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362344发布日期:2021-03-23 10:5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制造规定形状的凝胶状部件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铸造方法,将液状凝胶材料填充到由两个外模和底模构成的空隙内后,使液状凝胶材料固化来制造凝胶状部件(参见专利文献1)。另外,提出了一种铸造方法,使硅凝胶原液流入水平方向宽且上方开口的卧式成型凹部,从成型凹部取出固化的硅凝胶(参见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871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31388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于凝胶状部件在固化时起到粘接作用,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难以从凝胶化后的凝胶状部件卸下模具部件(外模和底模)。因此,从凝胶化后的凝胶状部件卸下模具部件需花费时间,并且较大的负荷施加在凝胶状部件,凝胶状部件可能破裂。

另外,在使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立式模部件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的情况下,由于注入液状凝胶材料的填充口变窄,因此注入所需量的液状凝胶材料需花费时间。特别是,在液状凝胶材料的黏度高的情况下,注入液状凝胶材料所需的时间变长。因此,难以高效地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

另外,为了容易地进行脱模,可考虑将脱模用膜夹在模具部件和液状凝胶材料之间,但是,在使用立式模具部件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的情况下,通过来自液状凝胶材料的压力将膜按压于模具部件的力较小,因此,有时膜向内侧弯曲并倒塌,导致液状凝胶材料失去厚度均匀性。因此,难以以均匀的厚度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可考虑使用卧式成型凹部,但是,如果成型凹部稍微倾斜,液状凝胶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就会变得不平行。因此,难以以均匀的厚度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如果使用底面和侧面一体化的成型凹部,则在脱模时,由于成型凹部的底面和凝胶状部件之间的空间成为接近真空的状态的吸盘效果,难以从成型凹部卸下凝胶状部件。因此,难以高效地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均匀的厚度高效地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组装工序,将第一挠性部件盖在水平的第一板状部件上,将框状的间隔板配置于所述第一挠性部件上;注入工序,在所述第一组装工序之后,将液状的凝胶材料注入到所述间隔板的内侧;第二组装工序,在所述注入工序之后,将覆盖所述间隔板的内侧的所述凝胶材料的第二挠性部件盖在所述间隔板上,将第二板状部件盖在所述第二挠性部件上;凝胶化工序,在所述第二组装工序之后,沿彼此相对的方向对所述第一板状部件及所述第二板状部件加压,同时使所述凝胶材料凝胶化;以及脱模工序,在所述凝胶化工序之后,依次卸下所述第二板状部件、所述第二挠性部件及所述间隔板,或者,依次卸下所述第一板状部件、所述第一挠性部件及所述间隔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均匀的厚度高效地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凝胶状部件的一实施例即凝胶状部件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1);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2);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4);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5);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6);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7);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其8);

图10是表示切断凝胶状部件1的切断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组装工序的另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覆盖第二挠性部件40的方法的另一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凝胶状部件;2…液状凝胶材料;3…切断线;10…第一板状部件;11、12…销;20…第一挠性部件;21、22、32、33…基准孔;30…间隔板;31…空间;40…第二挠性部件;41、42…端部;50…第二板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制造的凝胶状部件1)

图1是表示作为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凝胶状部件的一实施例的凝胶状部件1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凝胶状部件1例如是由硅凝胶等构成的四边形平板状,用作吸收振动的减振部件等。

该凝胶状部件1通过液状凝胶材料(例如,图3、图4所示的液状凝胶材料2)的浇铸来制造。该液状凝胶材料例如可以是通过加热而凝胶化的凝胶材料。或者,该液状凝胶材料可以是常温下凝胶化的凝胶材料,也可以是通过混合而凝胶化的多种凝胶材料。

(凝胶状部件1的制造方法)

图2~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各工序的立体图。使用图2~图9,对用于制造图1所示的凝胶状部件1的各工序进行说明。在图2~图9中,重力方向g表示重力的方向。

<第一组装工序>

为了制造凝胶状部件1,首先,进行图2所示的第一组装工序。第一组装工序是将第一挠性部件20覆盖在水平设置的第一板状部件10上,将间隔板30配置于第一挠性部件20上的工序。上是指重力方向g的相反侧(图的上侧)。下是指重力方向g侧(图的下侧)。

第一板状部件10是方形板状的刚性部件。第一板状部件10的上表面是比由间隔板30包围的后述的空间31的底面宽且水平的面。第一板状部件10例如由玻璃板等构成。

第一挠性部件20是具有挠性(可以弯曲的性质)的方形膜状的软性部件。另外,第一挠性部件20比由间隔板30包围的后述的空间31的底面宽。由此,如后述,即使膨胀的液状凝胶材料2溢出,溢出的液状凝胶材料2也会留在第一挠性部件20,从而可以避免污染模具部件整体。

例如,第一挠性部件20由塑料膜、金属膜、金属膜和塑料膜的复合膜等构成。在通过加热使液状凝胶材料2凝胶化的情况下,第一挠性部件20由熔点比通过加热使液状凝胶材料2凝胶化时的温度高的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塑料膜构成。

间隔板30是包围四方的方形框状的刚性部件。具体而言,间隔板30是与作为制造对象的凝胶状部件1具有相同厚度的方环形状。由凝胶状部件1包围的空间31与凝胶状部件1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另外,间隔板30由热膨胀系数比液状凝胶材料2小得多的(例如,数十分之一左右的)材料构成。例如,间隔板30可以由聚缩醛树脂等树脂构成,也可以由铁或铝等金属材料构成。

另外,也可以在间隔板30的与空间31相接的内表面涂布氟系等剥离剂。在后述的注入工序之前进行该剥离剂的涂布。通过将剥离剂涂布于间隔板30的内表面,即使在液状凝胶材料2和间隔板30之间没有挠性部件,在后述的脱模工序中,也能够使间隔板30从凝胶状部件1容易地脱模。

通过图2所示的第一组装工序,第一板状部件10、第一挠性部件20及间隔板30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凝胶状部件1包围的空间31的底面被第一挠性部件20覆盖,空间31的上表面开放。

<注入工序>

在第一组装工序之后,进行图3所示的注入工序。注入工序是将液状凝胶材料2注入到间隔板30的内侧的工序。具体而言,从如上所述开放的空间31的上表面向空间31注入液状凝胶材料2。液状凝胶材料2例如是通过加热而凝胶化的硅凝胶等凝胶材料。由此,通过在后述的凝胶化工序中对液状凝胶材料2进行加热,可以容易地促进液状凝胶材料2的凝胶化。

在此,液状凝胶材料2通常伴随凝胶化而膨胀。在注入工序中,将充足量的液状凝胶材料2注入到空间31,以使空间31被凝胶化的液状凝胶材料2填满。例如,将液状凝胶材料2注入到空间31直至空间31被膨胀前的液状凝胶材料2填满的程度,由此,可以通过凝胶化的液状凝胶材料2可靠地填满空间31。此时,已加热膨胀的液状凝胶材料2也可以从空间31溢出。

通过图3所示的注入工序,第一板状部件10、第一挠性部件20、间隔板30及液状凝胶材料2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空间31被膨胀前的液状凝胶材料2填满。

<第二组装工序>

在注入工序之后,进行图4、图5所示的第二组装工序。第二组装工序是如图4所示将第二挠性部件40覆盖在间隔板30上,如图5所示将第二板状部件50覆盖在第二挠性部件40上的工序。

第二挠性部件40是与第一挠性部件20同样具有挠性的方形膜状的软性部件。另外,第二挠性部件40比由间隔板30包围的空间31的上表面宽。第二挠性部件40由与第一挠性部件20同样的部件构成。

在将第二挠性部件40盖在间隔板30上时,如图4所示,由第二挠性部件40将间隔板30的空间31的液状凝胶材料2覆盖。由此,液状凝胶材料2被第一挠性部件20、间隔板30及第二挠性部件40包围。

另外,在将第二挠性部件40盖在间隔板30上时,如图4所示,也可以使第二挠性部件40弯曲,同时从作为第二挠性部件40的一端的端部41朝向作为第二挠性部件40的另一端的端部42依次盖在间隔板30上。由此,防止空气卷入间隔板30及液状凝胶材料2和第二挠性部件40之间,能够防止由空气所导致的凝胶状部件1的变形。

在将第二板状部件50配置于第二挠性部件40上时,如图5所示,以第二板状部件50与第一板状部件10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二板状部件50。由此,包围液状凝胶材料2的第一挠性部件20、间隔板30及第二挠性部件40被第一板状部件10和第二板状部件50夹持。

<凝胶化工序>

在第二组装工序之后,进行图6所示的凝胶化工序。凝胶化工序是在对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二板状部件50沿彼此对置的方向加压的同时使液状凝胶材料2凝胶化的工序。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通过约束件(未图示)等将第二板状部件50的上表面朝向下方加压。然后,进行用于使液状凝胶材料2固化的处理(例如,加热)。此外,膨胀并从空间31溢出的液状凝胶材料2从间隔板30和第二挠性部件40之间的间隙流出到外部。

另外,在凝胶化工序中,如图6的粗箭头所示,也可以将第二板状部件50的上表面中位于间隔板30上的部分向朝向第一板状部件10的方向加压。由此,通过间隔板30来支承施加于第二板状部件50的力,能够防止凝胶状部件1因第二板状部件50下沉到空间31而变形。

<脱模工序>

在凝胶化工序之后,进行图7、图8、图9所示的脱模工序。脱模工序例如是依次卸下第二板状部件50、第二挠性部件40及间隔板30的工序。具体而言,首先,如图7所示,通过向上拉第二板状部件50,将第二板状部件50从第二挠性部件40卸下。

接着,如图8所示,从间隔板30卸下第二挠性部件40。由此,液状凝胶材料2凝胶化而获得的凝胶状部件1的上表面露出。在从间隔板30卸下第二挠性部件40时,例如,握住第二挠性部件40的端部42,如图8所示,使第二挠性部件40弯曲,同时向端部41一侧拉端部42,由此,能够容易地剥下第二挠性部件40。

接着,如图9所示,从第一挠性部件20卸下间隔板30。此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也将第一板状部件10与间隔板30一起从第一挠性部件20卸下。通过如上所述从间隔板30卸下第二挠性部件40,凝胶状部件1成为上表面开放且不密闭的状态。因此,在包围凝胶状部件1的间隔板30的卸下过程中不产生吸盘效果,能够容易地卸下间隔板30。

通过图2~图9所示的各工序,可得到固定于第一挠性部件20上的凝胶状部件1。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从凝胶状部件1卸下第一挠性部件20时,与从间隔板30卸下第二挠性部件40时同样,握住第一挠性部件20的一端,使第一挠性部件20弯曲,同时向第一挠性部件20的另一端拉,由此能够容易地剥下第一挠性部件20。

这样,通过使用第一挠性部件20及第二挠性部件40,凝胶状部件1与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二板状部件50不接触,因此,即使在凝胶状部件1的吸附性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从凝胶状部件1卸下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二板状部件50。

另外,因为凝胶状部件1与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二板状部件50不接触,所以在从凝胶状部件1卸下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二板状部件50时,凝胶状部件1不会残留在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二板状部件50上。因此,即使不对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二板状部件50进行清洗等,也可以用于下一次浇铸。

另外,凝胶状部件1的侧面与间隔板30接触,但是因为凝胶状部件1的侧面和间隔板30的接触面积狭小,所以能够容易地从凝胶状部件1卸下间隔板30。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间隔板30的至少空间31侧的面由氟树脂构成,所以能够容易地从凝胶状部件1卸下间隔板30。

另外,虽然凝胶状部件1以大面积与第一挠性部件20及第二挠性部件40接触,但是对于第一挠性部件20及第二挠性部件40而言,可以在弯曲的同时剥下。因此,即使在凝胶状部件1的吸附性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剥离第一挠性部件20及第二挠性部件40,并且能够抑制凝胶状部件1产生缺口。

另外,因为第一挠性部件20及第二挠性部件40为薄膜状,所以第一板状部件10的空间31侧的面的形状及第二板状部件50的空间31侧的面的形状分别被高精度地反映在第一挠性部件20的空间31侧的面及第二挠性部件40的空间31侧的面。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板状部件10的空间31侧的面及第二板状部件50的空间31侧的面制造规定了形状或厚度的凝胶状部件1。

(凝胶状部件1的切断工序)

图10是表示切断凝胶状部件1的切断工序的一例的图。在图7、图8、图9所示的脱模工序之后,进行凝胶状部件1的切断时,例如也可以进行图10所示的切断工序。

如上所述,在图2~图9所示的各工序中,获得第一挠性部件20未从凝胶状部件1卸下而是被固定于第一挠性部件20上的凝胶状部件1。切断工序是在该第一挠性部件20上切断凝胶状部件1的工序。

切断线3表示切断凝胶状部件1的线。图10中示出了将凝胶状部件1切断五次的情形,但是也可以将凝胶状部件1进一步切断。另外,凝胶状部件1的切断方向不限于图10所示的例子,可以沿与图10所示的例子相差90度的方向切断凝胶状部件1,也可以沿多个方向切断凝胶状部件1。

根据该切断工序,可以使用凝胶状部件1作为承接切断凝胶状部件1的切刀等的刀刃的垫底部件。由此,与例如不使用垫底部件切断凝胶状部件1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切断凝胶状部件1,并且能够防止无意间损伤凝胶状部件1下的工作台等或使切刀等的刀刃破损。另外,切断后的凝胶状部件1的处理变得容易。另外,与例如在将凝胶状部件1移到其它垫底部件之后进行切断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工时。

(第一组装工序的另一例)

图11是表示第一组装工序的另一例的图。也可以进行图11所示的第一组装工序来代替图2所示的第一组装工序。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板状部件10的上表面上竖立有销11、12。销11、12设置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上表面中配置间隔板30的区域的外侧。

另外,在第一挠性部件20上设置有基准孔21、22。从上方观察,基准孔21、22为与销11、12一致的形状。在将第一挠性部件20盖在第一板状部件10上时,如果使销11、12分别穿过基准孔21、22,则能够将第一挠性部件20与第一板状部件10对准。

另外,在向第一挠性部件20上配置间隔板30时,使用突出到第一挠性部件20上的销11、12进行间隔板30的对准。例如,如图11所示,在间隔板30上也设置有基准孔32、33,在向第一挠性部件20上配置间隔板30时,如果使销11、12分别穿过基准孔32、33,则能够将间隔板30与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一挠性部件20对准。

由此,因为第一挠性部件20及间隔板30相对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对准变得容易,所以在第一板状部件10上设置第一挠性部件20及间隔板30的第一组装工序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提高在第一挠性部件20上形成凝胶状部件1的位置的精度。

但是,使用销11、12的间隔板30的对准不限于此,例如在间隔板30的侧面标有两个记号,在向第一挠性部件20上配置间隔板30时,也可以通过使两个记号分别与销11、12抵接,进行间隔板30的对准。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挠性部件40或第二板状部件50上也可以设置有用于使销11、12穿过的基准孔。由此,因为第二挠性部件40及第二板状部件50相对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对准变得容易,所以向间隔板30上设置第二挠性部件40及第二板状部件50的第二组装工序变得容易。

(覆盖第二挠性部件40的方法的另一例)

图12是表示覆盖第二挠性部件40的方法的另一例的图。虽然对通过图3所示的注入工序注入液状凝胶材料2,之后在图4所示的第二组装工序中将第二挠性部件40整体覆盖在间隔板30上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方法。例如,在注入工序之前的第一组装工序中,也可以仅将作为第二挠性部件40的一端的端部41固定于间隔板30上。

而且,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仅将第二挠性部件40的端部41固定于间隔板30上的状态下,进行将液状凝胶材料2注入到间隔板30的内侧的注入工序。在注入工序之后,将端部41已经被固定的第二挠性部件40的其余部分与图4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覆盖在间隔板30上。

如图12所示,通过在第一组装工序中将第二挠性部件40的一端(例如,端部41)固定于间隔板30上,在将液状凝胶材料2注入到间隔板30的内侧的注入工序之后的第二组装工序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第二挠性部件40整体覆盖在间隔板30上。由此,能够提高第二组装工序的操作性。

(脱模工序的变形例)

对在脱模工序中从第一挠性部件20卸下第一板状部件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从第一挠性部件20卸下第一板状部件10。例如,在图9所示的脱模工序中,也可以是第一板状部件10和第一挠性部件20重叠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0所示的切断工序中,也可以在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一挠性部件20上切断凝胶状部件1。

另外,对脱模工序是依次卸下第二板状部件50、第二挠性部件40及间隔板30的工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脱模工序也可以是依次卸下第一板状部件10、第一挠性部件20及间隔板30的工序。

例如,在图6所示的凝胶化工序之后,也可以将堆积状态的第一板状部件10、第一挠性部件20、间隔板30、第二挠性部件40及第二板状部件50上下翻转(颠倒),之后,依次卸下第一板状部件10、第一挠性部件20、间隔板30。在这种情况下,可获得固定于第二挠性部件40上的凝胶状部件1。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行上述切断工序,例如,在第二挠性部件40上切断凝胶状部件1。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由堆积在水平的第一板状部件10上的框状间隔板30及第二板状部件50形成的卧式模具部件制造凝胶状部件1。由此,与例如使用立式模具部件的情况相比,因为仅将各部件堆积就能够构成模具部件,所以模具部件的组装或分解变得容易。

另外,在向由间隔板30包围的空间31注入液状凝胶材料2时,因为空间31的上方大面积开放,所以即使液状凝胶材料2的黏度较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注入所需量的液状凝胶材料2。因此,与例如使用立式模具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制造薄凝胶状部件1。

另外,通过使用第一挠性部件20及第二挠性部件40,从凝胶化后的凝胶状部件卸下模具部件的脱模变得容易,能够避免薄的凝胶状部件因对凝胶状部件施加大的负荷而开裂。

另外,通过使用上述卧式模具部件,脱模用的第一挠性部件20或第二挠性部件40也水平配置,因此,能够抑制脱模用的第一挠性部件20或第二挠性部件40向内侧弯曲并倒塌,造成液状凝胶材料2失去厚度的均匀性。因此,与例如使用立式模具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均匀的厚度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1。

另外,在使用卧式模具部件时,在注入液状凝胶材料2之后,通过由第一板状部件10和第二板状部件50夹入液状凝胶材料2,即使例如第一板状部件10并非完全水平,也能够使凝胶状部件1的厚度均匀。因此,与例如不使用第二板状部件50的情况相比,即使不高精度地调整模具部件的姿势等,也能够以均匀的厚度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1。

另外,在脱模工序中,在卸下第二板状部件50及第二挠性部件40之后,或者,在依次卸下第一板状部件10及第一挠性部件20之后,卸下间隔板30,由此,能够避免因吸盘效果而难以脱模。因此,与例如使用第一板状部件10和间隔板30一体化的模具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1。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均匀的厚度高效地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1。另外,从凝胶化后的凝胶状部件1卸下模具部件的脱模变得容易,能够避免薄的凝胶状部件1因对凝胶状部件施加大的负荷而开裂。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一例,但不限于此,可以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挠性部件20和第二挠性部件40是不同的部件,但是第一挠性部件20和第二挠性部件40也可以连接成为一体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一体的部件折叠,构成第一挠性部件20及第二挠性部件40。

另外,第一板状部件10及间隔板30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磁力彼此吸附。例如,在第一板状部件10中嵌入有磁体,使间隔板30成为磁性体。由此,间隔板30相对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定位变得容易。另外,能够防止液状凝胶材料2从间隔板30和第一板状部件10之间泄漏。另外,能够防止间隔板30相对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错位。

如上所述,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事项。

(1)

一种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组装工序,将第一挠性部件盖在水平的第一板状部件上,将框状的间隔板配置于上述第一挠性部件上;

注入工序,在上述第一组装工序之后,将液状凝胶材料注入到所述间隔板的内侧;

第二组装工序,在所述注入工序之后,将覆盖所述间隔板的内侧的所述凝胶材料的第二挠性部件盖在所述间隔板上,将第二板状部件盖在所述第二挠性部件上;

凝胶化工序,在所述第二组装工序之后,沿彼此对置的方向对所述第一板状部件及所述第二板状部件加压,同时使所述凝胶材料凝胶化;以及

脱模工序,在所述凝胶化工序后,依次卸下所述第二板状部件、所述第二挠性部件及所述间隔板,或者,依次卸下所述第一板状部件、所述第一挠性部件及所述间隔板。

如(1)那样构成,则能够以均匀的厚度高效地制造薄的凝胶状部件。

(2)

根据(1)所述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包括切断工序,在所述脱模工序之后,在所述第一挠性部件及所述第二挠性部件中未通过所述脱模工序卸下的挠性部件上,切断通过所述凝胶化工序使所述凝胶材料凝胶化而得的凝胶状部件。

如(2)那样构成,则在将第一挠性部件或第二挠性部件附接于凝胶状部件的状态下切断凝胶状部件,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凝胶状部件的可靠的切断,容易地进行切断后的凝胶状部件的处理。

(3)

根据(1)或(2)所述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二组装工序中,从所述第二挠性部件的一端直到所述第二挠性部件的另一端依次盖在所述间隔板上。

如(3)那样构成,则能够防止空气的卷入,防止空气导致的凝胶状部件的变形。

(4)

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一组装工序中,将所述第二挠性部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间隔板上。

如(4)那样构成,则能够提高操作性。

(5)

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注入工序之前,将剥离剂涂布于所述间隔板的内表面。

如(5)那样构成,则即使在凝胶材料和间隔板之间没有挠性部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凝胶状部件的脱模。

(6)

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竖立有销,

在所述第一挠性部件上设置有基准孔,

在所述第一组装工序中,在将所述第一挠性部件盖在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时,使所述销穿过所述基准孔,在将所述间隔板配置于所述第一挠性部件上时,使用所述销进行所述间隔板的对准。

如(6)那样构成,则能够提高形成凝胶状部件的位置的精度。

(7)

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凝胶化工序中,通过加热使所述凝胶材料凝胶化。

如(7)那样构成,则能够容易地促进凝胶材料的凝胶化。

(8)

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胶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凝胶化工序中,沿朝向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板状部件中位于所述间隔板上的部分加压。

如(8)那样构成,则由间隔板支承施加于第二板状部件的力,能够防止凝胶状部件因第二板状部件凹陷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