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5915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节能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热装置,尤其是一种高效节能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居民住宅、公用场所的采暖方式基本上只有如下两种一种是以水为导热介质,用煤、电或燃气等对锅炉内的水加热,热水循环经过散热器向外散热,此种方式热转换效率低,传热速度慢,不但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燃油、燃气成本高,燃煤又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同时还存在着易生水垢、气阻、结冰、爆裂等现象;另外一种就是电散热器,其结构是在壳体内装有水、油等加热介质,用电加热元件对介质加热,通过与壳体相接的多个散热片散热,不但存在着热转换效率低、耗能大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安全性差、运行成本高等问题,用户难以接受。为了克服以往采暖方式所存在的弊病,目前有一种以超导介质为传热介质的采暖器问世。超导介质是由乙醇、重铬酸钠等制成的挥发性强、导热速度极快的介质。超导介质采暖器是将超导介质密封在倾斜设置的真空管内,在真空管的一端施以热源,超导介质受热后迅速汽化膨胀,热量自下而上充盈真空管内,再通过散热片散出;当超导介质遇冷后,气体凝结为气体,回到真空管底部,依次循环。虽然现有的超导介质散热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迅速、热转换效率高以及节约能源等优点,但是由于超导介质在真空状态下射程短,无法应用在现有的锅炉上,依旧无法解决现有锅炉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时为了解决现有锅炉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超导介质为导热介质的高效节能供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效节能供热装置,有锅炉炉体1,锅炉炉体1内有加热元件2,锅炉炉体1的上端有超导介质出口3,与锅炉炉体1的下端相接有负压容器4,负压容器4上设有超导介质入口5。
所述的锅炉炉体1外设有保温层6。
所述的保温层6为真空保温层,与真空保温层相接有真空缓冲室7。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最大区别是在锅炉炉体与导热介质入口之间相接有负压装置,使导热介质出口与入口间有较大的压差,可增大导热介质的流速及流程,使超导介质可以作为循环导热介质而在此应用。即具有超导介质的结构简单、传热迅速、热转换效率高以及节约能源等优点,还克服了现有锅炉所存在的浪费大量的水资源、环境污染以及易生水垢、气阻、结冰、爆裂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节能供热装置,有锅炉炉体1,锅炉炉体1内有加热元件2,加热元件2可为电加热或燃油、燃气加热,由于是对超导介质加热,所以加热成本较低。锅炉炉体1的上端有超导介质出口3,与锅炉炉体1的下端相接有负压容器4,使锅炉炉体1的下端与负压容器4相通,负压容器4上设有超导介质入口5。负压容器4是与真空泵相接的密封容器。最好在锅炉炉体1外设有保温层6,保温层6可以是真空保温层或其他保温材料,但与真空保温层应相接有真空缓冲室7。
工作过程使用时,将超导介质出口3、超导介质入口5与循环管路及散热片相接,循环管路、散热片最好使用防腐、防锈的不锈钢材料,并且管接头应结实、牢靠,防止介质洩露。将超导介质注入锅炉炉体1内,对锅炉炉体1内的超导介质加热,超导介质遇热迅速汽化膨胀,进入循环管路中。由于超导介质受热后压力增大,而负压容器中的压力较小,所以,汽化状态的超导介质在压差的作用下会流入负压容器中,同时遇冷凝成液体,并进入锅炉炉体内1再次被加热,依次循环。为了达到节能且增加锅炉炉体1内的压力的效果,在锅炉炉体1外增设了保温层,如果是真空保温层则应与真空保温层相接一个真空缓冲室7,以缓解真空保温层中杂质所引起的膨胀现象,保证使用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节能供热装置,有锅炉炉体(1),锅炉炉体(1)内有加热元件(2),锅炉炉体(1)的上端有超导介质出口(3),其特征在于与锅炉炉体(1)的下端相接有负压容器(4),负压容器(4)上设有超导介质入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炉炉体(1)外设有保温层(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节能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温层(6)为真空保温层,与真空保温层相接有真空缓冲室(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效节能供热装置,有锅炉炉体(1),锅炉炉体(1)内有加热元件(2),锅炉炉体(1)的上端有超导介质出口(3),与锅炉炉体(1)的下端相接有负压容器(4),负压容器(4)上设有超导介质入口(5)。使导热介质出口与入口间有较大的压差,可增大导热介质的流速及流程,使超导介质可以作为循环导热介质而在此应用。既具有超导介质的结构简单、传热迅速、热转换效率高以及节约能源等优点,还克服了现有锅炉所存在的浪费大量的水资源、环境污染以及易生水垢、气阻、结冰、爆裂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文档编号F24H1/00GK2844767SQ200520092499
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2日
发明者王永堂 申请人:王永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