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9651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属于通风换气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和换气腔,该换气腔分隔为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在壳体上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和回风口,以及彼此相对的新风口和排风口;换气单元,其设置于该换气腔内;热交换元件,其设置于热交换腔中,热交换元件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和多个第二气路,该第一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二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与该第一风腔连通,第二出气口与第二风腔连通,第一进气口朝向进风口,第二进气口朝向回风口。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具有热交换效率高,风阻小,体积小等有益效果。
【专利说明】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设置于天花板内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根本,随着人们对通风换气质量的要求的提高,目前,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换气装置,例如热交换装置。
[0003]具体而言,中国专利申请CN102305448A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机,如图12所示,该全热交换机包括设置在机壳801前侧的室内空气进气口、室内新风排气口 810,和彼此对应设置在机壳801后侧的室外新风进气口 808、室外空气排气口 809,机壳801中的隔板802将机壳801内部分成热交换腔804和排气腔805。热交换腔804中设置有热交换芯813,排气腔805中设置有排气装置。
[0004]换气时,室外空气从室外新风进气口 808进入热交换芯813的第一进气口 816,再由热交换芯813的第一出气口 817排出,进入排气装置的下层蜗壳829,最后从室内新风排气口 810排出;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进气口进入热交换芯813的第二进气口 818,再由热交换芯813的第二出气口 819排出,进入排气装置的上层蜗壳826,最后从室外空气排气口809排出。
[0005]因为第一进气口 816不是朝向室外新风进气口 808,所以室外新风从室外新风进气口 808进入后,要先向下转弯,然后才能进入第一进气口 816,并且气路的弯曲也比较大,因此进风时的风阻比较大,风量比较小。同样,出风的风路弯曲也比较大,所以出风的风阻也比较大,风量比较小。因此通风效果差。另外,因为热交换元件813的气路比较短,所以空气在热交换元件813中通过的时间比较短,因此不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这样,该全热交换机的热交换效率就比较低。
[0006]并且,该全热交换机的检修面板设置在机器底部,而且该全热交换机是设置在房屋的吊顶中,所以拆卸时非常不方便。并且,拆卸时全热交换机内部的灰尘会掉落在维修人员的身上。
[0007]中国专利CN2180929Y公开了一种室内外双向换气机,如图13所示,该换气机采用六边形热交换芯913,气路比较长,因此热交换效率比较高。另外,因为第二进气口 918朝向回风口 909,所以室内空气从回风口 909进入后,能够直接进入热交换芯913,而且,第二进气口 918和第二出气口 919彼此相对,气路弯曲较小,因此风阻较小。但是进风时,室外空气先经过进风涡壳924,再由进风涡壳924的出风口进入第一进气口 916,因为此时风速较大,第一进气口 916又比较小,所以风阻会很大,因此通风效果比较差。
[0008]另外,因为该换气机的热交换芯913纵向放置,所以该换气机的体积较大。
[
【发明内容】
]
[技术问题]
[0009]本发明针对现有热交换装置热交换效率低、风阻大、体积大、检修不方便等问题,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
[解决方案]
[0010]本发明提供的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将该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和换气腔,该第二隔板将该换气腔分隔为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在该壳体的构成该热交换腔的部分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和回风口,在该壳体的构成该第一风腔的部分设有新风口,在壳体的构成该第二风腔的部分设有排风口 ;换气单元,其设置于该换气腔内,用于将该第一风腔内的空气从该新风口排出,并将该第二风腔内的空气从该排风口排出;热交换元件,其设置于该热交换腔中,该热交换元件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和多个第二气路,该第一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该第二气路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该第一出气口与该第一风腔连通,该第二出气口与该第二风腔连通,该第一进气口朝向该进风口,该第二进气口朝向该回风口。
[发明有益效果]
[0011]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从而减小了风阻,改善了通风效果,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并且通过采用上述的设置热交换元件的方式,减小了体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风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隔部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风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腔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13是另一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在采用六边形热交换元件等气路弯曲较小且气路较长的热交换元件的基础上,将热交换元件横向放置,使气路进气口朝向进风口或回风口,从而减小风阻,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通过改变风路,减小风阻。
[0014]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0015]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A-A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B-B剖视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1,该壳体I包括彼此相对的顶板51和底板52,彼此相对的室内侧板53和室外侧板54,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板55和第二侧板56。
[0016]壳体I内设置有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第一隔板2平行于第一侧板55,并固定在顶板51、底板52、室内侧板53和室外侧板54上。第一隔板2将壳体I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热交换腔4和换气腔5。第二隔板3将换气腔5分隔成第一风腔6和第二风腔7。
[0017]在室内侧板53的构成热交换腔4的部分设有回风口 9(参见图1),在室内侧板53的构成第一风腔6的部分设有新风口 10,在室外侧板54的构成热交换腔4的部分设有进风口 8,在室外侧板54的构成第二风腔7的部分设有排风口 11。进风口 8和回风口 9相对设置,新风口 10和排风口 11相对设置。
[0018]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隔板进行描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隔板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1。分隔部20平行于顶板51,分隔部20的四个边分别与室内侧壁53、室外侧壁54、第二侧壁56和导风部21连接。导风部21的顶部与分隔部20连接,底部与底板52连接,一个侧边与第一隔板2连接,另一个侧边与室内侧壁53连接。
[0019]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导风腔进行描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风腔6包括进风腔41和第一导风腔42。进风腔41由分隔部20、室内侧壁53、室外侧壁54、第二侧壁56和顶板51共同形成。第一导风腔42由导风部21、室内侧壁53、第一隔板2和底板52共同形成。第二风腔7由第二隔板3、底板52、室内侧板53、室外侧板54、第二侧板56和第一隔板2共同形成。
[0020]在换气腔5中设置有换气单元12 (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换气单元12包括:双轴电机37,进风离心风轮24,出风离心风轮25,进风涡壳26和出风涡壳29。
[0021]双轴电机37固定于第二隔板3的分隔部20上且关于分隔部20所在的平面对称,双轴电机37包括第一转动轴22和第二转动轴23,第一转动轴22和第二转动轴23的轴向方向垂直于分隔部20所在的平面。
[0022]进风离心风轮24位于进风腔41内,并且与双轴电机37的第一转动轴22连接,在双轴电机37的驱动下转动。出风离心风轮25位于第二风腔7内,并且与双轴电机37的第二转动轴23连接,在双轴电机37的驱动下转动。
[0023]进风涡壳26设置在进风离心风轮24的外部,并且进风涡壳26在进风离心风轮24轴向方向上设置进风涡壳进风口 27,在径向方向上设置进风涡壳出风口 28,该进风涡壳出风口 28与新风口 10相对接。出风涡壳29设置在出风离心风轮25的外部,并且出风涡壳
29在出风离心风轮25轴向方向上设置出风涡壳进风口 30,在径向方向上设置出风涡壳出风口 31,出风涡壳出风口 31与排风口 11相对接。
[0024]在热交换腔4中设置有热交换元件13 (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元件13是六边形热交换元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热交换元件13也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者菱形热交换元件。这样的热交换元件气路较长,因此气体的热交换充分,从而可以获得提高热交换效率的有益效果。并且,这样的热交换元件气路的弯曲较小,因此气体在热交换元件中流动时的风阻较小,风量较大,从而可以获得提高通风效率的有益效果。
[0025]热交换元件13包括:将导热板保持规定间隔层叠并交替形成相互独立的通路的多个第一气路14和多个第二气路15 (参见图3),彼此相对的顶面61和底面62,以及彼此相对的六边形的第一侧面63和第二侧面64。第一气路14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 16和第一出气口 17,第二气路15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 18和第二出气口 19。
[0026]热交换元件13的顶面61与顶板51相接触,底面62与底板52相接触,第一侧面63与第一隔板2相接触,第二侧面64与第一侧板55相接触,第一进气口 16朝向进风口 8,第二进气口 18朝向回风口 9。第一气路14的轴线和第二气路15的轴线均与第一隔板2平行。通过这样放置热交换元件13,可以获得减小热交换装置体积的有益效果。并且,室外空气从进风口 8进入壳体I后,可以直接进入第一进气口 16,室内空气从回风口 9进入壳体I后,可以直接进入第二进气口 18,这样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从而可以获得减小风阻的有益效果O
[0027]热交换元件13将热交换腔4分隔成第一热交换腔65、第二热交换腔66、第三热交换腔67和第四热交换腔68 (参见图3)。进风口 8位置与第一热交换腔65对应,回风口 9的位置与第三热交换腔67对应。
[0028]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腔4中还设置有第三隔板69和第四隔板70。第三隔板69设置在由多个第一进气口 16形成的平面和由多个第二出气口 19形成的平面的交界线与室外侧板54之间。第四隔板70设置在由多个第一出气口 17形成的平面和由多个第二进气口 18形成的平面的交界线与室内侧板53之间。
[0029]在第一隔板2的构成第二热交换腔66的部分开设有第一导风孔43 (参见图3至图5),第一导风腔42通过第一导风孔43与第二热交换腔66以及第一出气口 17连通。在第一隔板2的构成第四热交换腔68的部分开设有第二导风孔46,第二风腔7通过第二导风孔46与第四热交换腔68以及第二出气口 19连通。
[0030]通风时,室外空气先从进风口 8进入第一热交换腔65 (参见图3),再进入第一进气口 16,经过第一气路14从第一出气口 17排出,然后进入第二热交换腔66,经由第一导风孔43进入第一导风腔42(参见图4和图5),再进入进风腔41,之后通过进风涡壳进风口 27进入进风涡壳26,再经由进风涡壳出风口 28排出,最后通过新风口 10进入室内。
[0031]室内空气从回风口 9进入第三热交换腔67 (参见图3),再进入第二进气口 18,经过第二气路15从第二出气口 19排出,然后进入第四热交换腔68,再经由第二导风孔46进入第二风腔7 (参见图4和图5),通过出风涡壳进风口 30进入出风涡壳29,再经由出风涡壳出风口 31排出,最后通过排风口 11排出室外。
[0032]通过这样的风路设计,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从而可以获得减小风阻的有益效果。
[0033]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元件13的第一气路14和第二气路15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结构。
[0034]为了便于拆卸,第二隔板3的分隔部20可以包括电机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3和第二支撑板34。如图7所示,电机支撑板32位于第一支撑板33和第二支撑板34之间。第一支撑板33固定在室内侧板53和第二侧板56上,第二支撑板34固定在室外侧板54和第二侧板56上。第一支撑板33上设置有第一滑道35,第二支撑板34上设置有第二滑道36,电机支撑板32可以沿第一滑道35和第二滑道36在垂直于第一隔板2的方向上滑动。双轴电机37固定在电机支撑板32的中央,检修时,换气单元12可以连同电机支撑板32 —起沿水平方向拉出,从而便于拆卸。[0035]为了便于安装,可以将新风口 10和排风口 11相对设置,使新风口 10和排风口 11的轴线在同一竖直面上(如图1所示)。从而便于将热交换装置与外部的风管连接。
[0036]为了便于检修,可以将检修面板(未不出)设置在第一侧壁55上。这样,检修时拆下检修面板后,可以方便地从壳体I中将热交换元件13和换气单元12取出。并且,通过将检修面板开设在热交换装置的侧面,还可以扩大热交换装置的适用范围。即,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既可以将顶板51朝上吊装在房屋的天花板上,也可以将底板52朝上吊装在天花板上,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房屋格局。
[0037]为了便于检修,还可以将电源盒40设置在第一侧壁55上(参见图1)。这样,检修时拆下检修面板后,可以方便地对电源盒40进行检修。
[0038]为了防止结露,可以在第一隔板2的靠近热交换元件13的一面贴有隔热材料。这样,第一热交换腔65内的较冷的室外空气和第三热交换腔67内的较热的室内空气不会通过第一隔板2进行热传导,从而可以防止在第一隔板2上结露。
[实施例2]
[0039]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进行描述。
[0040]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二隔板20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21。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中的导风部221位于分隔部20的上方。导风部221的底部与分隔部20连接,顶部与顶板51连接,一个侧边与第一隔板2连接,另一个侧边与室外侧壁54连接。
[0041]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导风腔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风腔207包括出风腔244和第二导风腔245。出风腔244由分隔部20、室内侧壁53、室外侧壁54、第二侧壁56和底板52共同形成。第二导风腔245由导风部221、室外侧壁54、第一隔板202和顶板51共同形成。第一风腔206由第二隔板203、顶板51、室内侧板53、室外侧板54、第二侧板56和第一隔板202共同形成。
[0042]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腔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元件13倒立放置,即,热交换元件13的顶面61与底板52相接触,底面62与顶板51相接触。
[0043]如图10所示,热交换元件13将热交换腔4分隔成第一热交换腔265、第二热交换腔266、第三热交换腔267和第四热交换腔268。进风口 208的位置与第一热交换腔265对应,回风口 209的位置与第三热交换腔267对应。
[0044]在第一隔板202的构成第二热交换腔266的部分开设有第一导风孔243 (参见图9),第一风腔206通过第一导风孔243与第二热交换腔266以及第一出气口 17连通。在第一隔板202的构成第四热交换腔268的部分开设有第二导风孔246,第二导风腔245通过第二导风孔246与第四热交换腔268以及第二出气口 19连通。
[0045]通风时,室外空气先从进风口 208进入第一热交换腔265 (参见图10),再进入第一进气口 16,经过第一气路14从第一出气口 17排出,然后进入第二热交换腔266,经由第一导风孔243进入第一风腔206 (参见图8和图9),之后通过进风涡壳进风口 27进入进风涡壳26,再经由进风涡壳出风口 28排出,最后通过新风口 10进入室内。
[0046]室内空气从回风口 209进入第三热交换腔267 (参见图10),再进入第二进气口18,经过第二气路15从第二出气口 19排出,然后进入第四热交换腔268,再经由第二导风孔246进入第二导风腔245 (参见图8和图9),之后通过出风涡壳进风口 30进入出风涡壳29,再经由出风涡壳出风口 31排出,最后通过排风口 11排出室外。
[实施例3]
[0047]以下,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0048]第三实施例是第二实施例的变形,第三实施例中的热交换腔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腔的结构(图10)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以下仅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导风部221的结构。
[0049]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排风口 11 一侧,并且与排风口 11相对,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壳体I连接。
[0050]下面结合图10和图11描述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0051]通风时,室外空气先从进风口 208进入第一热交换腔265 (参见图10),再进入第一进气口 16,经过第一气路14从第一出气口 17排出,然后进入第二热交换腔266,经由第一导风孔243进入第一风腔206 (参见图10和图11),之后通过进风涡壳进风口 27进入进风涡壳26,再经由进风涡壳出风口 28排出,最后通过新风口 10进入室内。
[0052]室内空气从回风口 209进入第三热交换腔267 (参见图10),再进入第二进气口18,经过第二气路15从第二出气口 19排出,然后进入第四热交换腔268,再经由第二导风孔246进入第二风腔207 (参见图10和图11),之后通过出风涡壳进风口进入出风涡壳,再经由出风涡壳出风口排出,最后通过排风口 11排出室外。
[0053]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的导风部221采用了导风挡板331的结构,加工更为简单,并且安装方便;此外,与第二实施例的导风效果相比,第三实施例的导风腔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风阻。
[0054]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阻,如图11所示,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排风口 11侧的壳体I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排风口 11侧的壳体I的距离。
[实施例4]
[0055]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0056]第四实施例是对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以下仅描述二者的不同之处。
[0057]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新风口 10 —侦牝并且与新风口 10相对。即在第四实施例中,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新风口 10—侧,并且与新风口 10相对,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第一隔板202连接,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I连接。
[0058]同样,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阻,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新风口 10侧的壳体I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新风口 10侧的壳体I的距离。
[0059]以上,已参照详细或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
[工业实用性]
[0060]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具有热交换效率高、风阻小、体积小、安装方便、检修方便和防止结露等有益效果。
[附图标记列表]
[0061]I 壳体
2,202第一隔板 3,203第二隔板 4,804热交换腔 5换气腔 6,206第一风腔 7,207第二风腔 8,208进风口 9,209,909 回风口 10新风口 11排风口 12换气单元 13热交换元件 14第一气路 15第二气路 16,816,916 第一进气口 17,817第一出气口
18.818.918第二进气口
19.819.919第二出气口 20分隔部
21,221导风部 22第一转动轴 23第二转动轴 24进风离心风轮 25出风尚;L.、风轮 26进风涡壳 27进风涡壳进风口 28进风涡壳出风口 29出风涡壳
30出风涡壳进风口
31出风涡壳出风口 32电机支撑板 33第一支撑板
34第二支撑板35第一滑道36第二滑道37双轴电机40电源盒41进风腔42第一导风腔43,243第一导风孔244出风腔245第二导风腔46,246第二导风孔
51顶板52底板53室内侧板54室外侧板55第一侧板56第二侧板61顶面62底面63第一侧面64第二侧面65,265第一热交换腔66,266第二热交换腔67,267第三热交换腔68,268第四热交换腔69第三隔板70第四隔板331第一导风挡板332第二导风挡板801机壳802隔板805排气腔808室外新风进气口809室外空气排气口810室内新风排气口813,913热交换芯826上层蜗壳829下层蜗壳924进风润壳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壳体(1),该壳体(1)内设有第一隔板(2,202)和第二隔板(3, 203),该第一隔板(2,202)将该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热交换腔(4)和换气腔(5),该第二隔板(3,203)将该换气腔(5)分隔为第一风腔(6,206)和第二风腔(7,207),在该壳体(1)的构成该热交换腔(4)的部分设有彼此相对的进风口(8,208)和回风口(9,209),在该壳体(1)的构成该第一风腔(6,206)的部分设有新风口( 10),在壳体(1)的构成该第二风腔(7,207)的部分设有排风口(11); 换气单元(12),其设置于该换气腔(5)内,用于将该第一风腔(6,206)内的空气从该新风口( 10 )排出,并将该第二风腔(7,207 )内的空气从该排风口( 11)排出; 热交换元件(13),其设置于该热交换腔(4)中,该热交换元件(13)包括相互独立的多个第一气路(14)和多个第二气路(15),该第一气路(14)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进气口( 16)和第一出气口( 17),该第二气路(15)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二进气口( 18)和第二出气口( 19); 该第一出气口( 17)与该第一风腔(6,206)连通,该第二出气口( 19)与该第二风腔(7,207)连通,该第一进气口(16)朝向该进风口(8,208),该第二进气口(18)朝向该回风口(9,20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板(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1),所述第一风腔(6)包括进风腔(41)和第一导风腔(42),所述第一隔板(2)上开设有第一导风孔(43),该第一导风腔(42)通过该第一导风孔(43)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7)连通; 所述第一隔板(2)上开设有第二导风孔(46),所述第二风腔(7)通过该第二导风孔(46)与所述第二出气口( 19)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板(203)包括分隔部(20)和导风部(221),所述第一隔板(202)上开设有第一导风孔(243),所述第一风腔(206)通过该第一导风孔(243)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7)连通; 所述第二风腔(207)包括出风腔(244)和第二导风腔(245),所述第一隔板(202)上开设有第二导风孔(246),该第二导风腔(245)通过该第二导风孔(246)与所述第二出气口(19)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靠近新风口(10)一侧,并且与所述新风口(10)相对,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 ),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 )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新风口(10)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新风口( 10 )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包括第一导风挡板(331),导风挡板(331)靠近排风口(11) 一侧,并且与所述排风口( 11)相对,并且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 )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221)还包括第二导风挡板(332 ),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 )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挡板(33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挡板(332)的所述第二端与排风口(10)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排风口( 11)侧的所述壳体(1)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口(10)与所述排风口(11)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元件(13)是六边形热交换元件、正方形热交换元件、长方形热交换元件或菱形热交换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2,202)的靠近所述热交换元件(13)的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材料。
【文档编号】F24F13/30GK103912977SQ201310388718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8日
【发明者】赵媛明, 韩震, 张瑞, 霍仲芳 申请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