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5922发布日期:2019-04-30 18:3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常见的家用燃烧器,一般具有外火盖和内火盖,连同点火针、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等元件实现产生火焰、维持火焰等功能。现有的燃烧器外火盖结构一般包括具有多个主火通道的外火盖本体,外火盖本体下端面具有混气室,该混气室与主火通道连通,主火通道在外火盖本体外端面形成主火孔。这类的专利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520014838.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用锥形火火盖》(授权公告号CN2842216Y),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120246965.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烧器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2149492U)。上述公开的这种单主火孔燃烧方式,存在燃烧后火焰容易跳动,燃烧区域不稳定的不足。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很多具有稳焰功能的外火盖结构,如专利号为ZL200920112857.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外环火盖》 (授权公告号为CN201377835Y),该专利中在外火盖外侧立面上开设有稳焰孔,稳焰孔位于外环火孔下方且与外环火孔交替排列,稳焰孔里端与火盖的燃气通道连通。由于稳焰孔的设置使得燃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室内一氧化碳的排放。类似地设计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920195299.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燃气灶燃烧器用的环形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513893U)及专利号为ZL200820031768.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炉头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1155762C)。虽然改进后的结构取得了不错的技术效果,但还存在不足:首先,稳焰效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次,溢流液容易进入主火孔或稳焰孔从而堵塞主火通道或稳焰通道,而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点火针附近就使得燃气灶点不着火,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附近就使得燃气灶不能维持火焰,另外,传统燃气灶的点火过程,是通过点火针高压放电将喷出的燃气点燃,即采用点火针头部产生电火花,引燃点火孔喷出的燃气,进而点燃火盖上的燃气,完成点火,虽然点火比较快捷,但由于点火孔对应的燃气喷出的流速过快,均会导致离焰或是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的燃烧器火盖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点火、保火成功率的用于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基座以及连接在所述基座的火盖,其特征在于:在邻近所述火盖外周壁的位置设置有并排设置的点火针和热电偶,所述火盖外周壁对应所述点火针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点火孔,并且,该外周壁对应所述热电偶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保火孔,所述火盖外周壁局部沿所述火盖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遮挡在所述点火针、点火孔以及所述热电偶、保火孔上方的凸台。

为了确保点火针的点火性能,同时也确保热电偶的保火性能,在能适当遮挡住小溢液的同时,还不能过分地遮挡住大溢液,所述凸台包括遮挡在所述点火针和所述点火孔上方的第一防水檐以及遮挡在所述热电偶和所述保火孔上方的第二防水檐,所述第二防水檐沿所述火盖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防水檐沿所述火盖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

为了确保点火孔不能离点火针太远,太远出气量被稀释,造成点火效果不佳,以及为便于下述第一防水檐的设置,所述火盖的外周壁于所述点火孔所在第一壁面沿所述火盖的环状本体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内缩。

同样地,为了确保保火孔与热电偶的恰当距离,所述火盖的外周壁于所述保火孔所在的第二壁面同样也沿所述火盖的环状本体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内缩。

为了确保热电偶有较好的保火效果,热电偶与保火孔的距离相较点火针与点火孔要更近一些,能确保热电偶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热电偶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动势,所述第二壁面沿所述火盖的环状本体径向方向向内缩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壁面沿所述火盖的环状本体径向方向向内缩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的底部周缘向下延伸有凸圈,该凸圈与所述凸台底面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点火针、点火孔以及所述热电偶、保火孔的保护伞。

为了在点火孔处形成了一个稳压区,可保证点火区域的稳流,点火孔火焰平稳,提高了点火成功率,所述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混气室,在所述的混气室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缓冲室,该缓冲室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所述的混气室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并且所述的火盖周壁在对应该缓冲室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相流体连通的所述点火孔。

该缓冲部可以设置在筒状火盖也可以设置在环状火盖上,当所述火盖为环状火盖,所述环状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所述混气室,所述外环壁对应所述火盖周壁。

缓冲室的侧壁可以是圆筒状,也可以是方框状,只要是能构成与混气腔相对隔离即可,缓冲所述缓冲室包括有顶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延伸的侧壁,侧壁上开有所述的进气孔。

缓冲室的顶壁可以为与火盖的环状顶壁为相互独立,也可以,所述缓冲室的顶壁为所述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中的一部分。

其中缓冲室以方框状为例展开阐述,并分为两种设置方式:

第一种方式:

所述的开有点火孔的外环壁部分直接作为缓冲室的外侧壁,所述的缓冲室的侧壁有三个:与所述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

第二种方式:

所述的缓冲室的侧壁有四个:邻近所述点火孔且与点火孔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且延伸至外环壁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中第四侧壁上开有第一出火孔。第四侧壁的设置能使得燃气进入缓冲室后经过与第四侧壁的撞击后从第一出火孔中流出,最后通过点火孔流出燃烧,气流速度低,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为了实现燃气进入缓冲室,进气孔可以设置在任一侧壁或是底壁,为了较为快速地出气,所述的进气孔开设在所述的第一侧壁上。更优地,进气孔与点火孔或是进气孔与第一出火孔、点火孔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

更好地,所述的第一侧壁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

另外,所述的第一侧壁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该方案中包含了除了上述第一侧壁上开有进气孔,同时与内环壁之间具有间隔的方案,还包含了在第二或第三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但第一侧壁与内环壁之间仍有间隔的方案、以及在第二或第三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第一侧壁与内环壁之间无间隔的方案。

为了能较迅速地实现点火,与邻近部位相比,所述外环壁上开有点火孔的部位沿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

为了防止安装过程中的螺钉暴露,增加燃烧器的美观度,所述基座和环状火盖之间还设置有装饰圈,所述火盖叠置在该装饰圈上,所述装饰圈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点火针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向上伸出于所述装饰圈,所述热电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向上伸出于所述装饰圈,所述装饰圈的端面的一部分则构成所述缓冲室的底壁。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火盖的稳焰作用,所述环状本体外环壁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主火凹槽,而相邻的主火凹槽之间则形成隔块,所述隔块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向上凹入的稳焰凹槽,该稳焰凹槽靠近外侧具有扩口段。

为了使得保火孔具有双重保护作用,一方面具有保火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稳焰作用,所述稳焰凹槽在径向上相对的侧壁上均开有通孔,其中外侧壁上的通孔即为所述保火孔。同时,由于保火孔贯穿稳焰凹槽,两两稳焰凹槽之间具有一主火凹槽,能确保热电偶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不过大也不过小,热电偶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势,也不会因与保火孔的出火火苗接触太大,烧坏热电偶。

进一步地,所述主火凹槽包括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主火槽和第二主火槽,所述第一主火槽的开槽深度小于第二主火槽的开槽深度,所述第一主火槽和第二主火槽与所述装饰圈配合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二主火孔,所述稳焰凹槽与所述装饰圈配合形成稳焰通道。采用上述结构后,火盖相当于在两个长火孔之间设有一个短火孔,使得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区域会大很多,进而有利于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可以更好地促进外环燃气充分燃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点火针与热电偶并列设置,能防止点火针和热电偶因距离过远而造成因传火不良而导致熄火,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点火率和保火效率,同时,凸台设置在点火针、点火孔以及保火孔上方,也有效地起到遮防的作用,防止汤汁等滑落堵塞或干扰点火孔的燃气流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4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略去了第四侧壁);

图8为图7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包括基座1以及连接在基座1的火盖,在邻近火盖外周壁的位置设置有并排设置的点火针4和热电偶5,火盖外周壁对应点火针4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点火孔41,点火孔41的数量可为三个,此数量即能确保有足够的出气量用于点火。并且,该外周壁对应热电偶5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保火孔51。火盖外周壁局部沿所述火盖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遮挡在点火针4、点火孔41以及热电偶5、保火孔51上方的凸台6,该凸台6包括遮挡在点火针4和点火孔41上方的第一防水檐61以及遮挡在热电偶5和保火孔51上方的第二防水檐62,第二防水檐62沿火盖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短于第一防水檐61沿火盖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长度。凸台6的底部周缘向下延伸有凸圈610,该凸圈610与凸台6 底面共同围设形成点火针4、点火孔41以及保火孔51的保护伞。

本实施例中,凸台6仅遮住保火孔51、点火孔41以及点火针4,而未遮住热电偶5,这是为了确保点火针4的点火性能,同时也确保热电偶5的保火性能,在能适当遮挡住小溢液的同时,还不能过分地遮挡住大溢液。而火盖可以为筒状火盖也可以为环状火盖,环状火盖,环状火盖的外周壁对应环状火盖的外环壁22,包括有环状本体2,火盖本体2 的环状顶壁20及自该环状顶面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21、外环壁22之间形成混气室23,在混气室23内具有相对隔离的缓冲室7,该缓冲室7至少在其中一个壁上开有与混气室23相流体连通的进气孔721,并且外环壁22在对应该缓冲室7的位置开设有与该缓冲室7相流体连通的点火孔41。其中侧壁包括开有点火孔41 的外环壁22部分直接作为缓冲室7的外侧壁,缓冲室7的侧壁有三个:与外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72,以及连接外侧壁与第一侧壁72的第二侧壁73、第三侧壁71,为了实现燃气进入缓冲室,进气孔721可以设置在任一侧壁或是底壁上,为了较为快速地出气,进气孔721开设在第一侧壁72上,更优地,进气孔721与点火孔41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进气孔721所在的第一侧壁72与内环壁22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设计能更好地使进入混气腔23的燃气通过第一侧壁72的进气孔721进入缓冲室7。该缓冲室7可在点火孔 41处形成了一个稳压区,可保证点火区域的稳流,点火孔41火焰平稳,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火盖的外环壁22对应点火孔41的下端边缘与装饰圈8的顶部端面之间具有连通缓冲室7的间隙,该间隙构成点火槽9。点火槽9的细缝状则加快了点火速度。该点火槽9 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该点火槽9连同点火孔41,起到辅助点火孔41点火的作用,另一方面,点火槽9设置在点火孔41的下方能增强防堵的概率,同时该点火槽9还起到引火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火盖的稳焰作用,环状本体2外环壁22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主火凹槽26,而相邻的主火凹槽26之间则形成隔块10,隔块10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向上凹入的稳焰凹槽101,该稳焰凹槽101靠近外侧具有扩口段102。该扩口段102能降低燃气的流速,使流出稳焰凹槽101用燃气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同时该稳焰凹槽101产生的火焰能有效地拉住两侧主火凹槽26的主火,加热主火孔燃气根部,使整个燃烧器在燃烧时火焰稳定。为了使得保火孔51具有双重保护作用,一方面具有保火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稳焰作用,稳焰凹槽101在径向上相对的侧壁上均开有通孔,其中外侧壁上的通孔即为保火孔51。两两稳焰凹槽101之间具有一主火凹槽26,能确保热电偶5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不过大也不过小,热电偶5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动势,也不会与保火孔51的出火火苗接触太大,容易烧坏热电偶5。

最后,主火凹槽26包括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主火槽261和第二主火槽262,第一主火槽261的开槽深度小于第二主火槽262的开槽深度,第一主火槽261和第二主火槽262与装饰圈8配合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二主火孔,稳焰凹槽101与装饰圈8配合形成稳焰通道。采用上述结构后,火盖相当于在两个长火孔之间设有一个短火孔,使得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区域会大很多,进而有利于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可以更好地促进外环燃气充分燃烧。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缓冲室7的侧壁有四个:邻近点火孔 41且与点火孔41所在外环壁22具有间隔的第四侧壁74,与第四侧壁74相对的第一侧壁72',以及连接外环壁22与第一侧壁72'且延伸至外环壁22的第二侧壁73'、第三侧壁71',其中第四侧壁74上开有第一出火孔741,进气孔721开设在第一侧壁72'上,更优地,进气孔721与第一出火孔741、点火孔41处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进气孔721所在的第一侧壁72'与内环壁21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设计能更好地使进入混气腔23 的燃气通过第一侧壁72'的进气孔721进入缓冲室7,而第四侧壁74的设置能进一步地增加燃气流出点火孔41的阻力,如图7和8所示。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进气孔721开设在第二侧壁73'上,如图9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