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再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7651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烟气再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脱硫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烟气再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苛,数以万计的中小型工业锅炉在尾部加装了湿法脱硫装置。湿法脱流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但带来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引风机带水、沾灰、叶片腐蚀震动、甚至烟囱透碱等问题,严重威胁了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设计安装烟气再热器。将脱硫后的湿烟气进行升温,使烟气过热而吸收多余水分,达到除湿的目的。采用烟气再热装置可供选择的型式很多,如烟气旁通法、中间介质烟气加热法、串联式蒸汽再热器等。但大多存在运行成本高或不安全的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节约能源、运行可靠的烟气再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烟气再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送风机、冷风道、锅炉主体,锅炉主体的一侧安装有空气预热器,锅炉主体的尾部烟道内安装有除尘器,尾部烟道出口处设有引风机,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冷风道另连接有一烟气加热器,除尘器后端设有一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烟气加热器与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之间连接热风道。
本实用新型的烟气再热装置,其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烟气加热器前端、冷风道上设有一连接空气预热器的管道。
所述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内设有一波型脱水器。
所述烟气加热器中采用的换热元件为渗搪管,较适合烟道内的工作环境。
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特点1.采用烟气再热后,降低了SO2的原始排放浓度,排烟氧量略有增加,两相抵消,对于环境监测指标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2.在脱硫改造工程中,不需要更换原有风机。
3.再热装置的工作介质为空气和烟气,既无蒸汽也无可燃物质,无爆炸危险;4.再热装置为非承压部件,不需进行强度计算。
5.烟气加热器的换热元件阻力小,寿命长。
6.再热装置内的波型脱水器为湿法脱硫系统增加了一级脱水。
本实用新型没有旋转部件,不消耗动力,不使用蒸汽,靠烟道压差推动空气流动,因而可靠性高;烟气再热器的传热元件采用内强化传热结构,大大减小占用空间,降低管子壁温。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中小型锅炉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冷风道,2送风机,3锅炉主体,4热风道,5空气预热器,6除尘器,7脱水器,8尾部烟道,9引风机,10烟气加热器,11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依次连接的送风机2、冷风道1、锅炉主体3,锅炉主体3的一侧安装有空气预热器5,锅炉主体3的尾部烟道8内依次安装有除尘器6、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11,尾部烟道8出口处设有引风机9,冷风道1另连接有一烟气加热器10,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11内设有波型脱水器7,烟气加热器10与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11之间连接热风道4;烟气加热器10前端、冷风道1上设有一连接空气预热器5的管道。本产品利用气-气换热原理,将锅炉空气预热器出口的热风取出一小部分(约5%~7%),用管道连接烟气加热器,吸收烟气余热,在原出口风温的基础上继续加热至高温,经热风管输送出,喷入尾部烟道的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热风与烟气混合后使处理后的湿烟气升温20℃~25℃,则烟气中水蒸汽变为过热蒸汽,达到防止烟气烟结露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烟气再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送风机(2)、冷风道(1)、锅炉主体(3),锅炉主体(3)的一侧安装有空气预热器(5),锅炉主体(3)的尾部烟道(8)内安装有除尘器(6),尾部烟道(8)出口处设有引风机(9),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道(1)另连接有一烟气加热器(10),除尘器(6)后端设有一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11),烟气加热器(10)与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11)之间连接热风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再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加热器(10)前端、冷风道(1)上设有一连接空气预热器(5)的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再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11)内设有一脱水器(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再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器(7)为波型脱水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再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加热器(10)的换热元件为渗搪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脱硫装置,特别公开了一种烟气再热装置。该烟气再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送风机、冷风道、锅炉主体,锅炉主体的一侧安装有空气预热器,锅炉主体的尾部烟道内安装有除尘器,尾部烟道出口处设有引风机,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冷风道另连接有一烟气加热器,除尘器后端设有一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烟气加热器与烟气和空气混合装置之间连接热风道。本实用新型没有旋转部件,不消耗动力,不使用蒸汽,靠烟道压差推动空气流动,因而可靠性高;烟气再热器的传热元件采用内强化传热结构,大大减小占用空间,降低管子壁温。
文档编号F23J15/08GK2898626SQ200620084438
公开日2007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8日
发明者叶鹏 申请人:叶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