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969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该热交换器的传热管沿竖直方向延伸。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作为室内机的热交换器搭载了所谓的平流型的热交换器的室内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热交换器的室内机,所述热交换器交替地层叠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多个传热管和翅片,并且在传热管的两端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液体侧集管以及气体侧集管。而且,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在液体侧集管中向多个传热管分配,从多个传热管向气体侧集管流入。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在气体侧集管中向多个传热管分配,从多个传热管向液体侧集管流入。

再有,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平流型热交换器的下风位置配置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室内机。而且,在平流型热交换器中产生的除霜水或者结露水因重力而向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移动,并进行排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6305号公报(图8、图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54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在平流型热交换器的整个面上配置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因此,热交换器本身的厚度变大,结果,室内机的厚度(进深)变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室内机小型化并且抑制露滴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具备:箱体、被收容于箱体的送风风扇、被设置成将送风风扇包围并进行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的主热交换器单元、和被设置在主热交换器单元的下风的副热交换器单元,主热交换器单元具有:被配置在箱体的前面侧的第1主热交换器,所述第1主热交换器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1传热管;和被配置在箱体的背面侧的第2主热交换器,所述第2主热交换器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2传热管,箱体具有风路壁,所述风路壁被设置在送风风扇和第2主热交换器之间,并形成从送风风扇送风的风路,副热交换器单元具备:被配置在第1主热交换器的下风位置的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所述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具有沿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传热管;和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所述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具有沿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传热管,所述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以其下端面位于风路壁上的方式处在第2主热交换器的下风位置,并将第2主热交换器的上部的一部分覆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由于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具有以使其下端面位于风路壁上的方式将第2主热交换器的上部的一部分覆盖的形状,所以,没有必要在送风风扇和主热交换器单元的下端之间设置用于配置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空间,能够实现室内机1的小型化,并且防止露滴进入风路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1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的第1主热交换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的第2主热交换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图3的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中产生露滴的样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第2副热交换器的下端面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2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7中的第2副热交换器的下端面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3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通常的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和热传导率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中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中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中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中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1的剖视图。图1以及图2的室内机1例如是被设置在室内的墙壁上的壁挂型的室内机,具有箱体2、被收容在箱体2内的送风风扇3、被收容在箱体2内且由送风风扇3送风的主热交换器单元10和被设置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空气流动方向侧的副热交换器单元40。

箱体2例如具有由树脂等材料构成的背面箱体2a以及前面箱体2b,背面箱体2a被固定于墙壁等,前面箱体2b被安装于背面箱体2a。另外,在背面箱体2a装配着送风风扇3以及主热交换器单元10。背面箱体2a在与送风风扇3相向的位置具有风路壁2w,所述风路壁2w形成用于供从送风风扇3送风的空气流通的风路,风路壁2w例如具有呈圆弧形状地倾斜的形状。

在前面箱体2b,在上表面形成空气的吸入口2x,且形成供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中进行了热交换的调节空气吹出的吹出口2z。在该吹出口2z处可转动地配置上下风向调整板(摆页),上下风向调整板调整从吹出口2z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

送风风扇3例如包括横流风扇或者贯流风扇等线流风扇,在从吸入口2x到吹出口2z为止的风路中,被设置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下游侧并且在吹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而且,送风风扇3从吸入口2x吸入室内空气,从吹出口2z吹出空调空气。送风风扇3的一端侧经轴承等可旋转地被支撑于背面箱体2a,与马达连接。

主热交换器单元10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将空气冷却,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将空气加热,成为在送风风扇3的上游侧将送风风扇3的前面以及上表面包围那样的形状。主热交换器单元10具有在前面箱体2b侧位于送风风扇3的前方侧的第1主热交换器20和在背面箱体2a侧向送风风扇3的后方侧倾斜的第2主热交换器30。

图3是表示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的第1主热交换器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1主热交换器20具有分别在箱体2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以及空气流动方向排列的多个第1传热管21、与多个第1传热管21的下端连接的第1下部集管22和与多个第1传热管21的上端连接的第1上部集管23。第1传热管21例如具有在箱体2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排列了多个扁平管的构造,所述扁平管在空气流动方向(主热交换器单元的厚度方向)具有多个制冷剂流路。或者,第1传热管21也可以由具有1个制冷剂流路的管构成,并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列多个。

该多个第1传热管21被配置成沿竖直方向(箭头z方向)延伸。尤其是,多个第1传热管21被形成为曲线状,朝向前面箱体2b侧成凸形状,具有与被形成为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提高了安装面积的形状。另外,第1主热交换器20具有在多个第1传热管21之间配置的第1散热翅片24,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21在箱体2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排列,第1散热翅片24在流通于第1传热管21的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2主热交换器30具有与图3所示的第1主热交换器20相同的构造,具有分别在箱体2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以及空气流动方向排列的多个第2传热管31、与多个第2传热管31的下端连接的第2下部集管32和与多个第2传热管31的上端连接的第2上部集管33。第2传热管31例如具有在箱体2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排列了多个扁平管的构造,所述扁平管在空气流动方向(主热交换器单元的厚度方向)具有多个制冷剂流路。或者,第2传热管31也可以由具有1个制冷剂流路的管构成,并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列多个。第2传热管31被形成为直线状,沿竖直方向(箭头z方向)延伸。另外,第2主热交换器30具有在多个第2传热管31之间配置的第2散热翅片34,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31在箱体2的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排列,第2散热翅片34在流通于第2传热管31的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图2中,对第1上部集管23、第1下部集管22、第2上部集管33以及第2下部集管32分别是截面大致矩形形状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并非局限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截面圆形形状等。另外,第1主热交换器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只要是第1传热管21以及第2传热管31沿竖直方向(箭头z方向)延伸地形成即可,并不限定于具有图3那样的翅片构造的情况。例如,第1主热交换器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也可以是传热管(扁平管)本身作为翅片发挥功能,在流动于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这样,主热交换器单元10设有第1上部集管23、第1下部集管22、第2上部集管33以及第2下部集管32这样的多个集管。这里,第1主热交换器20的第1上部集管23以及第1下部集管22成为将在空气流动方向排列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分割的多个分割集管。另一方面,在第2主热交换器30中,第2上部集管33成为分割集管,第2下部集管32成为使制冷剂流路沿空气流动方向折返的回流集管。这样,主热交换器单元10成为在第1主热交换器20或第2主热交换器30的至少一方设置了分割集管和回流集管的状态。

具体地说,第1主热交换器20的第1下部集管22具备将厚度方向的多个第1传热管21分割为不同的制冷剂流路的第1下部分割集管22a、22b,第1上部集管23具备将空气流动方向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分割的第1上部分割集管23a、23b。第1下部分割集管22a和第1上部分割集管23a与在空气流动方向排列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的前面侧的1条或多条制冷剂流路连接。第1下部分割集管22b和第1上部分割集管23b与背面侧的1条或多条制冷剂流路连接。由此,第1主热交换器20成为在空气流动方向形成了2个大的制冷剂流路的状态。

另一方面,图4是表示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的第2主热交换器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2以及图4的第2主热交换器30中,第2上部集管33具备将空气流动方向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分割的第2上部分割集管33a、33b。另一方面,第2下部集管32成为回流集管,将在空气流动方向排列的多个制冷剂流路31a、31b彼此连接,形成折返的制冷剂流路。第2上部分割集管33a、33b分别与第1主热交换器20的第1上部分割集管23a、23b连接,制冷剂在第1主热交换器20和第2主热交换器30之间连续地流动。此时,在第1主热交换器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内形成成为对流的制冷剂流路。

图2的副热交换器单元40被设置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下风位置,例如被连接成供从主热交换器单元10流出的制冷剂流动。副热交换器单元40具有被配置在第1主热交换器的下风位置的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和被配置在第2主热交换器30的下风位置的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分别具有沿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延伸的多个传热管40a和与多个传热管40a连接的散热翅片40b。传热管40a例如由圆形传热管构成,蜿蜒地相互连接。散热翅片40b例如被形成为板状,被插入并连接于传热管40a。

此时,散热翅片40b被配置成翅片节距为1.0~1.5mm。这是因为,由于从主热交换器单元10滴落的露是3~4mm,若翅片节距在1.5mm以下,则能够防止露在副热交换器单元40通过,并向下侧的送风风扇3侧落下。另外,若翅片节距变小,则传热性能提高,送风风扇3的轴输入增大。另一方面,若翅片节距变大,则传热性能降低,送风风扇3的轴输入减少。在传热性能和轴输入的关系中,存在标定试验的cop(性能系数)为最大的适当翅片节距,在翅片节距不足1.0mm的情况下,空气压力损失变大,风扇轴输入增大,所以,希望在1.0mm以上。

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具有将第2主热交换器30的上部的一部分覆盖的形状,使得下端面42a位于风路壁2w上。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例如相对于第1主热交换器20的全部面积覆盖80%以下的面积,尤其优选覆盖50%以上。这里,风路壁2w具有由背面侧包围从送风风扇3的下侧至上侧的例如大致圆弧形状,具有上端侧向送风风扇3侧弯曲的形状。而且,风路壁2w与第2主热交换器30的下端相向,在上端侧在风路壁2w与第2主热交换器30之间形成间隙。在该间隙配置着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因此,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的下端面42a位于风路壁2w上。

这样,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被设置成将第2主热交换器30的上部的一部分覆盖,据此,不需要空间,能够使室内机的厚度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小变小,因此,能够谋求室内机的小型化。此时,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的下端面42a位于风路壁2w上,据此,能够防止从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滴落的露向送风风扇3侧落下。

另外,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具有将第1主热交换器20的上部的一部分覆盖的形状。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例如相对于第1主热交换器20的全部面积覆盖80%以下的面积,尤其优选覆盖50%以上。据此,没有必要在第1主热交换器20和送风风扇3之间设置用于配置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的间隙,进而,能够谋求室内机1的小型化。另外,副热交换器单元40作为整体相对于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全部面积覆盖80%以下的面积。

接着,参照图2~图4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例如,从第1主热交换器20的第1下部分割集管22a流入的制冷剂穿过第1传热管21中的前面侧的制冷剂流路,流入前面侧的第1上部分割集管23a。此后,第1上部分割集管23a的制冷剂向第2主热交换器30的第2上部集管33流动,从背面侧的第2上部集管33穿过多个第2传热管31中的背面侧的制冷剂流路,向第2下部集管32流入。制冷剂在第2下部集管32中折返,在第2主热交换器30中的第2传热管31的前面侧的制冷剂流路内流通,向第2上部分割集管33b流入。第2上部分割集管33b内的制冷剂向背面侧(送风风扇3侧)的第1上部分割集管23b流入,穿过第1传热管21的背面侧的制冷剂流路,向第1下部分割集管22b流入,从主热交换器单元10向副热交换器单元40流出。在副热交换器单元40中,在制冷剂分别并联地流入到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后,制冷剂向室外机侧流出。

图5是表示在图3的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中产生露滴的样子的示意图。而且,当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中,在第1散热翅片24以及第2散热翅片34产生了结露水等露滴dw的情况下,露滴dw一面在第1散热翅片24以及第2散热翅片34落下,一面逐渐变大,从图2的主热交换器单元10向副热交换器单元40落下。而且,在副热交换器单元40中,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侧的露滴从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的下端向前面箱体2b的接水盘落下。另一方面,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侧的露滴从下端面42a向风路壁2w落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1,由于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第1主热交换器20和第2主热交换器30是所谓的平流型的热交换器,所以,能够不受重力的影响地将制冷剂均等地向多个传热管分配。因此,能够抑制因制冷剂偏向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区域流动所造成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此时,通过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下风位置设置副热交换器单元40,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中产生的除霜水或者结露水因重力而向副热交换器单元40移动,进行排水。

此时,由于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具有将第2主热交换器30的上部的一部分覆盖的形状,使得下端面42a位于风路壁2w上,所以,没有必要在送风风扇3和主热交换器单元10之间设置用于配置副热交换器单元40的空间,能够实现室内机1的小型化。

另外,在图2中,对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的下端面42a被配置在风路壁2w和第2主热交换器30之间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是,只要是位于风路壁2w上的结构即可。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6中的第2副热交换器的下端面的示意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被配置成下端面42a处在与风路壁2w相比的上侧,下端面42a位于风路壁2w的竖直线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来自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的露滴进入风路内。

实施方式2.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2的剖视图,参照图8,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中,对具有与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与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不同点是在副热交换器单元140的下端面具有切除部这点。

图9是表示图7中的第2副热交换器的下端面的示意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副热交换器单元140的第2副热交换器142的下端面142a例如沿水平方向(箭头y方向)形成切除部。另外,切除部的形状并非限定于上述形状,只要是沿水平方向延伸地将角部切去的形状即可。另外,在第1副热交换器141侧的下端面也同样地形成切除部。另外,也可以仅在第2副热交换器142侧形成切除部。而且,在第1副热交换器141以及第2副热交换器142中,从上部流下的露滴由下端面142a的切除部向远离送风风扇3的方向进行引导。

根据实施方式2,通过在下端面142a形成切除部,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副热交换器单元140落下的露滴进入风路内。

实施方式3.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3的剖视图,参照图10,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20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0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200中,对具有与图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0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200与图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不同点是副热交换器单元240具有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这点。

图10的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被配置在第1主热交换器20的上风侧,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被配置在第1主热交换器20的上风侧。另外,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例如具有与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相同的结构。另外,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被设置成将第1主热交换器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的前面覆盖。

尤其是,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的合计的制冷剂配管分支数量在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的合计的制冷剂配管分支数量以上。据此,能够降低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中的制冷剂流速,降低制冷剂压力损失。

图11是表示图10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在从室外机流入到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后,流入主热交换器单元10。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在再热阀(节流装置)245被节流,然后流入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此后,在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向室外机流出。

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室外机向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流入,在通过了再热阀(节流装置)245后,流入主热交换器单元10。而且,在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在向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流入后,向室外机流出。

根据实施方式3,由于成为设置了由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而成的过冷却部的状态,所以,能够提高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热交换器性能。即,在制冷运转时,从室外机侧向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流入的制冷剂例如成为干燥度0~0.2的液相的状态,随着向下游侧的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流动,干燥度逐渐升高。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从室外机侧流入的制冷剂例如成为干燥度1的气相的状态,随着向下游侧的主热交换器单元10、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流动,干燥度逐渐下降。

这里,图12是表示通常的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和热传导率的关系的坐标图。在图12中,表示在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情况下,热交换器中的热传递率变高的情况。因此,通过设置由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而成的过冷却部,能够在制冷运转时,使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主热交换器单元10流动,提高传热率,提高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热交换器性能。另外,在制热运转时,也能够由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1以及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使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主热交换器单元10流动,提高传热率。

实施方式4.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的剖视图,参照图13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30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300中,对具有与图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6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300与图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不同的点是第1主热交换器320的结构。

图13的第1主热交换器320在第1下部集管22以及第1上部集管23的基础上,还具备与第1下部集管22连接的下部传热管321a、与第1上部集管23连接的上部传热管321b、以及连接下部传热管321a的上端和上部传热管321b的下端的中间集管321c。下部传热管321a和上部传热管321b分别被直线状地形成,且在中间集管321c处被弯曲地连接。在中间集管321c的内部划分成,下部传热管321a以及上部传热管321b中的、前面箱体2b侧的下部传热管321a以及上部传热管321b和背面箱体2a侧的下部传热管321a以及上部传热管321b分别成为不同的制冷剂流路,形成与上述的图2相同的制冷剂流路。

根据实施方式4,具有被直线状地形成的下部传热管321a以及上部传热管321b,下部传热管321a和上部传热管321b被连接成在中间集管321c处弯曲,据此,与像实施方式1那样曲面状地形成的情况同样,能够提高第1主热交换器320的安装面积,谋求提高空调性能。另外,由于在实施方式4中也在第2主热交换器30侧设置回流集管,所以,能够谋求提高空调性能。

另外,在为图13那样的主热交换器单元310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各种结构的副热交换器单元。具体地说,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如图14所示,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也可以被配置成下端面42a处在与风路壁2w相比的上侧,下端面42a位于风路壁2w的竖直线上。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中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在副热交换器单元140的下端面具有切除部,据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露滴侵入风路内。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4中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6所示,通过设置由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而成的过冷却部,能够使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主热交换器单元10流动,提高传热率,提高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热交换器性能。

实施方式5.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的剖视图,参照图17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40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7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400中,对具有与图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7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200与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00的不同点是第1主热交换器420的第1上部集管和第2主热交换器430的第2上部集管由一体地形成的连接集管440构成这点。

连接集管440例如具有截面大致三角形状,在连接集管440的内部例如形成将第1主热交换器420的前面侧的第1传热管21和第2主热交换器430的背面侧的第2传热管31连接那样的制冷剂流路,形成与图2相同的制冷剂流路。尤其是,在连接集管440的角部形成用于降低空气阻力的切口部240a。

根据实施方式5,由于第1主热交换器420的第1上部集管和第2主热交换器430的第2上部集管被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使零件数量少,使主热交换器单元210的构造简洁化。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由于也在第2主热交换器30侧设置回流集管,所以,能够谋求提高空调性能。另外,在实施方式5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制冷剂从连接集管440流入,形成图5所示那样的制冷剂流路。

另外,在为图17那样的主热交换器单元410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各种结构的副热交换器单元。具体地说,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如图18所示,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也可以被配置成下端面42a处在与风路壁2w相比的上侧,下端面42a位于风路壁2w的竖直线上。

图1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中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9所示,通过在副热交换器单元140的下端面具有切除部,能够可靠地防止露滴侵入风路内。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5中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副热交换器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20所示,通过设置由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而成的过冷却部,能够使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主热交换器单元10流动,提高传热率,提高主热交换器单元10的热交换器性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1-5中,对主热交换器单元10、110、210具有第1主热交换器20、120、2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230这2个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是,也可以具有3个或3个以上热交换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沿竖直方向延伸地配置传热管,沿水平方向延伸地配置分配集管,也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分配特性。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1-5的第1主热交换器20、120、2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230中,对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形成2个制冷剂流路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是,也可以形成3个以上制冷剂流路。再有,在第1主热交换器20、120、2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230中,对制冷剂在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沿相同方向流动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是,也可以将集管分割成制冷剂在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沿上下不同的方向流动。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1-3中,对壁挂型的室内机进行了例示,但是,也能够应用于顶棚埋入型的室内机。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1-5的第2主热交换器30中,对第2下部集管32由回流集管构成、第2上部集管33由分割集管构成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是,也可以是第2上部集管33由回流集管构成、第2下部集管32由分割集管构成。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另外,对具有与图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第1主热交换器20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30被连接成第2下部集管32与第1上部集管23或第1下部集管22连接,形成连续的制冷剂流路。另外,也可以是第1主热交换器20使用实施方式4所示的中间集管321c。再有,也可以像实施方式2所示那样,在第2副热交换器142的下端面142a形成切除部,还可以像实施方式3那样,副热交换器单元240具有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3以及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4。

在图21所示的室内机1制冷运转时,随着制冷剂在第2主热交换器30内进行热交换,干燥度逐渐接近1(气相)。而且,在制冷剂在第2主热交换器30的中途干燥的情况下,存在从此处产生露滴的情况。此时,在像上述那样第2上部集管33侧是回流集管的情况下,干燥部位位于风路壁2w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从第2主热交换器30向风路内产生露滴的情况。

符号说明

1、100、200、300、400: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2:箱体;2a:背面箱体;2b:前面箱体;2w:风路壁;2x:吸入口;2z:吹出口;3:送风风扇;10、210、310、410:主热交换器单元;20、320、420:第1主热交换器;21:第1传热管;22:第1下部集管;22a、22b:第1下部分割集管;23:第1上部集管;23a、23b:第1上部分割集管;24:第1散热翅片;30、430:第2主热交换器;31:第2传热管;31a、31b:制冷剂流路;32:第2下部集管;33:第2上部集管;33a、33b:第2上部分割集管;34:第2散热翅片;40、140、240:副热交换器单元;40a:传热管;40b:散热翅片;41、141:下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42、142:下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42a、142a:下端面;240a:切口部;243:上风侧第1副热交换器;244:上风侧第2副热交换器;245:再热阀(节流装置);321a:下部传热管;321b:上部传热管;321c:中间集管;440:连接集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