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材制造设备及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57063发布日期:2022-07-13 11:57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材制造设备及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材制造设备及其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制造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及产品个性化的发展,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俗讲的3d(3dimension)打印技术、4d(4dimension)打印技术均属于增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是通过层层叠加来成型产品,对于需要平台支撑的增材制造技术如fdm、微滴喷射、sla、粉末粘接等,打印完成后需要将打印的成品取下来。而打印的成品一般与平台结合特别紧密,在取产品时容易损坏产品,更难于实现自动化取料生产。对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为保证层间结合致密、纹理均匀,在下层打印过程中喷嘴会接触已打印材料形成挤压。后续各层的打印会对已成型材料部分产生水平方向的拖拽力。水平拖拽力对打印材料首层与支撑平台间的附着力提出了要求,材料首层与支撑平台间形成的附着力偏小,拖拽力造成打印零件位置移动,影响产品打印成型。附着力偏大,产品打印完成后需要较大的抓取力进行拾取,容易造成产品抓取时损坏,特别是针对薄型、空腔等易变性的产品造成打印困难。
3.针对产品打印首层附着力及产品打印完成后的拾取问题,目前市售桌面打印设备常采用胶带粘附在支撑平台上进行产品打印,打印完成后揭下支撑平台上胶带,卷曲胶带剥离打印产品。或者采用打印可溶性基座的方式,打印完产品后将平台和成品一起放入溶液中,可溶性基座溶解后成品脱离平台。还有一些靠人工或机器人将产品与平台剥离,一方面容易损坏产品,另一方面不易于实现自动化。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以相对容易地实现打印产品的取下,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材制造设备及其支撑装置,可以方便打印成品的取下。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平台、支撑顶杆和驱动机构,所述支撑平台设置有通孔,所述支撑顶杆插接于所述通孔,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支撑顶杆传动连接,用于驱使所述支撑顶杆在所述通孔内移动。
7.采用上述方案,在产品制造完成后,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来驱使支撑顶杆在通孔内进行位移,以对产品产生顶升力,从而方便产品的取下,这样,产品在取下过程中被损坏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有利于保证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并且,由于产品的取下相对容易,这就为设计取料机械手以提高自动化水平提供了基础。
8.可选地,所述支撑顶杆和/或所述支撑平台靠近产品的一面设置有增加粘附作用的结构。
9.可选地,还包括支撑膜,用于支撑产品,所述支撑膜包括外缘部分和中心部分,所
述外缘部分和所述支撑平台相连,所述支撑顶杆能够与所述中心部分背离所述产品的一面相抵。
10.可选地,所述支撑平台设置有负压吸附部,所述支撑膜通过所述负压吸附部吸附固定于所述支撑平台。
11.可选地,所述负压吸附部包括若干环形槽,各所述环形槽按顺序嵌套布置,所述支撑平台还设置有若干负压通道,所述负压通道连通所述环形槽。
12.可选地,所述支撑顶杆设置有负压通道。
13.可选地,所述支撑顶杆包括相套接的内杆和外杆,所述内杆和所述外杆能够先后动作或者同时动作。
14.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内杆和所述外杆之间,所述内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驱使所述外杆进行顶升。
15.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外杆和所述支撑平台之间,用于驱使所述外杆进行复位。
16.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和安装于所述驱动轴的凸轮,所述凸轮用于和所述支撑顶杆相作用。
17.可选地,所述驱动轴还安装有摆块,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组件,所述弹性复位组件与所述摆块相作用;和/或,所述驱动轴还配置有曲柄部。
18.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组件包括复位部件和第三弹性部件,所述复位部件与所述摆块相抵,所述第三弹性部件与所述复位部件相作用。
19.可选地,还包括测温部件、控制器和换热部件,所述测温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支撑平台的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测温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均信号连接。
20.可选地,还包括安装板,用于所述支撑装置的安装;和/或,还包括保温罩,所述支撑平台安装于所述保温罩。
21.可选地,所述支撑顶杆的数量为多个,例如,可以是2个、3个、4个等。
2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增材制造设备,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为上述的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
23.由于上述的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支撑装置的增材制造设备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24.可选地,还包括取料机械手、刮料器、装料瓶、挤出头等零部件,所述挤出头用于和所述曲柄部相配合。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图;
26.图2为图1的剖面图;
27.图3为顶杆对支撑膜进行作用、以使产品和支撑膜相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支撑平台在通孔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内杆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外杆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支撑平台的俯视图;
32.图8为凸轮与支撑顶杆的相对位置图;
33.图9为弹性复位组件与摆块的相对位置图;
34.图10为喷嘴与曲柄部相作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生产多个产品时,支撑平台和支撑膜和产品的相对位置图。
36.图1-图1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7.1支撑平台、11通孔、111第一大颈孔段、112小颈孔段、113第二大颈孔段、114第一台阶面、115第二台阶面、12负压吸附部、121环形槽、122第一负压通道;
38.2支撑顶杆、21内杆、211第二负压通道、21a第一内大颈部、21b第二内大颈部、21c内小颈部、21d第一内轴肩、21e第二内轴肩、22外杆、22a第一外大颈部、22b第二外大颈部、22c外小颈部、22d第一外轴肩、22e第二外轴肩、22f第一外大颈孔段、22g第二外大颈孔段、22h外小颈孔段、22i第一外台阶面、22j第二外台阶面、23第一弹性部件、24第二弹性部件;
39.3驱动机构、31驱动轴、311凸轮、312曲柄部、313摆块、32弹性复位组件、321复位部件、322第三弹性部件、33安装体;
40.4支撑膜;
41.5温控系统、51测温部件、52控制器、53换热部件、531介质入口、532介质出口;
42.6安装板;
43.7保温罩;
44.8挤出头;
45.a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47.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
48.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
49.请参考图1-图1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的剖面图,图3为顶杆对支撑膜进行作用、以使产品和支撑膜相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平台在通孔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内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外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支撑平台的俯视图,图8为凸轮与支撑顶杆的相对位置图,图9为弹性复位组件与摆块的相对位置图,图10为喷嘴与曲柄部相作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生产多个产品时,支撑平台和支撑膜和产品的相对位置图。
50.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在采用增材制造工艺制备产品时,产品与支撑装置之间的结合力会相对较大,不利于产品的取下。尤其是对于fdm工艺,为保证层间结合致密、纹理均匀,在下层打印过程中,喷嘴会接触已打印材料、并形成挤压,并且,后续各层的打印均会对已成型部分产生水平方向的拖拽力,这就对产品与支撑装置之间的结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产品的取下也将变的愈加困难。
51.针对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如图1-图4所示,该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平台1、支撑顶杆2和驱动机构3,支撑平台1设置有通孔11,支撑顶杆2插接于通孔11,驱动机构3和支撑顶杆2传动连接,用于驱使支撑顶杆2在通孔11内进行位移。
52.采用上述方案,在产品a制造完成后,可以通过驱动机构3来驱使支撑顶杆2在通孔11内进行位移,以对产品a产生顶升力,从而方便产品a的取下,这样,产品a在取下过程中被损坏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有利于保证产品a生产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产品a的精度也可以提高;并且,由于产品a的取下相对容易,这就为设计取料机械手以提高自动化水平提供了基础。
53.产品a与支撑装置之间结合力的提升可以是通过增加支撑平台1的摩擦系数来实现。此时,支撑平台1和/或支撑顶杆2靠近产品a的一面可以设置有能够增加粘附作用的结构。例如,可以为表面粗糙度设计、特殊纹路设计、凸起设计、凹槽设计等,只要能够使得支撑平台1、支撑顶杆2与产品a相接触的一面增加结合力即可。
54.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在支撑平台1设置支撑膜4来增加结合力,此时,支撑平台1不直接与产品a相接触,还可以保证支撑平台1的清洁度。结合图3,支撑膜4可以包括外缘部分41和中心部分42,在装配时,支撑膜4的外缘部分41可以与支撑平台1进行连接,中心部分42和支撑平台1之间则可以为非连接状态,这样,在外力的作用下,中心部分42和支撑平台1之间可以逐渐分离。
55.在实际生产中,产品a可以在支撑膜4上成型,具体可以是在中心部分41上成型,或者,也可以同时在中心部分41和外缘部分42上成型,这具体与产品a的尺寸有关。在产品a成型后,可以通过支撑顶杆2对中心部分41进行顶升,此时,被顶升部位可以形成凸起,被顶升部位和外缘部分42之间的支撑膜4可以逐渐形成圆台面,以逐步地对产品a的底面与支撑膜4的顶面进行拉扯剥离,最终,产品a与支撑膜4的连接区域将大幅减少,产品a的取下将变得容易。
56.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外缘部分41和中心部分42的占比,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即可。
57.另外,对于外缘部分41而言,其在周向上呈现为环形,其在与支撑平台1进行连接时,可以是周向上各个部位均与支撑平台1进行连接,也可以仅是周向上的局部区域与支撑平台1进行连接;且针对周向上局部区域与支撑平台1进行连接的方案,连接部位可以存在多处,各连接部位可以在周向上间隔分布。
58.外缘部分41与支撑平台1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不作限定,只要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即可;例如,外缘部分41与支撑平台1之间可以采用粘结等相对不易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或者,外缘部分41与支撑平台1之间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件连接、夹钳连接、卡接、负压吸附连接等相对容易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59.作为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采用相对容易拆卸的连接方式,如重块压接、夹子夹接、螺栓连接以便根据待生产的产品a的用料差异,选择合适的支撑膜4进行生产,进而可以保证支撑膜4和产品a之间具有足够的结合力。
60.这里,本发明实施例还不限定支撑膜4的材料,其具体与产品a的用料存在关联。作为一般性的要求:支撑膜4的一面要求具备一定的粘附性,以保证支撑膜4与产品a之间能够产生足够的结合力,支撑膜4的另一面要求方便与支撑平台1进行连接(例如,采用负压吸附
连接时,要求该表面具有一定的光滑度);支撑膜4还要具备较佳的弹性,以便在支撑顶杆2的作用力解除时、能够快速恢复原形;支撑膜4具备较佳的耐高温性能,以减少环境温度对其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支撑膜4可以采用pvc(polyvinyl chloride,即聚氯乙烯)、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高分子材料或者薄钢片等制备。
61.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采用负压吸附连接的方案,这种方案无需在支撑平台1设置连接结构/连接件,支撑平台1靠近产品a的一面相对简洁,便于保证支撑平台1的清洁度,有利于产品a的清洁生产,尤其适用于医用产品等对清洁度要求较高的产品;并且,负压吸附连接在负压机构启动时可以实现对于支撑膜4的吸附固定,在负压机构关闭时可以实现对于支撑膜4的拆卸,支撑膜4的拆装基本无需额外的操作,非常便捷,且不易对支撑膜4造成损坏,还有利于延长支撑膜4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62.基于此,支撑平台1可以设置有负压吸附部12,支撑膜4的外缘部分41可以通过负压吸附部12吸附固定于支撑平台1。负压吸附部12的数量和形状在此不作限定。
63.作为一种示例性的说明,如图7所示,负压吸附部12可以包括若干环形槽121,各环形槽121可以逐层嵌套布置。这样,可以在支撑平台1形成多层的环形负压槽,更有利于保证支撑膜4与支撑平台1的连接可靠性,尤其是在支撑顶杆2作用时,支撑膜4的安装位置不易发生改变,这对于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64.支撑平台1可以设置有若干负压通道,为便于和设置在其他部件处的负压通道相区分,可以将设置于支撑平台1的负压通道称之为第一负压通道122。第一负压通道122可以连通环形槽121和负压机构,用于为环形槽121构建负压环境。负压机构具体可以为抽真空泵等。第一负压通道122的结构形式可以不作限定。
6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顶杆2也可以设置有负压通道,这里的负压通道可以称之为第二负压通道211。第二负压通道211可以在支撑顶杆2下降时促使支撑膜4快速回复至与支撑平台1相贴合的状态,以便为下一次的打印制造做准备。
66.支撑顶杆2可以为一根杆体,也可以为多根杆体。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顶杆2可以包括相套接的内杆21和外杆22,外杆22为空心杆,其可以外套于内杆21。内杆21和外杆22能够先后动作,或者,内杆21和外杆22也可以同时动作。前述的第二负压通道211可以设置于内杆21和/或外杆22。
6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先后动作的方案。结合图3,在内杆21先顶出、外杆22后顶出时,内杆21起着剥离产品a和支撑膜4的作用,但内杆21垂直于轴向的截面的面积相对较小(具体尺寸可以不作限定),产品a在顶出一定高度时,有可能会出现支撑失稳、产品a晃动的现象,在内杆21顶出后,外杆22随后顶出,则可以对产品a进行更为有效地支撑,以保证产品a在被取下之前的稳定性,能够较好地避免顶出不平衡而造成的产品a掉落、破碎的问题。在外杆22先顶出、内杆21后顶出时,外杆22和内杆21均可以起到剥离产品a和支撑膜4的作用,二者依次顶出可以逐步地增大剥离面积,并且,内外杆均可以通过支撑膜4对产品a进行支撑,也可以保证产品a与支撑膜4剥离过程中的稳定性。
68.可以理解的是,支撑顶杆2并不局限于包括两根杆体,其也可以包括更多的杆体相互套接,相套接的各杆体可以按照由内向外或者由外向内的顺序依次顶出。
69.内杆21和外杆22均可以与驱动机构3直接相连,此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3的作用,
来实现内杆21和外杆22的先后动作。或者,如图3所示,该支撑顶杆2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件23,第一弹性部件23可以设置在内杆21和外杆22之间,内杆21能够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3驱使外杆22进行顶升;这样,驱动机构3只需要与内杆21相连,并直接对内杆21产生驱动力即可,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力消失时,第一弹性件23的弹性力还可以驱使内杆21进行复位。
70.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部件24,第二弹性部件24可以设置在外杆22和支撑平台1之间,用于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力消失时,驱使外杆22进行复位。
71.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弹性部件23和第二弹性部件24的种类以及数量,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即可。例如,第一弹性部件23和第二弹性部件24可以为采用橡胶等具备一定弹性的材质制备的弹性体,或者,第一弹性部件23和第二弹性部件24也可以采用弹簧、波纹管等;比较而言,弹簧的型号众多,获取相对简单,回复能力较强,使用寿命较长,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方案。
72.以第一弹性件部件23和第二弹性部件24为弹簧的方案作为示例,以下本发明实施例将结合图3-图6对内杆21、外杆22以及两个弹性部件的安装方式进行简单说明。
73.结合图4,通孔11可以包括沿轴向相连的第一大颈孔段111、小颈孔段112和第二大颈孔段113,第一大颈孔段111和小颈孔段112之间可以形成第一台阶面114,第二大颈孔段113和小颈孔段112之间可以形成第二台阶面115。结合图5,内杆21可以包括沿轴向相连的第一内大颈部21a、内小颈部21c和第二内大颈部21b,第一内大颈部21a和内小颈部21c之间可以形成第一内轴肩21d,第二内大颈部21b和内小颈部21c之间可以形成第二内轴肩21e。结合图6,外杆22可以包括沿轴向相连的第一外大颈部22a、外小颈部22c和第二外大颈部22b,第一外大颈部22a和外小颈部22c之间可以形成第一外轴肩22d,第二外大颈部22b和外小颈部22c之间可以形成第二外轴肩22e;外杆22可以设置有中心孔,该中心孔可以包括沿轴向相连接的第一外大颈孔段22f、外小颈孔段22h和第二外大颈孔段22g,第一外大颈孔段22f和外小颈孔段22h之间可以形成第一外台阶面22i,第二外大颈孔段22g和外小颈孔段22h之间可以形成第二外台阶面22j。
74.在装配状态下,如图3所示,外杆22可以安装于通孔11,其中,第一外大颈部22a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均与第一大颈孔段111相适配,第一外轴肩22d可以与第一台阶面114沿轴向抵接;第二弹性部件24可以安装于第二大颈孔段113,且第二弹性部件24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台阶面115和第二外轴肩22e相抵;第二弹性部件24可以处于预压缩状态,以使得常态下第一外轴肩22d可以与第一台阶面114相抵紧,外杆22的上表面与支撑平台1的上表面可以基本平齐。内杆21可以安装于外杆22的中心孔,其中,第一内大颈部21a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均与第一外大颈孔段22f相适配,第一内轴肩21d可以与第一外台阶面22i沿轴向抵接;第一弹性部件23可以安装于第二外大颈孔段22g,且第一弹性部件23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外台阶面22j和第二内轴肩22e相抵;第一弹性部件23也可以处于预压缩状态,以使得常态下第一内轴肩21d可以与第一外台阶面22i相抵紧,内杆21的上表面与外杆22的上表面可以基本平齐。在驱动机构3的作用下,内杆21可以首先向上顶升,以增加第一弹性部件23的弹性变形,第一弹性部件23可以为外杆22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以克服第二弹性部件24的预紧力,从而使得外杆22也可以向上顶升;在驱动机构3的作用力消除后,第二弹性部件24的弹性力可以释放,以驱使外杆22进行复位,第一弹性部件23的弹性力
可以释放,以驱使内杆21进行复位。
75.上述的方案中,外杆22在通孔11安装时所存在的干涉问题以及内杆21在中心孔安装时所存在的干涉问题均可以通过分体式设计来克服。例如,可以将第二内大颈部22b设置为可拆卸的螺母,以避免外杆22在通孔11内安装时的干涉。
76.驱动机构3的结构形式可以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实现支撑顶杆2所需要的驱动力即可。由前述内容可知,驱动顶杆2所需要的位移为直线位移,如此,驱动机构3可以直接采用直线气缸、直线油缸等能够直接输出直线位移的驱动元件,这些驱动元件可以直接与支撑顶杆2相作用,也可以通过一些中间部件与支撑顶杆2相作用;或者,驱动机构3也可以包括电机、回转气缸等能够输出旋转位移的驱动元件,此时,还需要设置齿轮齿条结构、凸轮结构、链轮结构、丝杠结构等形式的动力转换结构,以将驱动元件输出的旋转位移转换为所需的直线位移。
77.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8所示,驱动机构3可以包括驱动轴31和安装于驱动轴31的凸轮311,驱动轴31可以通过轴承安装于安装体33,安装体33可以固定于支撑平台1,凸轮311用于和支撑顶杆2相作用。由于凸轮311的径向尺寸不等,在凸轮311转动时,其径向尺寸较大的区域可以驱使支撑顶杆2进行顶升。针对这种方案,可以将内杆21的下表面设置为向下突出外杆22的下表面(突出尺寸在此不做限定),以使得凸轮311可以优先与内杆21相作用,从而可以驱使内杆21先顶出。
78.驱动轴31可以直接连接电机、回转气缸等形式的驱动元件,此时,直接启动这些驱动元件,即可以驱使驱动轴31进行转动。或者,驱动轴31也可以配置有曲柄部312,曲柄部312可以由挤出头8(如图10所示)在z轴驱动下向下运动顶住曲柄部312,并驱使驱动轴31进行转动。增材制造设备一般会装备至少一个z轴,此结构利用z轴可减少驱动控制数量,减少体积,降低成本。再或者,也可以对曲柄部312的结构形式进行改进,以设计为可以方便用户直接用手转动的结构,这样,用户还可以直接手动驱使驱动轴31进行转动。在控制支撑顶杆2顶升过程中,驱动轴31所需要的旋转角度可以不作限定。
7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轴31还可以安装有摆块313,驱动机构3还可以包括弹性复位组件32,弹性复位组件32与摆块313相作用。在驱动轴31转动以通过凸块311驱使支撑顶杆2顶升时,弹性复位组件32的弹性力可以增加,这样,当驱动元件作用于驱动轴31的力解除时,弹性复位组件32可以通过摆块313驱使驱动轴31进行回转,以驱使凸轮311回复至原始位置。
80.结合图9,弹性复位组件32可以包括复位部件321和第三弹性部件322,复位部件321可以与摆块313相抵,第三弹性部件322可以与复位部件321相作用。第三弹性部件322可以处于预压缩状态,以保证驱动轴31的稳定性。第三弹性部件322的结构形式也可以不作限定,具体可以参见前述有关第一弹性部件23和第二弹性部件24的描述,在此不做重复性的说明。
81.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轴31的复位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摆块313和弹性复位组件32,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复位的效果即可。例如,可以为驱动轴31配置扭簧。
8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限定支撑顶杆2的数量,支撑顶杆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为多个时,支撑平台1上可以同时生产多个的产品a,各支撑顶
杆2与产品a之间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图11示出了同时生产四个产品a的方案,相应地,其也可以配置有四个支撑顶杆2。但需要注意的是,驱动机构3的数量与支撑顶杆2之间可以是一一对应的,也可以是一个驱动机构3对应多个支撑顶杆2,例如,一个驱动轴31可以设置有多个凸轮311,各凸轮311均可以对应一个支撑顶杆2。
83.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温控系统5,用于对支撑装置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得增材制造过程中可以基本处于恒温的状态。
84.详细而言,该温控系统5可以包括测温部件51、控制器52和换热部件53,测温部件51具体可以为接触式或者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支撑平台1的温度,控制器52与测温部件51和换热部件53均可以信号连接,根据测温部件51所测得的温度,控制器52能够调整换热部件53的换热能力,进而可以调节支撑平台1的工作温度。
85.上述换热部件53的类型可以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换热的效果即可。作为一种示例性的说明,上述换热部件53可以为介质换热器,其设置有介质入口531和介质出口532,通过调节介质流入和流出的速度,可以调整换热部件53的换热性能;该介质的种类可以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即可,例如,该介质可以为水。
8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安装板6和保温罩7,如图2所示,支撑平台1以及驱动机构3、温控系统5等均可以配置在保温罩7内,能够减少外界温度的干扰,有利于保证温度的平衡;安装板6则用于支撑装置在增材打印设备中的安装。
8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增材制造设备,包括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为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
88.由于上述的增材制造设备的支撑装置已经具备产品a方便取下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支撑装置的增材制造设备也可以方便产品a的取下,从而可以提高产品a的良率,并有利于加快生产的节拍,以提高生产的效率。
89.产品a的取下可以依靠人工完成。或者,也可以设置取料机械手,以提高抓取操作的效率,并可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人工的参与,相应地,也就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将污染源带入的可能性,这对于保证生产的洁净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90.实际上,增材制造设备除了包括上述的支撑装置、取料机械手外,其还可以包括其他的零部件,如刮料器、装料瓶、挤出头8等,这些部件的具体种类和安装位置等均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说明。如前所述,挤出头8可以对曲柄部312进行作用,以驱使驱动轴31进行转动。
91.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