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7857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换管,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加热传导效率、防止腐蚀及降低机器构造体积的热交换管。
冷凝器所使用的冷却介质是由以前的氨气(NH3,俗称阿摩尼亚)为主,发展至目前的氟(Freon);然而经欧美各国研究后发现,氟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已严重导致太阳光的紫外线可直接直射地表,致使长期暴露太阳光下容易使人体患有皮肤癌等疾病,同时也会对地球形成一温室效应,促使地球各地的气温渐渐升高,导致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及生活品质变劣等连锁反应现象产生。
所以,欧洲虽然于1971~1972年已禁止冷冻及空调系统不得使用氨气(NH3),但在6年后却再度开放使用,而日本也于氨气(NH3)在欧洲重新开放后才禁止氨气(NH3)使用,不过约在十年后又开放其的使用,其原因不外是氟会造成臭氧层破坏,所以在各国禁止使用且又没有更好的冷却介质被开发,而导致氨气供不应求等现象的情况下,氟12运用于冰箱、汽车的冷气及高绝缘管,其产量也慢慢减少;氟502是运用于超低温使用,至1995年即全面禁止;另外R22是使用于低温下,也将在2000年禁止使用等,因此在目前尚未研究开发出一种良好的冷却介质替代品的情况下,使得部分产业界也将回复到再利用最常使用的氨气(NH3)做为冷却介质,同时再配合具有较佳的热传导率约为0.94的铜或铜合金等材料的热交换管,以期获得一较佳的热交换效果,但是铜容易被氨气所腐蚀,进而减少冷凝器的使用寿命,所以大部分产业界均改采用铁制的热交换管为主;而铁制的热交换管在实际使用上,容易具有如下的缺陷而需改进1、铁制热交换管的形状大致上是圆形且厚度大,又限于传导率低,只有0.18,导致热交换的表面积因不能极度加大,而导致增加热交换效果降低;所以在供给冷凝器使用时,铁制热交换管与水的热交换作用,未能使冷却水获得良好的急速降温效果,务必要采用增加铁管口径的方式,以达到扩大接触面,进而增加冷却水急速降温的使用,不过铁管口径的增加,相对的使冷凝器本身的体积也相对增大,因此使整部冷凝器显得更为笨重且使体积增加,较不具有经济价值。
2、以往热交换管是铁制的热交换管,因此容易受到冷却水影响而产生腐蚀及生锈现象,并且对整体的热交换系统的安全性而言,并不具有保障性。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热传导效率、防止腐蚀及降低机器构造体积等功效的热交换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扩增热交换面积,增加热交换效果的热交换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中空状的管本体,以及依附在管本体上而直接紧密接触管本体的套管;冷却水的流动处与套管接触,而冷却介质的流动处与管本体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目还可以由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本体是一种不易受氨气腐蚀的防腐材料制成,套管是一种具有良好热传导率的材料制成;所述的套管接合于管本体的内壁面,管本体外部成型有螺纹面;所述的套管接合于管本体的外缘面,管本体内部成型有呈放射状设计的鳍片;所述的管本体可以是铝;所述的管本体也可以是铝合金;所述的套管可以是铜;所述的套管也可以是铜合金;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及功效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由中空状的管本体,以及依附在管本体内壁或外缘面且直接紧密接触管本体的套管等构件构成;冷却水的流动与套管接触,而冷却介质的流动则与管本体接触。
1、消除腐蚀因素,增加使用寿命由于冷却介质(NH3)在与热交换管进行热交换过程中,由于氨气所流动的接触面是铝或铝合金,同时鉴于氨气不会对铝或铝合金材料产生腐蚀的现象,进而增加了热交换管的使用寿命。
2、具有良好传导效率,缩小构造体积由于铝或铝合金与铜或铜合金具有良好的热传导率,所以可藉由相互间的材料特性构成后,皆较以往铁制的热交换管可达成较佳的热交换作用,所以不需再藉由增加热交换管的口径方式来达到扩大热交换的效果,相对的,整体冷凝器的构造即不会造成体积过大、笨重现象,致使占用的使用体积也缩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详细给出。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管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首先,请参阅
图1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热交换管1主要包括有一种中空状且不易受氨气腐蚀的防腐材料,如铝或铝合金等,所制成的管本体11,以及具有良好热传导率的材料,如铜或铜合金等,且与管本体11内壁面111形成直接紧密接触的套管12所组成;套管12是厚度极薄的管体,相对而言,管本体11厚度则远大于套管12;当热交换管1内供冷却水流动时,套管12则位于管本体11的内壁面,至于套管12与管本体11的接合可以涨管的方式,而将套管12紧密贴合于管本体11的内壁面111上。
请再参阅图2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并请同时配合参阅
图1,冷凝器2上设有供冷却介质的进、出口21、22,以及可以供热交换管1形成连通冷却水的进、出水口23、24,使冷却水呈循环流动;此外,当冷却介质(NH3,氨气)由冷凝器2冷却介质的入口21进入后,即会呈箭头所示方向环绕于热交换管1的外部壁面312周围,而使热交管1内部循环流动的冷却水,藉此可透过热交管1薄管壁与冷却介质(NH3)产生热交换作用(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是以水来冷却氨气),经过热交换的冷却介质即会由冷却介质出口22流出,如此再继续补充新的冷却介质进入,此刻冷却水输出的温度因与冷却介质产生热交换作用,导致经由出水口24流出的冷却水的水温逐渐提高数度,如此依循即可提高冷却水的水温,而后再将冷却水输出冷却,再循环进入与冷却介质产生热交换。
请参阅图3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轴向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热交换管3构造组成包括有中空状的管本体31,以及以缩管制造方式紧密接合于管本体31内缘面311的套管32组成;本实施例的使用功效也如前述实施例相同,而具有消除腐蚀因素、增加使用寿命、良好传导效率及缩小构造体积等功效,其不同之处在于管本体31是一种不易受氨气腐蚀的防腐材料,如铝或铝合金等制成,其流动冷却介质(NH3,氨气)不会对管本体31造成腐蚀现象;至于套管32是一种具有良好热传导率的材料,如铜或铜合金等,其与流动的冷却水相接触,且亦不会产生锈蚀现象。
请参阅图4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并请同时配合参阅图3,冷凝器4上设有供冷却介质的进、出口41、42及冷却水进、出口43、44,热交换管3的内部容置空间321是流动的冷却介质,而外部则是循环使用的冷却水;因此当冷却介质在热交换管3内流动时(如箭头所示),恰与热交换管3外壁面312循环流动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效应,本实施例的热交换是以氨气来冷却水,使冷却水达到降温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所使用的套管12、32是可使用电解钛T1,或是将银(Ag)直接电镀方式达成。
再请参阅图5,其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并请参阅
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热交换管5的构造,是先以套管51,如铜或铜合金等,利用涨管方式紧密接合于管本体52(如铝或铝合金等)的内壁面,且再在管本体52的外部成型有螺纹面53;当热交换管5装设于冷凝器2内时,可藉由冷却介质(NH3)与热交换管5的外壁接触面的增加,促使套管51内所流动的冷却水与套管外的冷却介质构成较大的接触面,进而增进冷却水使用上的热交换效果;另外,再配合热交换管5所具有的不易腐蚀及良好热传导率等特性,更加强了热交换作用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6,其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并请参阅图4、由图可知,本实施例的热交换管6的构造,是将管本体62,如铝或铝合金等,以涨管方式紧密接合于套管61(如铜或铜合金等)的内缘面,同时并于管本体62中心处向外成型多数片且呈放射状设计的鳍片63,以使热交换管6装设于冷凝器4时,可藉由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NH3)与热交换管6接触面积的增大,以便与热交换管6外部的冷却水可得到较佳的热交换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管本体及套管以涨管或缩管的技术所构成的构造设计,而使热交换管在实际使用状态下,确实具有对冷却介质(NH3)造成防腐作用,进而延长热交换管的使用寿命,同时较佳的传导效率,可因此而缩小冷凝器构造的体积。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中空状的管本体,以及依附在管本体上而直接紧密接触管本体的套管;冷却水的流动处与套管接触,而冷却介质的流动处与管本体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本体是一种不易受氨气腐蚀的防腐材料制成,套管是一种具有良好热传导率的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接合于管本体的内壁面,管本体外部成型有螺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接合于管本体的外缘面,管本体内部成型有呈放射状设计的鳍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本体是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本体是铝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是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是铜合金。
专利摘要一种热交换管,其是由中空状的管本体,以及依附在管本体上并且直接紧密接触管本体的套管等构件构成;冷却水的流动处与套管接触,而冷却介质(氨气NH
文档编号F28F1/00GK2142558SQ92244029
公开日1993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18日
发明者吴金龙 申请人:吴金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