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22245发布日期:2020-11-25 14:14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外包胶类产品(如电熨斗等)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同一产品部件材质多样,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无法一次注塑成型,现有技术对于这些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分别对各部件进行注塑成型后,再人工粘合或扣压在一起,这样一来,容易导致产品牢固度不达标及多工序注塑生产间周转导致效率低下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对于结构比较复杂、多材质结合类的外包胶类产品采用各部件分别注塑成型后再人工粘合或扣压在一起的方式容易导致产品牢固度不达标及多工序注塑生产间周转导致效率低下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所述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包括用于镶件注塑成型的第一注塑机构、用于对注塑成型的所述镶件进行水口去除操作的去水口机构、用于摆放去除水口后的所述镶件的镶件摆放平台、用于对所述镶件进行二次注塑以得到成品的第二注塑机构、成品下料机构、真空吸具以及机械臂,所述机械臂驱动连接所述真空吸具,以使得所述真空吸具在所述第一注塑机构、所述去水口机构、所述镶件摆放平台以及所述成品下料机构之间进行多个自由度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注塑机构包括用于通过合模操作形成第一模具型腔以实现所述镶件注塑成型的第一合模组件、用于通过螺杆将熔融塑料注入所述第一模具型腔中的第一注射组件以及驱动所述第一合模组件进行合模操作的第一液压传动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注塑机构包括用于通过合模操作形成第二模具型腔以对所述镶件进行二次注塑来得到成品的第二合模组件、用于通过螺杆将熔融塑料注入所述第二模具型腔中的第二注射组件以及驱动所述第二合模组件进行合模操作的第二液压传动组件。

可选地,所述镶件摆放平台包括平台主体以及设于所述平台主体上的两镶件摆放架体,所述两镶件摆放架体相对平行设置,且每一所述镶件摆放架体上设置有若干均匀设置的镶件摆放支座,以一一对应架设所述镶件。

可选地,所述去水口机构包括安设于所述平台主体邻近所述第一注塑机构一侧的去水口剪刀以及驱动所述去水口剪刀工作的动力组件。

可选地,所述成品下料机构包括支撑架体以及安设于所述支撑架体上的下料传送带。

可选地,所述机械臂包括机械臂主体及动力机构,所述机械臂主体包括第一臂体、第二臂体、第三臂体、第四臂体、第五臂体及第六臂体,所述第二臂体与所述第一臂体铰连接,所述第三臂体与所述第二臂体铰连接,所述第四臂体与所述第三臂体铰连接,所述第五臂体与所述第四臂体铰连接,所述第六臂体与所述第五臂体铰连接,所述动力机构内置于所述机械臂主体中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二臂体相对所述第一臂体转动、所述第三臂体相对所述第二臂体转动、所述第四臂体相对所述第三臂体转动、所述第五臂体相对所述第四臂体转动以及所述第六臂体相对所述第五臂体转动,所述第六臂体远离所述第五臂体的一端设置有法兰转接头,所述法兰转接头上安装有所述真空吸具。

可选地,所述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镶件摆放平台的正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其包括用于镶件注塑成型的第一注塑机构、用于对注塑成型的镶件进行水口去除操作的去水口机构、用于摆放去除水口后的镶件的镶件摆放平台、用于对镶件进行二次注塑以得到成品的第二注塑机构、成品下料机构、真空吸具以及机械臂,机械臂驱动连接真空吸具,以使得真空吸具在第一注塑机构、去水口机构、镶件摆放平台以及成品下料机构之间进行多个自由度运动。这样一来,对于结构比较复杂、多材质结合类的外包胶类产品,其可进行二次进行注塑成型,以降低这些产品的结构复杂度,具体操作为通过第一注塑机构将镶件(注塑模产品的一部分)注塑成型后,通过机械臂将其转移到去水口机构去除水口后,先放于镶件摆放平台等待冷却,当其冷却后,再通过机械臂将其转移到第二注塑机构进行二次注塑(使得注塑模产品的另一部分直接注塑成型在镶件上)以得到成品,可确保产品的牢固度,最后再通过机械臂将二次注塑后得到的成品转移到成品下料机构进行下料操作,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且各工序间有序协同合作,可避免多工序注塑生产间周转导致效率低下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100,该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100包括用于镶件注塑成型的第一注塑机构110、用于对注塑成型的镶件进行水口去除操作的去水口机构120、用于摆放去除水口后的镶件的镶件摆放平台130、用于对镶件进行二次注塑以得到成品的第二注塑机构140、成品下料机构150、真空吸具160以及机械臂170,机械臂170驱动连接真空吸具160,以使得真空吸具160在第一注塑机构110、去水口机构120、镶件摆放平台130、第二注塑机构140以及成品下料机构150之间进行多个自由度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注塑机构110包括用于通过合模操作形成第一模具型腔以实现镶件注塑成型的第一合模组件111、用于通过螺杆将熔融塑料注入第一模具型腔中的第一注射组件112以及驱动第一合模组件111进行合模操作的第一液压传动组件113。同样的,第二注塑机构140包括用于通过合模操作形成第二模具型腔以对镶件进行二次注塑来得到成品的第二合模组件141、用于通过螺杆将熔融塑料注入第二模具型腔中的第二注射组件142以及驱动第二合模组件141进行合模操作的第二液压传动组件143。

如图1所示,镶件摆放平台130包括平台主体131以及设于平台主体131上的两镶件摆放架体132,两镶件摆放架体132相对平行设置,且每一镶件摆放架体132上设置有若干均匀设置的镶件摆放支座,以一一对应架设镶件200。去水口机构120包括安设于平台主体131邻近第一注塑机构110一侧的去水口剪刀以及驱动去水口剪刀工作的动力组件。工作时,当镶件在第一注塑机构110中进行注塑成型后,通过机械臂170驱动真空吸具160移动到第一注塑机构110附近,以将注塑成型的镶件取出,并将其转移到去水口机构120附近,此时,动力组件驱动去水口剪刀工作,以通过去水口剪刀剪掉镶件上的水口,当此操作完成后,机械臂170驱动真空吸具160继续移动,以将该镶件转移动镶件摆放平台130进行依次摆放,以摆放到相应的镶件摆放支座上,进行静止冷却处理。冷却完毕的镶件再通过机械臂170驱动真空吸具160继续移动,已将其移动到第二注塑机构140中进行二次注塑成型。

如图1所示,成品下料机构150包括支撑架体151以及安设于支撑架体151上的下料传送带152。机械臂170包括机械臂主体及动力机构,机械臂主体包括第一臂体、第二臂体、第三臂体、第四臂体、第五臂体及第六臂体,第二臂体与第一臂体铰连接,第三臂体与第二臂体铰连接,第四臂体与第三臂体铰连接,第五臂体与第四臂体铰连接,第六臂体与第五臂体铰连接,动力机构内置于机械臂主体中以分别驱动第二臂体相对第一臂体转动、第三臂体相对第二臂体转动、第四臂体相对第三臂体转动、第五臂体相对第四臂体转动以及第六臂体相对第五臂体转动,第六臂体远离第五臂体的一端设置有抓手法兰转接头,抓手法兰转接头上安装有真空吸具160。通过这样的结构设置,本机械臂160可实现多个自由度的转动及移动操作,以完成驱动真空吸具160在第一注塑机构110、去水口机构120、镶件摆放平台130、第二注塑机构140以及成品下料机构150之间进行多个自由度运动。

如图1所示,本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100还包括散热风扇180,散热风扇180位于镶件摆放平台130的正上方。散热风扇180的结构设置,可加速镶件摆放平台130上的镶件200的冷却速度,以提高整体加工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包胶类产品镶件设备,其包括用于镶件注塑成型的第一注塑机构、用于对注塑成型的镶件进行水口去除操作的去水口机构、用于摆放去除水口后的镶件的镶件摆放平台、用于对镶件进行二次注塑以得到成品的第二注塑机构、成品下料机构、真空吸具以及机械臂,机械臂驱动连接真空吸具,以使得真空吸具在第一注塑机构、去水口机构、镶件摆放平台以及成品下料机构之间进行多个自由度运动。这样一来,对于结构比较复杂、多材质结合类的外包胶类产品,其可进行二次进行注塑成型,以降低这些产品的结构复杂度,具体操作为通过第一注塑机构将镶件(注塑模产品的一部分)注塑成型后,通过机械臂将其转移到去水口机构去除水口后,先放于镶件摆放平台等待冷却,当其冷却后,再通过机械臂将其转移到第二注塑机构进行二次注塑(使得注塑模产品的另一部分直接注塑成型在镶件上)以得到成品,可确保产品的牢固度,最后再通过机械臂将二次注塑后得到的成品转移到成品下料机构进行下料操作,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且各工序间有序协同合作,可避免多工序注塑生产间周转导致效率低下等技术问题。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