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3644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外壳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壳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些电子设备中,需要将金属材料和塑胶材料相结合,例如一些金属外壳的智能手机中,在手机外壳的预设区域上设计缝隙,在缝隙中添加橡胶材质,从而制成金属与橡胶相结合的手机外壳。

目前,实现金属材料与塑胶材料相结合,可采用PMH(polymer-metal hybrid,聚合物-金属组合成型)技术,其工艺过程为:先将金属板料冲压成型,然后通过T处理技术使金属表面形成纳米级的微孔,最后通过注塑使聚合物渗入微孔中,以达到金属与塑胶的微观物理结合。

然而,上述PMH技术中,使金属表面形成纳米级微孔的T处理工艺需特定的厂商进行制造处理,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若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将金属与塑料通过胶粘连接在一起,则会使金属与橡胶之间产生缝隙和断差,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和电子设备,能够实现外壳的金属部分与塑胶部分相结合时不会产生缝隙和断差,且成本较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包括:

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

所述金属部分上设置有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相交的第一加工 孔及第二加工孔,和/或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相交的第一加工槽及第二加工槽,和/或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相交的第三加工孔及第三加工槽;

所述塑胶部分通过注塑与所述金属部分相结合,所述塑胶部分具有通过所述注塑形成的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完全适配且结合的第二结合部。

具体地,所述第一加工孔垂直于所述第二加工孔,和/或所述第一加工槽垂直于所述第二加工槽,和/或所述第三加工孔垂直于所述第三加工槽。

具体地,所述第一加工孔及所述第二加工孔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和/或所述第一加工槽及所述第二加工槽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和/或所述第三加工孔及所述第三加工槽的数量分别为多个。

具体地,多个所述第一加工孔及多个所述第二加工孔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金属部分上,和/或多个所述第一加工槽及多个所述第二加工槽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金属部分上,和/或多个所述第三加工孔及多个所述第三加工槽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金属部分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加工孔及所述第二加工孔内的表面上设置有粘合剂,和/或所述第一加工槽及所述第二加工槽内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粘合剂,和/或所述第三加工孔及所述第三加工槽内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粘合剂,所述粘合剂用于提高通过所述注塑形成的所述第二结合部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结合强度。

具体地,所述金属部分和所述塑胶部分上设置有通过喷涂附着于所述金属部分和所述塑胶部分的表面上的油漆。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上述的外壳。

具体地,所述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所述外壳的所述金属部分上设置有缝隙,所述缝隙用于使所述笔记本电脑内的天线通过所述缝 隙辐射出去,所述缝隙为所述第三加工孔,所述金属部分上且位于所述缝隙的周边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相交于所述缝隙的侧壁,所述凹槽为所述第三加工槽;所述笔记本电脑的所述外壳的所述塑胶部分通过所述注塑与所述金属部分相结合,所述塑胶部分填充于所述缝隙和所述凹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壳和电子设备,外壳包括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通过在金属部分上加工相交的孔和/或相交的槽和/或相交的孔与槽,使金属部分上形成由这些孔和/或槽构成的第一结合部,然后通过注塑工艺使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相结合,其中填充于第一结合部中的塑胶材料构成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由于金属部分上的孔和/或槽结构为相交的,因此注塑成型后的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也为相交的结构,此相交的结构与相交的孔和/或槽相结合,能够提高结合强度,注塑能够使金属部分的第一结合部与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完全适配并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金属部分与塑胶部分相结合时不会产生缝隙和断差,而且,相比现有技术中T处理工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加工宏观的孔和/或槽代替了T处理工艺形成的纳米级微孔,无需特定厂商制造处理,加工制造方便,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壳的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处于分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壳的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处于分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壳的金属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笔记本电脑的外壳的金属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包括:金属部分1和塑胶部分2;金属部分1上设置有第一结合部11,第一结合部11包括相交的第一加工孔111及第二加工孔112,和/或第一结合部11包括相交的第一加工槽113及第二加工槽114,和/或第一结合部11包括相交的第三加工孔115及第三加工槽116;塑胶部分2通过注塑与金属部分1相结合,塑胶部分2具有通过注塑形成的与第一结合部11完全适配且结合的第二结合部21。

上述外壳包括金属和塑胶两部分,可在金属部分1上设置孔和/或槽结构,其中,具体设计方式可为:在金属部分1上设置相交的第一加工孔111和第二加工孔112,或者设置相交的第一加工槽113和第二加工槽114,或者设置相交的第三加工孔115和第三加工槽116,或者在金属部分1上设置有上述设计方式的任意两种的结合或三种的结合,这些孔和/或槽结构构成金属部分1的第一结合部11;塑胶部分2是通过注塑实现与金属部分1的结合,通过注塑使塑胶材料填充于金属部分1的第一结合部11内,形成塑胶部分2的第二结合部21,注塑能够使金属部分1与塑胶部分2完全适配并结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壳,包括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通过在金属部分上加工相交的孔和/或相交的槽和/或相交的孔与槽,使金属部分上形成由这些孔和/或槽构成的第一结合部,然后通过注塑工艺使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相 结合,其中填充于第一结合部中的塑胶材料构成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由于金属部分上的孔和/或槽结构为相交的,因此注塑成型后的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也为相交的结构,此相交的结构与相交的孔和/或槽相结合,能够提高结合强度,注塑能够使金属部分的第一结合部与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完全适配并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金属部分与塑胶部分相结合时不会产生缝隙和断差,而且,相比现有技术中T处理工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加工宏观的孔和/或槽代替了T处理工艺形成的纳米级微孔,无需特定厂商制造处理,加工制造方便,降低了成本。

具体地,第一加工孔111垂直于第二加工孔112,和/或第一加工槽113垂直于第二加工槽114,和/或第三加工孔115垂直于第三加工槽116。通常在加工孔和/或槽时,都垂直于加工表面,这样方便加工,且上述加工的孔和/或槽相互垂直,则注塑形成的第二结合部21为相互垂直的结构,能够使得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21之间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均具有接触面积,方便设计的同时增加结合强度。

具体地,第一加工孔111及第二加工孔112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和/或第一加工槽113及第二加工槽114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和/或第三加工孔115及第三加工槽116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在金属部分1上设计多个孔和/或槽结构,使得金属部分1与塑胶部分2的结合面积增加,从而提高金属部分1与塑胶部分2的结合强度。

具体地,多个第一加工孔111及多个第二加工孔112分别均匀设置在金属部分1上,和/或多个第一加工槽113及多个第二加工槽114分别均匀设置在金属部分1上,和/或多个第三加工孔及多个第三加工槽分别均匀设置在金属部分上。在金属部分1上均匀设置多个孔和/或槽,能够使得金属部分1与塑胶部分2之 间的结合力均匀布置,更稳固地使金属部分1与塑胶部分2相结合。

具体地,第一加工孔111及第二加工孔112内的表面上设置有粘合剂(图中未示出),和/或第一加工槽113及第二加工槽114内的表面上设置有粘合剂,和/或第三加工孔115及第三加工槽116内的表面上设置有粘合剂,粘合剂用于提高通过注塑形成的第二结合部21与第一结合部11的结合强度。可先在金属部分1上的孔和/或槽内喷胶,然后再通过注塑工艺使金属部分1和塑胶部分2相结合,其中胶属于粘合剂,通过注塑在金属部分1的第一结合部11中形成第二结合部21,第二结合部21与第一结合部11之间有粘合剂,粘合剂能够提高塑胶部分2与金属部分1的结合强度,使得塑胶部分2与金属部分1结合得更加牢固。

具体地,金属部分1和塑胶部分2上设置有通过喷涂附着于金属部分1和塑胶部分2的表面上的油漆(图中未示出)。一般金属部分的表面处理采用阳极处理,再利用遮具遮挡金属部分,并对塑胶部分进行喷漆,但是这样操作比较麻烦,而且金属部分与塑胶部分的视觉差异较明显,因此可以直接在金属部分1和塑胶部分2上喷漆,代替阳极工艺,能够降低成本,且可使金属部分1和塑胶部分2在视觉上无明显差异,提升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外壳。

其中,外壳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其外壳包括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通过在金属部分上加工相交的孔和/或相交的槽和/或相交的孔与槽,使金属部分上形成由这些孔和/或槽构成的第一结合部,然后通过注塑工艺使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相结合,其中填充于第一结合部中的塑胶材料构成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由于金属部分上的孔和/或槽结构为相交的,因此注塑成型后的塑胶部分的 第二结合部也为相交的结构,此相交的结构与相交的孔和/或槽相结合,能够提高结合强度,注塑能够使金属部分的第一结合部与塑胶部分的第二结合部完全适配并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金属部分与塑胶部分相结合时不会产生缝隙和断差,而且,相比现有技术中T处理工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加工宏观的孔和/或槽代替了T处理工艺形成的纳米级微孔,无需特定厂商制造处理,加工制造方便,降低了成本。

具体地,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如图4所示,笔记本电脑的外壳的金属部分上设置有缝隙,缝隙用于使笔记本电脑内的天线通过缝隙辐射出去,缝隙为第三加工孔115,金属部分上且位于缝隙的周边设置有凹槽,凹槽相交于缝隙的侧壁,凹槽为第三加工槽116;笔记本电脑的外壳的塑胶部分通过注塑与金属部分相结合,塑胶部分填充于缝隙和凹槽。目前,为了提升笔记本电脑的品质,笔记本电脑一般采用金属外壳,其内设置有天线,笔记本电脑的金属外壳上设置有缝隙,以使天线能够通过缝隙辐射出去,在此缝隙中需要填充塑胶材料,此缝隙为第三加工孔115,在缝隙周边加工凹槽,此凹槽为第三加工槽116,凹槽与缝隙相交,可在缝隙和凹槽内喷胶,然后通过注塑使金属部分与塑胶部分相结合,在注塑过程中,塑胶材料填充于缝隙和凹槽内,能够完全适配并结合在一起,实现无缝隙和断差的产生,相比将塑胶胶粘于金属上的结合方式易产生缝隙和断差,提高美观性,而且将塑胶胶粘于金属上时,需要有不小于5mm的重叠部分,这样会占用不小于5mm的尺寸空间,尤其对于较薄的笔记本电脑中,在这不小于5mm的尺寸空间内不能设置其他部件,会造成笔记本电脑的加宽,若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将金属部分与塑胶部分相结合,就节省了上述不小于5mm的尺寸空间;若将本实施例的金属与塑胶结合的方式与现有的PMH技术相比,本实施例采用加工宏观的孔和槽结构代替T处理工艺形成的纳米级微 孔,加工制造方便,无需特定厂商制造处理,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