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成品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1329发布日期:2020-04-29 00:4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成品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3d打印成品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三维立体打印机,也称三维打印机是快速成型的一种工艺,采用层层堆积的方式分层制作出三维模型,其运行过程类似于传统打印机,只不过传统打印机是把墨水打印到纸质上形成二维的平面图纸,而三维打印机是把液态光敏树脂材料、熔融的塑料丝、石膏粉等材料通过喷射粘结剂或挤出等方式实现层层堆积叠加形成三维实体。

现有的3d打印成品在打印完成后,需要对成品进行降温,而现有的成品冷却所使用的降温装置,冷却效率低,影响加工,降低工作效率,并且不能对成品进行旋转升降,不能更好的靠近降温装置,影响降温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成品冷却装置,通过该冷却装置,可以对成品进行旋转,便于成品的各面进行冷却,可以对成品进行升降,可以使成品更靠近散热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缩短冷却时间,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3d打印成品冷却装置,底座、旋转组件、升降组件和冷却组件;

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环形罩、连接板和电动推杆,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安装在电动推杆的上端,所述电动推杆通过螺栓安装在底座的上部中心位置处,所述环形罩的内壁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连接板的侧部焊接固定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滑动安装在导向槽内,所述环形罩通过螺栓安装在底座上;

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电机、支撑杆、转动轴承和支撑板,所述转动轴承安装在支撑板的上部中心位置处,所述支撑杆固定插接在转动轴承的内圈中,所述支撑杆的外壁上固定套接有齿圈,所述电机的转动轴上键连接有齿轮,所述齿圈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电机通过固定座安装在连接板上,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中心位置处与支撑杆远离转动轴承的一端焊接固定,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与环形罩的上部贴合连接;

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水箱和水泵,所述支撑板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支撑板的侧部连通有进水管,所述支撑板临近进水管的侧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远离支撑板的一端与水泵相连通,所述水泵通过抽水管与水箱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向槽的内壁与导向块的侧壁间隙滑动配合,所述导向槽的内壁与导向块的侧壁间隙滑动配合,且间隙不大于0.01mm,所述导向块设置为凸字形导向块。

优选的,所述环形罩的侧部开设有用于电线穿过的通孔,所述环形罩和支撑板为不锈钢环形罩和不锈钢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电机设置为正反转电机,所述转动轴承焊接固定在连接板的上部中心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安装在连接板上,所述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座上。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侧部连通有供水管,所述水箱的侧部连通有排水管,所述供水管位于排水管的上部,所述进水管上和出水管上均安装有球阀,所述水箱的侧壁上焊接固定有散热片。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焊接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上焊接固定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风扇。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设置为冗余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为橡胶软管。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3d打印成品冷却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升降组件的使用,在对成品进行冷却时,通过打开电动推杆,使电动推杆推动连接板沿导向槽升降,从而可以对支撑板进行升降,便于成品更靠近风扇,有利于缩短冷却时间,提高冷却效果;

通过旋转组件的使用,通过打开电机,使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通过齿轮转动带动与齿轮啮合的齿圈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杆在转动轴承内转动,进而可以带动支撑板旋转,可以带动放置在支撑板上的成品转动,使成品的各面与风扇产生的冷风接触,提高冷却效果;

通过冷却组件的使用,通过打开水泵,可以将水箱中水引入到支撑板的空腔内,可以对放置在支撑板上成品进行冷却,而空腔内的水在从空腔内流入到水箱中,可以循环使用水箱内的水对成品进行冷却,可以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支撑板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图1中a部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环形罩俯视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旋转组件;3、升降组件;4、冷却组件;5、环形罩;6、连接板;7、电动推杆;8、导向槽;9、导向块;10、电机;11、支撑杆;12、转动轴承;13、支撑板;14、齿圈;15、齿轮;16、固定座;17、水箱;18、水泵;19、空腔;20、进水管;21、出水管;22、抽水管;23、通孔;24、供水管;25、排水管;26、球阀;27、散热片;28、支架;29、连接片;30、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3d打印成品冷却装置,底座1、旋转组件2、升降组件3和冷却组件4;

所述升降组件3包括环形罩5、连接板6和电动推杆7,所述连接板6通过螺栓安装在电动推杆7的上端,所述电动推杆7通过螺栓安装在底座1的上部中心位置处,所述环形罩5的内壁上开设有导向槽8,所述连接板6的侧部焊接固定有导向块9,所述导向块9滑动安装在导向槽8内,所述环形罩5通过螺栓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导向槽8的内壁与导向块9的侧壁间隙滑动配合,所述导向槽8的内壁与导向块9的侧壁间隙滑动配合,且间隙不大于0.01mm,所述导向块9设置为凸字形导向块,所述环形罩5的侧部开设有用于电线穿过的通孔23,所述环形罩5和支撑板13为不锈钢环形罩和不锈钢支撑板,所述底座1上焊接固定有支架28,所述支架28上焊接固定有连接片29,所述连接片2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风扇30,通过升降组件3的使用,在对成品进行冷却时,通过打开电动推杆7,使电动推杆7推动连接板6沿导向槽8升降,从而可以对支撑板13进行升降,便于成品更靠近风扇30,有利于缩短冷却时间,提高冷却效果;

所述旋转组件2包括电机10、支撑杆11、转动轴承12和支撑板13,所述转动轴承12安装在支撑板13的上部中心位置处,所述支撑杆11固定插接在转动轴承12的内圈中,所述支撑杆11的外壁上固定套接有齿圈14,所述电机10的转动轴上键连接有齿轮15,所述齿圈14与齿轮15啮合连接,所述电机10通过固定座16安装在连接板6上,所述支撑板13的底部中心位置处与支撑杆11远离转动轴承12的一端焊接固定,所述支撑板13的底部与环形罩5的上部贴合连接,所述电机10设置为正反转电机,且转动角度为180°,所述转动轴承12焊接固定在连接板6的上部中心位置处,所述固定座16通过螺栓安装在连接板6上,所述电机10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座16上,通过旋转组件2的使用,通过打开电机10,使电机10带动齿轮15转动,通过齿轮15转动带动与齿轮15啮合的齿圈14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杆11在转动轴承12内转动,进而可以带动支撑板13旋转,可以带动放置在支撑板13上的成品转动,使成品的各面与风扇30产生的冷风接触,提高冷却效果;

所述冷却组件4包括水箱17和水泵18,所述支撑板13的内部设置有空腔19,所述支撑板13的侧部连通有进水管20,所述支撑板13临近进水管20的侧部连通有出水管21,所述进水管20远离支撑板13的一端与水泵18相连通,所述水泵18通过抽水管22与水箱17相连通,所述水箱17的侧部连通有供水管24,所述水箱17的侧部连通有排水管25,所述供水管24位于排水管25的上部,所述进水管20上和出水管21上均安装有球阀26,所述水箱17的侧壁上焊接固定有散热片27,所述进水管20和出水管21均设置为冗余管,所述进水管20和出水管21均为橡胶软管,通过冷却组件4的使用,通过打开水泵18,可以将水箱17中水引入到支撑板13的空腔内,可以对放置在支撑板13上成品进行冷却,而空腔19内的水再从空腔19内流入到水箱17中,可以循环使用水箱17内的水对成品进行冷却,可以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

结构原理:通过升降组件3的使用,在对成品进行冷却时,通过打开电动推杆7,使电动推杆7推动连接板6沿导向槽8升降,从而可以对支撑板13进行升降,便于成品更靠近风扇30,有利于缩短冷却时间,提高冷却效果;

通过旋转组件2的使用,通过打开电机10,使电机10带动齿轮15转动,通过齿轮15转动带动与齿轮15啮合的齿圈14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杆11在转动轴承12内转动,进而可以带动支撑板13旋转,可以带动放置在支撑板13上的成品转动,使成品的各面与风扇30产生的冷风接触,提高冷却效果;

通过冷却组件4的使用,通过打开水泵18,可以将水箱17中水引入到支撑板13的空腔内,可以对放置在支撑板13上成品进行冷却,而空腔19内的水再从空腔19内流入到水箱17中,可以循环使用水箱17内的水对成品进行冷却,可以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