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顶部件的机械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2483发布日期:2019-06-19 00:0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顶部件的机械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斜顶部件的机械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有斜顶的注塑模具来说,模具开模完成顶出动作以后,顶针板和顶针垫板能否带动斜顶回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斜顶不能回位,而模具上又没有其他保护装置或任何先复位机构,那么在合模时定模很有可能撞到斜顶,导致模具定模损坏或斜顶断裂,造成非常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斜顶部件的机械保护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保护斜顶。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斜顶部件的机械保护结构,包括固定连接的顶针板和顶针垫板。

其技术要点在于:

顶针板下方顶针板沉头槽内有回针的沉头,沉头与沉头槽之间有间隙。

顶针垫板上方开设有顶针垫板槽,内设有安全弹簧,位于回针下方。安全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沉头和顶针垫板槽底部相抵顶。

回针上套设有顶针板弹簧,顶针板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与B板和顶针板相抵顶。

回针上端穿过B板,间隙配合。

其优点在于:

本结构的设计可以很好的解决前述可能损坏斜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侧视剖视图。

图3为开模顶出后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开模顶出后状态的侧视图。

图5为图2的右下角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的右下角局部放大图。

面板1、定模垫板2、A板3、B板4、C板5、顶针板6、顶针垫板7、底板8、斜顶9、斜顶固定块10、斜顶耐磨块11、斜顶管位块12、斜顶定位销13、顶针板弹簧14、安全弹簧15、回针16。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带斜顶部件机械保护结构的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

定模侧的上方的面板1和中间的定模垫板2用螺丝固定在一起,定模垫板2和下方的A板3用螺丝固定在一起。

动模侧的上方的B板4与中间的C板5用螺丝固定在一起,C板5和下方的底板8用螺丝固定在一起,位于上方顶针板6和下方的顶针垫板7用螺丝固定在一起。

斜顶部件包括顶针板6、顶针垫板7、斜顶固定块10、斜顶9和斜顶定位销13。

斜顶固定块10嵌入顶针板6的下方的顶针板槽内,分布在对应的斜顶9下方(分布在斜顶9的两侧),并可以在顶针板槽内滑动。

斜顶耐磨块11通过螺丝固定在顶针垫板7上表面,斜顶固定块10在斜顶耐磨块11上滑动。

每个斜顶9均通过各自下方对应的销钉与对应的斜顶固定块10铰接在一起,斜顶9既可以转动也可以带动两侧的斜顶固定块10一起在顶针板6的顶针板槽内和斜顶耐磨块11上滑动。

斜顶9中部还穿过了固定设置在B板4下方的斜顶管位块12。

顶针垫板7下方还通过螺丝固定有导向柱,底板8上有对应的导向柱孔。

回针16的沉头位于顶针板6下方侧面顶针板沉头槽内,沉头与沉头槽之间有间隙,如图3、4、5、6所示的距离S。

顶针垫板7上方开设有顶针垫板槽,内设有安全弹簧15,位于回针16下方。安全弹簧1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沉头和顶针垫板槽底部相抵顶。

回针16上套设有顶针板弹簧14,顶针板弹簧14上下两端分别与B板4和顶针板6相抵顶。顶针板弹簧14上端位于B板下表面槽内。

回针16上端穿出B板4,间隙配合,位于与A板3下方。

由于合模时回针16沉头与顶针板6之间有间隙S,所以模具开模瞬间回针16在安全弹簧15的作用下首先往上运动距离S,然后再完成顶出动作,模具完成顶出动作后,产品被取走,这时模具处于图3和图4所示的状态,当合模时,由于回针16在开模时首先运动了距离S,所以最先与定模部分接触的是回针16,而不是成型部分的斜顶9,回针16接触定模部分后受到压力压缩安全弹簧15,在顶针板弹簧14和安全弹簧15的作用力下,顶针板6和顶针垫板7以及斜顶9一起进行复位运动,从而完成合模动作。

在此结构中回针16和定模部分的先接触就对斜顶9起了保护作用,如果定模部分和斜顶9先接触,作用力作用在斜顶9上使顶针板6和顶针垫板7复位,斜顶9很容易断裂或损伤。回针16上端穿出B板4,也可以位于与定模垫板2下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