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5806发布日期:2021-12-22 13:0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如图4和图5所示,为一款现有软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其内开设贯通前后端的通孔,而通孔呈阶梯状,若采用单根抽芯实施注塑成型操作的话,易使通孔成型效果不好,局部产生塌陷,产品加工质量不稳定,整体效果不佳。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具有开模方便,产品加工质量稳定的特点。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具和位于下模具上方的上模具,所述下模具上开设有下模槽,所述上模具上开设有匹配下模槽的上模槽,上模槽与所述下模槽拼合形成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的一端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第一芯孔,第一芯孔内滑动连接有部分伸入所述成型腔的第一抽芯,所述成型腔的另一端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第二芯孔,第二芯孔内滑动连接有部分伸入所述成型腔的第二抽芯,所述第一芯孔未与成型腔相连的一端的内壁面布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芯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空心堵头,所述第一芯孔内设有一端抵住第一抽芯、另一端抵住第一空心堵头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二芯孔未与成型腔相连的一端的内壁面布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芯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空心堵头,所述第二芯孔内设有一端抵住第二抽芯、另一端抵住第二空心堵头的第二复位弹簧,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空心堵头并与第一抽芯相连的第一直线往复运动机构、穿过所述第二空心堵头并与第二抽芯相连的第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成型腔的底部设有开设在下模具或上模具上的顶针孔,顶针孔内滑动连接有顶针,顶针上设有控制其作往复滑动的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直线往复运动机构、第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和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均为推杆气缸。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芯孔内设有靠近第一空心堵头的微动开关,微动开关控制所述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作往复运动。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具上设有导向柱,所述上模具上设有供导向柱插入并在内作滑动的导向套。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均为压缩弹簧。
1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采用双端分别实施抽芯操作,将单根长抽芯拆解成两根短抽芯,致使孔深较大,
仍能保持孔壁表面成型光顺;
12.2.单根长抽芯抽离时间长于两根短抽芯同时抽离成型腔的时间,在保持产品质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了加工效率;
13.3.抽芯由复位弹簧实现复位,复位过程无需提供主动动力源,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14.4.由于推杆气缸长时使用易产生误差,导致两抽芯端部不触碰而影响后续产品的注塑成型,但经增设复位弹簧后,可使复位状态下的抽芯一定能够保持端部触碰状态,产品成型质量更稳定;
15.5.调节空心堵头旋入芯孔的深度,从而改变复位弹簧抵住抽芯的推力,进而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维护或调整,保持复位弹簧的张力能够使两抽芯端部在复位状态下形成触碰;
16.6.经微动开关联动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作往复运动,使得在保证抽芯抽出的情况下,将工件从成型腔内顶出,避免干涉而影响工件下料。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体现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体现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体现顶针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一款现有软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图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要求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4.实施例1
25.参见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具1和位于下模具1上方的上模具2,所述下模具1上开设有下模槽3,所述上模具2上开设有匹配下模槽3的上模槽4,上模槽4与所述下模槽3拼合形成成型腔5,所述成型腔5的一端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第一芯孔6,第一芯孔6内滑动连接有部分伸入所述成型腔5的第一抽芯7,所述成型腔5的另一端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第二芯孔8,第二芯孔8内滑动连接有部分伸入所述成型腔5的第二抽芯9,所述第一芯孔6未与成型腔5相连的一端的内壁面布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芯孔6上螺纹连接有第一空心堵头10,所述第一芯孔6内设有一端抵住第一抽芯7、另一端抵住第一空心堵头10的第一复位弹簧11,所述第二芯孔8未与成型腔5相连的一端的内壁面布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芯孔8上螺纹连接有第二空心堵头12,所述第二芯孔8内设有一端抵住第二抽芯8、另一端抵住第二空心堵头12的第二复位弹簧13,还包括穿过所述
第一空心堵头10并与第一抽芯7相连的第一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4、穿过所述第二空心堵头12并与第二抽芯9相连的第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5。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4和第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5均为推杆气缸。
27.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具1上设有导向柱20,所述上模具2上设有供导向柱20插入并在内作滑动的导向套21。
28.优选的,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和第二复位弹簧13均为压缩弹簧。
29.在本实施方案中,在上模具2相对下模具1向上打开前,第一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4将第一抽芯7从成型腔5内抽离,第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5将第二抽芯9从成型腔5内抽离,形成工件内部的阶梯孔,而后经开模,实现工件下料。期间,第一复位弹簧11和第二复位弹簧13被压缩,待工件取出后,撤除对第一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4和第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5上的动力源,复位弹簧形变复位,致使第一抽芯7和第二抽芯9也随之实现复位。
30.其中,可通过调节第一空心堵头10旋入第一芯孔6的深度以及第二空心堵头12旋入第一芯孔8的深度,从而改变第一复位弹簧11抵住第一抽芯7的推力以及第二复位弹簧13抵住第二抽芯9的推力,进而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维护或调整,保持复位弹簧的张力能够使两抽芯端部在复位状态下形成触碰。
31.实施例2
32.参见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成型腔5的底部设有开设在下模具1或上模具2上的顶针孔16,顶针孔16内滑动连接有顶针17,顶针17上设有控制其作往复滑动的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8。
33.优选的,所述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8均为推杆气缸。
34.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8运作,使得顶针17从顶针孔16内伸出,将成型完成的工件从成型腔5内推出,实现自动下料。
35.实施例3
36.参见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其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第一芯孔6内设有靠近第一空心堵头10的微动开关19,微动开关19控制所述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8作往复运动。
37.在本实施方案中,经微动开关19联动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8作往复运动,使得在第一抽芯7完全抽离成型腔5时,其尾端触及微动开关19,发出指令,启动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18,实现顶针17的顶升动作,保证在两抽芯抽离成型腔5的情况下,将工件从成型腔5内顶出,避免干涉而影响工件下料。
38.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软管接头制作用注塑模具,通过采用双端分别实施抽芯操作,将单根长抽芯拆解成两根短抽芯,致使孔深较大,仍能保持孔壁表面成型光顺;由于单根长抽芯抽离时间长于两根短抽芯同时抽离成型腔的时间,在保持产品质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了加工效率;由于抽芯由复位弹簧实现复位,复位过程无需提供主动动力源,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由于推杆气缸长时使用易产生误差,导致两抽芯端部不触碰而影响后续产品的注塑成型,但经增设复位弹簧后,可使复位状态下的抽芯一定能够保持端部触碰状态,产品成型质量更稳定;通过调节空心堵头旋入芯孔的深度,从而改变复位弹簧抵住抽芯的
推力,进而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维护或调整,保持复位弹簧的张力能够使两抽芯端部在复位状态下形成触碰;经微动开关联动第三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作往复运动,使得在保证抽芯抽出的情况下,将工件从成型腔内顶出,避免干涉而影响工件下料。
39.如无特殊说明,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实际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描述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实施例,并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40.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