容量增加的趋势。认为 这是因为伴随瓶1内部的减压,主体部13将间隙56在圆周方向变窄的同时优先缩径变形,由 此能够抑制间隙56以外的部位的变形,并且吸收瓶1的内压变化(减压)。
[0128] 之后,若增加减压强度,则样品1~7均可得到30ml以上的吸收容量。另一方面,样 品8的结果是无法符合减压强度的增加,在减压中途(15kPa左右)在间隙56以外的位置产生 局部变形等。应予说明,就各样品1~8中的吸收容量而言,样品1为60ml以上,样品2为 33.8ml,样品3为40.9ml,样品4为42.8ml,样品5为60ml以上,样品6为46.3ml,样品7为 53.8ml,样品8 (比较例)为27.4ml。
[0129] 另外,由比较样品1、3、4、8可得到结果,如样品1、3、4那样纵侧壁部54a的深度Hl与 周端壁部55b的深度H2不同的情况、和如样品8那样纵侧壁部54a的深度Hl与周端壁部55b的 深度H2相同的場合相比,吸收容量大。其中,若纵侧壁部54a的深度Hl与周端壁部55b的深度 H2的差过大,则产生成形性的恶化、内容量的降低等,因而不优选。因此,纵侧壁部54a的深 度Hl与周端壁部55b的深度H2的差优选如上述所述那样被设定为1.0 mm以上2. Omm以下的范 围。
[0130] 并且,由比较样品1、2、5可得到结果,棱宽度Dl大的一方的吸收容量变大。此时,特 别是由比较样品1、6可得到结果,棱宽度Dl比柱宽度D2大的情况下吸收容量大。
[0131] 另外,由比较样品1、7可得到结果,纵侧壁部54a彼此所成的角度Θ1小的情况下吸 收容量大。
[0132] 接下来,使用棱55和柱部52的总计根数不同的9个样品A~I,根据棱55和柱部52的 根数验证卷绕在主体部13的标签S的外观如何变化。应予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将棱55和柱 部52通称为凸部57。
[0133] 以下所示的表2汇总各样品A~H的规格(凸部57的根数、标签S的周长)和外观判定 的结果。另外,样品I表示在主体直径φ被设为70_的圆形瓶卷绕标签S而成样品。
[0134] 表2
[0136] 首先,以图13所示的样品A为例说明该验证中使用的样品A~Η。
[0137] 如图13所示,就该验证中使用的样品A的瓶Al而言,主体直径φ (假想圆L的外径) 被设为70mm,圆周方向中的凸部57的宽度被设为10mm(棱宽度Dl =柱宽度D2= 10mm),以等 间隔配置的这些凸部57间设置有间隙56。另外,图13所示的瓶Al的凸部57-共形成5根。而 且,主体部13上,以覆盖凸部57和间隙56的方式遍及整周地卷绕标签S。
[0138] 应予说明,对于样品B~H,相对于样品A,主体直径φ、凸部宽度(棱宽度Dl和柱宽 度D2)相同,将凸部57的数量逐根增加。
[0139] 另外,表2所示的标签高度差T、可视标签周长、以及可视标签宽度如下定义。
[0140] (1)标签高度差T
[0141] 从标签S中覆盖凸部57的部分至瓶轴0沿径向的长度Rl (相当于假想圆L和主体直 径Φ的半径)与从标签S中覆盖间隙56的部分至瓶轴0沿径向的长度R2的差。
[0142] (2)可视标签周长
[0143] 以主体部13的圆周方向的不同的各个视角,可视觉辨认的标签S的周长。
[0144] (3)可视标签宽度
[0145] 将以主体部13的圆周方向的不同的各个视角可视觉辨认的范围的标签S投影到径 向时的宽度。
[0146] 如表2所示,可知标签高度差T随着使凸部57的根数增加而减少。认为这是因为通 过增加凸部57的根数,能够缩小间隙56的开口宽度D3,并且能够确保凸部57对标签S的支撑 面积,从而能够缩小标签S中覆盖间隙5 6的部分的周长。
[0147] 特别是,对于样品C~H(凸部57为7根以上)的情况,能够将标签阶梯差T抑制在 2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