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692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本发明有关于烹调用燃气炉的器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的拆卸式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本发明用于在烹调时提高火焰对炊具的加热效率和防止对炊具把柄的加热。
背景技术
:简言之,燃气炉及其所配置的器件是众所周知的。以下13个美国专利和公开的专利申请是最接近本发明的参考文件。美国专利编号1,156,087在1915年10月19日授权予库佰弗的名为“煤气炉的火焰围罩”公开了一种圆柱形的管子,其被用作为煤气炉燃烧器的火焰围罩。在该管子的柱面上有众多均勻分佈的垂直开槽,最佳为三个。垂直开槽从下端开始向上伸展至管子的一上部位置。其中一个开槽并被兼用来连通一煤气管。该圆柱型管子安置在燃烧器的栅栏和在炉面下的一平板之间。美国专利编号2,166,442在1939年7月18日授权予凯尔的名为“烹调煤气炉”公开了一连接燃烧器的圆周边和炉台底面的园环形的薄壁结构。其连接燃烧器的头部,并由此向上向外扩展至炉面底侧。该结构的作用是引导火焰热量流向炉栅口。美国专利编号3,187,742在1965年6月8日授权予鲍获的名为“燃烧器的炉栅和火焰挡板的联合体”公开了一种用作为炉栅的联合体结构,其包含有8根直条和用来阻止对锅柄加热的一弧形屏障。该屏障是安置在两直条的顶端,而直条是径向地分佈在联合体顶部的外环上。该联合体是含有上述顶部外环的一杯型的结构,其在杯底面中央与燃烧器的下部结构相连接。美国专利编号6,851,419在2005年2月8日授权予雷纳的名为“便携式露营用炉子”公开了一改进的露营用炉子。该炉子有一多孔的水平安置的基座板,在板上有一被用来安置一燃烧器的中心孔洞。该炉子并有三块相同的垂直板,当其连接后能支撑基座板。三块板的低于基座板的部位有众多孔洞。该炉子又有一圆柱型的挡风圈,挡风圈的底端被安置在三块板的水平延伸结构上。这样被安置后的挡风圈的顶端高于三块板的顶端。挡风圈的底端高于基座板。美国公开的专利申请编号2005/0115556在2005年6月2日公开了卡尔胜的专利申请名为“用于对户外油炸火鸡用锅的挡风和保温的装置”。其可容纳众多不同形状和体积的户外烹调用器具,包括炊具和燃烧器。该装置是一向上开口的长方体结构,由一水平底板和相应的垂直板所组成。每块垂直板在近底边处有用于流通空气的至少一对孔洞,并在一块垂直板上有用来通过煤气软管的一个孔洞。美国公开的专利申请编号2004/0045542在2004年3月11日公开了以张等人的专利申请名为“户外烹煮器”。该申请陈述了一便携式户外烹煮器,其包括了一燃烧器和挡风装置。该挡风装置能容纳一炊具。在装置上部有不到180度的水平型开口作为废气排出通道,在挡风装置底部开口的中央安置了燃烧器。美国专利申请编号2005/0109330在2005年5月26日公开了以佰世却等人的专利申请名为“烹调用炉,包括可翻转用的具有两烹调器支持面的搁架及其使用方法”。其为一户外用的煤气炉,包括中空的环状圈,支撑部件和一燃烧器的总装。该总装是连接在环状圈的底面,同时在环状圈上也安置了炊具的搁架。美国专利编号4,850,335在1989年7月25日授权于范氏渥斯等人名为“有排气结构的煤气炉的燃烧器”公开了用于煤气炉的燃烧器。其包括了一围绕燃烧器顶部的废气排放部件,该部件具有朝斜上方伸展的环形薄壁墙。在该薄壁墙底端的内侧连接了一向上中空的环形筒。该筒被用来引导从燃烧器顶部产生的燃烧产物,使该产物能冲击式地与一炊具的底部相接触。该薄壁墙的顶端被安置的十分接近炊具的底部来限制燃烧产物的径向流动。该墙在靠近顶端的一处位置上有一向外的气体导出口。其连接了一出气管道,用来输导具有正压力的燃烧产物向外的定向流动。美国专利编号6,851,420在2005年2月8日授权于杰尼斯(杰尼斯专利)名为“具有定向喷口的燃烧器”公开了一改进的燃烧器,其有若干相同的结构部份。在各部份里的燃烧器喷口都平行并与一设定的方向相交,而该方向指向处在火焰导燃区域内的一燃烧器本身的与该区域相结界的结构。燃烧器具有的本身,比如象是超过喷口出口位置的伸展的边掾,可被用来稳定在喷口出口所生成的火焰中心。这样的燃烧器结构提供了通过防止火焰中心脱离喷口或者火焰中心在喷口前后串跳来改进燃烧器失效比率的一种方法。美国专利编号6,093,018在2000年7月25日授权于阿佛肖勒姆名为“煤气燃烧器”公开了一改进的煤气燃烧器。该燃烧器综合了控制二次空气的导入和混合的方法。专利应用了一与燃烧器顶部同轴的帽盖来遮住燃烧器顶部的结构。而该顶部结构具有众多的侧向喷口被用来喷出煤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而引成火焰。在应用该种改进的燃烧器时,具有确切数量的二次空气是直接地被混入火焰的底部。这样就取得了火焰的具有高温特征的高效率和完全燃烧的过程。此外,也有众所周知的具有二到三个火焰燃烧圈的煤气燃烧器。而每个燃烧圈上都有众多传统的侧向煤气喷口。通常一个座落在燃烧器正中的较小次要的燃烧圈用于加温。而在外部的或者还有的在中部的主要的燃烧圈用于烹调。有关于应用有多个燃烧圈的燃烧器,可见美国专利编号6,132,205在2000年10月17日授权于哈雷特的名为“具有多个燃烧圈的封闭式的煤气燃烧器”。该燃烧器的二个处在中心位置的燃烧圈被用来加温。而第三个处在外围的燃烧圈,在其他的燃烧圈的协同之下被用来烹调食物。当今家用的煤气炉,根据煤气燃烧器在炉台面上的安装结构,可分为全封闭式的和开启式的燃烧器的装配。前一种所述的装配可以用两个美国专利来描述。第一个专利编号5,923,756是在1994年6月28日授权于哈默等人名为“全封闭燃烧器的装置”(下述为哈默专利)和第二个专利编号6,505,621是在2003年1月14日授权于善波门的名为“全封闭煤气燃烧器的装置”(下述为善波门专利),(见本申请中图1和图2及说明)。从以上叙述的有关于烹调用煤气炉的器件来看,可发现在现有的技术中还缺乏了一种能控制火焰热量定向传递的装置。该装置是拆卸式的,可安置在煤气炉的台面上来围绕一个燃烧器的上部结构,同时又支撑一炊具。这样在烹调时从火焰产生的热辐射和对流的型态可以被完全地控制,从而可被用于去定向和有效地加热炊具。为了这个目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1/811,521(521专利申请)公开了该发明的一种拆卸式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该发明申请还用实验结果证明了在应用了该装置之后,可在烹调时显著地增加火焰的加热效率。[0017]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对于达到增加加热效率的目的来说,应用该装置只是一被动的方案。这是指该装置对节能的贡献只是在于控制已生成的火焰的热量传递而已。然而造成热量损失的该火焰的形态早已由传统的具有侧向喷口的燃烧器所决定了。由上述的杰尼斯和哈雷特的专利可知,在西方市场上现有的煤气燃烧器流行传统的侧向煤气喷口。该喷口通常是圆形的(见哈雷特专利的图1),或者是长方形的(见杰尼斯专利的图2和2a),又是径向地穿透了燃烧圈的外侧去指向各相关的横向即水平方向。这样,应用传统燃烧器就造成了混合可燃气体在冲出燃烧器的众喷口后向各水平方向流动(该混合可燃气体是由一次空气和具有供给压力的可燃煤气在燃烧器内经混合后产生的)。因而,在燃烧器众喷口处形成的相应的众火焰中心也朝相应的水平方向燃烧。当然这种现象最为明显的时候,是在喷口处的混合气体具有被煤气炉的使用者所选择的最大流速(或压力)的时候。再由杰尼斯专利中的图2和2a可见,当火焰的顶部与燃烧器喷口有一距离时,火焰的顶部是指向相应的斜上方。这是因为可燃混合气体流出喷口后,在气体上所作用的压力迅速地消失的缘故,因而急剧地减弱了气体的横向运动。在一炊具被安置在火焰的上方时,与火焰的那种自然向上的形状相比,由传统的侧向燃烧器喷口所控制的火焰的形状是被存在的炊具所改变了。这种现象已在美国的521专利申请中有所讨论,即处在炊具底部之下的火焰的燃烧朝着相应的水平方向而延长。这是缘于炊具的底部阻挡了火焰顶部向上燃烧的通道。从而逼使处在炊具下的火焰为了逸出而向水平方向的更加延伸。可见,当可燃的混合气体具有所供给的最大流速(或压力)时,这种火焰的横向延长同时也达到了最大的程度。在这种状态时,即使应用了本发明的可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之后,还有两种主要的缺点。他们会负面地影响到对炊具的加热效率,特别是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最广泛和最可能地被使用的直径在15厘米到20厘米之间的炊具的加热效率。所述的第一种缺点是,部份的火焰上部的以辐射热和对流热为代表的热量会在他们传递到炊具的底部之前就从由炊具底部和该装置的顶端所组成的间隙中向外逃逸,这就造成了热能的损失。这样的热能损失是必然发生的。因为具有固定尺寸的装置在实际上不能照顾到在烹调时包括可燃混合气体的最大流速在内的所有的状况。事实上该装置的尺寸包括内盘顶部圆周的直径在内,是在考虑了与应用该装置在烹调时的最可能情况后择优设计的。该情况包括了该装置的适用性,其中又包括对被最广泛和最可能地使用炊具尺寸的适应性,和节约能源程度的因素。所述的第二种缺点是,火焰上部的大部份被迫向外延伸去接触炊具的底面,而那些被接触的部份是都朝着炊具底面的外园周的。这就造成了在炊具底面的中心向外延伸的“冷温区域”,从而就影响到加热效率。另外,如果炊具的底面放置在高于火焰顶部可以达到的位置时,火焰的延长现象更会加剧火焰的冷却现象。这是因为具有最高温度的火焰顶部不能直接接触到炊具底种的缘故。这样该种火焰的冷却现象对于在烹调时要取得的高加热效率来讲必然是负面的。必须理解的是,按照上述对损失热能的第一种缺点的解释,除了燃烧器喷口的横向指向的因素外,另外的火焰(外)圈的过大尺寸因素也能造成在烹调时的热能损失。甚至在那些过大尺寸的燃烧圈具有向上的喷口时,这种热能损失也必然会发生。在以上的结论中,火焰圈的过大尺寸是指与本发明装置的尺寸和那些最广泛和最可能地被使用炊具的尺寸不相符合而言。例如在亚洲包括在中国市场上的煤气炉的大多数燃烧器有双火焰圈的结构。其中有一处在中央的小尺寸的燃烧圈和一处在外围的大尺寸的燃烧圈,该大尺寸的燃烧圈具有侧向的圆形或方形的喷口。然而那种外火焰圈的尺寸通常都非常大,其中最大的直径可达12.5厘米。使用那种结构的燃烧圈在烹调时必然造成热能的损失。这样为进一步改进在烹调时的加热效率,本发明必须着眼于具有新型喷口通道和最佳尺寸的燃烧器的(外部的)火焰圈。其可被用来结合已发明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从而最优化地适应那些具有最广泛和最可能地被使用尺寸的炊具。设想中的燃烧器的新型喷口通道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结构,其能被用来引导可燃混合气体的流动和完全燃烧。又能有某种结构来保证在新型喷口通道出口产生有最佳稳定性的火焰中心。因而能防止在燃烧时火焰中心脱离燃烧圈,和火焰中心围绕喷口出口反复跳跃的现象。显而易见,与在美国521专利申请中已公开的那种拆卸式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所提供的被动的技术方案相比,对燃烧器喷口包括其指向在内结构的改动和确定燃烧圈的最佳尺寸,对于提高火焰加热效率来说是一种主动的技术方案。这样本发明在结合这两种方案之后就能提出一个在烹调时提高火焰加热效率的完整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也会着眼于选择具有相应的大热容量的材料来制作该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这样,对于提高在烹调时的热效率来讲也是一种附加的有效因素。家用燃气炉是人们广为使用的器具。使用燃气炉耗费了巨大数量的可燃气体,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种制造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整合在人类社会制造的所有的具有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之中。这样、当今社会有明显的的需求对煤气炉提供一种本发明的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从而来极大地提高火焰加热的效率。同时本发明也会带来附加的效益,包括节约所消耗的可燃气体,其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减少在烹调时所产生的有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其有利于保护环境。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该装置是可拆卸式的、有一内盘和外围。众多新型喷口通道分佈在一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本发明旨在在烹调时被用来提高火焰的加热效率和防止对炊具把柄的加热。本发明的内盘是一中空的向斜上方伸展的薄壁环墙。具有一较小尺寸的底端开口的底边和一个较大尺寸的顶端开口的顶边。该内盘被众多的用作为气体流通的孔洞所贯穿,然而相对于在内盘较上部位的较稀疏的孔洞分佈而言,在内盘较下部位有较稠密的孔洞分佈。在一优选的结构下,该内盘有内凹曲面包括抛物面的园环形形状。本发明的外围具有多个分佈在其顶边上的向上延伸的结构,并被众多均勻分佈的用作为气体流通的孔洞所贯穿。另外,在外围上还有多个支撑结构,他们是被用来固定若干个拆卸式的附加的炊具支撑。这样在烹调时如有需要,该炊具支撑可被用来支撑小尺寸的炊具。该内盘和外围具有园形的或对称的形状,可以由耐用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来制作。然而在特别考虑到制作材料的热容量和热导率时,也可以用陶瓷材料来制作。这是因为陶瓷材料所具有的高的热容量和低的热导率,有利于提高加热的效率。该内盘和外围被同时放置在炉台面上。内盘围绕了一个火焰燃烧器的上部结构。外围再围绕该内盘,同时又支撑安放在其向上延伸顶端上的一炊具。另外该向上延伸又可用作为火焰挡板来保护炊具的把柄,使其在烹调时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加热。应用本发明能提高在烹调时火焰对炊具的加热效率。内盘对提高加热效率的贡献在于控制了火焰产生的热的对流和辐射的型态。在控制热辐射的型态时,内盘把火焰背离炊具底部的向下和向外的热辐射再聚焦反射到炊具的底部去加热炊具。在控制热对流,包括空气的对流的型态时,该内盘引导了具有较低温度的二次空气从火焰的四周环境流向火焰去参与火焰的燃烧。该二次空气主要由通过在内盘较低部位密集分佈的孔洞所提供的较小流动阻力的途径而流入。内盘又包围了燃烧后产生的具有较高温度的空气和燃烧废气,使其被控制地向上流动去加热炊具。外围对于提高加热效率的贡献在于,其作为一热的阻挡墙阻挡了由内盘向外辐射的热量。另外其具有的向上延伸提供了在炊具底部和该外围之间的一间隙,从而使得较高温度的空气和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可由该间隙向外向上流出,而对炊具的外壁连续加温。燃烧器的上部结构有一由本发明设计的拆卸式顶部园盖和一固定在炉台面上的向上的中空颈部。中空的颈部是一向上的园形环墙,具有一顶部的横向园环和竖向的中央通道。其中央通道用来通过一次空气和可燃气体混合后形成的可燃混合气体。园盖有一横向的顶部连接了一向下的园形环墙,因而引成了一园盖内部的向下开口的内凹空间。园形环墙有一外表面(或外侧环面)、一内表面(或内侧环面)、和一处在底端的作为底面的横向园环。而且顶盖底端的园环与颈部顶端的园环相吻合。另外,在顶盖的园形环墙上有众多相同的向下开口的竖槽。他们径向地沿园周分佈、切断园盖底端的园环。每个槽含有具有一较大向外开口的一较大的连续扩展的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小向内开口的一较小的空间。该较大的空间又包含有一向外并向斜上方向指向的内表面。该较大空间的向外开口是处在顶盖环墙的外表面上。而该较小空间的向内开口是处在环墙的内表面上,因而连接了顶盖的内凹空间。当园形顶盖被安置在颈部上并与其相吻合时,这就将在顶盖上的众多的向下竖槽转变成相应的本发明燃烧器的新型的煤气喷口通道。其中各竖槽的向外的较大的开口变为各喷口通道的出气口。各竖槽的向内的较小的开口变为各喷口通道的进气口。这样每一新型的喷口通道含有一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连接了一较小的空间。该较小的空间用来通过具有较大流速的可燃混合气体。而该较大的扩展空间逐渐减缓了流入的混合气体的流速,并引导其沿该空间内表面的向斜上方指向的方向流动。这样当具有较低流速的混合气体在该新型通道出气口被点燃时就能形成稳定的火焰中心。这种稳定火焰中心沿着该扩展空间的指向斜上方的方向、发展成了沿该相同方向燃烧的火焰。而从火焰的周围空间而来的二次空气,在通过了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的孔洞之后支持了该火焰的完全燃烧。这样具有最高燃烧温度的火焰顶部就直接接触了一炊具的底面,因而极大地增加了在烹调时火焰的加热效率。在本发明的燃烧器上部结构的园形顶盖上又有一侧向园环形突出的边掾,其具有向斜上方向指向的园环形底面。该侧向突出边掾是处在园盖的外环表面并沿园盖顶面侧向延伸,而该突出边掾的底环面是沿着对应的众喷口通道的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方向。此夕卜,一向下开口的园环槽是安置在该突出边掾与园盖环形外墙的连接之处。该突出边缘用来防止在烹调时由于液体的溅落而造成熄灭火焰的现象。该围绕的园环槽是用来稳定火苗的燃烧,特别是稳定当煤气炉的使用者选择可燃混合气体在最小压力(流速)时点燃而产生的火苗。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新型喷口通道的作为进气之用的较小空间的指向具有相对于侧向方向的从零度到九十度的角度。本发明也实用性地设定了十九厘米来作为一内盘顶边的优选直径。设定八厘米作为一最大的园周直径,在该园周上座落了众多喷口通道的出气口。这两个设定的直径是相关于另一优选的从喷口出气口的最高位置到一炊具底面的距离为2.5厘米到3厘米和具有最普遍和最可能地被使用炊具的径向尺寸为15厘米到20厘米。这样,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对燃气炉用在烹调时为实现增加火焰的加热效率而提供一全面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应用了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该方案的装置是可拆卸式的、有一内盘和外围。该方案的众多新型喷口通道在分佈在一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中空的内盘。其是一中空的向斜上方伸展的薄壁环墙。具有一较小尺寸的底端开口的底边和一个较大尺寸的顶端开口的顶边。该内盘被众多的用作为气体流通的孔洞所贯穿,然而相对于在内盘较上部位的较稀疏的孔洞分佈,在内盘较下部位有较稠密的孔洞分佈。在一优选的结构下,该内盘有内凹曲面包括抛物面的园环形形状。本发明的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外围,其具有多个分佈在其顶边上的向上延伸的结构,并被众多均勻分佈的用作为气体流通的孔洞所贯穿。另外,在外围上还有多个支撑结构,他们是被用来固定若干个拆卸式的附加的炊具支撑。这样在烹调时如有需要,该炊具支撑可被用来支撑小尺寸的炊具。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是提供在一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有众多相同的新型喷口通道。该些喷口通道是按园周径向地分佈并贯穿了燃烧器的上部结构。每个相同的喷口通道含有具有一较大出气口和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的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小进气口的一较小的空间。该较小的空间是指向一横向的方向和被用来流入具有较高速度的可燃气体的混合物。该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逐渐减缓了流入的气体的流速,并引导了其沿该空间内表面的向斜上方向指向的方向流动。这样当具有较低流速的混合气体在该新型通道出气口被点燃时就能引成稳定的火焰中心。该稳定火焰中心沿着该扩展空间的指向斜上方的方向、发展成了沿该相同方向燃烧的火焰。而从火焰的周围空间而来的二次空气,在通过了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的孔洞之后支持了该火焰的完全燃烧。这样具有最高燃烧温度的火焰顶部就直接接触了一炊具的底面,因而极大地增加了在烹调时火焰的加热效率。本发明的还有的目的是提供在一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所具有的众多新型喷口通道。该相同的喷口通道含有一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连接了一较小的空间。该较小的空间被用来流入具有较高流速的可燃混合气体。进气空间的指向相对于横向的方向可从零度变化到九十度。相应地该包括进气空间的喷口通道从被放置在顶盖的边墙位置转移到顶盖的顶部位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在燃烧器上部结构的园形顶盖上提供一侧向的环形突出边掾,其具有向斜上方指向的园环形底面。该侧向突出边掾是处在园盖的外环表面并沿园盖顶面侧向延伸,而该突出边掾的底环面是沿着对应的众喷口通道的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方向。此外,一向下开口的园环槽是安置在该突出边掾与园盖环形外墙的连接之处。该突出边缘用来防止在烹调时由于液体的溅落而造成熄灭火焰的现象。该围绕的园环槽是用来稳定火苗的燃烧,特别是稳定当煤气炉的使用者选择可燃混合气体在最小压力(流速)时点燃而产生的火苗。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为了取得最佳加热效率而实用性地设定了十九厘米来作为一内盘顶边的优选直径。设定八厘米作为一最大的园周直径,在该园周上座落了众多喷口通道的出气口。这两个设定的直径是相关于另一优选的从喷口出气口的最高位置到一炊具底面的距离为2.5厘米到3厘米和具有最普遍和最可能地被使用炊具的径向尺寸为15厘米到20厘米。在以后章节的详细叙述,讨论和对权利要求的请求并参照了附图之后能对本发明创造性的结构和目的有更清楚地认识。特别要指出的以下公开的结构图仅是为了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现叙述如下图1是一有封闭燃烧器装配结构的已知炉面的全视图。其包括用于一燃烧器的单个的栅栏。该图说明了缺乏一种拆卸式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该装置可放在炉面上,围绕一火焰燃烧器的上部结构并同时能支撑一炊具。图2是另一已知炉面结构的正视图。其包括用于燃烧器的一种延长的栅栏。该图也说明了缺乏上述的拆卸式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图3是本发明的按照第一种具体的实施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的透视图。该装置含有一环形凹面中空的内盘和一四边形的外围及其可附加的炊具支撑结构。图4是本发明的按照第一种具体实施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图4A是另一种可附加的炊具支撑的正视图。图4B是还有的一种可附加的炊具支撑的正视图。图5是说明应用本发明第一种具体实施的垂直剖面图。其公开了环形凹面中空的内盘是安置在炉面上而围绕一火焰燃烧器的上部结构。四边形外围也是放置在炉面上,并围绕内盘同时又支撑一炊具。为了清楚地表现其应用,该图只显示了装置的右半边的剖面图,及用虚线来表示的空气和废气的流动。此外,该图没有显示燃烧器的整个结构,包括其用于混合一次空气和可燃气体的结构。可知可燃气体包括了城市的管道煤气、管道天然气、和瓶装的液化气体。图6是本发明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的第二种具体实施的透示图。图7是向上安置板片变形的正视图,其变形是指每块向上板片的底边至少有一个向下延伸的支撑体。图8是本发明的煤气燃烧器的上部结构的纵向剖面图,上部结构是指安置在炉台面上的燃烧器结构。在上部结构上有众多的新型喷口通道。图8A是放大了图8所示结构的一部份,用来说明本发明的新型喷口通道的结构和位置。该种喷口通道径向地沿园周分佈因而竖直切割了作为燃烧器上部结构之一的顶盖的底环。图8B是放大了的部份顶盖结构的示意图,用来说明本发明新型喷口通道结构的另一实施方案。图8C是放大了的部分顶盖结构的示意图,用来说明本发明新型喷口通道结构的还有的一种实施方案。其中所示的向上安置的喷口通道是按园周分佈、排列在顶盖的顶部。图8D是放大了的部份顶盖结构的示意图,用来说明处在顶盖园周的侧向环形突出边掾,和在突出边掾与顶盖交接处的向下开口的环形槽。具体实施方法虽然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经参考附图后会在以下叙述,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这些具体实施仅代表本发明精神和目的的许多种具体表现中的少数例子而已。众多的对这具体实施的变形和改良对于具有在同一知识领域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变形和改良都与本发明有联系,因而这些变形和改良都被确认为是包含在本发明申请的权利要求所表达的精神目的和设想之中。本发明的公开包括了两部份。第一部份是有关于能控制由传统燃烧器产生的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该燃烧器具有侧向的煤气喷口。第一部份的公开同前美国专利521申请相同。第二部份是有关于具有新型喷口通道和合适尺寸的(外)火圈的燃烧器,其与上述的装置相结合。因而本发明就提出了一完整的技术方案来提高烹调时火焰的加热效率。(I)能用于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图1和图2说明了所知的现代煤气炉的炉面的结构。由图1所示,炉面具有四个按全封闭结构安装的燃烧器和两个单独的栅栏。每个栅栏放置在炉面上,罩住了一个火焰燃烧器的上部结构。所述的图1是复制了美国专利编号5,323,759所公开的图1。复制图中用了在原图中零部件标号。图2是有加长栅栏的炉面的平面图。其是由美国专利编号6,505,621的图2的复制而成。复制图中应用了在原图中的零部件标号。图2说明了在炉面32上安置了一个加长的栅栏40,该栅栏从炉面的前边延伸到炉面的后边,并有众多的单端的水平伸展结构来支撑两炊具。从图1和图2所示的已有煤气炉的炉面结构,可以看到其缺少一个可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拆卸式的装置。该装置可放置在炉面上并围绕一燃烧器的上部结构来增加火焰的加热效率,支撑炊具和防止对炊具把柄的不必要的加热。众所周知火焰热量的传递是通过辐射和对流的两途径来实行的。所以在本发明的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的作用之下,热量的辐射和对流的型态可以得到完善的控制,因而可对炊具进行有效的加热。这样本发明就可以达到增进火焰对炊具的加热效率的目的。图3、4和5介绍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的可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拆卸式装置100。该装置是由安置在炉面166上的一环形曲面中空内盘102和一四边形外围130所组成。内盘102被安置成去围绕一个煤气燃烧器的上部结构178,而其本身又被该外围130所围绕。同时外围130又支撑一具有底面174的炊具168,该炊具168是安置在燃烧器之上。[0078]如图4所示,环形内盘102是一中空的向斜上方伸展的薄壁环墙,有一外表面106,内表面108,顶端开口的圆周110和底端开口的圆周112。空心内盘102从底端开口的圆周112起向上和向外延伸到顶端开口的园周110,所以顶端圆周110的尺寸大于底端圆周112的尺寸,同时他们都有同一的中心旋转轴114。当延着从旋转轴114到内表面108的方向来看内盘102的话,该空心内盘有一凹曲环形的内表面108。当然最佳的方案是,这个内凹的盘面是对应于中心旋转轴114的一个抛物面。应该明确的是,这种环形内凹面或者是环形内抛物面的内盘是特别按照本发明的目的控制热的辐射和对流的型态所设计的。这种内凹或者内抛物形的环形内盘102能够把包括由火焰产生的背离炊具底面174的、向外和向下的热辐射再反射回该炊具的底部。在上述的向外和向下的热辐射的方向是相对于安置在火焰之上的炊具底面而言。众所周知,热的辐射是从一热源的中心射向周围三维空间。这样由火焰产生的热辐射中有部分是向下和向外的,这就意味着这部分的热辐射没有直接用来加热炊具。在装有本发明的环形中空内凹的内盘102以后,向下和向外辐射的火焰的热量可以再被反射回去加热炊具,这是本发明,相比于没有本发明的内盘所造成低的加热效率,能够取得高的加热效率的原因之一。再如图4所示,这种中空环形内盘102又有众多通过盘体的孔洞116。该众多孔洞116分成了两组。在第一组中的孔洞是均勻地分佈在内盘上的一较高位置的圆周118上,该圆周118的位置接近于盘体的顶部圆周110。在第二组中的孔洞是均勻地分佈在内盘上的一较低位置的圆周120上,该圆周120的位置接近于盘体的底部圆周112。但是如图所述,孔洞116在内盘的两圆周118和120上的分佈密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均勻的孔洞分佈可由在图4中的在两个相邻孔洞间的不同的距离“A”和“B”来描述。距离A是在较低位置圆周120上的两个相邻孔洞间的距离。距离B是在较高位置圆周118上的相邻两孔间的距离。距离A明显是小于距离B。所以本发明内盘的又一个结构特征是,在该内盘较低部位的孔洞比在较高部位的孔洞有较稠密的分佈。应该明确,这种不均勻孔洞分佈的特征是本发明为了控制火焰热量的对流而特别设置的。而火焰热量的对流又是凭借了空气的对流。可知,这种空气的对流发生在包括火焰所占用空间在内的火焰周围的空间。在空气对流时,具有较低温度的空气有较大的比重,因而占据了较下部位的空间。与此相反,具有较高温度的空气有较小的比重,因而占据了较上部位的空间,当然也包括了火焰所占据的空间。这种比重的特征决定了空气自然对流的形式即冷的空气有比较低的温度从火焰的周围空间,经由占据较低部位的空间通道流向火焰,去参与火焰的燃烧。热的空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其占据较高的空间部位,从火焰向上流去。这样本发明的设置在内罩较下部位较稠密分佈的孔洞,对较冷的二次空气向燃烧器的上部结构178的流动提供了较小的阻力。二次空气对于燃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流动的二次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对可燃混合气体的燃烧而形成火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该混合气体是在燃烧器内由一次空气和供给的可燃气体的混合而形成的。图4所叙述的四边形外围130是由四片相同的向上安置的板片132所组成。每块板片除了有高度“H2”外,还有外表面134和内表面136。该四块板片132依次连接而形成外围130,其具四边形的横向顶边138和底边140,和一中心对称轴142。另外有众多的孔洞144均勻地分佈在每一块板片上。根据所述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包括能控制空气对流的型态,可知通过四边形外墙的孔洞144的数目要比通过内盘孔洞116的要多。其实质是在外围上孔洞的总面积要大于在内盘上的总面积。再由图4来看,每块向上安置的板片在顶边138中间的位置上有一向上的延伸结构146。该结构由顶端152,还有相同高度“H3”的第一和第二向上的侧边148和150所组成。如图所述,两侧边的高度“H3”是低于每块板片的高度“H2”。另外向上延伸结构的顶端152一般长于两侧边148和150的边长,这样向上延伸146具有热阻挡的功能。在炊具安置在燃烧器之上后,可以设想向上延伸结构146能够阻挡由火焰产生的向外、流向该延伸结构的热流。如果不存在该结构的话,这向外流动的热流可以转变为向上流动的热流。这样向上流动的热流可以对一安置在火焰之上,并且与该向上流动的热流取向交叉的物体以及部件加热。如图4A和5所述,炊具168是放置在四边形外围的向上延伸结构146之上,其一部件把柄170是与结构顶部152的中心和外围的对称轴142处在同一垂直面上。这样向上延伸结构146可以防止炊具168的把柄170受到不必要的加热。由图5所示,除了这个功能外,这种向上延伸结构146是由本发明设计成能支撑一种有平底面174的炊具,或者具有凸底面的如炒锅之类炊具。再由图4来看,在每一向上板片的内表面136上有第一组的处在较上部位和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162和164。该在较上部位的固定用结构162是处置在靠近并低于向上板片的横向顶边138,而该在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164是处置在靠近向上板片的横向底边140。同时该固定用结构162和164被安置在与向上延伸146的第一侧边148的连线位置上。同样的第二组的固定用结构163和165也处置在向上板片的内表面136上。在较上部位的固定用结构163是处置在接近横向顶边138,在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165是处置在接近横向的底边140。他们被安置在与向上延伸146的第二侧边150的连线位置上。可知上述的固定用结构、例如半圆形园环是用来在外围130上固定相同的第一和第二拆卸式的附加的炊具支撑154和156。这样,小尺寸的炊具在烹调时可安置在附加的炊具支撑之上。如图4所述,第一附加炊具支撑154具有象倒置的“U”的形状,由一横向的顶部154a和相同的第一和第二向下结构154b和154c所组成。该支撑154可由金属扁条或园棍来制作。当使用炊具支撑154时,第一向下的结构154b被插入在第一板片132的第一组的固定用结构162和164中,而第二向下的结构154c被插入在第二板片132的第二组的固定用结构163和165中。如图所述,该第二板片按顺时针方向下紧挨着第一板片132之后,又该顺时针方向是根据外围的对称轴142而言。而且第一和第二板片形成90度角的连接。在上述的连接下,第一炊具支撑154的顶部154a和相邻的第一和第二板片的两顶边138形成一直角三角形,该顶部154a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相同地,可安装第二炊具支撑156。由图3所示,这样就造成第一炊具支撑的顶部154a和第二炊具支撑的顶部156a相平行且有较窄的间隔。这样小尺寸的平底锅可以很方便地被放置在该两平行的顶部结构154a和156a之上。可以确信,由于存在在相应板片上的第一组的固定用结构162和164和第二组的固定用结构163和165,可选择的附加炊具支撑可有多种变形的型状。该变形可由图4A和4B所叙述。[0095]图4A叙述了四边形外围130的另一种可选择的炊具支撑结构。其有四根相同的、有象倒置的“U”的形状的支撑157、158、159和160。每根相同的支撑157有一横向的顶部157a和相同的第一和第二向下的结构(图中都没有表示)。当使用该支撑157时,第一向下的结构是被插入到第一板片132的第二组的较上部位的固定用结构163和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中(图中没有画出),第二向下的结构是被插入到第二板片132的第一组的较上部位的固定用结构162和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中(图中没有显示)。这样第一支撑157的横向顶部157a和相邻的第一和第二板片两顶边138形成在外围130的西北角的一直角三角形,其中横向顶部157a是三角直角型的斜边。按照相同的顺序,第二炊具支撑158的横向顶部158a是在四边形墙130的东北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第三支撑159的横向顶部159a是在东南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第四支撑160的横向顶部160a是在西南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这样横向的顶部157a,158a,159a和160a形成一个四边形的结构来支撑小尺寸的炊具。由图4B所示,还有另外一种附加的炊具支撑结构。其由四个相同的、有象倒置的“U”的形状的炊具支撑157,,158,,159,和160,组成。这种由图4B所叙述的结构同由图4A所叙述的物体结构类同。只不过图4B中、炊具支撑157’的顶部157’a是一弯曲90度的横向结构,其不同于图4A中的直线形的横向顶部157a。这样具有90度弯曲的横向顶部157,a,158'a,159'a和160,a组成一个中空的十字形来支撑小尺寸炊具。可以理解、虽然图4,4A和4B展示了众多形式的附加的炊具支撑,但是按照本发明精神和目的、这种形式的变化是没有限制的。事实上,任何一种形式的炊具支撑都是合适的,只要其是拆卸式的、又是可以由应用固定用结构来被安装在四边形外围上的。另外固定用结构162,164,163和165能够被安置在每块向上板片的内侧面136或外侧面134上。还有按照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在每块相同的向上板片132上可有至少一个固定用的结构。图5说明了应用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可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环形凹面的中空内盘102首先被安置在燃气炉的炉面166上去围绕一燃烧器的上部结构178。四边形的外围130再被安置在炉面166上去围绕该内盘。这样的安置使得内盘的旋转轴114与四边形外围的对称轴142重合一致,并且还对准了上部结构顶盖180的中心位置。在该顶盖180的环墙上有沿着圆周分佈的众多侧向的燃气喷口182。除此之外,一具有圆柱形外表面176的炊具168的底面174是放置在外围的每个向上延伸结构146的顶端152之上。在这样的安置下,内盘102的顶端园周110的位置是高于燃烧器的上部结构顶盖180的位置,而且外围130的四边形顶边138是被放置的至少同内盘102的顶端园周110—样高。另外由向上延伸结构146所造成的在四边形的顶边138和炊具的底面174之间的间隙172有足够的高度。该间隙172允许由火焰燃烧产生的热的废气和空气不受阻挡地向外流出,并继续沿着炊具的外表面176向上流动。这样就可以通过加热外表面来加热炊具168。可以想像由于存在着足够高的间隙172,就不会产生对热气体而言的一个向外的压强,这种向外压强可以使火焰喷出间隙172而造成火焰在间隙外燃烧。如那样的话,在四边形外墙外的火焰不能最大程度地用来对炊具168的加热。因此,四边形外围有足够高度的向上延伸结构146对于提高在烹调时的加热效率是十分重的。火焰的理论认为,其顶部有最高的温度。其底部有最低的温度,并且在那里存在着火焰的核心。在火焰的核心里可燃气体的燃烧是在氧气的参与之下发生的。另外按照随处可见的对燃气炉燃烧器机械结构的描述,火焰的核心是连接着燃烧器的喷口,因为在那里流出了有压力的可燃混合气体。另外在由前述的空气理论中,具有较低温度的周围空气有较大的比重,其作为二次空气通过在较低的空间部位,从火焰的四周向火焰的底部流动去参与火焰的燃烧。本发明的拆卸式可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正是遵循了这些众所周知的火焰理论,通过控制火焰热量的辐射和对流的型态来取得在烹调时的高加热效率。图5还阐述了由内盘102所控制的热的对流包括空气对流的型态。具有最低温度的二次空气190从燃烧器的四周198流向火焰184的底部188去介入火焰的燃烧。该二次空气190首先通过四边形外围130的孔洞144,其次再主要通过分佈在内盘102较下部位靠近底部园周112的密集分佈的孔洞116。部分进入内盘102的空气参与了从燃烧器头部喷出的可燃混合气体183的燃烧而形成火焰,产生火焰废气的燃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直至火焰184的顶部186。如图所示,火焰的顶部186是在炊具的底面174之下。一部分进入内盘的空气190没有介入燃烧,但被加热然后继续向上流动,成为具有最高温度的空气196。该温度与燃烧产生废气的温度相同。在这情形下,最热的空气196和火焰的顶部186先对炊具的底面174加热。然后最热的空气196和火焰燃烧产生的废气189从火焰的顶部186通过间隙172向外流出,继续向上沿着炊具的圆柱形外表面176流动而远离火焰184。同时其也通过对炊具外表面的加热而对炊具168的加热。这样在烹调时,可以通过控制热的对流的型态而达到高效率的加热。而在这被控制的热的对流中,最热的空气和废气的流动,都是围绕在炊具的底面174和外表面176而进行的,在评价上述的火焰热的对流对高效率加热的贡献时,本发明的环形凹面中孔的内盘102极大地控制了火焰热的对流包括空气对流的型态。其一是密集分布在内盘102较下部位的孔洞,对较低温度的二次空气190流向燃烧器的上部结构178提供了较小的流动阻力。该二次空气中的氧气对可燃混合气体所形成的火焰的燃烧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其还有助于达到可燃气体的完全燃烧。其二是在内盘内的热的空气196和燃烧产生的废气189被内盘102所包围,而被迫向上流动。他们首先对炊具的底面174加热,然后连续地通过间隙172流出对炊具外表面176加热。这种被控制的热的对流的型态对于在烹调时要取得的高加热效率来说是极端重要的,特别是在燃烧器顶盖180和炊具的底面174之间只有非常有限的空间高度的情形下。从燃烧器的喷口182中喷出的有压力和高流速的可燃混合气体183立刻与二次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而燃烧。其产生的火焰废气具有向上的高速度,但是炊具的底面174阻挡了包括废气和空气在内的热气流的向上流动的途径。在这种情形下,正常的如前所述的火焰的自然对流的特征会被破坏而造成大部分的热气体侧向地向外流动。同时有部分的热气体可能向下朝着炉面166运动。这样如果炉面上没有安置本发明的环形凹面中孔内盘102的话,就会导致对炊具的低的加热效率,而与本发明所取得的高的加热效率成鲜明对比。另外还可以确认的是,除了上述的由内盘102控制的热的对流的型态外,由外围130提供的足够高度的间隙172也对高的加热效率起到了重要的贡献。因为该足够高度的间隙172促成了所取得的被控制的火焰热的和空气对流的型态。[0109]除了控制热的对流的型态外,本发明的内盘102也能控制如前所叙述的热辐射的型态。这种控制的热的辐射也对烹调中的高效加热起作用。除此之外,众所周知热辐射的发射总是从一个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指向其具有较低温度的周围环境。所以在烹调中被加热的环形凹面中孔内盘的外表面106总是向外发射出热辐射。但是由于存在着四边形的外围130,因其围绕了内盘102,所以由内盘的外表面106向外的热辐射被外围130所阻挡。这样外围130就作为一个保温墙来帮助维持在燃烧器的上部结构178周围区域内的高温,然而这所述的区域都是处在炊具168之下,这样四边形外围130对高的加热效率有附加的贡献。以上叙述的在烹调时对由本发明装置能取得的高加热效率的原理性解释,可以由测试的结果来证实。该测试的结果例举在本专利申请的例证(I)部分。另外从以上公开的第一具体实施的结构可以看到其结构可有多种的变化,比如一卷边或者边掾可以加在内盘的顶圈110和底圈112来加强内盘102的机械强度。同时该内盘102并不被限制于仅是圆环形的结构。实际上任何对称的结构形状都是合适的。例如,该环形凹面中空的内盘102可以是多边形的,比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同样的理由,四边形外围130也可以是任何对称的多边形的。由图7所示,其解说了向上安置板片132的变形132’。相比于公开的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中的向上安置的板片132,该变形至少有一个向下的支柱139,其是安置在每一个向上安置板片132’的底边140’上。该支柱139用以支撑该板片132’,从而支撑整个外围。另外,一高温橡胶件141可以安装在每个支柱139的底部,用以保护炉面的光滑表面,使其免于摩擦损伤。本发明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100所包括的环形内凹中孔内盘102和四边形外围130最好用耐用的金属或者金属合金,包括铁和钢来做成,另外,可以对内盘的内外表面108和106做合适的表面处理,包括表面涂层。表面处理有助于对热辐射和对流的型态的控制,以及增加该装置的耐用性。表面处理可以包括化学的、电化学的、或者陶瓷的方法。处理的表面的颜色最好是黑色或者白色。同样四边形外围的内表面和外表面136和134也可做同样的表面处理。图6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200,其包括了中空的环形凹面的内盘202和环形的外围230。可以确认,该中空环形凹面的内盘202是同第一具体实施中的内盘102—模一样,所以该内盘202的每一结构特征不会再被叙述。其结构特征由有3位数的数字所代表。对于一结构其相同于在第一具体实施中的同一结构,描述该结构的数字当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的数字与第一实施中的数字相同。不同的是第三位的数字是更换成200,而不是在第一实施中的100。如图所述,环形外围230的高度为“H12”。其并有一外表面234、内表面236、顶部园周的顶边238和底部园周的底边240以及他们所共有的一旋转轴242。在组合时,该旋转轴242与内盘的旋转轴214重合一致。再者,众多的孔洞244均勻地分佈并穿透该外围230。按照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在环形外围230上孔洞的数目是多于在内盘202上孔洞的数目。在该外围的顶边238上至少有三个相同的按园周均勻的分佈的向上延伸结构246。该结构246有横向的顶端252和具有相同高度“H13”的向上的第一和第二侧边248和250。当然该侧边的高度“H13”是设计成低于外围的高度“H12”。另外,向上延伸结构的横向顶端252的长度长于两侧边248和250的长度。这样每个相同的延伸结构246具有以下三个功能第一是支持有平底或凸底的炊具;第二是对包括火焰的废气和空气的热流提供一个向外和向上流动的途径;第三是作为一热阻板来阻挡热量可能对炊具把柄的加热。另外可以理解的是该外围230必须有至少三个向上的延伸来支撑平底的或者凸底的炊具。该外围有固定用的结构。图6叙述了分佈在环形外围内表面236上的第一组的在较上部位的固定用结构262和在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图中没有画出),例如象是半圆形的钩子。两固定用结构被安置成平行于并且向右方靠近一向上延伸结构246的垂直中线247。另外,结构262是接近于外围的顶边238,而在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接近于外围的底边240。同样的第二组的处在较上部位的固定用结构263和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图中没有画出)是被安置平行于并且向左方靠近该垂直中线247。结构263又被安置成接近于顶边238。在较下部位的固定用结构是接近于底边240。这种包括半圆形钩子在内的固定用结构是用来在环形外围230上固定三个相同的可附加的炊具支撑256,258和260。这样在烹调时小尺寸的炊具可以放在附加的支撑上。从图6可知,第一炊具支撑256有象倒置的“U”的形状,有一横向顶部256a和相同的第一向下结构256b和第二向下结构(图中没有画出)。当安装第一炊具支撑256时,该支撑的第一向下的结构256b是首先被插入到在靠近第一个向上延伸结构246的第二组的两固定用结构中。然后第二向下结构是被插入到在靠近第二个向上延伸246的第一组的两固定用结构中。由图所示,第二个向上延伸246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第一向上延伸246之后。同样地,第二和第三炊具支撑258和260也能如此地安装。他们的横向顶部256a,258a和260a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支撑结构,这样在三角形的上边可以方便地放置小尺寸的炊具。必须说明的是,把固定用结构安置成紧靠每一向上延伸的垂直中线247,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小尺寸的等边三角形的炊具支撑结构。这样更小的炊具都可以放置在这最小的三角形结构的上面。显而易见,这种固定用结构可以放置在外围230的任何地方,只要是能由这些固定用结构来圆定炊具的附加支撑。另外,每一组固定用结构可含有至少一个结构。由于存在第一和第二组的固定用结构,多种附加的炊具支撑可由以上叙述的例子变换而成,其中一个同图4中描述的结构相同。所以本公开不再对他们作重复的描述。还有,如同图7所示的支柱139和橡胶件141,外围230在底边240上也可有用以支撑外围和保护炉面的至少三个向下的支柱和相应的在底部的高温橡胶件。实例(I)以下公开的是本发明用在煤气炉燃烧器上的实例。提供该实例仅仅是为了证实上述的本发明能提高加热效率的阐述,而不是对于本发明的限制。(1)制作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一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所制作的。其由一环形凹面中孔的内盘102和一四边形外围130所组成。内盘有一顶端开口的圆周110,其圆周边长的直径约为19.3厘米,和一底端开口的圆周112,其圆周边长的直径约为7.3厘米。两园周边的高度差是3厘米。贯穿内盘的两组空洞116由钻孔而成,孔径约为6毫米。第一组的孔洞均勻地分佈在一个处在内盘较上部位置的直径约为18.2厘米的圆周118上,该圆周低于内盘顶端圆周110—厘米。在圆周118上相邻两孔的距离约为3厘米。第二组的孔洞是按圆周均勻地分佈在一个较下部的直径约为15厘米的圆周120上,其高于内盘的底部圆周112约为0.7厘米。在园周120上的相邻两孔间的距离约为1.5厘米。四边形外围130的制作按图4所述,其由4个相同的向上板片132相继联接而成。每一块板片具有长度21厘米和高度“H2”4.2厘米。每个向上延伸结构146有横向顶端152长为4厘米,和相同的第一和第二向上侧边148和150边长为1.8厘米。向上延伸结构是处置在每块相同的板片顶边138的中央位置。这样每块向上板片的总高度是6厘米。众多的直径约为5毫米的孔洞144均勻地分佈并贯穿每一相同的板片。空洞按照十二纵例三横行的形式而分佈。固定用结构162,163,164和165按照图4所述而制作。两个相同的附加炊具支撑154和156由圆铁棍制成,并与四边形外围130相连接。(2)在一煤气炉的炉面上安装可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一商品煤气炉的炉面有一低于四周边的表面,其与图2叙述的炉面相仿。该煤气炉被用于实验来检证本发明的提高加热效率的功能。在炉面上有四个具有封闭式安置的火焰燃烧器的上部结构和两个前后延伸的栅栏。在炉面低于四周边的表面上和以每个燃烧器颈部为中心的位置上,有一向上隆起的圆台用来安装该上部结构。园台的直径约为12厘米和高度约为1厘米。两个延长的栅栏从炉面的前端延伸至炉面的后端。栅栏的安装高度为6厘米,该高度是从栅栏的顶端到炉面的表面来计算的。这样,当该四边形外围130也被放置在炉面的表面上来取代一延长的栅栏时,四边形外围130的总高度同栅栏的高度相同。当移去了在炉面右侧延长的栅栏后,环形凹面中空的内盘102被放置在圆台上,其底部较小园形开口112的底边接触炉面的表面。该内盘并围绕煤气炉右侧前端的煤气燃烧器的上部结构178。然后四边形外围130被放置在低于四周边的炉面表面上,并且围绕了内盘102。这样,燃烧器顶盖180是高出隆起圆台的表面一厘米,但是低于内盘的顶端园周110的三厘米高度。该高度是对应于突出的园台的表面而言。另外,内盘顶端园周110的高度对于炉面的低于四周边的表面而言是4厘米。该高度低于四边形外围的顶边138的高度约为4.2厘米。(3)实验条件。a对照和实验样本。使用现有的商业炉面装置来煮沸在一炊具中一定量的水所需的时间作为对照样本。商业炉面的装置已在上述(2)中叙述,在测试时用该炊具盛有定量的水放在商业炉面上的延长栅栏上来加热。使用由图5所叙述的本发明装置来煮沸在同一炊具中所盛有的相同量的水所需要的时间作为实验样本。然后用实验样本与参照样本相比较,从而判断使用本发明的装置是否达到了增加对炊具加热效率的目的。b:可燃气体的流量。用商业煤气炉所限定的最低的可燃烧气体的流量来产生一微弱的火焰,在整个实验空转的过程中(即不测试对照和实验样本时),保持该微弱火焰的燃烧。采用这一程序的目的是消除测试系统的初始温度的误差,即包括煤气燃烧器及周边的结构,当开始测试对照或者实验样本时都保持在相同的起始温度。上述的最低的流量是根据商业炉上的标记“L0”来决定。这个标记“L0”是对所述煤气炉的一煤气旋钮开关最大转动角度的指示。在测试中所用的煤气流量是选择在使旋钮开关指向一中间的角度。该中间角度是根据炉面的一标记“5”来确认。另外又在煤气的旋钮开关上画上一附加的箭头,目的是为了能精确和重复地对准该标记“5”。通过这样的措施保证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使用了一个相同的转动角度,这样就保证了用相同的煤气流量来生成火焰,从而得到对照和实验样本。另外,整个实验是在同一天的晚上10时以后开始并完成的。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城市供应的煤气压力变化极小,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C:测试的介质。城市供应的自来水作为测试的介质。该水被收集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个的三个大的容器中。在使用前,这些水被储藏在一个储藏室内至少24小时。储藏的目的是为了均衡三个容器里水的温度。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多次测量在该储藏室中的三个容器内水的温度,以查看他们温度的一致性。储藏在第一和第二个大容器中的水是用来平衡一个空的将被用来盛水的容器的温度。平衡容器温度的步骤是,首先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该容器,接着将该测试容器浸在第一个大容器的水中若干时间,然后将该容器中的水完全倒回到第一个大容器中为下一次容器的平衡温度所用。接着再将该空的容器浸在第二个大的容器中的水中若干时间来第二次平衡容器本身的温度。经过二次温度平衡后,再用该容器去盛储存在第三个极大容器中的水,该水是作为测试用水。d测试用的炊具。在实验中使用两种不同尺寸的炊具。第一种炊具是具有常用体积的用来煮泡茶用水的不锈钢的茶壶,水壶的嘴上有一个蒸汽哨。该茶壶代表小型的炊具。在测量时该壶被放置在如图3所示的附加的炊具支撑上。当标定水壶中所装的水量时,先将装有水的水壶放在一水平面上,然后根据壶内水面是否不到或超过壶嘴与壶体连接的一个标记为基准,做相应的加入水或者取出水的调节而达到水壶里所含的特定量的水量。第二个炊具是一个大尺寸的铝锅,其有一玻璃的顶盖。该铝锅在测试中,是作为大容器炊具的代表。当使用该铝锅时先用上述的茶壶来标定水量,然后把在水壶里的规定量的水全部倒入该大铝锅中。e测试的次序。第一个测试的为使用茶壶的实验样本。第二个测试的为使用茶壶的对照样本。第三个测试的为使用铝锅的对照样本。第四个测试的为使用铝锅的实验样本。f决定煮沸水所需的时间(分钟)。当使用该小容量的茶壶时,根据该茶壶的汽笛发出连续的较大音量的笛声的最初时刻来决定水被煮沸所用的时间。当用该铝锅时,判断煮沸水所用的时间,也是根据水开时所产生的煮沸声的时间来决定。(4)测试的结果。表一对实验和对照样本测试的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column></row><table>[0147]由表一列出了依次测试的结果。其证明了相比于应用商业煤气炉所需要的时间,应用了本发明的装置后对较小和较大容器的炊具的加热都提高了至少百分之14.6以上的加热效率。增加加热效率的结果证明,对于节约可燃气体而言,控制火焰的热辐射和对流的型态是至关重要的。测试的结果同时也证明,使用了本发明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极大地降低了在烹调时所消耗的可燃气体和所产生的有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在上述的公开表达中,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具体实施的论述是针对了炉面安装有封闭式燃烧器结构的煤气炉。然而可以确定是本发明也适合于炉面安装有开启式燃烧器结构的煤气炉。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热传递的控制装置的外围130或230,可以是一个延长的结构,其可以用来围绕2个并排排列的煤气燃烧器。又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该装置的内盘102或202和所对应的外围130或230可以被制作成一体化。对于一体化的内盘102和外围130的结构而言,内盘的顶部园周110同时与外围的每一向上板片132相连接。其连接处137如图4所述,是在每一向上板片内表面136上。该连接处137定位在向上板片132的垂直中线和稍低于其顶边138的平行线的相交处。一体化后,内盘的旋转轴114和外围的对称轴142相重合。这样内盘102和外围130各自都能站立在炉面上。对于第二具体实施的一体化的结构而言,内盘202的顶部圆周210是连接在处在外围230内表面236的较上部位的一圆周上。该圆周平行于外围的顶边圆周238,这样内盘的旋转轴214和外围的旋转轴242相重合。除此之外,一体化的模型可有更多的结构上的改变。一种改变是,将外围130或者230缩小成多个支撑炊具的部件。这众多的部件具有支撑炊具,防止对炊具把柄的加热和对热气体提供一个向外及向上离去的间隙的功能。在这原则下,比如四方形外围130或者环形的外围230,可以缩小成具有至少三根相同的向上窄条。他们按照均等间隔与环形的内盘相连接,每一个窄条具有相同长度的横向顶端152。另外,每一个窄条具有同向上板片132—样的最高高度,同时其底部是支撑在炉面上。这样三根窄条的顶部可以用来支撑一炊具底面,并且防止对炊具把柄的加热。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只包含有环形曲面中空的内盘。在这种结构之下,该内盘是放置在炉面上围绕煤气炉的一火焰燃烧器的上部结构,而已有的商品化栅栏被用来支撑炊具。至于选择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制作该装置而言,陶瓷材料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其中包括了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碳化钛,氧化镁和氧化硅,或者是他们的组合。选择陶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热学性质,包括极高的融点,大的热容量,低的热导率和热胀性。其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包括硬度,抗压强度以及抗腐蚀性能在内的耐用度。此外,陶瓷材料的破裂韧性可由纤维增强的陶瓷复合材料来得到极大的改进,该复合材料是应用了纤维增强的制造工艺而制成的。陶瓷材料的这些性质满足于对制造该装置所需材料的要求。这样,对于维持在炊具底部以下空间的高温来说,用陶瓷材料来制作的包括内盘和外围的装置有正面的效应。这对本发明所要取得的在烹调时的高加热效率也具有优越性。(II)具有新型喷口通道和合适尺寸的(外)火圈的可燃气体的燃烧器。[0157]可以理解,以上公开的装置是结合了现有的具有侧向指向喷口的可燃气体的燃烧器。该种喷口的结构特征已在以上的“叙述现有技术”一节中给予叙述。此外也已叙述喷口的两种主要的缺点以及对于要取得的高加热效率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其中包括特别在可燃混合气体具有最大流量(压力)时的最为极端的火焰横向延长的现象。这样,对于在应用最广泛和最可能地被使用尺寸的炊具时要取得的高加热效率,特别是又在应用具有最大压力的可燃混合气体所产生的火焰时,本发明的一种合适的对策就是让火焰沿着一个相对于横向的角度方向去燃烧。在这种状态下,火焰的燃烧方向是从对应的可燃气体的喷口直达到炊具的底面的方向,而火焰的顶部是直接接触了炊具底面。这就消除了现有燃烧器的火焰向横向方向延长的现象所造成的包括了大面积的冷温区域和冷却效应在内的缺点。在这种对策下,本发明改变了现有的商品化的燃烧器喷口包括他们的指向在内的结构。图8显示了本发明的燃烧器的上部结构300,其具有众多新型的可燃气体喷口通道314。该安置在燃气炉炉台面上的上部结构300是由一顶部的可拆卸的园盖302和一固定在炉台面166上的向上的中空颈部340所组成。而园盖302的安置是向下来吻合该中空的颈部340。该园盖有一横向的顶部304来连接了一向下的环形边墙306,因而具有在园盖内部的向下开口的内凹空间330。该边墙有外侧环面308、内侧环面310和圆环形的底面312。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向下开口的竖槽314。竖槽按园盖环墙的圆周径向地排列并切割了包括园盖底端的园环312在内的部份边墙306。该向上的中空颈部340是含有一中间燃气通道344和顶端园环346的环形墙342。其顶端的圆环346与园盖302的底园环312相吻合。这样该颈部的中间通道344可与园盖的内凹空间330相连接。该中间通道344是用来通过具有压力的可燃气体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360。由图8和图8A所示,该新型的燃烧器喷口通道来源于具有狭窄宽度的向下开口的竖槽314。竖槽有具有一较大的向外开口326的一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314a连接了具有一较小的向内开口322的一较小的空间314b。该较小空间具有一侧向的对称轴332。该向外的开口326和向内的开口332是分别安置在环形边墙的外侧面308和内侧面310上。该扩展的空间314a还具有一代表为顶端的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316、一横向排列的向下的底部开口318、和相同的向下的两侧面。这样,以该较小空间314b的对称轴322为参照,该斜上方指向的顶端内表面316有一角度“D”。在一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该角度“D”为45度。此外该向下的两侧面具有如图8A中所示的、该较大空间314a的竖向剖面的直角梯形的形状。该较小空间314b有一代表为顶端的长方形内表面324、和两向下的侧面328,进而形成向下的开口320。继续由图8和图8A所示,较大空间的内表面316的一处在高端的侧边316a连接了顶盖环墙306的外侧面308。另一低端的侧边316b连接了较小空间314b的内顶面324。在这种结构下,内顶面324的长度表示了该竖槽314的宽度。另外,该较大空间314a的横向向下开口318连接了该较小空间314b的向下开口320而形成了竖槽314的底端开口,其径向地切割了顶盖302的底园环312。这样,当顶盖302被安置成与中空颈部340相吻合后,那些竖槽就转化为相应的本发明的新型燃气喷口通道314,其中竖槽的向外开口就是通道的向外的气体出口326,而竖槽的向内开口就是通道的气体进口322。由图8可见,当具有压力的可燃混合气体360进入到主要由园盖302的内凹空间330组成的燃烧器上部结构的一内空腔后,该有压力的气体360首先通过了本发明新型通道的较小空间314b,然后进入到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314a。其中较小空间314b的指向是与侧向的对称轴322的指向一致。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可以理解到得是,在进入颈部的中央通道344的可燃混合气体360具有煤气炉使用者所选定的一压力(或流速)时,可燃混合气体360在较小空间314b中有较快的流速,而其在较大扩展空间内有逐渐变慢的较慢的流速。这是因为相比于较小空间314b的较小的纵切面,该较大空间314a具有与出口326平面相平行的逐渐扩大的较大的纵切面。在这种结构的主导下,可以引成混合气体在较大空间314a内具有较慢速度的稳定流动。这样当该气体在新型喷口通道314的出气口326位置上被由一电子点火装置(没有显示)点燃时就形成了稳定的火焰中心。另外,来自火焰周围空间的二次空气通过了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的孔洞来参与火焰的燃烧,即其也支持了形成该稳定的火焰中心。这样本发明,特别在供给的可燃混合气体具有最大压力时,能形成有稳定中心的火焰。再必须理解的是,火焰中心的燃烧会沿着新型通道314的内表面316所具有的45度优选的角度,这也就引导了整个火焰也会沿着该角度方向燃烧。在烹调时,这种有角度指向的火焰将直接接触到炊具的底面来有效地加热炊具。这种推理可以由下面表二中列举的实验结果来证实。实例(II)以下公开的是本发明用在煤气炉燃烧器上的实例。提供该实例仅仅是为了证实上述的本发明能提高加热效率的阐述,而不是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根据上述的在图8和8A中的结构特征,本发明制作了一具有32个新型气体喷口通道314的顶盖302。该顶盖的高度为1.1厘米。其外环面308的直径为6.4厘米,内环面310的直径为5.1厘米,即环形边墙厚度为0.65厘米。其中顶盖高和内环面的直径同现有商品顶盖的高和内环面的直径相同,该商品顶盖具有24个横向指向的矩型喷口。新型喷口通道的宽度324约为0.3厘米,其向外开口326的高度约为0.5厘米,其较大空间314a底部向下开口318的长度约为0.5厘米。此外,较小空间314b的向下侧面328的长度约为0.15厘米,等于该较小空间314b的高度。而该空间的内顶面324和底端开口的宽度约为0.3厘米,即是该较小空间314b的宽度。这样,在顶盖302上的具有上述结构的32个进气口322总共有约为1.44平方厘米的面积,该平方面积与商品顶盖的24个正方形进气口的总面积1.50平方厘米相接近(因其每个正方形进气口具有约为0.25厘米乘以0.25厘米的尺寸)。这样当具有一压力的可燃混合气体360流入制作顶盖302的32个进气口322的流速与具有相同压力的混合气体流入商品顶盖的24个进气口的流速接近相同。另外,在实例(II)中的实验步骤同那些在实例⑴中例举的基本相同,只不过实例(II)的实验是在下午较早时间完成的。在该时段,可忽略不计使用的城市煤气压力的变化。此外,其它不同的实验状况如下[0175](1)只单独使用了在实例⑴中的中空内盘102,又只使用了在实例⑴中所使用的茶壶。因此商品煤气炉的延长栅栏是用来支撑该茶壶。这样由新型喷口通道出气口326的上顶边316a到茶壶底面的距离约为3厘米。(2)在测试中,使用了有最大压力(流量)的城市供给的可燃气体来同一次空气混合之后的混合气体,其对应了商业煤气流量控制旋钮指向在煤气炉台面上的一标记“HI”。而确定该使用的可燃气具有最大的压力(流量)是根据了控制旋钮处在由旋钮制造商制定的一锁定位置来判定的。(3)测试的顺序是先两次测量对照样本,其时使用了商业制造的顶盖(简略为C-Cap)。再一次测量实验样本,其时使用了本发明制造的顶盖(简略为I-Cap)。在测试实验样本中,可观察到生成了的稳定和强烈的火焰。该火焰与横向方向成约为45度的角度,而火焰的顶部直接接触到水壶的底面。这样从32个新型喷口通道314而来的火焰的顶部引成了一个火圈。其直径约为13厘米,是显著地小于茶壶底面的直径19.3厘米。而且从新型喷口通道形成的火焰的顶部首先从斜上方向接触了水壶的底面后,然后转变为径向横向的分佈而引成一火焰的园环。该火焰的园环继续与水壶的底面接触直至其消失为止。作为对照的从商品顶盖的传统喷口生成的火焰呈现了在相应的横向方向上的延长。该种火焰几乎是与相应的横向方向平行,而且火焰的顶部没有直接地接触到水壶的底面。在表二中列举的实验结果证明,使用本发明的内盘与具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相结合能取得提高百分之10.91的加热效率。该效率是确信的,特别是根据了当测试两次参照样本的结果只存在非常小的百分比误差百分之0.6的事实。表二对实验样本(I-Cap)和对照样本(C-Cap)测试的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4</column></row><table>可以理解到,具有指向斜上方内表面316的扩展的较大空间314a不仅改缓了可燃混合气体的流速,而且还改变了可燃混合气体的流向。使其从通过进气空间314b到扩展的空间314a时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零度角度到45度的角度方向。这样对于本发明来说,由改变进气空间314b的指向来改变气体流向的其他技术方案也是存在的。以下在为了取得可燃混合气体有角度流动的目的下,来讨论不同于以上所公开方案的种种方案。图8B公开了不同于在图8A中所示的喷口通道314的、本发明新型喷口通道的另一种实施方案314’。在这种方案中,进气空间314’b的指向相对于水平方向有一角度“G”。该角度可由其对称轴332’来表示。相应的,这种喷口通道314’就变成了穿透顶盖环墙306的一通孔。这样该较大逐渐扩展空间314’a的底表面318’相对于顶盖的底环面有一角度“E”。而该空间的指向斜上方作为顶盖的内表面316’有一角度“F”。由图可见,角度“F”大于角度“E”。根据这种结构特征,可以理解到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无论如何改变较小进气空间314’b的指向角度,该较大扩展的空间的出气口326’必须大于该较小空间的进气口322’,和角度“F”总是大于角度“E”,应用这种结构是为了能形成稳定的火焰中心。还有由图8C所示,又一种新型喷口通道314”是向上地和径向地分佈在园盖302的横向顶部304。具有向上对称轴322”的新型喷口通道314”由一较小的空间314”b连接了一较大的扩展的空间314”a。作为进气的较小空间314”b与对称轴322”的方向取向一致,其相对于横向有一90度的角度。并且该进气空间的进气口322”连接了该上部结构的内凹区域330”。该扩展的较大空间314”a也是向上指向的。其具有在顶盖顶部304表面上的出气口326”,和两个向斜上方伸展的内表面316”。从图8A到图8C所示的结构类型,可以理解到本发明的新型喷口通道也可具有园形的结构特征。具体地讲,图8C所示的喷口通道314”含有一有倒置的对称园锥台形状的扩展空间314”a同轴地连接了一有园柱形作为进气的较小空间314”b。而在图8A中所显示的喷口通道314可由上述的通道314”的一半并有向下开口的结构所取代。至于对在图8B中所示的喷口通道314’来说,该较大的扩展空间314’a可以是一个非对称的倒置的园锥台连接了一较小的园柱形的空间314’b。从图8A到图8C,本发明还公开了新型喷口通道的较小空间改变其指向的结构特征。该指向从相对于横向的零度改变到九十度。这种指向的改变也就对应了喷口通道的位置从处在顶盖的环墙到顶盖的顶部的结构改变。从一优选的技术方案来看,该种喷口通道位置的处置可以归纳为三类(1)如果该较小空间的角度“G”是在零度到四十五度之间,该喷口通道可处置在顶盖的环墙306上;(2)如果该角度“G”是四十五度时,该通道可处置在顶盖顶部304与顶盖环墙306的交界处;和(3)如果该角度是大于四十五度到九十度时,该通道可处置在顶盖的顶部304。然而如同前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不管该方案如何改变较小空间的指向角度和喷口通道的位置,该包含有一向斜上方指向内表面的较大的扩展空间的出口必须大于该较小空间的进口。除此之外,其他的结构改变也是存在的。由图8A可见,除了由该较大的扩展空间314a连接较小空间314b的结构之外,该新型喷口通道只是该扩展的空间,即该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316的另一头316b延伸而连接到环墙306的内环面310。这样,该通道是一扩展的空间包含有一较大的出口,一较小的入口和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再者,除了将其处置在顶盖302上的选择之外,也可将该新型喷口通道处置在中空颈部340的环墙342上来取得相同的效果。还有,该新型喷口通道可以同时处置在顶盖302和颈部340上。在那种结构中,喷口通道同时切割了顶盖的底环312和颈部的顶环346。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可供选择的结构细节、对于一个具有普通技术水准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本发明不再对其作重复的描述。图8D公开了有关顶盖302的结构变型。一园环型横向突出的边掾344是处在顶盖环墙306的外环面308上,并与顶盖顶部304的顶端对齐。该边掾的底面348是一园环,其与所有喷口通道314的向斜上方向指向的内顶端表面316的指向一致。这样当火焰沿着该斜上方向指向的角度燃烧时,就不会因受到该突出边掾的存在的影响而改变角度。另外,一向下开口的环槽346是处置在该突出边掾344与顶盖环墙的交接处。该突出边掾344是设计用来防止在烹调中若有汤汁溅落时所可能造成的火焰熄灭的现象。该向下的环槽346是用来稳定微弱的火苗。该火苗是由煤气炉使用者所选择的最小流速(或压力)时的可燃混合气体而引成的。可以看到,按照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由图8D公开的顶盖结构的变型也可与由图8B所示的喷口通道的变型同时结合起来引成一种新的顶盖结构。然而,还是按照在前述章节“现有技术背景”中分析的第一种可能造成热能损失的理由,可以推理到一燃烧器的(外)火圈具有超大尺寸时,甚至在该火圈的喷口是向上处置时,也能造成热能的损失。这样的推理是基于一现实的因素,即最普遍和最可能地被使用的炊具的直径尺寸具有一范围,例如从15公分到20公分。这种尺寸也就决定了内盘102或202顶盖圆周的最佳尺寸。这样具有一固定尺寸的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就不能阻止由于过大尺寸的(外)火圈所造成的热量的损失。所以,对于旨在取得在烹调时最佳加热效率来说,取得(外)火圈的尺寸,内盘顶端园周的尺寸和炊具的尺寸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公开的实验结果的数据,用来证实以上有关协调火圈,内盘顶端和炊具尺寸一致性的重要性的分析。实例(III)以下公开的是本发明用在煤气炉燃烧器上的实例。提供该实例仅仅是为了证实上述的本发明能提高加热效率的阐述,而不是对于本发明的限制。该实验使用了一在中国制造的具有开启式燃烧器按装结构的煤气炉燃烧器。该燃烧器由较小的中央火圈和较大的外火圈组成。外火圈具有一环形顶盖,其有外直径约为10.5公分,内直径约为6.5公分和环宽为2公分。顶盖上有20条线形开口,其按园周排列并径向切割了顶盖的顶部来被用作为向上指向的煤气喷口。每条线形喷口具有宽度约为0.1公分和长度为2公分。这样所有20个喷口的等效进口面积为4平方公分,在这种结构下,沿着每一喷口的最外位置所形成的园周直径是10.5公分。这10.5公分的直径也是当可燃混合气体流出外火圈的喷口后,被点燃而形成的处在最外位置的环形火焰的直径。与其相对应的是,一制作的用于实验的环形顶盖具有同该商品顶盖相同的尺寸,不过与其所有的20条线形喷口不同,实验用顶盖有30个相同的向上喷口通道。他们是沿园周等距离地排列在一具有直径为8公分的在顶盖顶部上的一中间园周上。每一个相同的向上喷口通道314”具有如同在图8C所公开的纵切面的结构,其由上部的形同一倒置的圆锥的扩展的空间314”a连接了一下部的园柱形的空间314"b。该下部的园柱形空间的直径约为0.4公分,高为0.3公分,是作为进气用的喷管。其的底面322”是可燃混合气体的进气口。该上部空间314”a的高约为0.2公分。其顶部是直径约为0.75公分的园,被用作为喷口通道的出气口。该上部圆锥台形状的扩展空间314”b用来降低可燃混合气体流经该空间的速度。这样,当具有较低速度的可燃混合气体在园形出气口326”被点燃时就形成了稳定的火焰中心。可知、具有这种结构的30个相同的喷口通道的进气口322”的总共面积约为4平方公分,与商品顶盖进(出)气口的总面积相等。这样,可燃混合气体当其流入该20个线形喷口时的速度,与其流入30个喷口通道的入气口322”时的速度相同。这种等同状态是根据了一先决条件,即在顶盖是商品顶盖和实验制作的顶盖时,具有相同流速(或压力)的可燃混合气体360流入向上颈部340的中央通道344。在实例(III)中的实验步骤基本上同在实例(I)和(II)中相同。不同的是(a)实验是在中国上海在过了午夜以后进行的。这是因为在完成实验的那时段里,可忽略不计城市煤气的压力变化;(b)用一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又设定水温达到80摄氏度时计定为测试的终点。此外,其他有关的实验情况如下(1)实验用炊具。一园柱形的不锈钢锅被用来作为盛水的炊具。其高度约为15.5公分和直径约为19.7公分。该锅的玻璃顶盖有一中央孔洞。通过该中央孔洞,把温度计伸入到锅中、直到温度计的水银头被浸入到水层的一半深度位置为止。此时,又将用放置在顶盖上的橡皮塞来夹住温度计的中部位置。在实验中,用一瓶子来作为所用水量的衡器。每次测量用水是以一整瓶的水来标记的。(2)制作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一体化的装置200。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200来制作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的装置,其有内盘202和外围230。该内盘有直径约为18.8公分的顶端园周210,直径约为12.8公分的底端园周212,和顶端到底端的高为3.4公分。该内盘还有用作为流通空气的三组直径为0.6公分的孔洞216。在第一组中的孔洞是分布在内盘较上部位的一直径约为18公分的园周218上,该园周低于内盘顶端园周210约为0.7公分。在园周218上相邻两孔洞间的距离约为4公分。在第二组中的孔洞是分布在内盘中间部位的一直径约为16公分的园周上,该园周高于内盘底端园周约为1.3公分。在该中间园周上相邻两孔洞间的距离约为2.5公分。在第三组中的孔洞是分布在内盘较下部位的一直径约为14公分的园周220上,该园周高于内盘底端园周212约为0.4公分。在该较低园周220上相邻两孔洞间的距离约为2公分。该装置的外围230的高度“H12”约为4公分。顶边是直径约为18.8公分的园周238,其与底边园周240的直径相同。在外围230上,又有众多均勻分布用作为流通空气的直径为0.5公分的孔洞244。如同前述。在外围230上的孔洞244的数目大于在内盘202上的空洞216的数目。该外围并有三个高约为1.2公分的向上延伸结构246。他们是分布在外围顶边238上用来支撑炊具。另外,又将该内盘和外围相应的顶边210和238固定在一起。在实验时,先将该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200安置在煤气炉台面上去围绕燃烧器的上部结构,然后将锅子放在该装置的向上延伸结构上。这样锅底面与喷口通道出气口326”的距离约为2.3公分,该距离接近于在商品煤气炉结构上测量到的距离2.5公分。(3)对照样本,实验样本和测试顺序。对照样本是指在使用商品煤气炉的结构时所需加热在锅中整瓶水的时间。该结构包括作为炊具支撑的向上支柱,中央的小火圈和具有20个线形开口顶盖的外火圈。实验样本一(实一)是指在用本发明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200来围绕商品煤气燃烧器的中央和外火圈并支撑炊具时,所需加热在锅中整瓶水的时间。实验样本二(实二)是指在用本发明制作的顶盖来取代外火圈的商品顶盖后,再用本发明的能控制火焰热量传递装置200来围绕煤气燃烧器中央和外火圈并支撑炊具时,所需加热在锅中整瓶水的时间。实验样本三(实三)是指在用本发明制作的顶盖来取代了外火圈的商品顶盖后,用原商品炊具支柱来支撑炊具时,所需加热在锅中的整瓶水的时间。[0213]测试是按顺序对照样本(对照)、实一、实二、和实三而执行的。(4)选定可燃混合气体的流速(或压力)。在实验中所使用的可燃混合气体的流速(或压力)由以下方法选定。在应用测试对照样本所规定的情况后,转动煤气控制旋钮(在该旋钮上预先刻有一线条),使得最外围的火焰顶部接触到炊具底面的最外园周时,则选定该状态时的可燃气体的流速为在整个实验中使用的流速。然后对准旋钮的标记线条的指向,在炉台面上划下另一标记线条。这样,只要当在旋钮上的标记线条对准在炉台面上的标记线条后,就可得到相同的可燃混合气体的流速(或压力)。另外还观察到,在用实验用的流速时所产生的火焰状况接近于在该旋钮所允许的最大气体流速时所产生的火焰状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熄灭火焰一次,为用来体换原有的商品顶盖和本发明制作的顶盖。体换是在测试完毕实验样本一(实一)之后进行的。在其他所有时候,一直保持着可燃气体在选定流速下的燃烧。这样来减少因转动煤气旋钮而可能造成的煤气流速的误差。另外在实验整个过程中一直相应地保持火焰在中央小火圈上的燃烧。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本发明制作的外火圈顶盖上的新型喷口通道所产生的火焰形成了一向上的具有直径约为9.5公分的火焰环墙。火焰的顶部先是直接接触了炊具的底面,然后转向沿径向向外方向而形成一横向平面的火环继续接触炊具的底面直至火焰消失为止。另外、在一附加的为证实应用本发明后,在炊具的底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冷温区域”的实验中观察到,在锅中的水首先是沿着一约为9.5公分直径的园周开始沸腾。然后水非常快地转变为在整个锅底的沸腾。这现象说明了在锅底的径向方向上不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既不存在“冷温区域”的现象。(5)实验结果表三对实验样本(实)和对照样本(对照)测试的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8</column></row><table>表三中例举的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实三)中应用了具有本发明的喷口通道的环形顶圈,商品燃烧器的原状态(即对照样本)产生了显著的热能损失为百分之18.6。根据原有商品顶圈的结构特征,可以分析到,造成热能损失的第一个原因是缘于过大尺寸的外火圈。其产生的火焰所组成的最外火焰环墙的直径至少大于10.5公分。第二个原因缘于其线形的喷口。或者可以说,从对照样本和实验样本三所组成的对比测试显示了合适的火圈尺寸和新型先进的喷口通道对于提高火焰的加热效率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该新型先进的喷口通道包括具有一较小进气口的一较小的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大出气口的和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的一较大的扩展的空间。这就使得可燃混合气体在该扩展空间里逐渐减缓了其流速。具有较低流速的可燃混合气体在出气口、再在与二次空气的参与之下所引成的火焰,相比于现有商品火圈所形成的火焰,可具有彻底的燃烧反应。进而使得在使用本发明制造的环形顶圈的实验样本二(实二)和三(实三)中所形成的火焰可具有较高的火焰温度。这样导致了在加热水时有显著的节能效果。若与测试实验样本三(实三)的结果相比,测试实验样本二(实二)显示了有额外的百分之4.1的节能。这是由于本发明装置的贡献,因其控制了热辐射和对流的型态。有意义的是,相比于对照样本,实验样本一(实一)的测试显示了几乎是与百分之4.1相同的百分之3.9的节能效果。而在实验样本一和对照样本的测试中都涉及了现有商品顶盖产生的向上火焰的形态。因而可以断定,这在实验样本一中的百分之3.9的节能,同样是源于应用了本发明装置200的缘故。再从相比于应用了本发明装置的在实例(I),和(II)中的较大程度的节能(大于百分之14.55,和百分之10.9)和在实例(III)中由实二与实三相比的较小程度的节能(百分之4),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向斜上方指向的和向上指向的本发明燃烧器新型喷口通道相比,侧向指向的喷口造成了极其显著的热能损失。以上列举的实验结果与按照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的理论推测相一致。即就是本发明的新型喷口通道极大地增强了在烹调中火焰的加热效率,因其控制了火焰的型态,从而防止了大量的热能损失。此外,本发明的装置依然贡献了部份的节能。这样,实验的结果就证明了,本发明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是对在烹调时取得最佳加热效率的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另外,必须理解的是,从以上公开的实验结果中,本发明可以制定一组结构系数。该组系数十分有助于建立有关于优化结构的装置和燃烧器的上部结构,再根据具有最广泛和最可能地被使用炊具的尺寸,从而来取得在烹调时最佳的加热效率。该组重要数据包括内盘顶端园周的最优化直径为19公分,一(外)火圈上的所有煤气喷口通道出口所对应的一最大园周的直径为8公分。而这二种直径的数值是对应了所述燃气出口的一高点位置到炊具底面的优化距离为2.5公分到3公分,和最广泛和最可能地被使用的炊具有直径为15公分到20公分。该直径8公分的最大园周是根据在实例(III)中的结果而推理的。该园周是沿着在外火圈的能产生向上燃烧火焰的每一新型喷口通道出气口326”的中心322”所形成的。然而必须理解的是,该最大直径8公分也适用于一(外)火圈。其有如图8A中所述的出口326的喷口通道314,而这些处置在燃烧器上部结构的环墙上的喷口通道控制了火焰所具有的相对于横向方向的45度角度。再根据上述的最优化距离2.5公分到3公分和可燃混合气体具有最大压力(或流速)时的条件,可以预计到生成的一环形向斜上方指向的火墙的顶圈直径约为14公分。这预计的14公分的直径仍然小于以上所指定的最可能和最广泛地被使用炊具的15公分到20公分的直径。这样,仍然可以有效率地来加热该种选定尺寸的炊具。再者,必须清楚的是,在烹调中具有中等到较高压力的可燃混合气体是被最广泛和最可能地使用的。其时所产生的该种环型火墙顶端的直径会小于预计的14公分。这样可以预期取得令人满意的节能效果。这种预测是根据实例(I)中所提供的内盘另外地防止了热能的损失的实验结果来推理的。[0230]还有在可燃混合气体具有小到中等压力时,也可期待满意的节能效果。因为在该时,本发明的装置是十分明显地防止了热能的损失。人们还必须理解到,如果按照上述的系数组(不计炊具的系数),并在使用了具有突出底部的中式炒锅时,也可预期得到令人满意的节能效果。这是因为,与园柱形锅所具有的较小的底面积并有在底表面和外侧面的90度的连接的结构特征相比,炒锅的外表面通常具有较大的面积和光滑的曲线。这样、当应用了本发明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后,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在火焰直接接触到炒锅之后,经燃烧产生的具有较高温度的废气和空气以及火焰的顶部都会沿着炒锅的突出外表面流动或燃烧。这样炒锅就会得到有效地加热。在决定了上述的系数组之后,还必须看到还有优化其他结构系数的机会。比如像调整那些出口的和入口的尺寸,以及调节喷口通道的较大扩展空间的指向,来取得一种最佳的节能效果。从以上叙述的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有1、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其特征是包括a)该装置有一外围和一中空的盘状结构作为一内盘,该内盘有一较大尺寸的顶端开口的顶边和较小尺寸的底端开口的底边,该内盘被众多的孔洞所贯穿,然而相比在该内盘较上部位孔洞的较稀疏的分怖,在该内盘较下部位的孔洞有较稠密的分怖,该外围包括外表面、内表面、顶边和底边,众多的孔洞贯穿了该外围,多个向上的延伸结构间隔地安置在外围的顶边,每个延伸结构包括有一顶端;b)该内盘被安置成去围绕该燃烧器的安置在燃气炉炉面上的一上部结构,该外围被安置在炉面上去围绕该内盘;和c)在该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有众多新型喷口通道,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包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2、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其特征是包括a)一中空的盘状结构具有一较大尺寸的顶端开口的顶边和较小尺寸的底端开口的底边,该结构被众多的孔洞所贯穿,然而相比在该结构较上部位孔洞的较稀疏的分怖,在该结构较下部位的孔洞有较绸密的分怖;b)该中空的盘状结构被安置成去围绕该燃烧器的安置在燃气炉炉面上的一上部结构;和c)在该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有众多新型喷口通道,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包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3、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其特征是包括该燃烧器包含有一安置在燃气炉炉面上的上部结构,在该上部结构上有众多新型喷口通道,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包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4、上述的燃烧器还包括的特征是该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含有具有一较大的气体出口的一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小的气体入口的一较小的空间,该扩展的空间还有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当然虽有以上的公开,但本发明无意被任何特殊形式或安排或任何特殊的具体化或任何特殊的应用所限制。因为在不偏离以上叙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目的下,他们可以被改换成多种特制的形式和关系。而以上叙述的装置和方法,仅是为了叙述和公开一种或若干种可操作的具体化并没有展示本发明可以展示和操作的所有的众多形式的改变。权利要求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其特征是包括a)该装置有一外围和一中空的盘状结构作为一内盘,该内盘有一较大尺寸的顶端开口的顶边和较小尺寸的底端开口的底边,该内盘被众多的孔洞所贯穿,然而相比在该内盘较上部位孔洞的较稀疏的分佈,在该内盘较下部位的孔洞有较稠密的分佈,该外围包括外表面、内表面、顶边和底边,众多的孔洞贯穿了该外围,多个向上的延伸结构间隔地安置在外围的顶边,每个延伸结构包括有一顶端;b)该内盘被安置成去围绕该燃烧器的安置在燃气炉炉面上的一上部结构,该外围被安置在炉面上去围绕该内盘;和c)在该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有众多新型喷口通道,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包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2.—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其特征是包括a)一中空的盘状结构具有一较大尺寸的顶端开口的顶边和较小尺寸的底端开口的底边,该结构被众多的孔洞所贯穿,然而相比在该结构较上部位孔洞的较稀疏的分佈,在该结构较下部位的孔洞有较绸密的分佈,b)该中空的盘状结构被安置成去围绕该燃烧器的安置在燃气炉炉面上的一上部结构;禾口c)在该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有众多新型喷口通道,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包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3.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其特征是包括该燃烧器包含有一安置在燃气炉炉面上的上部结构,在该上部结构上有众多新型喷口通道,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包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含有具有一较大的气体出口的一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小的气体入口的一较小的空间,该扩展的空间还有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上部结构有一拆卸式顶部园盖和一固定在炉面上的向上的中空颈部,该中空的颈部是一向上的园形环墙,具有一顶部的横向园环和竖向的中央通道,该顶部园盖有一横向的顶部连接了一向下的园形环墙,该园形环墙有一外表面、一内表面和一处在底端的作为底面的横向园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在该顶部园盖的园形环墙上有众多相同的向下开口的竖槽,该众多的竖槽径向地沿环墙园周分佈、并切割园盖环墙底面的园环,每个竖槽含有具有一较小的气体入口的一较小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大的气体出口的和一向斜上方向指向的内表面的一逐渐扩展的较大空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顶部园盖的顶部含有一园环形横向突出的边掾,该突出边掾处在该顶部园盖环墙的外表面上并与该顶部园盖的顶端对齐,该边掾的底面是一园环,其与所有喷口通道的向斜上方向指向的内表面的指向一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突出边掾又含有一向下开口的园环槽,该园环槽是安置在该突出边掾与该顶部园盖环墙的交接处。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众多的新型喷口通道是穿透该顶部园盖环墙的通孔或处置在该中空颈部的环墙上或同时处置在该顶部园盖和该中空颈部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含有具有一较大的气体出口的一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小的气体入口的一较小的空间,该扩展的空间还有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顶部园盖的顶部含有一园环形横向突出的边掾,该突出边掾处在该顶部园盖环墙的外表面上并与该顶部园盖的顶端对齐,该边掾的底面是一园环,其与所有喷口通道的向斜上方向指向的内表面的指向一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突出边掾又含有一向下开口的园环槽,该园环槽是安置在该突出边掾与该顶部园盖环墙的交接处。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众多的新型喷口通道沿该顶部园盖顶部的一园周分佈、并穿透该园盖的顶部。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含有具有一较大的气体出口的一较大的逐渐扩展的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小的气体入口的一较小的空间,该扩展的空间还有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每个新型喷口通道是向上安置的。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安置该燃烧器的燃气炉有封闭式燃烧器安装的结构或有开启式燃烧器安装的结构。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燃烧器的外火圈上的所有喷口通道出口所对应的一最大园周的直径为8公分,该盘状结构顶端园周的最优化直径为19公分,该二种直径的数值是对应了所述气体出口的一高点位置到炊具底面的优化距离为2.5公分到3公分,和最广泛地被使用的炊具有直径为15公分到20公分。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盘状结构具有对称的结构形状。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盘状结构是一中空的向斜上方伸展的薄壁环墙。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盘状结构含有凹曲环形的内表面或者抛物形的内表面。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盘状结构是由耐用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或陶瓷材料制作的。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至少三根相同的支撑炊具的向上窄条。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至少三根窄条和盘状结构相连接。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至少三根窄条是由耐用的金属或金属合金制作的。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在每根窄条的底部都带有一个高温橡胶件,该高温橡胶件接触该炉面。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外围和内盘被制作成一体化。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外围有固定用的结构。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外围有附加的炊具支撑,该炊具支撑是安装在该外围的固定用的结构上。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在该外围的底边有至少三个向下的支柱。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在每个支柱的底部有一个高温橡胶件,该高温橡胶件接触该炉面。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该外围是由耐用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或陶瓷材料制作的。3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一盘状结构被安置成去围绕该燃烧器的上部结构,该盘状结构顶端园周的最优化直径为19公分,该燃烧器的外火圈上的所有喷口通道出口所对应的一最大园周的直径为8公分,该二种直径的数值是对应了所述气体出口的一高点位置到炊具底面的优化距离为2.5公分到3公分,和最广泛地被使用的炊具有直径为15公分到20公分。3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在该顶部园盖的园形环墙上有众多相同的向下开口的竖槽,该众多的竖槽径向地沿环墙园周分佈、并切割该顶部园盖环墙底端的园环,每个竖槽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3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3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是还包括每个新型喷口通道含有一逐渐扩展的空间,该空间包括一向斜上方指向的内表面、一较小的气体入口和一较大的气体出口。专利摘要一种与可控制热量传递装置相结合的有新型喷口通道的燃烧器。其涉及燃气炉的器件,用于增加火焰对炊具的加热效率和防止对炊具把柄的加热。该装置是可拆卸的、有一内盘和外围内盘有较小尺寸的底端开口的底边、较大尺寸的顶端开口的顶边,和众多的在内盘较低部位比在较高部位有较稠密分佈的孔洞;外围也有众多的孔洞、和多个在其顶边上的用来支撑炊具的向上延伸的结构。该装置被安置在炉面上去围绕一燃烧器的上部结构,而外围又围绕了内盘。在燃烧器的上部结构上有众多新型喷口通道,每个通道包括具有一较小进气口的一较小空间连接了具有一较大出气口的和一指向斜上方向内表面的一逐渐扩展的较大空间。该出气口被用来引成稳定的火焰。文档编号F23D14/02GK201555220SQ20092000846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申请日期2009年3月15日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6日发明者孙一忠申请人:孙一慧;孙一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