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5622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塑胶工业已经日趋成熟,而人工成本在不断增长,为节省相关成本,公司必须对模具设计作出更高的要求。现三板模部品大部分为点浇口结构,多用在结构复杂或外观有严格要求的部品上,在部品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因点浇口过高和浇口处有料花而浪费大量人工的加工成本和部品不良的报废成本,故提出一种新型的进浇口结构,可有效对此类不良进行控制。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包括位于模具内的主流道,主流道向下延伸有一进浇口通道,进浇口通道下部设置有一渐缩的进浇口本体,所述进浇口本体下方设置有一进浇缓冲凹坑,进浇缓冲凹坑呈球坑状,进浇缓冲凹坑下方设置有一通孔,通孔内设置有一顶针。
[0006]所述进浇口本体呈倒圆锥形。
[0007]所述进浇口本体的斜度为1:15-1:7。
[0008]所述顶针与通孔之间具有间隙。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机构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浇口通道下部设置进浇口本体对水口去向进行控制;同时设置进浇缓冲凹坑辅助进胶以达顺利进胶的效果;同时顶针的设计可起到及时排气的效果,有助于提高产品成品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包括位于模具内的主流道1,主流道I向下延伸有一进浇口通道2,进浇口通道2下部设置有一渐缩的进浇口本体3,进浇口本体3下方设置有一进浇缓冲凹坑4,进浇缓冲凹坑4呈球坑状,进浇缓冲凹坑4下方设置有一通孔,通孔内设置有一顶针5。进浇口本体3呈倒圆锥形,其斜度为1:15-1:7 (须确保进浇口本体3处的部品冷却速度要快过进浇缓冲凹坑处部品的冷却速度)。顶针5与通孔之间具有间隙6,其中顶针5的长短可对进浇缓冲凹坑4的大小进行调节,且能通过间隙6排出材料分解气,防止因排气不良而发生的部品不良的结构。采用上述机构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浇口通道2下部设置进浇口本体3对水口取向进行控制,防止水口断裂时停留在部品上,导致部品水口高而需要加工,浪费人工;同时设置进浇缓冲凹坑4辅助进胶以达顺利进胶的效果;同时顶针5的设计可起到及时排气的效果,有助于提高产品成品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效果显著。
[0013]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模具内的主流道,主流道向下延伸有一进浇口通道,进浇口通道下部设置有一渐缩的进浇口本体,所述进浇口本体下方设置有一进浇缓冲凹坑,进浇缓冲凹坑呈球坑状,进浇缓冲凹坑下方设置有一通孔,通孔内设置有一顶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浇口本体呈倒圆锥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浇口本体的斜度为1:15-1:7。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与通孔之间具有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进浇口结构,包括位于模具内的主流道,主流道向下延伸有一进浇口通道,进浇口通道下部设置有一渐缩的进浇口本体,所述进浇口本体下方设置有一进浇缓冲凹坑,进浇缓冲凹坑呈球坑状,进浇缓冲凹坑下方设置有一通孔,通孔内设置有一顶针。采用上述机构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浇口通道下部设置进浇口本体对水口去向进行控制;同时设置进浇缓冲凹坑辅助进胶以达顺利进胶的效果;同时顶针的设计可起到及时排气的效果,有助于提高产品成品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效果显著。
【IPC分类】B29C45/27
【公开号】CN205167436
【申请号】CN201520632267
【发明人】左光辉, 乐福明, 刘星传, 黄宏祥
【申请人】亿和精密工业(中山)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