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除披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8461阅读:6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除披锋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披锋去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自动除披锋机。



背景技术:

现有大多数工件均采用压铸模具或注塑模具制成,工件制造完成后,往往附带有披锋(即飞边、毛刺或溢边等),如果不将披锋去除,将会影响工件后续的加工处理,例如,会影响工件后续的电镀、喷漆等作业。现有技术中主要是利用工作人员手持锉刀手动将工件上的披锋去除,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除披锋机,无需人工手动去除披锋,提升工件去除披锋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自动除披锋机,包括架体、滚筒及驱动件,滚筒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架体的轴体及装设于轴体的筒体,驱动件装设于架体并用于驱动轴体转动,所述架体还装设有吹风机及电热箱,轴体设有容置孔及与容置孔连通的透孔,透孔位于筒体内,透孔贯穿轴体,吹风机经电热箱与容置孔连通,容置孔内容设有突伸出滚筒的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

优选地,所述容置孔沿轴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轴体,第一管体装设于轴体的一端,第二管体装设于轴体的另一端。

优选地,所述容置孔内装设有三通调节阀,三通调节阀与轴体之间装设有密封轴承,三通调节阀与筒体彼此间隔设置,第二管体装设于三通调节阀,吹风机经电热箱与三通调节阀连通。

优选地,所述轴体装设有第一转轮,第一转轮与筒体彼此间隔设置,驱动件为电机,驱动件的输出轴装设有与第一转轮配合的第二转轮。

优选地,所述架体还装设有电控箱,驱动件、吹风机及电热箱分别与电控箱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轴体或筒体装设有位于筒体内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电控箱电性连接,电控箱设定有与温度传感器配合的低温阈值、高温阈值。

优选地,所述筒体包括外壳、内壳及装设于外壳与内壳之间的聚氨酯板。

优选地,所述滚筒还包括盖板及压持件,筒体设有开口及位于开口两侧的套环,盖板用于遮盖开口,压持件包括压板及螺接于压板的螺纹杆,压板的两端分别容设于对应的套环内,螺纹杆用于抵接盖板。

优选地,所述架体包括底架、装设于底架且彼此间隔的两个立架,两个立架位于底架的同一侧,轴体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立架之间,驱动件、吹风机均装设于底架,电热箱装设于底架或立架。

优选地,所述底架装设有多个支撑件,支撑件、立架分别位于底架的两侧,支撑件包括装设于底架的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本体的滚轮及螺接于本体的支撑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实际使用时,将第一管体与液氮供应装置连通,将第二管体与抽风装置连通,待去除披锋的工件放入到筒体内,液氮注入到筒体内,利用液氮的冷冻效果使工件的披锋发生脆化,驱动件驱动滚筒转动,通过工件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达到自动去除披锋,无需人工手动去除披锋,提升工件去除披锋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滚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架体 11—底架 12—立架

2—滚筒 21—轴体 22—筒体

23—容置孔 24—透孔 25—第一转轮

26—盖板 27—套环 28—压板

29—螺纹杆 31—驱动件 32—吹风机

33—电热箱 34—第一管体 35—第二管体

36—三通调节阀 37—第二转轮 38—电控箱

4—支撑件 41—本体 42—滚轮

43—支撑盘 5—接料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的一种自动除披锋机,包括架体1、滚筒2及驱动件31,架体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如碳钢等,滚筒2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架体1上的轴体21及装设在轴体21上的筒体22,本实施例中,轴体21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架体1上,轴体21上套设有彼此间隔的两个轴承,轴承安装在架体1上,驱动件31装设在架体1上,驱动件31用于驱动轴体21转动,轴体21转动时连带筒体22一起转动;所述架体1还装设有吹风机32及电热箱33,电热箱33包括箱体及装设在箱体内的电热丝,轴体21设置有容置孔23及与容置孔23连通的透孔24,当然,透孔2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透孔24位于筒体22内,透孔24贯穿轴体21,吹风机32经电热箱33与容置孔23连通,吹风机32吹出的风经由电热箱33加热变成热风,热风再经容置孔23、透孔24进入到筒体22内,容置孔23内容设有突伸出滚筒2的第一管体34及第二管体35,优选地,第一管体34采用青铜制成,第二管体35采用柔软塑料制成。

实际使用时,将第一管体34远离滚筒2的一端与液氮供应装置连通,将第二管体35远离滚筒2的一端与抽风装置连通,利用机械手等将待处理披锋的工件放入到筒体22内,驱动件31驱动轴体21连带筒体22转动,液氮供应装置将液氮经由第一管体34注入到筒体22内,利用液氮的冷冻效果使工件的披锋发生脆化,随着滚筒2的转动,工件之间彼此发生碰撞,通过工件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达到自动去除披锋;待披锋去除完成后,吹风机32向筒体22内吹入热风,将工件吹干,现有技术中利用液氮除披锋时,工件取出后是冷的,工件表面遇到常温空气后会产生水珠,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利用液氮除披锋的工艺,工件经热风吹干后是热的,遇到常温空气后工件表面不会产生水珠;本发明无需人工手动去除披锋,提升工件去除披锋的效率。此外,现有技术中利用液氮除披锋时,需要将液氮注入到体积非常大的容器内,需要使用较多的液氮,本发明液氮仅需注入到密封的筒体22内,相较于现有技术,筒体22的体积大大缩小,大大节省液氮的使用量。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亦可在筒体22内加入研磨颗粒,进一步辅助提升披锋去除的效率,当工件采用塑料制成时,研磨颗粒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当工件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时,研磨颗粒可以采用塑料制成。当驱动件31驱动滚筒2转动预定时间后,例如,转筒转动10分钟后,驱动件31停止,抽风装置启动将筒体22内的液氮抽出,确保筒体22内的工件不再处于低温状态,然后吹风机32启动,吹风机32吹出的风经由电热箱33加热后进入到筒体22内,确保去除披锋后的工件被快速烘干,待热风在筒体22内保持预定时间之后,即可将工件从滚筒2的筒体22内取出,进而完成工件的自动去披锋作业。

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孔23沿轴体21的长度方向贯穿轴体21,第一管体34装设在轴体21的一端,优选地,第一管体34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块,橡胶块装设在容置孔23中,利用橡胶块密封第一管体34与轴体21之间的间隙。第二管体35装设在轴体21的另一端,第二管体35的外侧套设有轴承,轴承装设在容置孔23内,利用轴承密封第二管体35与轴体21之间的间隙。实际制造时,轴体21亦可采用分体式制成,此时轴体21包括两个转轴及连接两个转轴的网孔管,筒体22的两端分别装设在对应的转轴上,网孔管位于筒体22内,转轴铰接在架体1上,透孔24设置在网孔管上。

所述容置孔23内装设有三通调节阀36,三通调节阀36与轴体21之间装设有密封轴承,此时密封轴承套设在三通调节阀36的外侧,密封轴承安装在轴体21的容置孔23内,三通调节阀36与筒体22彼此间隔设置,即三通调节阀36位于筒体22的外部,第二管体35的一端装设在三通调节阀36上,本实施例中,架体1上还装设有抽风机(即为抽风装置),抽风机装设在第二管体35的另一端,实际使用时,利用抽风机经由第二管体35、三通调节阀36将筒体22内的液氮抽出。吹风机32经电热箱33与三通调节阀36连通,实际使用时,吹风机32吹出的风经电热箱33、三通调节阀36进入到筒体22内。

所述轴体21上装设有第一转轮25,第一转轮25与筒体22彼此间隔设置,即第一转轮25位于筒体22的外部,驱动件31为电机,驱动件31的输出轴装设有与第一转轮25配合的第二转轮37,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轮25、第二转轮37均为带轮,第一转轮25与第二转轮37之间经由传送带连接,实际使用时,驱动件31驱动第二转轮37连带第一转轮25转动,第一转轮25转动时即可带动滚筒2转动;根据实际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转轮的数量,进而实现驱动件31输出转速的调节。此外,驱动件31亦可经由齿轮传动或链传动等方式驱动滚筒2转动。实际制造时,架体1还可以装设用于遮盖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的护罩,防止外界的物件碰触到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及两者之间的传送带,优选地,护罩采用锌合金制成。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架体1还装设有电控箱38,电控箱38设有控制器,驱动件31、吹风机32及电热箱33分别与电控箱38的控制器电性连接,优选地,驱动件31、吹风机32及电热箱33分别经由线缆与控制器连接,实际使用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工件的具体要求,经由电控箱38的控制器设定各个电器元件的实际运行参数,确保本发明的自动除披锋机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工件。

所述轴体21上或筒体22上装设有位于筒体22内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电控箱38电性连接,电控箱38设定有与温度传感器配合的低温阈值、高温阈值,当然,温度传感器同样可以采用线缆与电控箱38的控制器连接,电控箱38利用温度传感器传送的信号进而调整除披锋机的实际工作状态,例如,实际使用时,利用电控箱38的控制器预先设定低温阈值、高温阈值;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筒体22内的实际温度值低于低温阈值后,电控箱38调控液氮不再输入到筒体22内;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筒体22内的实际温度值高于高温阈值后,电控箱38调控电热箱33不再发热,即热风不再吹入到筒体22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筒体22包括外壳、内壳及装设在外壳与内壳之间的聚氨酯板;优选地,外壳与内壳均采用304不锈钢制成,提升筒体22的强度,延长筒体22的使用寿命;通过在内壳与外壳之间设置聚氨酯板,提升筒体22的保温能力,当液氮注入到筒体22内后,避免外界的热量经由筒体22快速传递到筒体22内;当吹风机32将热风吹入到筒体22内后,避免筒体22内的热量经由筒体22快速流失。

所述滚筒2还包括盖板26及压持件,筒体22上设置有开口及位于开口两侧的套环27,实际使用时,工件经由开口放入或移出筒体22,盖板26用于遮盖住开口,避免筒体22内部经由开口漏气,压持件包括压板28及螺接在压板28上的螺纹杆29,压板28的两端分别容设在对应的套环27内,螺纹杆29用于抵接在盖板26上。实际使用时,当工件放入到筒体22内之后,将盖板26遮盖在开口上,然后将压板28的两端装入到对应的套环27内,随后转动螺纹杆29,使得螺纹杆29抵接在盖板26上,进而将盖板26紧紧压持在筒体22上,进而实现对筒体22开口的封闭。

所述架体1大致呈U型,架体1包括底架11、装设在底架11上且彼此间隔的两个立架12,两个立架12位于底架11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两个立架12均位于底架11的上端,两个立架12相互平行,轴体21可转动地连接在两个立架12之间,优选地,轴体21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对应的立架12上,驱动件31、吹风机32均装设在底架11上,电热箱33装设在底架11上或立架12上。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在底架11上放置用于盛放工件的接料盆5,此时接料盆5位于两个立架12之间,当工件在筒体22内去除披锋并烘干后,将工件倒入到接料盆5中,待接料盆5中的工件积累一定量后,再将工件统一移动到预定位置。

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底架11的下端装设有多个支撑件4,支撑件4、立架12分别位于底架11的上下两侧,支撑件4包括装设在底架11下端的本体41、可转动地连接在本体41上的滚轮42及螺接在本体41上的支撑盘43,本实施例中,滚轮42通过枢轴枢接在本体41上。通过在底架11上设置多个滚轮42,方便使用者来回移动本发明的自动除披锋机;通过设置支撑盘43,当自动除披锋机移动到预定位置后,转动支撑盘43,确保支撑盘43抵接在地面上,如此,即可将自动除披锋机定位在预定位置,防止自动除披锋机因受到不经意的碰撞而发生位置变化。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