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泄气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1202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泄气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泄气机构。



背景技术:

在中大型气体辅助注塑成型的产品中,特别是大体积中空区域,产品型腔落差较大(并且落差部分也是中空区域)。在气辅成型后,因为产品中空腔体的高压气体没有排出,从而使产品内部和外部环境存在较大压差,会造成产品落差型腔表面拉伤以及产品薄弱处或者溢料井薄弱区域法伤开模爆裂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成品率和出厂质量,增加后期的维修和投资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注塑模具泄气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泄气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泄气机构,包括模具和电动机,所述模具的侧面设有熔合井,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泄气针,所述泄气针的前端设有进气口,所述泄气针的末端设有出气口,所述电动机的上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分别安装有距离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距离传感器和电动机电连接,所述电动机的侧面设有推板,所述推板固定连接于液压缸的活塞端,所述液压缸的侧面电性连接有电磁感应器,所述电磁感应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模具的内部设有模具型腔体,且模具型腔体与熔合井连通设置。

优选的,所述泄气针的前端设有锥形结构,且所述泄气针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

优选的,所述进气口至少设有两组,且所述进气口设置在锥形结构的末端。

优选的,所述距离传感器与模具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注塑模具泄气机构,通过设置泄气针并将泄气针和电动机转动连接,泄气针通过熔合井,在电动机和液压缸的共同作用下,会将泄气针推进模具内腔,将内部的高压的气体放出;通过设置距离传感器、控制器和电磁感应器,在液压缸推进过程中,距离传感器会将距离信号传递给控制器,进而控制电动机和液压缸的推进和回拉,用以控制泄气针的推进距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放压方便,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泄气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模块图。

图中:1模具、2电动机、3熔合井、4泄气针、5进气口、6出气口、7固定板、8距离传感器、9控制器、10推板、11液压缸、12电磁感应器、13锥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泄气机构,包括模具1和电动机2,所述模具1的侧面设有熔合井3,所述电动机2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泄气针4,所述泄气针4的前端设有进气口5,所述泄气针4的末端设有出气口6,所述电动机2的上端设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的上端分别安装有距离传感器8和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分别与距离传感器8和电动机2电连接,所述电动机2的侧面设有推板10,所述推板10固定连接于液压缸11的活塞端,所述液压缸11的侧面电性连接有电磁感应器12,所述电磁感应器12与控制器9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1的内部设有模具型腔体,且模具型腔体与熔合井3连通设置,在压力作用下,多余的熔料会压进熔合井,避免在产品的表面出现熔接痕。

进一步的,所述泄气针4的前端设有锥形结构13,且所述泄气针4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方便泄气针4进行推进,利于泄气。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5至少设有两组,且所述进气口5设置在锥形结构14的末端,增加泄气针4与高压气体的接触,可快速泄气。

进一步的,所述距离传感器8与模具1相对设置,用来感应泄气针4的前进距离,避免进入过多,损坏产品和泄气针4。

该注塑模具泄气机构,通过设置泄气针4并将泄气针4和电动机2转动连接,泄气针4通过熔合井,在电动机2和液压缸11的共同作用下,会将泄气针4推进模具1内腔,将内部的高压的气体放出,通过设置距离传感器8、控制器9和电磁感应器12,在液压缸11推进过程中,距离传感器8会将距离信号传递给控制器9,进而控制电动机2的运作和液压缸11的推进和回拉,用以控制泄气针4的推进距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放压方便,使用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