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以及乘客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35933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以及乘客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以及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0002]图6是乘客输送机的既有的扶手带的宽度方向剖视图。在乘客输送机中,扶手带沿着竖立在宽度方向两侧的扶手110的边缘部移动。既有的扶手带是由长条的带主体13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相连而成的环状带。带主体136的截面形状为向下开口的C字型(也可参照下一段落中所述的在先技术文献)。而且,如图6所示,扶手110以及作为固定在该扶手110上的不动部的扶手盖板141从C字型的开口部137向下方延伸。
[0003]作为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带的在先技术文献,已有日本国公开实用新型公报H5-44978 ;作为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用粘着膜的在先技术文献,已有日本特开2003-276975A 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带主体136的开口部137与作为不动部的扶手盖板141之间形成有对置部138。由于在该对置部138的附近,一侧的带主体136是活动的,而另一侧的扶手盖板141是停止不动的,因此从触感等角度出发并不希望使用者的指尖等接触到对置部138的附近(例如带主体136与扶手盖板141之间的台阶部)。
[0005]由此,本实用新型以如下内容作为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以及乘客输送机,能够使使用者的指尖等难以接触到扶手或固定在扶手上的不动部与带主体之间的对置部附近。
[0006]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具有如下所示的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0的特征。
[0007](技术方案1)
[0008]—种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具备:带主体,沿扶手的边缘部移动;以及保护罩,设置在所述带主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带主体的宽度方向截面形状呈C字型,即包围所述扶手的边缘部并在所述扶手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的延伸侧具有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与经过该开口部的内侧的所述扶手或者固定在所述扶手上的不动部之间形成对置部;所述保护罩具有:薄片部,覆盖所述带主体的外表面;以及凸起,位于所述对置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向所述薄片部的外面侧突出。
[0009](技术方案2)
[0010]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凸起设置在与所述对置部邻接的位置。
[0011](技术方案3)
[0012]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保护罩覆盖所述带主体的整个外表面,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保护罩的端部。
[0013](技术方案4)
[0014]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凸起的表面与所述薄片部的所述凸起周围的表面之间形成平滑连接。
[0015](技术方案5)
[0016]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带主体与所述保护罩通过粘接剂粘接。
[0017](技术方案6)
[0018]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凸起沿着所述带主体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带主体的一周连续延伸。
[0019](技术方案7)
[0020]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保护罩具有多个所述凸起,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带主体的移动方向排列。
[0021](技术方案8)
[0022]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薄片部是布制的。
[0023](技术方案9)
[0024]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所述薄片部是革制的。
[0025](技术方案10)
[0026]—种乘客输送机,具备:循环移动的搭乘部;竖立在搭乘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扶手;以及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扶手带,该扶手带沿着所述扶手的边缘部以与所述搭乘部移动同步的方式进行循环移动。
[0027]根据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以及乘客输送机,能够提供一种使用者的指尖等难以接触到扶手或固定在扶手上的不动部与带主体之间的对置部附近的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带以及乘客输送机。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的剖视图。
[0029]图2是导轨40以及扶手带14的剖视图。
[0030]图3是沿图2中A-A的剖视图。
[0031 ]图4是沿图2中A-A的剖视图。
[0032]图5是粘接到带主体36上之前的保护罩50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0033]图6是以往的扶手带的剖视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自动扶梯2:梯级3:入口部
[0036]10:扶手11:围裙板部12:扶手市驱动链轮
[0037]13:扶手带驱动链条 14:扶手带20:桁架
[0038]21:梯级驱动链轮22:梯级驱动链轮
[0039]23:梯级驱动链条24:驱动装置
[0040]25:机房26:机房27:控制部
[0041]30:加强层31:帆布32:绳芯
[0042]35:装饰橡胶层36:带主体37:开口部
[0043]38:对置部40:导轨41:扶手盖板
[0044]42:突出部50:保护罩51:薄片部
[0045]52:凸起53:粘接层
[0046]110:扶手136:带主体137:开口部
[0047]138:对置部141:扶手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作为乘客输送机可列举出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等,但是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将以自动扶梯1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宽度方向是指从正面、即移动方向观察自动扶梯1时的表现形式。
[0049]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扶梯1的剖视图。桁架20架设在建筑物的上层侧和下层侧之间。在桁架20的上层侧的机房25和下层侧的机房26内部分别配置有梯级驱动链轮21、22。在梯级驱动链轮21、22上卷绕咬合有环状的梯级驱动链条23。上层侧的梯级驱动链轮21连接在具有电机和减速器的驱动装置24上,并通过驱动装置24的驱动进行旋转。通过该旋转来驱动梯级驱动链条23以及另一个梯级驱动链轮22。在梯级驱动链条23上等间隔且无缝隙地连结有作为搭乘部的梯级2。通过梯级驱动链条23的驱动,连结于该梯级驱动链条23上的梯级2沿着未图示的导轨在上层侧和下层侧之间循环移动。在机房25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控制自动扶梯1运行的控制部27。
[0050]从上层到下层,在自动扶梯1的宽度方向两侧垂直设置有扶手10。在桁架20的内部设置有扶手带驱动链轮12。在梯级驱动链轮21和扶手带驱动链轮12上卷绕咬合有环状的扶手带驱动链条13。另外,在扶手10的边缘部和扶手带驱动链轮12上卡合着扶手带14。当梯级驱动链轮21旋转时,会驱动扶手带驱动链条13以及扶手带驱动链轮12,从而扶手带14沿着扶手10的边缘部在上层侧和下层侧之间循环移动。扶手带14与梯级2同步移动。扶手10的下部由从上层到下层连续设置的围裙板部11覆盖。在围裙板部11的上层侧和下层侧分别形成有入口部3。扶手带14经过入口部3的内侧,进入围裙板部11的内部或者伸出到围裙板部11的外部。为此,入口部3的形状是按照扶手带14的截面形状而成的。正如下文要叙述的那样,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扶手带14具有凸起52,因此入口部3具有与凸起52相对应的部分。
[0051]图2中示出了扶手带14的宽度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一例。扶手带14具备带主体36以及保护罩50。带主体36具备内侧的加强层30以及其外侧的装饰橡胶层35。加强层30具备层叠的多张帆布31以及沿扶手带14的移动方向延伸的钢质等的绳芯32。这种结构的带主体36的宽度方向两侧是弯曲的,从而截面形状呈C字型(也包括日语的片假名字符“ 3 ”的字型和“ 3 ”字型的角变圆后的形状)。如果用剖视图、即图2进行说明,则带主体36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在扶手10的宽度方向截面的延伸侧(图2的下侧)具有开口部37的C字型。而且,带主体36从外侧覆盖着扶手10的边缘部。如果用剖视图、SP图2进行说明,则带主体36将扶手10的边缘部包围在带主体36的截面形状即C字型的内侧。
[0052]在扶手10的边缘部固定有导轨40。导轨40具备扶手盖板41,该扶手盖板41作为在扶手10的宽度方向的两表面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不动部。通过该扶手盖板41从宽度方向两表面侧夹持扶手10,从而将导轨40与扶手10固定住。另外,导轨40具备突出来的突出部42,该突出部42位于扶手盖板41的下端部的上方、并位于扶手盖板41的左右。带主体36将导轨40左右的突出部42从上方、侧方以及下方包住,并以防止从导轨40脱出的方式安装在导轨40上。而且,带主体36能够既相对于导轨40滑动又进行移动。此时,扶手10以及扶手带41从由带主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