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691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暖通空调的 热交换装置。
技术背景换热器是实现冷、热流体间热量传递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 调等领域。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 一种比较典型的换热器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两者之间具有多根大体上平行设置的散热管13;散热 管13的横截面多为扁形。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相对应的管 壁上各设有多个散热管接口 (图中未示出),散热管13的两端分别通 过所述散热管接口插装入所述第一集流管ll与第二集流管12中,从 而将两者连通。换热器工作时,所述换热介质自输入管14流入第一集流管11, 在各条散热管13中横向流动,经过第二集流管12,最终从输出管15 流出换热器1。实际工程中,当一个换热器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可以将两个换热 器连接在一起,并使内部热介质实现流通。与单独一个换热器相比, 这种热交换装置适用于更多的工况,因此,在工程中被广泛使用。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现有技术中两个换热器平行地连接的 热交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两个换热器成一定角度地 连接的热交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在现有技术中,具体连接方式均是在集流管12上开孔,然后通 过大体呈n型的连接管2将两个集流管上的孔连接起来,使两个集流 管间实现连通。从图2和图3中不难发现,集流管上的孔均开在其顶部,使得连 接管2的高度h成为所述集流管额外增加的高度,从而使热交换装置整体增加了高度h。随着对换热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中需要采取措施使换热器的尺寸越来越小、结构越来越紧凑。n型连接管2的存在导致整个热交换装置需要占据更大的安装空间,这给使用热交换装置的设备如 空调等的布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限制了热交换装置的应用范围,这 显然不符合换热器的发展方向。如何使热交换装置的结构更紧凑、占用空间更小,是本领域技术 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利用直 流通道连接两个换热器,可以显著减小连通件所占的空间,使热交换 装置整体结构的尺寸减小、结构更加紧凑。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至 少两个换热器,两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由具有流通通道的连通件连接,所述流通通道为直通道。优选地,所述连通件为连通管,其两端插装于两所述集流管的内部。优选地,所述连通管的下表面为弧形面。优选地,两所述集流管的外表面相接。优选地,所述连通管的两端部具有圓形倒角。优选地,所述连通件为连通块,该连通块的两端部分别与两所述 集流管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连通块的两端部具有与所述集流管的外表面配合的 圓形内凹面,并通过所述内凹面与所述集流管焊接。优选地,所述连通件为连通管,其中心轴与两所述集流管的横截 面的圆心连线重合。优选地,所述连通管的外侧壁的中部i殳有与所述流通通道垂直的 定位部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包括两个换热器,两换热器的集4流管由连通件固定连接,所述连通件具有直线通道,换热器中的热介 质通过该直线通道实现有效流通。由于所述连通件里的流通通道为直 线通道,所述连通件与两所述集流管连接时,不会产生高出集流管的 附加部分,也不会增大换热器的整体尺寸,所以连通件的存在对换热 器的整体尺寸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这样有利于使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结 构更紧凑,缩小热交换装置的体积,增加热交换装置的使用场合,顺 应热交换装置的发展方向。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的外表面相 接,使存在于两所述集流管间的连通件尺寸非常小,几乎对热交换装 置的尺寸没有影响,使整体结构更紧凑。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连通件为连通块,该连通块的两 端具有内凹部,通过该内凹部焊接在所述集流管的外侧壁上。这样所 述连通件不进入集流管内,当热介质流通时,对热介质的流向不产生 干扰,有利于提高两换热器间的导热效率。

图1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两换热器平行地连接的热交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两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接的热交换装置结构示 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两 换热器平行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两 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连通管的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两 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两 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连通块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 一 种用于暖通空调地热交换装置,该热 交换装置可以显著减小连通件所占的空间,使热交换装置的整体尺寸 减小、结构更加紧凑。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下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一 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两换热器平行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 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两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 接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连通件为连通管2,设于所述集流管顶部,其上表面22与所述集流管的 顶部平齐,且连通管2的两端插装于两所述集流管的内部。本文所述的集流管顶部,系指图4或图5所示的热交换装置中集 流管12的橫截面的最上部;本文所述的连通件的上表面22,系指图4 或图5所示的热交换装置中与所述集流管顶部较近的表面,与所述上 表面22相对应的面为下表面23。从理论上讲,连通管插装于集流管的其它位置时同样能起到对热 介质的导流作用,但是考虑到热介质在所述热装置内的流向,将连通 管的上表面与集流管的顶部平齐,连通管的存在对热介质的流向影响 较小,有利于提高热效率。请参考图6,图6为图5所示连通管的放大图。由于连通管2在集流管12内部还有一段,可以进一步将所述连 通管2与热介质接触的下表面23设计为弧形面,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可 知,弧形面对热介质的流向影响较小。弧形的下表面23可以减小连通 管对热介质流动的阻力,提高热介质流速。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中还可以进一步将所述连通管 的两端部加工为具有圆形倒角24的结构,与具有直角结构的连通管比6较可知,具有圓形倒角的连通管2也能减小其对热介质的阻力,提高 传热效率。考虑到热交换装置对结构的要求,安装时还可以让两所述集流管12的外表面相接,以减小两换热器1之间的空隙,同时减小连通管2 在两集流管12间的距离,使连通管2的存在对热交换装置的尺寸影响 尽可能地减小,达到使整个热交换装置结构更紧凑的目的。同时,两 集流管2的外表面相接使热交换装置的紧密性更好,在热介质流动时 达到不漏风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所述高热交换装置的传热效率。将连通管设置在集流管的顶部虽然能达到较好的导通效果,但在 实际加工时却带来不便,所以可以将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作一些改进。请参考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二种具体 实施方式中两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将所述流通管2设置在所述集流管12的横截面的中部,流通管 的中心轴与两所述集流管的冲黄截面的圓心连线重合。此实施方式在加 工时只要将连通管2接入所述集流管12中,并使连通管2与所述集流 管固定连接即可。该热交换装置加工方便简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热交换装置的生产成本。为了准确确定连通管2进入集流管12中的深度,可以进一步在 所述连通管的外侧壁的中部设置与所述流通通道垂直的定位部件3。在这个实施例中,本文只给出了两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接时的结 构示意图,当两换热器平行连接时,其原理和功能是一样的,本文不 再赘述。可以对上文所述热交换装置作进一步的改进。 请参考图8和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第三 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两换热器成一定角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连通块的放大图。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连 通件为连通块4,该连通块4的两端部分别与两所述集流管12固定连 接。7连通块4位于两所述集流管12中间,其存在对于集流管内的热 介质没有影响,两集流管中的的热介质可以在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 自由流通,而且直流通道也提高了流通效率,使热交换装置的传热效 果更好。具体地说,所述连通块4与所述集流管12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 为了使焊接更紧密,使所述连通块4与集流管12之间没有焊缝、结构 不漏风,可以进一步将上述连通块4的两端部改进为具有圆形内凹面 41的结构,使之与所述集流管的外表面更好地配合。具有与集流管12 的外表面紧密配合的内凹面41能提高集流管与连通块的焊接密封性, 使结构传热效果更好。当然,可以减小连通块4沿集流管径向方向的厚度,这样有利于 减小两换热器间的距离,使热交换装置的尺寸减小,结构更紧凑。以上连接方式同样可以有效应用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换热器。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 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 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 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f亍若干改进和〗奮饰,这些改进和 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两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由具有流通通道的连通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通道为直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 件为连通管,其两端插装于两所述集流管的内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 管的下表面为弧形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集 流管的外表面相接。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连通管的两端部具有圆形倒角。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 件为连通块,该连通块的两端部分别与两所述集流管固定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 块的两端部具有与所述集流管的外表面配合的圆形内凹面,并通过所 述内凹面与所述集流管焊接。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 件为连通管,其中心轴与两所述集流管的横截面的圆心连线重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 管的外侧壁的中部设有与所述流通通道垂直的定位部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两所述换热器位于同一端的集流管由连通件连接,该连通件中间具有流通通道,且所述流通通道为直通道。由于所述连通件里的流通通道为直线通道,所述连通件与两所述集流管连接时,不会产生高出集流管的附加部分,也不会增大换热器的整体尺寸,所以连通件的存在对换热器的整体尺寸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这样有利于使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结构更紧凑,缩小热交换装置的体积。既有利于节省运输成本,又提高了热交换装置对不同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符合换热器的发展方向。
文档编号F28D1/00GK201421275SQ20092000668
公开日2010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1日
发明者峰 汪, 蒋建龙, 黄宁杰 申请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