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胎对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62722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内胎对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轮胎生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内胎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轮胎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在将中空内胎胎条截取到规定尺寸后,需要将两端对接以形成环状内胎。目前,该行业普遍采用的对接模具均由相互对合的上模板和下模板组成,单一上模板或下模板的型式又由左右并列并形成一体的钢制刚性模板块和橡胶制弹性模板块组成。该模具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是,无法避免因流程正常波动造成的接头裂口、接头薄等问题。
[0003]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内胎对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用于解决因流程正常波动造成的接头裂口、接头薄等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
[0006]一种内胎对接装置,包括:
[0007]左上刚性模板块;
[0008]左下刚性模板块;
[0009]右上刚性模板块;
[0010]右下刚性模板块;
[0011]左上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左上刚性模板块的右侧;
[0012]左下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左下刚性模板块的右侧;
[0013]右上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右上刚性模板块的左侧;
[0014]右下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右下刚性模板块的左侧;
[0015]其中,所述左上刚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上刚性模板块相对设置,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可接触挤压;所述左下刚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下刚性模板块相对设置,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可接触挤压;
[0016]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和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分层设计。
[0017]进一步的,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和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皆包括内层、缓冲层及外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之间。
[0018]进一步的,所述内层的厚度为3至5毫米,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3至5毫米,所述外层的厚度为7至10毫米。
[0019]进一步的,所述内层的硬度为邵氏60至65度,所述缓冲层的硬度为邵氏50至55度,所述外层的硬度为邵氏70至75度。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弹性模板块分层设计,实现内胎接头稳定对接,避免因流程正常波动造成的接头裂口、接头薄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的弹性模板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的作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的弹性模板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9]详参图1,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用于在将中空内胎胎条截取到规定尺寸后,将两端对接以形成环状内胎,其包括左上刚性模板块1、左下刚性模板块2、右上刚性模板块3、右下刚性模板块4、连接于所述左上刚性模板块I的右侧的左上弹性模板块5、连接于所述左下刚性模板块2的右侧的左下弹性模板块6、连接于所述右上刚性模板块3的左侧的右上弹性模板块7及连接于所述右下刚性模板块4的左侧的右下弹性模板块8。其中,所述左上刚性模板块I与所述右上刚性模板块3相对设置,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5与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7可接触挤压。所述左下刚性模板块2与所述右下刚性模板块4相对设置,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6与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8可接触挤压。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5、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6、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7和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8分层设计。详参图2,所述左上弹性模板5、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6、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7和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7皆包括内层9、缓冲层10及外层11,所述缓冲层10位于所述内层9和所述外层11之间。所述内层的厚度为3至5毫米,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3至5毫米,所述外层的厚度为7至10毫米。所述内层的硬度为邵氏60至65度,所述缓冲层的硬度为邵氏50至55度,所述外层的硬度为邵氏70至75度。
[003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胎对接装置的作业示意图。
[0031]详参图3,当刚性模板块和弹性模板块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时,所述弹性模板块发生弹性变形。所述外层11向上形变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缓冲层10和内层9在挤压力作用下向下凸起,而将对应位置的内胎橡胶挤压到外层11对应的位置。因所述缓冲层10和内层9的硬度小于外层11的硬度,所述缓冲层10和内层9的形变量大于外层11的形变量。
[0032]在实际生产中,缓冲层厚度设计太大、硬度设计太低都会导致对应位置的内胎太薄而成废品。外层对应位置的内胎的厚度取决于外层的厚度以及内层、缓冲层、外层的硬度梯度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需要设计相应尺寸硬度。内层需要与金属制品有很好的粘合效果O
[0033]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弹性模板块分层设计,实现内胎接头稳定对接,避免因流程正常波动造成的接头裂口、接头薄等问题。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内胎对接装置,包括: 左上刚性模板块; 左下刚性模板块; 右上刚性模板块; 右下刚性模板块; 左上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左上刚性模板块的右侧; 左下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左下刚性模板块的右侧; 右上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右上刚性模板块的左侧; 右下弹性模板块,连接于所述右下刚性模板块的左侧; 其中,所述左上刚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上刚性模板块相对设置,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可接触挤压;所述左下刚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下刚性模板块相对设置,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可接触挤压; 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和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分层设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和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皆包括内层、缓冲层及外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的厚度为3至5毫米,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3至5毫米,所述外层的厚度为7至10毫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的硬度为邵氏60至65度,所述缓冲层的硬度为邵氏50至55度,所述外层的硬度为邵氏70至75度。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胎对接装置,包括:左上刚性模板块、左下刚性模板块、右上刚性模板块、右下刚性模板块、左上弹性模板块、左下弹性模板块、右上弹性模板块及右下弹性模板块;其中,所述左上刚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上刚性模板块相对设置,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可接触挤压;所述左下刚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下刚性模板块相对设置,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与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可接触挤压;所述左上弹性模板块、所述左下弹性模板块、所述右上弹性模板块和所述右下弹性模板块分层设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弹性模板块分层设计,实现内胎接头稳定对接,避免因流程正常波动造成的接头裂口、接头薄等问题。
【IPC分类】B29C65-56
【公开号】CN204471869
【申请号】CN201520132044
【发明人】王 锋, 胡高全, 张英辉, 隋广震, 史立芬
【申请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