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顶膏体煤泥入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8036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顶膏体煤泥入口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顶膏体煤泥入口结构,属于煤矸石和煤泥发电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矸石和煤泥同时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燃烧时,需要将煤泥通过加水搅拌成膏体状,再通过膏体泵输送到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燃烧,但现有的煤泥通过膏体泵产生膏体煤泥后,输送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进料管管口为直口状结构,掉落到炉内的膏体煤泥成型度不好,在干化、挥发份析出以及固定碳燃烧对应的三级煤粒爆裂中,会产生大小不一的煤粒,从而导致停留时间不一致,着火不充分,燃烧也不充分,煤泥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顶膏体煤泥入口结构,煤粒大小均匀,停留时间相近,着火充分,燃烧彻底,煤泥利用率大大提高,资源浪费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顶膏体煤泥入口结构,包括炉顶开孔套管和煤泥入口插管,煤泥入口插管插入到炉顶开孔套管内,其端部设置成向下缩口的锥体部,锥体部出口端具有水平指向的环形齿状结构。

优选的,上述锥体部的锥度为15-20°,其长度为煤泥入口插管外径的2-3倍。

优选的,上述锥体部下端内侧设置有水平指向的环形齿状结构。

优选的,上述煤泥入口插管外圆柱面设置有环形翼片,环形翼片盖合在炉顶开孔套管顶部。

优选的,上述环形翼片向下倾斜成锥状结构。

优选的,上述环形翼片采用厚度为1mm的不锈钢片制作。

优选的,上述环形翼片设置有环形套管,环形套管通过锁紧螺钉固定连接在煤泥入口插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煤泥入口插管端部设置成缩口的锥体部,通过锥体部的煤泥出口,利用膏体泵的高压输送实现煤泥在煤泥出口处成坨自然坠落掉向流化床,输出的煤泥结构与尺寸更合理,煤泥入口锥状插管在出口段具有的水平指向的环形齿状结构,在坨状煤泥表面犁出的沟壑结构,更有利于其在掉落初期的干化,经过干化、挥发份析出以及固定碳燃烧所对应的三级应力爆裂,进而形成的爆裂煤泥颗粒大小更均匀,掉落分布更均匀,停留时间均衡,有更利于充分着火和充分燃烧,大大提高了煤泥的利用率,资源浪费小,避免大块煤泥燃烧不充分导致的掉落成煤渣,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向视图A。

图中,1-炉顶开孔套管,2-煤泥入口插管,3-锥体部,4-环形翼片,5-锁紧螺钉,6-环形套管,7-炉体,8-环形齿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介绍。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顶膏体煤泥入口结构,包括炉体7顶部设置有炉顶开孔套管1和煤泥入口插管2,煤泥入口插管2插入到炉顶开孔套管1内,其端部设置成向下缩口的锥体部3;锥体部3的锥度为15-20°,其长度为煤泥入口插管2外径的2-3倍,通过该大小的锥体部,利于形成最佳的成坨煤泥,更利于燃烧室中的燃烧,锥体部3下端内侧设置有水平指向的环形齿状结构8,通过环形齿状结构的出口形成沟壑的煤泥团,利于干化和燃烧。

优选的,上述煤泥入口插管2外圆柱面设置有环形翼片4,环形翼片4盖合在炉顶开孔套管1顶部,因炉膛内为负压结构,通过环形翼片能够降低炉膛漏风损失,从而保证内部煤泥和煤矸石的正常燃烧;环形翼片4向下倾斜成锥状结构,利于将外界的杂物阻挡,避免进入后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还能够对雨水进行遮挡和集流,减少雨水对流化床锅炉的影响;环形翼片4采用厚度为1mm的不锈钢片制作;环形翼片4设置有环形套管6,环形套管6通过3颗周向均布的锁紧螺钉5固定连接在煤泥入口插管2上,装拆维护方便,连接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