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3317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制冷剂导管、功率器件以及冷却器。冷却器具有导管架、按压板以及正式固定用固定件。导管架具有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按压板具有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通过向与将制冷剂导管按压于导管配置槽的按压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相对滑动而彼此卡合,并且在该卡合状态下限制按压板受制冷剂导管的弹性力而向离开导管架的方向移位。据此,以简单的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与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专利说明】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流经制冷回路的制冷剂来冷却功率器件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具备利用流经制冷回路的制冷剂来冷却功率器件的冷却器的制冷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033340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的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包括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导管、功率器件以及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的冷却器。当所述功率器件驱动时该功率器件会发热,因此需要对该功率器件进行冷却。
[0003]所述冷却器包括:具有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导管配置槽的导管架;以及与该导管架面接触的传热板。这些导管架以及传热板均由铝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构成。所述制冷剂导管通过被压入所述导管配置槽而固定于所述导管架。所述功率器件被配置成与所述传热板接触。即,所述功率器件经由所述传热板和所述导管架而与在所述制冷剂导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因此,所述功率器件经由所述传热板和所述导管架,被由在所述制冷剂导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
[0004]在如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若要有效地对所述功率器件进行冷却,则需确保各部件的接触面积。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采用了将所述制冷剂导管压入各槽的结构。但是,该结构存在制造工序中的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压入作业费事的问题。对此,可考虑不将所述制冷剂导管压入各槽而是仅将其载置于槽内的结构。但是,所述制冷剂导管有时在其轴向上微微弯曲,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以仅将所述制冷剂导管载置于槽内的结构,不能充分确保该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与导管架的接触面积的制冷装置。
[0006]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可考虑设置一种按压板,通过在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而将该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由此,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弯曲得到抑制,可确保该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在此,当将该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时,如果所述制冷剂导管在其轴向上弯曲,则需要用该按压板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架的情况下使用螺钉等来将两者固定。如果用所述按压板按压所述制冷剂导管以矫正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弯曲,则该按压板因该制冷剂导管的弹性力而受到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的力,因此,如果想在所述按压板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状态下将两者固定,则会设想到需要进行例如用一只手将所述按压板按压于所述导管架,并用另一只手来使用螺钉等而将两者固定的作业。但是,该作业会导致作业效率的显著降低。
[0007]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导管,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功率器件;以及冷却器,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其中,所述冷却器具有:导管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导管配置槽;按压板,在与该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以及正式固定用固定件,将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以使所述制冷剂导管被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其中,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所述按压板具有通过与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卡合而能够将该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的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和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通过向交叉方向相对滑动而彼此卡合,并且,在该卡合状态下限制所述按压板受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弹性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其中,所述交叉方向是与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按压方向交叉的方向。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与导管架的接触面积。【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导管系统的图。
[0010]图2是使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机械室露出的状态的正视图。
[0011]图3是图2所示的室外机的冷却器的立体图。
[0012]图4是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按压板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0013]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按压板处于未被临时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4]图6是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按压板的俯视图。
[0015]图7是图6所示的按压板的左侧视图。
[0016]图8是图6所示的按压板的右侧视图。
[0017]图9是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支撑脚的正视图。
[0018]图10是图9所示的支撑脚的俯视图。
[0019]图11是图9所示的支撑脚的右侧视图。
[0020]图12是表示将按压板正式固定于导管架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1]图13是表示将按压板正式固定于导管架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参照图1至图1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图2表示卸下正面板而机械室露出的状态的室外机2。图3表示省略后述的冷却器30的固定件80的状态,即表不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状态。此外,在图3至图5中省略了制冷剂导管10的图示。
[0023]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I的导管系统。具体而言,该制冷装置I是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热泵式空调装置。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I包括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和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3。这些室外机2和室内机3通过制冷剂导管10而连接。该制冷装置I具有将制冷剂导管10连接成闭回路状的制冷回路。制冷回路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1、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15、分液贮存器(accumulatoiOie、四通换向阀17。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回路中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
[0024]室内热交换器11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被设置于室内机3的壳体内。作为室内热交换器11,例如可举出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fin and tube heat exchanger)。在该室内热交换器11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送往该室内热交换器11的室内风扇(省略图示)。
[0025]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分液贮存器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设置在室外机2的壳体内。
[0026]压缩机12具有吸入口、压缩机构以及喷出口,用压缩机构压缩从吸入口吸入的制冷剂,并从喷出口喷出。作为压缩机构12,例如可采用涡旋式压缩机。
[0027]油分离器13由从压缩机12喷出的润滑油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流体中分离出润滑油。从混合流体分离的制冷剂被送往四通换向阀17,而润滑油返回到压缩机12。
[0028]室外热交换器14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例如可采用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往该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风扇。
[0029]膨胀阀15被设置在制冷回路中的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内热交换器11之间,通过使流入该膨胀阀15的制冷剂膨胀而使其减压,并将其设定为指定的压力。作为膨胀阀15,例如可举出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
[0030]分液贮存器16分离制冷剂的气体和液体。该分液贮存器16被设置在制冷回路中的压缩机12的吸入口与四通换向阀17之间。在分液贮存器16分离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
[0031]四通换向阀17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这四个端口。四通换向阀17可在连通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并同时连通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第一方式(在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方式)与连通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并同时连通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的第二方式(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方式)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端口经由油分离器13与压缩机12的喷出口连接,第二端口经由分液贮存器16与压缩机12的吸入口连接,第三端口与室外热交换器14连接,第四端口经由制冷剂导管10与室内热交换器11连接。当制冷装置I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设为第一方式,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设为第二方式。
[0032]如图1及图2所示,在制冷回路的制冷导管10中,在内部流动有液体制冷剂的导管连接有用于冷却被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的功率器件20的冷却器30。在制冷剂导管10中连接有该冷却器30的部位内,当进行制冷运转时流入在室外热交换器14冷凝的制冷剂,当制热运转时流入在室内热交换器11冷凝且在膨胀阀15减压的制冷剂。此外,在图1中,冷却器30连接于制冷剂导管10中的热交换器14与膨胀阀15之间,但该冷却器30所连接的部位并不限定于该位置。但是,如果考虑冷却效率,冷却器30优选连接于液体侧导管、SP在内部流有液体制冷剂的导管。
[0033]作为功率器件20,可举出压缩机控制用转换器、风扇马达控制用模块等。当功率器件20驱动时该功率器件20会发热,因此需要对该功率器件20进行冷却。
[0034]如图3至图5所示,冷却器30具有导管架40、固定于该导管架40的按压板70、以及将按压板70以压向导管架40的方式固定的固定件80 (在图3至图5中省略)。该冷却器30呈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以其长边方向为铅垂方向的姿势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上。如后所述,按压板70具有能够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结构。固定件80作为正式固定用固定件80而发挥功能,该正式固定用固定件80能在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状态下将两者正式固定。
[0035]导管架40具有介于制冷剂导管10与功率器件20之间并与这两者接触的导管架主体50、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50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上的支撑脚60a、60b。
[0036]导管架主体50由铝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形成。该导管架主体50通过挤压加工而被成形,呈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如图4、图12以及图13等所示,导管架主体50具有用于配置制冷剂导管10的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直接接触于功率器件20的器件接触面52、用于安装按压板70的按压板安装部53、第一回避部54L及第二回避部54R、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按压板安装部53、第一回避部54L及第二回避部54R被形成在导管架主体50的表面侧(图12及图13的上侧)。器件接触面52、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被形成在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侧(图12及图13的下侧)。而且,该导管架主体50具有包含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的按压板70侧端部的基准面50a。该基准面50a呈平坦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管架主体50呈以通过该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中央并与长边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线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
[0037]第一导管配置槽51L比基准面50a更向背面侧(图12的下侧)凹陷,由能够收容制冷剂导管10的一部分的凹状的承接面形成。该承接面被形成为具有对应于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或比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大的内经的凹状弯曲面。该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呈沿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而从该长边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形状。第二导管配置槽51R沿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呈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相同的剖面形状。第二导管配置槽51R被设置成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沿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排列。
[0038]器件接触面52是与功率器件20直接接触的部位。在此,与功率器件20 “直接”接触包含在功率器件20与器件接触面52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而两者直接接触的结构,而且包含将热传导性高的润滑脂等涂布剂介于两者之间而使两者接触的结构。该器件接触面52呈沿该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平坦的形状。此外,器件接触面52的短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功率器件20的发热部的相同方向的尺寸以上。
[0039]按压板安装部53被形成在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和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的中间,呈比基准面50a更向按压板70侧(图12的上侧)突出的形状。该按压板安装部53被设置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该按压板安装部53被形成为自基准面50a起的高度(导管架主体5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在导管架主体50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相同。该按压板安装部53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按压板安装部53具有用于固定固定件80的固定件安装部53a。固定件安装部53a呈从按压板安装部53中与按压板70相向的面朝向导管架主体5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头部以及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的螺钉作为固定件80,固定件安装部53a为能够固定所述轴部的螺钉孔。
[0040]第一回避部54L被形成在第一导管配置槽51L与按压板安装部53之间,呈避免与后述的第一凸部73L1干扰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回避部54L呈比基准面50a更向背面侧(图12的下侧)凹陷的形状。而且,该第一回避部54L呈沿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而从该长边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形状,且能够卡止后述的定位突部63。具体而言,第一回避部54L具有与基准面50a相比形成在背面侧(图12的下侧)的平坦的底部、以及从该底部的两侧朝向基准面50a而立起的立起部。第二回避部54R除了形成在第二导管配置槽51R与按压板安装部53之间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回避部54L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0041]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是为了确保距功率器件20的各引线的绝缘距离而形成。这些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呈比器件接触面52更向远离功率器件20的各引线的方向(导管架50的表面侧)凹陷的形状。
[0042]如图3、图9至图11所示,支撑脚包括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侦仪图3的左侧)的第一支撑脚60a和被固定于另一端侧(图3的右侧)的第二支撑脚60b。这些各支撑脚60a、60b呈相同形状,但是为便于说明,对于一部分部位附上不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支撑脚60a、60b分别通过螺钉等而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此外,导管架主体50可通过不同于挤压成形的方法来成形,此时,导管架主体50也可以与各支撑脚60a、60b —体成形。
[0043]第一支撑脚60a具有支撑导管架主体50的主体支撑部61、用于将主体支撑部61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上的安装部62、用于将主体支撑部61定位于导管架主体50的定位突部63、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主体支撑部61、安装部62、定位突部63、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 —体形成。
[0044]第二支撑脚60b具有主体支撑部61、安装部62、定位突部63、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在此,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形状和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形状彼此相同,但是为便于说明,对于这些部位附上了不同的符号。同样,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形状和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形状彼此相同,但是为便于说明,对于这些部位附上了不同的符号。
[0045]主体支撑部61呈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上长的形状,且具有与垂直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端面及背面重合的部位。主体支撑部61在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接触的部位具有螺钉孔61a。并且,在使所述部位接触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的状态下将螺钉插入螺钉孔61a,由此将支撑脚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
[0046]安装部62从主体支撑部61中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侧重合的部位弯曲的状态下连接于该部位,具有能够固定于印刷线路板90的形状。该安装部62被设定为能够在印刷线路板90的表面与器件接触面52之间确保用于配置功率器件20的空间的尺寸。
[0047]定位突部63从主体支撑部61中与垂直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端面重合的部位的上缘朝向平行于主体支撑部61中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重合的部位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定位突部63被形成于在主体支撑部61的长边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各定位突部63呈能够分别卡止于第一回避部54L的端部以及第二回避部54R的端部的形状。并且,通过各定位突部63卡止于第一回避部54L以及第二回避部54R,该支撑脚被定位于导管架主体50。具体而言,各定位突部63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上抵接于各回避部54L、54R的各立起部,由此,相对于导管架主体50的支撑脚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被决定。
[0048]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以弯曲的状态连接于主体支撑部6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以弯曲的状态连接于主体支撑部6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这些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呈在该支撑脚60a、60b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状态下从该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两侧夹住该导管架主体50的形状。
[0049]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具有能够卡止后述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第一开口 64a和与该第一开口 64a连续并允许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插入的插入用开口 64b (图10)。具体而言,第一开口 64a形成在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上部,且呈大致矩形形状。插入用开口 64b与第一开口 64a的上部连续,且呈大致矩形形状。支撑脚60a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时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插入用开口 64b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开口 64a的相同方向的尺寸。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具有能够卡止后述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第二开口 65a和能够卡止后述的被卡止部76R的卡止部65b。具体而言,第二开口 65a形成在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上部,且呈大致矩形形状。卡止部65b是形成在第二开口65a的下方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孔。
[0050]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呈与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相同的形状)具有能够卡止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第一开口66a。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 (呈与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相同的形状)具有能够卡止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第二开口 67a。第一开口 66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 65a相同,第二开口 67a的形状与第一开口 64a相同,因此,省略第一开口 66a及第二开口 67a的说明。
[0051]对于这些各临时固定部64至67的功能,将在后面叙述。
[0052]如图3至图8所示,按压板70是用于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部件,呈在与导管架40的长边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长的形状。该按压板70由一张板金形成,通过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线的适当部位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按压板70具有: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40的被按压部71、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具有第一凸部73L1的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具有第二凸部73R1的第二弹性变形部73R、与第一按压部72L在该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外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4L、以及与第二按压部72R在该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外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74R。该按压板70的刚性被设定为:当通过固定件80将被按压部71按压于导管架40时,各按压部72L、72R将制冷剂导管10按压于各槽51L、51R,由此能够矫正该制冷剂导管10的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彼此对称的形状,并且,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及第二弹性变形部73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彼此对称的形状。该按压板70呈当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至67与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75R卡合时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
[0053]被按压部71被形成为在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沿该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延伸,且呈平坦的形状。该被按压部71具有用于插通固定件80的轴部的插通孔71a。并且,插通于插通孔71a的固定件80的轴部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固定件安装部53a,由此该被按压部71被固定件80的头部压向按压板安装部53。
[0054]被按压部71经由第一弹性变形部73L悬臂支撑第一按压部72L。当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主体50时,该第一按压部72L将制冷剂导管10按压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S卩,在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主体50的状态下的第一按压部72L的内表面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承接面中最从基准面50a凹陷的部位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该第一按压部72L呈在与制冷剂导管10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长的形状。第一按压部72L将制冷剂导管10中被载置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部位整体按压于该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表面上。如图12所示,第一按压部72L在被按压部71未通过固定件80按压于导管架主体50的状态下,以随着从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而接近导管架主体50的方式倾斜。第二按压部72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与第一按压部72L相对称的形状,因此省略其说明。
[0055]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形成在被按压部71与第一按压部72L之间,呈从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形状。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具有朝向导管架主体50侧凸出且呈在该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制冷剂导管10延伸的方向)上长的形状的第一凸部73L1。第一凸部73L1的剖面呈凸状,因此该第一凸部73L1具有提高按压板70的刚性的功能。当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在导管架主体50时,该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弹性变形以允许第一按压部72L受来自制冷剂导管10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导管架主体50的方向移位。并且,第一弹性变形部73L以其弹性恢复力将第一按压部72L按压于制冷剂导管10。第一凸部73L1呈从被按压部71向导管架40侧突出的形状。第一凸部73L1的突出尺寸小于第一回避部54L的底部与按压板安装部53的上表面之间的尺寸。因此,该第一凸部73L1不会与第一回避部54L发生干扰。第二弹性变形部73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与第一弹性变形部73L相对称的形状,因此省略其说明。
[0056]基于图12及图13说明各弹性变形部73L、73R的弹性变形情况。当固定件80的轴部固定(正式固定)于固定件安装部53a时,被按压部71被固定件80的头部压向按压板安装部53。此时,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变形,以使形成第一凸部73L1的角Θ (图12)成为小于其的角Θ'(图13),S卩、第一凸部73L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关于这一点,第二弹性变形部73R也相同。据此,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被允许受来自制冷剂导管10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导管架主体50的方向移位。其结果,该第一按压部72L的表面和第二按压部72R的表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此外,在该状态下,第一凸部73L1不与第一回避部54L发生干扰,第二凸部73R1不与第二回避部54R发生干扰。
[0057]第一连接部74L在其短边方向的内侧与第一按压部72L连接,短边方向的外侧为自由端。该第一连接部74L具有呈能够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卡合的形状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具体而言,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是通过将第一连接部74L的一部分以留下大致T字形的部位的方式进行冲孔加工后,将该大致T字形的部位向外侧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6所示,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具有沿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关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功能将在后面叙述。
[0058]第二连接部74R在其短边方向的内侧与第二按压部72R连接,短边方向的外侧为自由端。该第二连接部74R具有呈能够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卡合的形状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具体而言,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是通过将第二连接部74R的一部分以留下大致L字形的部位的方式进行冲孔加工后,将该大致L字形的部位向外侧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6所示,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具有沿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部位,该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向与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时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关于该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功能将在后面叙述。
[0059]第二连接部74R还具有呈能够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卡止部65b卡合的形状的被卡止部76R和支撑该被卡止部76R的支撑片77R。通过在第二连接部74R形成狭缝部74R1,由此形成被卡止部76R及支撑片77R。因此,支撑片77R以如下方式支撑该被卡止部76R,即、以与被卡止部76R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为支点,被卡止部76R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部74R的其他部位向板厚方向移位。这些被卡止部76R及支撑片77R与卡止部65b —起构成保持组件。该保持组件保持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至67与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75R彼此卡合的状态。
[0060]在此,说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以及保持组件(卡止部65b、被卡止部76R及支撑片77R)。
[0061]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能够彼此卡合,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能够彼此卡合。通过这些临时固定部全部被卡合,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 (图3)。
[0062]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允许该按压板70在第一状态(图3)与第二状态(图4)之间相对于导管架主体50转动。在第一状态下,按压板70以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在第二状态下,按压板70以与导管架40之间不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在此,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彼此卡合,并且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彼此卡合,由此,各按压部72L、72R以在与导管架主体5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在此状态下,各临时固定部64至67、75L、75R限制各按压部72L、72R受制冷剂导管10的弹性力而朝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移位。并且,当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卡合被解除时,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成为分别插入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第一开口 64a以及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第一开口 66a的状态。以在该状态下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为转动支点,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被允许脱离第二开口 65a、67a并朝离开该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的方向移位。据此,按压板70成为该按压板70以与导管架40之间不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的所述第二状态。
[0063]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呈朝向交叉方向使按压板70相对于导管架40滑动从而彼此卡合脱离的形状,其中,所述交叉方向与按压板70将制冷剂导管10压向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按压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交叉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且平行于导管架主体50及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的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并且,当按压板70向所述交叉方向(图5的左方向、图2的下方向)滑动而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时,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和固定件安装部53a的轴向一致(图3)。
[0064]具体而言,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第一开口 64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且插入用开口 64b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大。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第二开口 65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第一开口 66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并且,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第二开口 67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
[0065]因此,按压板70如下地以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被维持(图4)。首先,在使其中一侦仪图4的右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倾斜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状态下,将该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第一开口 66a。之后,使另一侧(图4的左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插入用开口 64b之后使其位于第一开口 64a内。据此,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从外侧抵接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因此,按压板70以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维持于导管架主体50 (图4)。
[0066]然后,按压板70如下地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首先,以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为转动支点使按压板70转动,并将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插通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第二开口 65a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第二开口 67a。之后,使按压板70沿所述交叉方向(图5的左方向、图2的下方向)滑动,由此使所有的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因此,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图3)。而且,此时支撑片77R向按压板70的板厚方向内侧弯曲,由此被卡止部76R的外表面一边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内表面接触,一边沿所述滑动方向移位。并且,当各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时支撑片77R弹性恢复到所述板厚方向的外侧,由此,被卡止部76R卡合于卡止部65b。据此,有效地保持各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状态、即导管架40与按压板70的临时固定状态。而且此时,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和固定件安装部53a的轴向一致(图3)。
[0067]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制造方法包含准备工序、组装工序、制冷剂导管配置工序、临时固定工序以及正式固定工序。
[0068]准备工序是准备对挤压成形而制造的导管架主体50固定了各支撑脚60a、60b的导管架40、通过冲压加工或折弯加工而制造的按压板70、以及固定件80的工序。
[0069]组装工序是将按压板70组装于导管架4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在使其中一侦仪图4的右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倾斜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状态下,将该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第一开口 66a。之后,使另一侧(图4的左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插入用开口 64b。并且,该另一侧(图4的左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成为插通第一开口 64a的姿势。据此,按压板70被组装于导管架40。此时,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从外侧抵接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S卩,按压板70以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维持于导管架主体50(图 4)。
[0070]制冷剂导管配置工序是将按压板70维持为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的情况下将制冷剂导管10配置于导管架40的各槽51L、51R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在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表面涂布热传导性高的润滑脂等涂布剂,然后将制冷剂导管10载置于各槽51L、51R内。另外,也可以省略涂布剂的涂布。
[0071]临时固定工序是在制冷剂导管10载置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状态下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以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为转动支点使按压板70转动,将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插通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第二开口 65a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第二开口 67a (图5)。之后,使按压板70沿所述交叉方向(图5的左侧、图2的下方向)滑动。据此,所有的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 (图3)。因此,按压板70虽受制冷剂导管10的弹性力,但其朝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的移位得到限制。而且此时,被卡止部76R与卡止部65b卡合,因此,可靠地保持各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状态。并且此时,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与固定件安装部53a的轴向一致(图3)。
[0072]正式固定工序是将按压板70正式固定(固定)于导管架4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固定件80的轴部插通到处于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状态的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并将该轴部固定于固定件安装部53a。据此,被按压部71被所述头部压向按压板安装部53。此时的第一按压部72L的内表面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表面之间的尺寸、以及第二按压部72R的内表面与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的表面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分别小于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因此,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将制冷剂导管10分别按压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 (图13)。此时,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变形,以使形成第一凸部73L1的角Θ (图12)成为小于其的角Θ,(图13),即、第一凸部73L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同样,第二弹性变形部73R变形,以使形成第二凸部73R1的角Θ (图12)成为小于其的角Θ'(图13),S卩、第二凸部73R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因此,按压板70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直径大于各按压部72L、72R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之间的尺寸的制冷剂导管10,此时的各弹性变形部73L、73R的弹性恢复力经由各按压部72L、72R而传递到制冷剂导管10。
[0073]然后,如果在该状态下驱动制冷装置I使其运转,即执行制冷循环,则制冷剂在制冷剂导管10内流动,并且功率器件20驱动而其发热部发热。但是,由于功率器件20经由导管架40及制冷剂导管10与液体制冷剂热接触,因此,该功率器件20经由导管架40及制冷剂导管10而通过在制冷剂导管10内流动的制冷剂被冷却。
[0074]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能够在制冷剂导管10被按压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状态下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而且在该状态下使用正式固定用固定件80来将按压板70正式固定于(固定)导管架40,因此,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且冷却器30的组装作业变得良好。具体而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至67与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75R通过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相对滑动而彼此卡合,因此,通过使按压板70相对于导管架40向所述交叉方向滑动而将该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此时,按压板70在被限制因受制冷剂导管10的弹性力而朝向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移位的状态下、即抗拒所述弹性力而将该制冷剂导管10按压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状态下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因此,之后用正式固定用固定件80将按压板70固定于导管架40,即可完成冷却器30的组装。因此,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而且,当组装冷却器30时,无需抗拒所述弹性力而将按压板70按压于导管架40。[0075]而且,由于按压板70通过相对于导管架40向所述交叉方向滑动而被临时固定,因此,使该按压板70向与将所述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时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即可容易地解除该临时固定。因此,在将按压板70和导管架40正式固定之前将两者作为一体而操作时,无需用于固定两者的专用的固定部件。因此,例如通过在设置制冷剂导管10之前将按压板70和导管架40以临时固定状态输送,并在设置制冷剂导管10时,解除该临时固定状态而设置制冷剂导管10,从而简化组装冷却器30的作业。
[0076]而且,按压板70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相对于导管架40转动,并且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得以维持,因此,无需分离该按压板70和导管架40即可进行制冷剂导管10的设置作业。具体而言,将按压板70设为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而将制冷剂导管10设置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之后,一边转动按压板70,一边使其向所述交叉方向滑动,由此将该按压板70设为所述第一状态的姿势,从而完成将该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作业。因此,冷却器30的组装作业的效率进一步良好。
[0077]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30具有保持组件(卡止部65b、被卡止部76R以及支撑片77R),因此,有效地保持导管架40与按压板70的临时固定状态。因此,即使对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两者施加振动等,也能抑制发生如按压板70脱离导管架40的问题,从而对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两者的操作变得容易。
[0078]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管架40以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时的该按压板70的滑动方向为垂直向下的姿势被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因此,通过使按压板70向垂直方向、即朝重力方向滑动,从而两者处于临时固定状态。因此,与将按压板70朝重力的相反方向滑动而将两者设为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不同,两者的临时固定状态稳定。
[0079]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板70呈当将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至67与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75R卡合时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因此,容易地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
[0080]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30,能够容易地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具体而言,按压板70具有当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40时,能够矫正制冷剂导管10的弯曲的刚性,因此,各按压部72L、72R能够可靠地将制冷剂导管10整体按压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据此,制冷剂导管10在受到用于矫正其弯曲所需的荷重的情况下被按压于导管架40。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
[0081 ] 并且,按压板70具有呈沿该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而从该长边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形状的第一凸部73L1及第二凸部73R1,因此,在确保相对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延伸方向的充分的弯曲刚性的情况下缩小该按压板70的板厚。即,无需增大该按压板70的板厚,就能够抗拒如以各凸部73L1、73R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为支点而使另一端侧朝向该按压板70的厚度方向移位的荷重。
[0082]而且,当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40时,各弹性变形部73L、73R弹性变形,以使凸部73L1、73R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因此各按压部72L、72R的朝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的移位变得容易。即,容易地夹住外径大于各按压部72L、72R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之间的尺寸的制冷剂导管10,并且,欲使凸部73L1、73R1的凸形状的变化恢复的各弹性变形部73L、73R的弹性恢复力经由各按压部72L、72R以将制冷剂导管10按压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更容易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
[008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30包括具备避免与凸部73L1、73R1发生干扰的功能和对支撑脚60a、60b进行定位的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回避部54L、54R,因此,能够缩短导管架40的厚度尺寸,且能够省略用于将支撑脚60a、60b定位于导管架主体50的专用的定位部另外设置于导管架主体50。
[0084]此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而非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并且包含与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85]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以及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分别形成在两处的例子,但是,各临时固定部也可以分别形成在一处。此时,各临时固定部优选设置在冷却器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此外,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的形状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的形状也可以为与本实施方式所示出的例子相反的形状。
[008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呈能够使按压板70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相对于导管架40转动的形状的例子,但是,该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也可以是不能使按压板70相对于导管架40转动的形状,即也可以为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及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相同的形状。
[008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管架主体50具有两个导管配置槽51L、51R的例子,但也可以省略任意其中一侧的导管配置槽。
[008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按压板安装部53,各槽51L、51R隔着该按压板安装部53而分别形成在按压板安装部53的两侧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其中一侧形成按压板安装部53,在另一侧形成各槽51L、51R。
[0089]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按压板70具有弹性变形部73L、73R的例子,但是也可以省略该弹性变形部73L、73R。
[009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制冷装置I为空调装置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为代替空冷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而具有水冷式的热交换器的供热水装置或冷却装置。
[0091 ] 下面概述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
[0092](I)所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导管,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功率器件;以及冷却器,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其中,所述冷却器具有:导管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导管配置槽;按压板,在与该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以及正式固定用固定件,将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以使所述制冷剂导管被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其中,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所述按压板具有通过与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卡合而能够将该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的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和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通过向交叉方向相对滑动而彼此卡合,并且,在该卡合状态下限制所述按压板受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弹性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其中,所述交叉方向是与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按压方向交叉的方向。
[0093]根据该制冷装置,能够在所述制冷剂导管被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状态下将所述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而且在该状态下使用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来将两者正式固定(固定),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所述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所述冷却器的组装作业。即,所述导管架具有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所述按压板具有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这两个临时固定部通过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相对滑动而彼此卡合,因此,通过使所述按压板相对于所述导管架向所述交叉方向滑动,从而能够将该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此时,所述按压板在被限制因受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弹性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的状态下、即抗拒所述弹性力而将该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状态下被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因此,之后使用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将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即可完成所述冷却器的组装。因此,充分确保所述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而且,当组装所述冷却器时,无需抗拒所述弹性力而将所述按压板按压于所述导管架。
[0094]而且,所述按压板相对于所述导管架向所述交叉方向滑动而被临时固定于该导管架,因此,使该该按压板向与将该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时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即可容易地解除该临时固定。因此,在将所述按压板和所述导管架正式固定之前将两者作为一体而操作时,无需用于固定两者的专用的固定部件。因此,例如通过在设置所述制冷剂导管之前将所述按压板和所述导管架以临时固定状态输送,在设置所述制冷剂导管时,解除该临时固定而设置制冷剂导管,从而简化组装所述冷却器的作业。
[0095](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具有:被设置在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其中一端侧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和设置在另一端侧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卡合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和能够与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卡合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呈允许所述按压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相对于所述导管架转动,并且允许所述按压板相对于所述导管架向所述交叉方向滑动的形状,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按压板以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按压板以与所述导管架之间不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的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且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从而所述按压板以在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的卡合被解除,且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以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为转动支点而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移位,从而所述按压板以与所述导管架之间不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
[0096]如果采用此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冷却器的组装作业效率。即,所述按压板能够在处于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的第一状态和处于与所述导管架之间不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的第二状态之间相对于所述导管架转动,而且,该按压板以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得以维持,因此,无需分离该按压板与所述导管架,即可进行所述制冷剂导管的设置作业。具体而言,将所述按压板设为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而将所述制冷剂导管设置于所述导管配置槽之后,使该按压板以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为转动支点而转动,并使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由此将该按压板设为所述第一状态,从而完成将所述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的作业。
[0097](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导管架及所述按压板设有用于将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保持在彼此卡合状态的保持组件。
[0098]如果采用此结构,所述导管架与所述按压板之间的临时固定状态有效地被保持。因此,即使对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两者施加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发生如所述按压板脱离所述导管架的问题,从而对处于所述临时固定状态的两者的操作变得容易。
[0099](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导管架以将所述按压板临时固定于该导管架时的滑动方向为垂直向下的姿势被配置。
[0100]如果采用此结构,通过使所述按压板朝向垂直向下方向、即沿重力方向滑动而将两者成为临时固定状态,因此,与将所述按压板朝向重力的相反方向滑动而将两者成为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不同,所述两者的临时固定状态稳定。
[0101](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按压板呈当将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卡合时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
[0102]如果采用此结构,容易将所述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
[0103](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按压板形成有能够插通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的插通孔,所述导管架还具有能够安装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的固定件安装部,当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时,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能够在插通于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固定件安装部。
[0104]如果采用此结构,在所述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的状态下,将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插通于所述插通孔并安装于所述固定件安装部,即可完成将按压板正式固定(固定)于导管架的作业,因此,冷却器的组装作业变得简单。
[010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具备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导管架主体;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其中,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形成于所述支撑脚。
[0106]如果采用此结构,用于将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具有临时固定按压板的功能,因此,可简化导管架主体的结构。
[0107](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具备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导管架主体;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所述保持组件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撑脚且能够卡止所述按压板的卡止部;和形成于所述按压板且呈能够与所述卡止部卡合的形状的被卡止部,其中,所述卡止部及所述被卡止部呈在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时互相卡合的形状。
[0108]如果采用此结构,用于将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具有将按压板保持为临时固定状态的功能,因此,可简化导管架主体的结构。
[0109](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具有能够卡止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开口 ;和与该第一开口连续并允许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插入的插入用开口。
[0110](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插入用开口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冷装置,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所述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导管,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 功率器件;以及 冷却器,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其中, 所述冷却器具有: 导管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导管配置槽; 按压板,在与该导管架之间夹住 所述制冷剂导管;以及 正式固定用固定件,将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以使所述制冷剂导管被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其中,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 所述按压板具有通过与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卡合而能够将该按压板临时固定于所述导管架的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 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和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通过向交叉方向相对滑动而彼此卡合,并且,在该卡合状态下限制所述按压板受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弹性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其中,所述交叉方向是与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按压方向交叉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具有:被设置在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其中一端侧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和设置在另一端侧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卡合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和能够与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卡合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 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呈允许所述按压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相对于所述导管架转动,并且允许所述按压板相对于所述导管架向所述交叉方向滑动的形状,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按压板以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按压板以与所述导管架之间不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的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且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从而所述按压板以在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的卡合被解除,且所述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以所述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为转动支点而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移位,从而所述按压板以与所述导管架之间不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姿势被维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管架及所述按压板设有用于将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及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保持在彼此卡合状态的保持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架以如下姿势配置:在将所述按压板临时固定于该导管架时,该按压板的滑动方向为垂直向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板呈当将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卡合时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按压板形成有能够插通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的插通孔,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能够安装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的固定件安装部, 当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时,所述正式固定用固定件能够在插通于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固定件安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具备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导管架主体;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其中, 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形成于所述支撑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具备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导管架主体;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 所述保持组件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撑脚且能够卡止所述按压板的卡止部;和形成于所述按压板且呈能够与所述卡止部卡合的形状的被卡止部,其中, 所述卡止部及所述被卡止部呈在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与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时互相卡合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具有能够卡止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的第一开口 ;和与该第一开口连续并允许所述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插入的插入用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用开口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
【文档编号】F24F1/24GK203413738SQ201320193070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0日
【发明者】小栗昭彦, 寺木润一, 喜多正信, 堂前浩, 池田基伸, 藤原正英, 升井友洋, 黑石雅史, 安藤弘毅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