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819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设置于成形模具,作为顶出板的快退装置或顶出销的二级突出装置发挥作用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已知的产品具备形成为圆筒状,在前端部的周壁具有沿内外方向贯通的引导孔的中空杆(套筒);在该中空杆的上述引导孔内沿内外方向可以自由移动地设置,且直径大于上述中空杆的周壁厚度的球状凸轮(球);具有嵌合于上述中空杆的外周面上的内周面的衬套;具有嵌合于上述中空杆的内周面上的外周面的推杆(Pusher pin)(例如,参照实公平1-4501号公报)。
上述衬套从中空杆的前端侧嵌合,由其内周面使球状凸轮从中空杆的内周面向内突出。另一方面,推杆从前端侧插入中空杆内,由其外周面使球状凸轮从中空杆的外周面向外突出。
进而,在衬套上,在嵌合于中空杆时位于与该中空杆的基端部同一侧的基端部上,即、在作为从中空杆的前端侧开始嵌合的一方的端部的基端部上,形成收纳利用推杆向外突出的球状凸轮的突出部的凹部。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通过将中空杆、衬套和球状凸轮设置在注射成形机中的成形模具的可动模中,将推杆设置在同一成形模具的固定模中,从而作为顶出板的快退装置发挥作用。
即,上述中空杆,通过其基端部连接于可动模中的顶出板,通过该顶出板沿轴向被驱动。衬套,以使基端部朝向顶出板侧的状态被固定在可动模中的靠近固定模侧的位置,由此承纳由顶出板驱动的中空杆的前端部。推杆将基端部固定于固定模上,由此使前端侧的部分从该固定模向可动模侧突出,在模具关闭时经由衬套插入中空杆内。
如上所述,在应作为顶出板的快退装置发挥作用而设置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固定模和可动模离开规定量而对置的模具开放状态下,推杆成为从中空杆和衬套完全拔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注射成形机的顶出杆前进,由此,若顶出板向突出方向移动,则中空杆的前端部向衬套内的前端侧移动。
即,由于推杆如上所述不存在于中空杆内,所以球状凸轮可以向中空杆的内侧移动,中空杆由顶出板驱动从而可以平滑地移动至衬套内的前端侧。另外,连接于顶出板的顶出销也从可动模向固定模侧突出,从而可以将附着于可供模具的成形面上的成形品从该成形面分离开来。
接下来,如果使注射成形机的顶出杆后退,则通常由内置于可动模的回复弹簧使顶出板自动返回至突出前的返回位置。因此,中空杆其前端部向衬套的基端侧移动,从而成为具有球状凸轮的部分移动至对应于衬套凹部的位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进行使可动模朝向固定模移动的模具关闭,则推杆通过衬套进入中空杆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空杆的具有球状凸轮的部分移动至对应于衬套凹部的位置,所以推杆向中空杆的外侧压出球状凸轮,从而可以容易地进入该中空杆内。
由此,在顶出板由回复弹簧立即返回的情况下,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不作为顶出板的快退装置而发挥作用。
但是,在上述回复弹簧发生例如折损或老化等的情况下,有时顶出板不返回,或其返回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中空杆的前端部成为滞留于衬套内周面的状态,球状凸轮成为移动至中空杆内部的状态,因此,推杆抵接于球状凸轮,并且,经由该球状凸轮向衬套的基端侧压出中空杆的力起作用,顶出板移动至返回位置。由此,如果顶出板到达返回位置,则这次由于中空杆具有球状凸轮的部分处于对应于衬套凹部的位置,所以球状凸轮可以向中空杆的外部移动。因此,推杆经由球状凸轮作用于中空杆的力被解除,并且推杆进入中空杆内。
因此,在关闭模具时,由于顶出销不保持从可动模突出的状态,所以可以防止该顶出销等的损伤。
此外,还可以为以下构成设置与顶出板连接并以与顶出销相同的行程从可动模突出的回复销,通过在关闭模具时将从固定模作用的力加载于上述回复销,可以强制地使顶出板返回至返回位置,由此防止顶出销的损伤。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顶出板完全返回前,也可能由于例如滑芯移而造成顶出销破损。
但是,在使用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情况下,在上述滑芯接触顶出销前,通过调整推杆长度等而使顶出板返回初始位置,能可靠地防止由该滑芯引起的顶出销的破损。
然而,在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存在球状凸轮容易从中空杆的引导孔脱落的缺点。因此存在向成形模具内组装较麻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以提供一种防止凸轮从中空杆脱落,可以简单进行向成形模具的组装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1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形成为筒状,在前端部的周壁具有沿内外方向贯通的引导孔的中空杆;具有嵌合于该中空杆的外周面的内周面的衬套;具有嵌合于上述中空杆的内周面的外周面的推杆;凸轮,所述凸轮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在上述中空杆的上述引导孔中,且在外缘利用上述衬套的内周面而向内侧移动时内缘部从上述中空杆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在内缘利用上述推杆的外周面而向外侧移动时外缘部从上述中空杆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在上述衬套上,在嵌合于上述中空杆时位于与该中空杆的基端部同侧的基端部的内周设置凹部,该凹部收纳利用上述推杆的外周面而向外侧突出的上述凸轮的外缘部,在上述中空杆上设置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从上述中空杆的前端插入,卡止在上述凸轮上,允许该凸轮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防止其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根据上述构成,使中空杆和衬套在凸轮位于衬套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嵌合。另外,如果从中空杆的前端侧将推杆插入该中空杆内,则凸轮的内缘部由衬套向中空杆的内侧突出,因此推杆的驱动力经由凸轮传递至中空杆,中空杆朝向其基端侧移动。即,驱动中空杆使其相对于衬套相对移动。另外,如果中空杆的具有凸轮的部分到达衬套基端部的凹部,则凸轮利用推杆向凹部突出,所以从推杆作用于中空杆的驱动力被解除,推杆进入中空杆内。即,虽然推杆在连续移动,但是从推杆向中空杆作用的驱动力从中空杆相对于衬套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起完全解除。
因此,通过将中空杆的基端部固定于例如成形模具中的可动模的顶出板,使其前端部朝向上述成形模具的固定模侧,通过将衬套固定于可动模中靠近固定模的位置,使其基端部朝向顶出板侧,可以收纳由该顶出板驱动的中空杆的前端部,通过将推杆的基端部固定于固定模,使其前端侧的部分从固定模向可动模侧突出,并且通过在关闭模具时经由衬套将推杆插入中空杆内,可以作为顶出板的快退装置而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使中空杆和衬套嵌合成为凸轮位于衬套凹部位置的状态,从中空杆的基端侧插入推杆,预先设置为贯通凸轮部分的状态。如果从该状态进行驱动使中空杆向其前端侧移动,则凸轮的外缘部由推杆而向衬套的凹部突出,因此从中空杆经由凸轮向衬套传递驱动力,从而衬套与中空杆一起向前端侧移动。另外,如果中空杆和衬套移动至推杆的前端从凸轮离开的位置,则该凸轮可以移动至中空杆的内部,因此中空杆的驱动力不传递至衬套,中空杆进入衬套内。即,虽然中空杆在连续移动,但是从中空杆向衬套作用的驱动力从中空杆相对于推杆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起完全解除。
因此,通过将中空杆的基端部连接于例如成形模具中的可动模的第1级顶出板,并且使其前端部朝向上述成形模具的固定模侧,并将衬套固定于比上述第1级顶出板更靠近固定模侧的第2级顶出板,使其基端部朝向第1级顶出板侧,并且可以收纳由该第1级顶出板驱动的中空杆的前端部,通过将推杆的基端部固定于固定模,并且从中空杆的基端侧向该中空杆内插入推杆,可以作为顶出销的二级突出装置而发挥作用。
即,通过向突出方向驱动第1级顶出板,作用于该第1级顶出板的力经由中空杆、凸轮和衬套传递至第2级顶出板,由此进行第1级和第2级顶出板共同移动的第1阶段的突出。另外,如果第1级和第2级顶出板移动规定量,则凸轮离开推杆的前端,由此驱动第1级顶出板的力不传递至第2级顶出板,由此进行只有第1级顶出板移动的第2阶段的突出。因此,通过预先在第1级和第2级顶出板上分别安装顶出销,可以进行行程不同的二级突出。
再者,在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由卡止部件可以防止凸轮从中空杆的引导孔脱落,所以具有向成形模具的组装较简单的优点。而且,由于卡止部件从中空杆的前端侧插入地构成,所以中空杆和衬套、中空杆和推杆的嵌合不成问题。
再者,通过在中空杆的前端部设置引导孔,成为在该引导孔和中空杆的前端之间保留有周壁的构造,所以可以尽量避免由于设置引导孔而使中空杆前端部的强度下降。即,与从中空杆的前端朝向基端侧形成凹状的槽,并在该槽部分构成引导孔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中空杆1的前端部的强度提高。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2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2所述,上述卡止部件由从上述中空杆的前端打入且其打入方向的前端部向上述引导孔内突出的卡止销构成,并在上述凸轮的朝向上述中空杆的前端侧的表面上设置卡止槽,该卡止槽与上述卡止销的前端部卡合,使该凸轮可以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根据上述构成,在将凸轮插入引导孔内的状态下,通过从中空杆的前端打入卡止销,可以使该卡止销的前端部卡合于凸轮的卡止槽。因此,可简单地组装并防止凸轮从引导孔脱落。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3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3所述,上述卡止部件由从上述中空杆的前端旋入且其旋入方向的前端部向上述引导孔内突出的卡止螺钉构成,并在上述凸轮的朝向上述中空杆的前端侧的表面上设置卡止槽,该卡止槽卡合于上述卡止螺钉的前端部,使该凸轮可以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根据上述构成,在将凸轮插入引导孔内的状态下,通过从中空杆的前端旋入卡止螺钉,可以使该卡止螺钉的前端部卡合于凸轮的卡止槽。因此,可以简单地组装并防止凸轮从引导孔脱落。而且,通过转动卡止螺钉,可以解除该卡止螺钉的前端部和凸轮的卡止槽之间的卡合,因此具有可以简单更换凸轮的优点。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4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4所述,在上述中空杆上设置卡止长孔,其从中空杆的前端贯通至上述引导孔并在上述凸轮移动的内外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上述卡止部件由卡止销构成,该卡止销通过上述卡止长孔打入上述凸轮,与其打入方向相反侧的基端部向卡止长孔内突出,由此使上述凸轮可以沿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容易地将卡止销经由卡止长孔打入凸轮内,并且也可以将该打入的卡止销经由卡止长孔容易地拔出。因此,可以相对于中空杆容易地装卸凸轮。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5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5所述,在上述中空杆上设置从其前端直至上述引导孔的贯通孔,并且从上述引导孔中位于上述中空杆的基端侧的表面朝向该中空杆的基端侧设置与上述贯通孔呈同轴状地形成的锚定孔,上述卡止部件由卡止销构成,该卡止销通过上述贯通孔打入上述锚定孔内,与其打入方向相反侧的基端部向上述引导孔内突出,在上述凸轮上设置用于使通过上述贯通孔打入上述锚定孔内的卡止销通过的贯通孔,并且在朝向上述中空杆的基端侧的表面上设置卡止槽,该卡止槽卡合于上述卡止销的基端部,使该凸轮可以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将通过中空杆和凸轮的各贯通孔后的卡止销打入锚定孔内,所以凸轮也有防止卡止销脱落的作用。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卡止销从锚定孔脱落。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6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6所述,在上述推杆前端部和上述凸轮内缘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导向面,该导向面将通过上述推杆的前端部和上述凸轮的内缘部抵接而作用的力转换为使上述凸轮向外侧移动的力。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推杆前端部和凸轮内缘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导向面,所以由从推杆的前端部向凸轮内缘部作用的力可以使凸轮向中空杆的外侧平滑移动。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7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7所述,在上述衬套凹部中朝向内周面的立起部和上述凸轮外缘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导向面,该导向面将通过上述凹部的立起部和上述凸轮的外缘部抵接而作用的力转换为使上述凸轮向内侧移动的力。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上述衬套中的凹部的立起部和凸轮外缘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导向面,所以由从凹部的立起部向凸轮外缘部作用的力可以使凸轮向中空杆的内侧平滑移动。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第8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8所述,在上述中空杆的前端部上设置从内周面朝向前端逐渐扩径的倒角部。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上述中空杆的前端部上设置从内周面向前端逐渐扩径的倒角部,所以即使由于嵌合公差等使中空杆的轴心和推杆的轴心少量错开,也可以将推杆可靠地导入中空杆内。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2a和图2b为表示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2a为俯视图,图2b为沿图2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3a和图3b为表示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凸轮的图,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沿图3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中空杆的前端部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将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组装入成形模具的状态的图,为表示模具开放状态的剖视图。
图6为为表示将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组装入成形模具的状态的图,为表示模具没有完全关闭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将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组装入成形模具的状态的图,进而为表示模具关闭进行状态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将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组装入成形模具的状态的图,为表示模具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9a和图9b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9a为俯视图,图9b为沿图9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0a和图10b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0a为俯视图,图10b为沿图10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1a和图11b为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1a为俯视图,图11b为沿图11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2a和图12b为作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2a为俯视图,图12b为沿图12a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下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1-图8所示,具备中空杆1、衬套2、推杆3、凸轮4和卡止销(卡止部件)5。
中空杆1,如图1所示,形成为圆筒状(筒状),在其前端部的周壁11上形成沿内外方向贯通的引导孔11a。该引导孔11a沿圆周方向设置在相隔180度角的各位置。再者,从前端面(前端)11b起到各引导孔11a内的与后述凸轮4的卡止槽4h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到达引导孔11a内的贯通孔11c。进而,在基端部,在其周壁11的外周部上固定有轴固定轮12,并且,在比该轴固定轮12更靠基端侧的外周部上嵌合有调整成从轴止轮12至基端面11d的尺寸的环状的垫圈13。
再者,中空杆1的内表面中,具有引导孔11a的前端侧部分成为与后述的推杆3的外周面3a滑动自如地嵌合的内周面11e,比该内周面11e更靠近基端侧的部分成为扩径的退让面11f以便避免与推杆3的外周面3a的接触。进而,在中空杆1的前端部,设置从内周面11e向前端面11b逐渐扩径的锥状倒角部11g。另外,该倒角部11g和内周面11e由圆弧状的光滑面连续形成。此外,前端面11b和外周面11h的角部成为圆弧状的倒角。
衬套2形成为圆筒状(筒状),其内周面2a形成为滑动自如地嵌合于中空杆1的外周面11h。再者,在衬套2上,在嵌合于中空杆1的状态下,在位于与该中空杆1的基端侧同一侧的基端部的内周设置扩径的凹部2b,用于收纳利用后述的推杆3的外周面3a而向外侧突出的凸轮4的外缘部4b。该凹部2b从衬套2的基端面向前端侧具有以一定直径形成的底部,并且随着从其底部向内周面2a的立起部靠近前端侧,该凹部2b的逐渐缩径从而成为直至内周面2a的锥状的导向面2c。再者,在衬套2的基端部外周的对应于凹部2b的位置,形成向外侧呈环状突出的凸缘部2d。
推杆3形成为截面圆形的棒状,其外周面3a滑动自如地嵌合于中空杆1的内周面11e。再者,在推杆3的前端部,设置从外周面3a向前端逐渐缩径的锥状的导向面3b,在基端部设置向外侧呈环状突出的凸缘部3c。
凸轮4的构成如图2a、图2b、图3a和图3b所示,沿内外方向可以自由移动地设置于中空杆1的各引导孔11a中,外缘4a的位置通过衬套2的内周面2a进行限制,由此,在整体向内移动时,内缘部4d从中空杆1的内周面11e向内突出(参照图2b左侧的凸轮4),内侧4c的位置通过推杆3的外周面3a进行限制,由此,在整体向外移动时,外缘部4b从中空杆1的外周面11h向外突出(参照图2b右侧的凸轮4)。
上述各凸轮4,外缘4a由具有与衬套2的内周面2a几乎同一曲率的圆弧状的曲面形成,内缘4c由具有与推杆3的外周面3a几乎同一曲率的圆弧状的曲面形成。再者,凸轮4中,连接外缘4a和内缘4c的圆周方向的各端的侧面4e互相平行地形成,朝向中空杆1前端侧的前端面4f和朝向中空杆1基端侧的基端面4g也平行地形成。即,凸轮4形成为以下形状在与例如侧面4e和前端面4f垂直的面上剖开的情况下的截面为长方形。因此,凸轮4,如图4所示,从侧面看中空杆1的形状(即,从外缘4a侧看的形状)形成为长方形,并且沿内外方向引导该凸轮4的引导孔11a从侧面看也形成为长方形。
再者,在凸轮4的前端面4f上,形成与后述的卡止销5的前端部卡合的卡止槽4h。该卡止槽4h沿两侧面4e间的中央部较长地形成以使凸轮4可以沿内外方向移动,并且卡止于卡止销5的前端部,设定其长度以防止向中空杆1的内侧或外侧脱落。
卡止销5由弹簧销形成,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向各贯通孔11c以压入的方式打入,其打入方向的前端部向引导孔11a内突出,并且卡合于凸轮4的卡止槽4h。再者,卡止销5以基端面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被打入,前端部卡合为最适合卡止槽4h的状态。
再者,在推杆3的前端部和凸轮4的内缘部4d上,都设置将由推杆3的前端部和凸轮4的内缘部4d抵接而作用的力转换为使凸轮4向外侧移动的力的导向面。即,在推杆3的前端部形成上述锥状的导向面3b,在凸轮4的内缘部4d上,形成和插入中空杆1内的推杆3的导向面3b一致的角度的锥状导向面。只是,在凸轮4的内缘部4d上,和从中空杆1的前端侧插入的推杆3的导向面3b一致的角度的导向面形成在前端面4f侧,和从中空杆1的基端侧插入的推杆3的导向面3b一致的角度的导向面形成在基端面4g侧。
进而,在衬套2的凹部2b中的立起部和凸轮4的外缘部4b上,都设置将由凹部2b的立起部和凸轮4的外缘部4b的抵接而作用的力转换为使凸轮4向内侧移动的力的导向面。即,凹部2b的立起部由上述锥状的导向面2c形成,在凸轮4的外缘部4b上,与从中空杆1前端侧嵌合的衬套2的导向面2c一致的角度的锥状导向面形成在其前端面4f侧。
此外,关于上述导向面,在推杆3的前端部和凸轮4的内缘部4d的一方设置即可,但是为了使凸轮4平滑移动,最好如上所述在双方都设置导向面。关于衬套2的凹部2b中的立起部和凸轮4的外缘部4b也一样。
然而,如果在推杆3的前端部和凸轮4的内缘部4d的一方设置导向面,则为了向中空杆1内的插入变得容易,最好设置在推杆3的前端部。再者,如果在衬套2的凹部2b中的立起部和凸轮4的外缘部4b的一方设置导向面,则为了与中空杆1的外周面11h的嵌合变得容易,最好设置在凹部2b的立起部。
在如上构成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如图5所示,以凸轮4位于衬套2的内周面2a的状态嵌合中空杆1和衬套2。另外,如果将推杆3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侧插入该中空杆1内,因为凸轮4的内缘部4d由衬套2而比中空杆1的内周面11e更向内突出,所以如图6所示,推杆3的驱动力经由凸轮4传递至中空杆1,中空杆1向其基端侧移动。即,中空杆1以相对于衬套2相对移动的方式被驱动。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如果中空杆1的具有凸轮4的部分到达衬套2的基端部的凹部2b,则因为凸轮4由推杆3向凹部2b突出,所以从推杆3向中空杆1作用的驱动力被解除,只有推杆3进入中空杆1内。即,虽然推杆3在连续移动,但是从推杆3向中空杆1作用的驱动力从中空杆1相对于衬套2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起完全解除。
因此,如图5-图8所示,通过将中空杆1的基端部固定于例如注射成形机的成形模具中的可动模A的顶出板A1上,使其前端部朝向上述成形模具的固定模B侧,通过将衬套2固定于可动模A中最靠近固定模B的位置的可动侧模具板A2,使其基端部朝向顶出板A1侧,并且可以承纳由该顶出板A1驱动的中空杆1的前端部,通过固定模B的固定侧模具板B1和固定侧安装板B2固定推杆3的基端部,使其前端侧的部分从固定模B向可动模A侧突出,在模具关闭时,经由衬套2将推杆3插入中空杆1内,由此可以作为顶出板的快退装置发挥作用。
此外,在图5~图8中,A3为设置于可动模A的承接板,A4为设置于同一可动模A的可动侧安装板。
另外,在作为顶出板的快退装置组装入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如图5所示,如果成为固定模B和可动模A离开规定量而相对的模具开放状态,则推杆3成为从中空杆1和衬套2完全拔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注射成形机的顶出杆(未图示)前进,由此,如果顶出板A1向突出方向移动,则中空杆1的前端部向衬套2内的前端侧移动。
即,由于推杆3如上所述不存在于中空杆1内,所以凸轮4可以从衬套2的凹部2b向中空杆1的内侧移动,中空杆1由顶出板A1驱动从而平滑的移动至衬套2内的前端侧。再者,连接于顶出板A1的顶出销(未图示)也从可动模A向固定模B侧突出,从而可以将附着于可动模A的成形面(未图示)的成形品(未图示)从该成形面分离开来。
接下来,如果使注射成形机的顶出杆后退,则通常由内置于可动模A的回复弹簧(未图示)使顶出板A1自动返回至突出前的返回位置。因此,中空杆1其前端部向衬套2的基端侧移动,从而成为具有凸轮4的部分移动至对应于衬套2凹部2b的位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进行可动模A向固定模B移动的模具关闭,则推杆3通过衬套2进入中空杆1内。在该情况下,中空杆1的具有凸轮4的部分由回复弹簧移动至对应于衬套2的凹部2b的位置(与图6~图8不同),因此推杆3向中空杆3的外侧压出凸轮4,从而可以容易进入该中空杆1内。
由此,在顶出板A1由回复弹簧立即返回的情况下,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不作为顶出板A1的快退装置发挥作用。
但是,有时在上述回复弹簧上产生例如折损或老化等,顶出板A1不返回,或其返回滞后的情况下,如图5和图6所示,在模具关闭的工序中,凸轮4成为滞留在衬套2的内周面2a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推杆3的前端部抵接于凸轮4,并且,经由该凸轮4将中空杆1压回衬套2的基端侧的力起作用,如图7所示,顶出板A1移动至返回位置。由此,如果顶出板A1返回至返回位置,则这次由于中空杆1的具有凸轮4的部分到达对应于衬套2的凹部2b的位置,所以凸轮4可以向中空杆1的外侧移动。因此,如图8所示,推杆3经由凸轮4作用于中空杆1的力被解除,并且推杆3进入中空杆1内。
因此,不向成形模具作用异常的力,就可使顶出板A1可靠地返回至返回位置,即使在回复弹簧等产生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顶出销等的损伤。
另一方面,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如上所述,通过组装入成形模具内而可以作为顶出销的二级突出装置发挥作用。
再者,在上述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具备防止凸轮4从中空杆1的引导孔11a脱落的卡止销5,所以具有向成形模具的组装变得简单的优点。而且,卡止销5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侧插入地构成,所以中空杆1和衬套2、中空杆1和推杆3的嵌合不成问题。
进而,在将凸轮4插入引导孔11a内的状态下,通过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打入卡止销5,可以使该卡止销5的前端部卡合于凸轮4的卡止槽4h,因此可以简单组装为防止凸轮4从引导孔11a脱落的状态。
再者,通过在中空杆1的前端部设置引导孔11a,成为在该引导孔11a和前端面11b之间保留周壁11的构造,所以可以尽量避免由设置引导孔11a引起的中空杆1前端部的强度下降。即,与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向基端面11d侧(基端侧)形成凹状槽,并在该槽部分构成引导孔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中空杆1的前端部的强度提高。
进而,由于在推杆3的前端部和凸轮4的内缘部4d上都设置导向面,所以可通过从推杆3的前端部向凸轮4内缘部4d作用的力而使凸轮4向中空杆1的外侧平滑移动。同样,由于在衬套2中的凹部2b的立起部和凸轮4的外缘部4b上都设置导向面,所以可通过从凹部2b的立起部向凸轮4的外缘部4b作用的力而使凸轮4向中空杆1的内侧平滑移动。
再者,由于在中空杆1的前端部上设置从内周面11e向前端面11b逐渐扩径的倒角部11g,所以即使由于嵌合公差等使可动模A侧的中空杆1的轴心和固定模B侧的推杆3的轴心少量错开,也可以将推杆3可靠地导入中空杆1内。
(第2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9a和图9b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其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代替卡止销5而设置卡止螺钉51。
即,在中空杆1上,如图9a和图9b所示,从前端面11b向各引导孔11a依次并同轴状形成锪孔凹部11i和螺纹孔11j。锪孔凹部11i形成为可以收纳后述的卡止螺钉51的整个头部51a的深度。螺纹孔11j设置在与插入各引导孔11a内的凸轮4的卡止槽4h对应的位置,贯通引导孔11a内地形成。
卡止螺钉51由具备头部51a和外螺纹部51b的六角凹头螺栓形成,向引导孔11a内突出的前端部51c卡合于凸轮4的卡止槽4h地形成。即,前端部51c由缩径为外螺纹部51b的螺纹沟底径以下的圆柱体形成。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通过将卡止螺钉51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旋入紧固在螺纹孔11j内,使其旋入方向的前端部51c向引导孔11a内突出,并且卡合于凸轮4的卡止槽4h。由此,凸轮4成为可以在引导孔11a内沿内外方向自由移动,并防止从引导孔11a脱落的状态。
再者,只转动卡止螺钉51,即可简单组装凸轮4,在必要时还可以简单更换该凸轮4。
(第3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10a和图10b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其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代替贯通孔11c而设置卡止长孔11k,不设置卡止槽4h而是在凸轮4上打入卡止销5。
即,在上述中空杆1上,如图10a和图10b所示,设置卡止长孔11k,其从前端面11b贯通至引导孔11a,沿插入该引导孔11a的凸轮4移动的内外方向较长地形成。
在凸轮4上,代替卡止槽4h,设置用于通过压入来固定卡止销5的卡止孔4i。卡止孔4i从凸轮4的前端面4f朝向基端面4g地形成。
卡止销5通过卡止长孔11k打入凸轮4的卡止孔4i,与其打入方向相反侧的基端部向卡止长孔11k内突出,可使凸轮4沿内外方向移动,并且可以防止该凸轮4从引导孔11a脱落。此外,卡止销5如上所述由弹簧销构成。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可以简单地将卡止销5经由卡止长孔11k打入凸轮4的卡止孔4i内,并且也可以将打入后的卡止销5经由卡止长孔11k容易地拔出。因此,可以相对于中空杆1容易地装卸凸轮4。
(第4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11a和图11b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其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引导孔11a的内部设置卡止销的构成。
即,在中空杆1上,如图11a和图11b所示,设置从其前端面11b直至引导孔11a的贯通孔11c,并且从引导孔11a中位于中空杆1的基端侧的底面(面)11m朝向该中空杆1的基端侧设置与贯通孔11c同轴状形成的锚定孔11n。
卡止销5通过贯通孔11c,并且通过后述的凸轮4的贯通孔4j,打入锚定孔11n内,与其打入方向相反侧的基端部向引导孔11a内突出。此外,卡止销5如上所述由弹簧销构成。
在上述凸轮4上,设置用于使通过中空杆1的贯通孔11c打入锚定孔11n内的卡止销5通过的贯通孔4j。再者,在凸轮4上,不在前端面4f上设置上述卡止槽4h,而在基端面4g上设置卡止槽4k。卡止槽4k与上述卡止槽4h具有同样功能,卡合于卡止销5的基端部以使凸轮4可以在引导孔11a内沿内外方向移动,并且在内外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以防止该凸轮4从引导孔11a脱落。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将通过中空杆1和凸轮4的各贯通孔11c、4j后的卡止销5打入锚定孔11n内,所以凸轮4也有防止卡止销5脱落的作用。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卡止销5从锚定孔11n脱落。
(第5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12a和图12b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其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代替由弹簧销构成的卡止销5,设置实心的销52。
即,在中空杆1上,从前端面11b向各引导孔11a依次并同轴状形成大径孔11p和小径孔11q。此外,小径孔11q成为贯通至引导孔11a的状态。
销52由截面圆形的大径部52a和小径部52b呈同轴状地一体形成,这些大径部52a和小径部52b分别压入大径孔11p和小径孔11q内。此外,小径部52b只插入小径孔11q内亦可。
大径部52a,其轴向长度与大径孔11p的深度大致一致,通过打入大径孔11p内,其端面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处于同一平面。
设定小径部52b的轴向长度和直径,使在大径部52a完全打入大径孔11p的状态下,其前端部向引导孔11a内突出,并卡合于凸轮4的卡止槽4h。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销52不像弹簧销那样为中空,而是形成为实心,所以应卡合于凸轮4的卡止槽4h的部分可以由小径部52b形成,通过压入而固定中空杆1的部分可以由大径部52a形成。即,销52中由压入固定的部分,与卡合于卡止槽4h的部分相比,直径更大,因此可以更牢固地将该销52固定在中空杆1上。
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由于由卡止部件可以防止凸轮从中空杆的引导孔脱落,所以具有向成形模具的组装较简单的优点。而且,由于卡止部件从中空杆的前端侧插入地构成,所以中空杆和衬套、中空杆和推杆的嵌合不成问题。
再者,通过在中空杆的前端部设置引导孔,成为在该引导孔和中空杆的前端之间保留有周壁的形状,所以可以尽量防止由于设置引导孔而使中空杆前端部的强度下降。即,与从中空杆的前端向基端侧形成凹状的槽,并在该槽部分构成引导孔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中空杆1的前端部的强度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将凸轮插入引导孔内的状态下,通过从中空杆的前端打入卡止销,可以使该卡止销的前端部卡合于凸轮的卡止槽。因此,可以简单地组装并防止凸轮从引导孔脱落。
再者,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将凸轮插入引导孔内的状态下,通过从中空杆的前端旋入卡止螺钉,可以使该卡止螺钉的前端部卡合于凸轮的卡止槽。因此,可以简单地组装并防止凸轮从引导孔脱落。而且,通过转动卡止螺钉,可以解除该卡止螺钉的前端部和凸轮的卡止槽之间的卡合,因此具有可以简单更换凸轮的优点。
再者,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可以容易地将卡止销经由卡止长孔打入凸轮内,并且也可以容易地将其打入的卡止销经由卡止长孔拔出。因此,可以相对于中空杆较容易地装卸凸轮。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由于将通过中空杆和凸轮的各贯通孔后的卡止销打入锚定孔内,所以凸轮也有防止卡止销脱落的作用。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卡止销从锚定孔脱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由于在推杆前端部和凸轮内缘部的至少一方设置导向面,所以由从推杆的前端部向凸轮内缘部作用的力,可以使凸轮向中空杆的外侧平滑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由于在衬套中的凹部的立起部和凸轮外缘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导向面,所以由从凹部的立起部向凸轮外缘部作用的力,可以使凸轮向中空杆的内侧平滑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由于在中空杆的前端部上设置从内周面向前端逐渐扩径的倒角部,所以即使由于嵌合公差等使中空杆的轴心和推杆的轴心少量错开,也可以将推杆可靠地导入中空杆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形成为筒状,在前端部的周壁上具有沿内外方向贯通的引导孔的中空杆;具有嵌合于该中空杆的外周面上的内周面的衬套;具有嵌合于上述中空杆的内周面上的外周面的推杆;和凸轮,其中该凸轮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在上述中空杆的上述引导孔中,且在外缘通过上述衬套的内周面而向内侧移动时内缘部从上述中空杆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在内缘通过上述推杆的外周面而向外侧移动时外缘部从上述中空杆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在上述衬套的、嵌合于上述中空杆时位于与该中空杆的基端部同一侧的基端部的内周上设置凹部,该凹部收纳通过上述推杆的外周面而向外侧突出的上述凸轮的外缘部,在上述中空杆上设置有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从中空杆的前端插入,卡止于上述凸轮,允许该凸轮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防止其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部件由从上述中空杆的前端打入且其打入方向的前端部向上述引导孔内突出的卡止销构成,在上述凸轮的朝向上述中空杆的前端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卡止槽,该卡止槽卡合于上述卡止销的前端部,使该凸轮可以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部件由从上述中空杆的前端旋入且其旋入方向的前端部向上述引导孔内突出的卡止螺钉构成,在上述凸轮的朝向上述中空杆的前端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卡止槽,该卡止槽卡合于上述卡止螺钉的前端部,使该凸轮可以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空杆上设置卡止长孔,其从中空杆的前端贯通至上述引导孔并在上述凸轮移动的内外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上述卡止部件由卡止销构成,该卡止销通过上述卡止长孔打入上述凸轮,与其打入方向相反侧的基端部向卡止长孔内突出,使上述凸轮可以沿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空杆上设置从其前端直至上述引导孔的贯通孔,并且从上述引导孔中位于上述中空杆的基端侧的表面朝向该中空杆的基端侧设置与上述贯通孔呈同轴状地形成的锚定孔,上述卡止部件由卡止销构成,该卡止销通过上述贯通孔打入上述锚定孔内,与其打入方向相反侧的基端部向上述引导孔内突出,在上述凸轮上,设置用于使通过上述贯通孔打入上述锚定孔内的卡止销通过的贯通孔,并且在朝向上述中空杆的基端侧的表面上设置卡止槽,该卡止槽卡合于上述卡止销的基端部,使该凸轮可以沿上述内外方向移动,并且防止该凸轮从上述引导孔脱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推杆前端部和上述凸轮内缘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导向面,该导向面将由上述推杆的前端部和上述凸轮的内缘部抵接而作用的力转换为使上述凸轮向外侧移动的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衬套凹部中朝向内周面的立起部和上述凸轮外缘部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导向面,该导向面将由上述凹部的立起部和上述凸轮的外缘部抵接而作用的力转换为使上述凸轮向内侧移动的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空杆的前端部上设置有从内周面朝向前端逐渐扩径的倒角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在前端部的周壁(11)具有沿内外方向贯通的引导孔(11a)的筒状中空杆(1);具有嵌合于该中空杆(1)的外周面(11h)的内周面(2a)的衬套(2);具有嵌合于上述中空杆(1)的内周面(11e)的外周面(3a)的推杆(3);和在中空杆(1)的引导孔(11a)可以沿上述内外方向自由移动的凸轮(4)。在该阶梯式驱动力传递装置中,设置卡止部件(5),该卡止部件(5)从中空杆(1)的前端面(11b)插入,卡止于收纳在引导孔(11a)内的凸轮(4),允许该凸轮(4)沿中空杆(1)的内外方向移动,并防止凸轮(4)从引导孔(11a)脱落。
文档编号B29C45/40GK1780995SQ200480011168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5日
发明者市川泉 申请人:三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