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曳引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24789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I油引导构造210由第I引导密封件211、抛油环(flinger)212、第I排油孔213、排泄孔214和第I积油空间215构成。
[0074]第I引导密封件211是以与旋转轴S同心的状态配置的圆环板状的构件。第I引导密封件211的外周侧部分被固定于第I支架BI的靠绳轮侧的面。第I引导密封件211的内周侧部分比外周侧部分薄,在第I引导密封件211的内周侧部分与第I轴承部bl之间形成了成为第I积油空间215的间隙。
[0075]抛油环212安装于旋转轴S,与旋转轴S—同旋转。抛油环212的径向上的配置位置为第I引导密封件211的内周侧,轴向上的配置位置为与形成有第I积油空间215的位置对应(面对)的位置。
[0076]第I排油孔213形成于第I支架BI,其连通第I积油空间215和电机110(外壳111)的内部空间,将积滞在第I积油空间215的油排出到电机110 (外壳111)的内部空间。
[0077]排泄孔214形成于框架F中的下端面的位置,其连通电机110(外壳11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0078]另外,在第I油引导构造210中也可以采用省略抛油环212的构造。
[0079]此外,在第I油引导构造210中,也可以采用省略抛油环212,并在抛油环212的位置配置毛毡的构造。毛毡用于吸收漏出的油,以沿着周向延伸一周的状态固定于引导密封件211,并以与旋转轴S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0080]〈第2油引导构造〉
[0081]第2油引导构造220由第2引导密封件221、第2排油孔222和第2积油空间223构成。
[0082]第2引导密封件221是以与旋转轴S同心的状态配置的圆环板状的构件。第2引导密封件221的外周侧部分固定于辐条部(连结部)123中的靠电机侧的面。第2引导密封件221的内周侧部分比外周侧部分薄,在第2引导密封件221的内周侧部分和毂部121之间形成了成为第2积油空间223的间隙。
[0083]第2排油孔222以沿轴向贯通辐条部(连结部)123的状态形成,将积滞在第2积油空间215的油排出到辐条部(连结部)123中的与电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
[0084]<第3油引导构造>
[0085]第3油引导构造230具有油引导面231。该油引导面231是自外壳F的外周面中的第I轴承部bl所在的部分到框架下端面为止的面。该油引导面231为能够使自第I轴承部bl漏出的油流下而不会成为液滴的平缓的下降斜面。
[0086]换言之,第3油引导构造230的油引导面231由铅直面、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弯曲面相连而形成,没有水平面,此外,角部分的角度也不会成为90度。
[0087]另外,第3油引导构造230的油引导面231也可以采用将铅直面和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相连而形成的面。
[0088]此外,第3油引导构造230的油引导面231也可以采用将铅直面和弯曲面相连而形成的面。
[0089]<漏出的油的流动路径>
[0090]在由于油封的年久老化、损伤等而导致润滑油自第I轴承部bl的绳轮侧漏出的情况下,漏出的油如以下说明那样在上述的3个油引导构造210、220、230的引导下流动,不会到达制动盘D的表面。
[0091]首先,说明油在第I油引导构造210中的流动路径。
[0092]在润滑油自第I轴承部bl中的靠绳轮侧漏出的情况下,油的一部分在第I轴承部bl的端面和支架BI的表面向下方流动,积滞在第I积油空间215。此外,其余的油向轴向流动,在抛油环212不旋转时顺着抛油环212的左侧面(第I轴承部bl侧的面)摘下,在抛油环212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外周侧,积滞在第I积油空间215。另外,曳引机101的电机110以及抛油环212并不是始终旋转的,而是仅在对绳索进行卷取、开卷时才旋转,因此,有时也存在抛油环212不旋转的状态。
[0093]积滞在第I积油空间215的油通过第I排油孔213流到外壳111内而被排出。进入到外壳111后的油顺着外壳111的内表面向下方流动,然后经由框架F中的形成于下端面的位置的排泄孔214被排出到外部。
[0094]如此一来,在第I油引导构造210的引导下流动的油流到远离制动盘D的位置,不会到达制动盘D。
[0095]接着,说明油在第2油引导构造220中的流动路径。
[0096]在第I油引导构造210的第I引导密封件211和抛油环212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因此,有时会通过该间隙向绳轮侧沿着轴向流出极少量的油。
[0097]这样漏出的油沿着毂部121的靠电机侧的表面流动,积滞在第2积油空间223。
[0098]积滞在第2积油空间223的油通过第2排油孔222流到辐条部(连结部)123中的与电机相反的一侧(与制动盘相反的一侧)而被排出。
[0099]如此一来,在第2油引导构造220的引导下流动的油流到远离制动盘D的与制动盘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不会到达制动盘D。
[0100]接着,说明第3油引导构造230中的油的流动路径。
[0101]在第I油引导构造210的第I引导密封件211和抛油环212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因此,有时会通过该间隙沿着第I引导密封件211的绳轮侧的面向下方流出极少量的油。
[0102]这样漏出的油沿着第I引导密封件211的靠绳轮侧的面、第3油引导构造230的油引导面231逐渐流下。由于油引导面231为平缓的下降斜面,因此,油不会成为液滴而是往下流,该油不会滴下而附着于制动盘D。
[0103 ]在曳引机1I中,在绳索卷取部122中的靠电机侧的部分一体形成有制动盘D,但如上所述,能够利用第I?第3油引导构造210、220、230引导自第I轴承部bl漏出的油使其流到远离制动盘D的位置。
[0104]其结果是,漏出的油不会到达并附着于制动盘D,从而能够确保制动器的制动。
[0105]附图标记说明
[0106]101:曳引机、110:电机、111:外壳、112:转子、113:定子、120:绳轮、121:毂部、122:绳索卷取部、123:辐条部、124:轴承部插入部、130:基座、210:油引导构造、211:第I引导密封件、212:抛油环、213:第I排油孔、214排泄孔、215:第I积油空间、220:油引导构造、221:第2引导密封件、222:第2排油孔、223:第2积油空间、230:油引导构造、231:油引导面、B1、B2:支架、bl、b2:轴承部、F:框架、S:旋转轴、D:制动盘。
【主权项】
1.一种电梯的曳引机,其包括电机和利用上述电机旋转的绳轮, 在上述电机中,通过第I轴承部和第2轴承部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的旋转轴的一端侧突出到比上述第I轴承部靠外侧的位置,上述绳轮包括:毂部,其嵌套于上述旋转轴中的突出到外部的部分;绳索卷取部,其与上述毂部同心地配置于上述毂部的外周侧;连结部,其将上述毂部和上述绳索卷取部连结起来;轴承部插入部,其是在上述绳索卷取部的内周侧自上述电机侧向上述绳轮侧沿轴向延伸的空腔空间;以及制动盘,其一体形成于上述绳索卷取部中的靠上述电机侧的部分;上述第I轴承部以插入到上述轴承部插入部的状态配置,上述电梯的曳引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第I油引导构造, 该第I油引导构造包括: 圆环板状的第I引导密封件,其以与上述旋转轴同心的状态配置,其外周侧部分固定于具有上述第I轴承部的第I支架中的靠上述绳轮侧的面,并且,在该第I引导密封件的内周侧部分与第I轴承部之间形成成为第I积油空间的间隙;以及 第I排油孔,其用于将积滞在上述第I积油空间的油排出到上述电机的内部空间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油引导构造还具有抛油环, 该抛油环在上述第I引导密封件的内周侧的位置且以与上述第I积油空间相面对的状态安装于上述旋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的曳引机还具有第2油引导构造, 该第2油引导构造包括: 圆环板状的第2引导密封件,其以与上述旋转轴同心的状态配置,其外周侧部分固定于上述连结部中的靠上述电机侧的面,并且,在该第2引导密封件的内周侧部分与上述毂部之间形成成为第2积油空间的间隙;以及 第2排油孔,其用于将积滞在上述第2积油空间的油排出到上述连结部中的与电机相反的一侧的面。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的曳引机还具有第3油引导构造, 该第3油引导构造具有油引导面, 该油引导面通过使自上述电机的外壳的外周面中的上述第I轴承部所在的部分到外壳下端面为止的面为平缓的下降斜面而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的曳引机还具有第3油引导构造, 在该第3油引导构造中,自上述电机的外壳的外周面中的上述第I轴承部所在的部分到外壳下端面为止的面为由铅直面、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以及弯曲面相连而形成的油引导面; 或者,在该第3油引导构造中,自上述电机的外壳的外周面中的上述第I轴承部所在的部分到外壳下端面为止的面为由铅直面和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相连而形成的油引导面; 或者,在该第3油引导构造中,自上述电机的外壳的外周面中的上述第I轴承部所在的部分到外壳下端面为止的面为由铅直面和弯曲面相连而形成的油引导面。
【专利摘要】即使有油自轴承部漏出,也能防止该油附着于制动盘。电机(110)的第1轴承部(b1)以插入到绳轮(120)的轴承部插入部(124)的状态配置,因此,第1轴承部(b1)位于绳索卷取部(122)的内周侧。在绳轮(120)的绳索卷取部(122)的电机侧一体形成有制动盘(D)。为了防止在有油自第1轴承部(b1)漏出的情况下该油到达制动盘(D),而具有将漏出的油引导到远离制动盘(D)的位置的3个系统的油引导构造(210、220、230)。
【IPC分类】B66B11/08, F16C33/80, H02K7/102, F16N31/00, H02K5/10
【公开号】CN105705451
【申请号】CN201480060790
【发明人】兴梠惠一, 诹访园祥子, 小笠原仁
【申请人】株式会社明电舍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6日
【公告号】WO2015068750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