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挤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6127发布日期:2020-02-18 12:4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挤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模具的技术领域上,具体涉及一种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挤出机。



背景技术:

线缆生产中使用的模具主要有挤压式、半挤管式和挤管式三种形式:

1、挤压式模具的模芯没有管状的模芯承径,模芯缩在模套承径后面。熔融的塑料是靠压力通过模套实现最后定型的,挤出的塑胶层结构紧密,外表平整。

2、半挤管式模具的模芯有管状的模芯承径,但长度比较短。模芯承径的端面缩进模套口端面。

3、挤管式模具的模芯有管状的模芯承径,模芯承径的端面伸出模套口端面或与模套口端面持平。挤管式挤出时由于模芯承径的存在,塑料不是直接压在线芯上,而是沿着模芯承径的管状外壁向前移动,塑料先形成管状,然后经拉伸再包覆在电缆的线芯上。

目前,挤管式模具在作业时,由于材料、设备的不稳定因素,在挤出时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会造成塑料的挤出厚度不均匀,严重时可造成护套或者绝缘挤出时脱胶的问题,造成产品的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塑料挤出时的厚度不均匀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包括:

模套,其模套承径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一环状凹槽;

模芯,其具有伸入模套承径中的模芯承径,且环状凹槽位于模芯承径的管壁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环状凹槽为环状的v型凹槽。

优选地,所述环状凹槽为环状的v型凹槽,具体地,环状凹槽的槽壁沿塑料挤出方向依次包括第一环形锥面和第二环形锥面;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锥面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第二环形锥面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锥面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0°~50°;所述第二环形锥面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5°~35°。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锥面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所述第二环形锥面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

优选地,所述模套承径的内壁面与所述模芯承径的外壁面之间相隔同一距离。

优选地,所述模芯承径为圆管状,所述模套承径的内壁面与模芯承径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模套具有一连通模套承径的模套孔,模芯位于模套孔中;

其中,所述模套孔的孔壁与模芯的外壁之间的间距沿塑料挤出方向逐渐缩小。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挤出机,其包括上述的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挤出模具,通过在模套的模套承径的内壁面上开设一环状凹槽。在挤出作业时,绝缘塑料或护套料流动到模套的环状凹槽中,由于环状凹槽使得挤出间隙局部的增大,挤出材料的流动速度变慢,会有更多的材料聚集在环状凹槽内,环状凹槽内形成材料的挤出缓冲区,材料经过缓冲区之后再经模具的模口挤出,减轻了螺杆和机头中材料压力对最终挤出效果的影响。特别在出胶量不稳定的情况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胶量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不会阻碍材料的流动,防止塑料焦烧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挤出模具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套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套的立体切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套的另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模套、11-模套承径、12-模套孔;

2-模芯、21-模芯承径;

3-环形凹槽、31-第一环状锥面、32-第二环状锥面;

4-进料间隙、5-挤出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的优选结构。

如图1所示,所述挤出模具为挤管式模具,其包括一模套1和一模芯2。所述模套1上开设有一贯穿自身的模套孔12,模套1的模口(即挤出口)称为模套承径11。所述模芯2设置有模芯承径21,模芯承径21也可以称为模嘴。所述模芯2穿过模套孔12并位于模套孔12中,所述模芯承径21位于模套承径11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模芯承径21为圆管状,所述模套承径11的内壁面与模芯承径21相匹配,同样为圆柱形的管壁。

如图1所示,所述模芯2的外壁面与模套1的内壁面之间是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料间隙4和挤出间隙5的;所述进料间隙4是用于护套料或绝缘材料的挤入。挤出间隙5是用于定径的,挤出间隙5是模芯承径21的外壁面与模套承径11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间隙4是沿塑料挤出方向逐渐减小的,即模套孔12的孔壁与模芯2的外壁之间的间距沿着塑料挤出方向逐渐缩小。该设置便于熔融塑料流动进入。

另一方面,所述挤出间隙5的间距是同一距离的,即所述模套承径11的内壁面与所述模芯承径21的外壁面之间相隔同一距离。该设置能极大避免绝缘层或护套层的挤出厚度不一,同时用于绝缘层或护套层的定径。

如图1所示,所述模套承径11的内壁面上开设有一内凹的环状凹槽3。所述环状凹槽3位于模芯承径21的管壁范围内,模芯承径21的外壁面遮蔽环状凹槽3。即所述环状凹槽3位于挤出间隙5中。

优选地,环状凹槽3开设在模套承径11的内壁面的中部,又或者邻近模套承径11的入口设置。以预留充分的定径区域。

通过在模套1的模套承径11的内壁面上开设一环状凹槽3。环状凹槽3在挤出间隙5中会形成凸起的空间,以形成熔融塑料进入的一个缓冲区域。其原理如下:

在挤出作业时,熔融的绝缘塑料或护套料在外力下流动到模套1的环状凹槽3中,由于环状凹槽3使得挤出间隙5的空间局部增大,熔融材料需要填充这个局部空间,进而会熔融材料的流动速度会变慢。逐渐的,会有更多的熔融材料聚集在环状凹槽3内,环状凹槽3内形成熔融材料的挤出缓冲区,熔融材料经过缓冲区之后再经挤出模具的模口挤出,减轻了螺杆和机头中材料压力对最终挤出效果的影响。特别在出胶量不稳定的情况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胶量不稳定的问题。同时,环状凹槽3并不会阻碍材料的流动,防止塑料焦烧的发生。

其中,所述环状凹槽3为v型凹槽。

如图3所示,所述环状凹槽3的槽壁包括第一环形锥面31和第二环形锥面32。所述环状凹槽3为环状的v型凹槽,具体地,环状凹槽3的槽壁第一环形锥面31与第二环形锥面32沿塑料挤出方向依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锥面31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第二环形锥面32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通过此设置,第一环形锥面31的倾斜度大,空间落差大,可以提高熔融塑料进入时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第二环形锥面32的倾斜度小,便于熔融塑料的挤出,不会阻碍材料的流动,防止塑料焦烧的发生。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锥面31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0°~50°;所述第二环形锥面32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5°~35°。两者采用合适的角度,进一步地的防止塑料焦烧的发生。

本实施例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锥面31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即第一环形锥面31的锥度为1:0.5。所述第二环形锥面32的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即第二环形锥面32的锥度为1:0.866。

本实施例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环形锥面与第二环形锥面的衔接处设置有圆角,形成一过渡弧面。环形凹槽的底部有一定的弧度,不形成死角,便于清理和熔融塑料的流动顺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挤出机,其包括上述的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挤出模具为挤管式模具。该挤出机主要用于生产电缆。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缓解塑料挤出不稳定的挤出模具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