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3623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调节器包括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等结构部件。

空气调节器用于将室内的温度维持为设定的温度,或者除去空气中的异物,来将室内空间营造为舒适的环境。

空气调节器为设置在车辆、办公室或者家庭等室内的某一空间或者壁面,来对室内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设备。

空气调节器实现用于使制冷剂向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毛细管)-室内热交换器流动的制冷循环或者热泵循环。

作为空气调节器,通常使用由室内机以及室外机构成的分离式空气调节器。

在难以设置分离式空气调节器的建筑物,设置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在便携式空气调节器设置有轮子,可移动到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便携式空气调节器是将冷凝器以及蒸发器设置于主体内部的结构,用于制冷专用。

在此,与蒸发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向室内排出,来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而与冷凝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经过排气管向外部排出。因此,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具有用于将与冷凝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向外部引导的排气管。

在以往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中,可相对于主体装卸排气管。

在以往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中,排气管仅在使用时结合在主体,在不使用排气管时,要将该排气管与主体分离之后容纳于单独的空间。

因此,以往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存在如下问题,即,需要用于保管排气管的单独的容纳空间。

另外,以往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为装卸排气管的结构,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需要具有装卸所需要的组装部件(例如螺栓、螺丝等),在分离保管时,丢失所述组装部件。

另外,以往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存在如下问题,即,排气管难以承受高负荷,在保管过程中频繁地产生弯曲或裂开等损伤,由于在保管过程中产生的损伤而需要购买新的排气管。

另外,以往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在销售时将排气管与主体分离来包装,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使产品的体积增加,由此使搬运费用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10-2006-0026757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用于将与冷凝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向室外排出的排气单元,与外壳制作为一体。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它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能够有效地容纳与外壳制作为一体的排气单元。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它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不需要用于保管排气单元的单独的容纳空间。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它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排气单元与外壳制作为一体,能够使设置时间以及设置过程实现最小化。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它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使排气单元在容纳于外壳的状态下突出的厚度实现最小化。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它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能够使包装体积实现最小化。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它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在组装排气管时,不需要单独的组装部件。

本发明的问题不限于上面提及的问题,未提及的其它问题可从下面的记载明确理解。

本发明的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包括:外壳,形成有吸入口以及排出口,以及,排气单元,一体地结合在所述外壳,将与所述冷凝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向室外引导;所述排气单元包括排气管,该排气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壳,该排气管的至少一部分插入配置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排气管的一端的排气管固定部。

在所述吸入口的上侧配置有所述排气单元。

所述外壳包括排气管插入槽,所述排气管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该排气管插入槽。

在所述吸入口的上侧配置有所述排气管固定部。

在所述排气管固定部的上侧配置有所述排气管插入槽。

所述排气管的全部长度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所述排气管插入槽。

所述排气管形成为椭圆形,在椭圆形的所述排气管的短轴方向上凹陷形成有所述排气管插入槽。

还配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排气管固定部以及外壳的排气管旋转轴,所述排气管固定部可以以所述排气管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外壳旋转规定角度。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以朝向上侧的方式形成。

所述排气管为在长度方向上形成有褶皱的波纹管。

所述排气单元包括遮蔽模块,固定在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插入容纳于所述外壳。

在所述外壳形成有遮蔽结合槽,

所述遮蔽模块的一部分插入于所述遮蔽结合槽。

所述遮蔽模块和所述遮蔽结合槽通过磁力部件相结合。

所述遮蔽模块包括:

第一遮蔽部,与所述排气管结合;

第二遮蔽部,与所述第一遮蔽部进行滑动结合;

第三遮蔽部,与所述第二遮蔽部进行滑动结合。

本发明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个以上。

第一,排气单元一体地制作在外壳,因此具有容易保管以及容易容纳的优点。

第二,排气单元与外壳形成为一体,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移动变得简单,在设置位置,将容纳的排气单元分离来进行设置,因此大幅度地节省设置时间以及简化设置过程。

第三,将排气单元插入设置在外壳,因此具有使突出的厚度实现最小化的优点。

第四,排气管固定部朝向上侧,因此具有使排气管从外壳突出的长度实现最小化的优点。

第五,排气管的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椭圆形,因此使因排气管而突出的突出长度实现最小化。

第六,在呈椭圆形的排气管的短轴方向上,凹陷形成有排气管插入槽,因此使突出长度进一步实现最小化。

第七,排气管向椭圆形的短轴方向弯曲来进行设置,因此具有容易设置排气管的优点。

第八,具有如下优点,即,由于排气管的自重,遮蔽模块卡在遮蔽结合槽来进行固定。

第九,排气单元与外壳形成为一体,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包装体积变得最小。

第十,遮蔽模块与排气管制作为一体,且遮蔽模块容纳于外壳,因此具有容易移动以及容易保管的优点。

第十一,遮蔽模块插入容纳于在外壳形成的遮蔽结合槽,因此具有使容纳的突出厚度实现最小化的优点。

第十二,排气管以及遮蔽模块以T字形结合来容纳于外壳,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借助自重而使遮蔽模块卡在遮蔽结合槽来进行固定。

第十三,具有如下优点,即,借助永磁铁以及磁力对应构件的引力,将遮蔽模块固定在遮蔽结合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的设置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的分离了遮蔽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图2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的遮蔽模块的扩大状态的例示图。

图6是图3所示的排气单元的设置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排气单元的使用例示图。

图8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气单元的结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排气单元的结合结构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外壳;

20:排气单元;

30:前外壳;

40:后外壳;

50:遮蔽模块;

52:第一遮蔽部;

54:第二遮蔽部;

56:第三遮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参照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调节器包括;外壳10,形成有吸入口11以及排出口12;排气单元20,与所述外壳10结合为一体。

所述外壳10由前外壳30以及后外壳40构成。

在所述外壳10的下部,配置有未图示的轮子。

在所述前外壳30配置有用于对所述排出口12进行开闭的排出盖32。

在所述前外壳30配置有:操作按钮35,接收使用者所输入的操作信号;显示器34,向使用者显示状态信息。

在所述前外壳30的侧部形成有把手部36。

所述排气单元20与所述后外壳40结合为一体。

在所述后外壳40的下侧形成有所述吸入口11。

所述排气单元20位于所述吸入口11的上侧。

所述排气单元20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后外壳40,而剩下的部分向外部突出。

为了制冷剂的冷却循环,在所述外壳10内部配置有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以及送风扇。

在本实施例中,经过一个吸入口11吸入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在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之后,经过排气单元20向外部排出。

所述吸入的空气中的剩下的空气,在与所述蒸发器进行热交换之后,经过排出口12向室内排出。

也可以与本实施例不同地,设置有两个吸入口,使从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之后向外部排出,而使从另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之后向室内排出。

这样,所述冷却循环的结构可根据设计条件实现为多种多样。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设计条件,将空气的流路结构形成为多种多样。

为了使所述排气单元20与窗户连接,优选所述排气单元20位于所述后外壳40的上侧。

所述排气单元20也可以配置于后外壳40的下侧,在该情况下,使所述排气单元20与窗户之间的连接长度增加。

所述排气单元20包括:排气管22,结合固定在后外壳40;遮蔽模块50,固定在所述排气管22的端部侧,且固定在窗户。

在所述后外壳40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排气管22的一端的排气管固定部42。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以朝向上侧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固定有排气管22的一端。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以使排气管22的一端向后外壳40的内侧插入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可使结合的排气管22向外侧突出的厚度变得最小。

尤其,朝向上侧的排气管固定部42,可使所述排气管22弯折或突出的厚度变得最小。

在所述后外壳40的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的上侧形成有排气管插入槽44,所述排气管22的一部分插入该排气管插入槽44。

在所述后外壳40的所述排气管插入槽44的上侧形成有遮蔽结合槽46,所述遮蔽模块50的一部分插入该遮蔽结合槽46。

所述遮蔽结合槽46以及排气管插入槽44相连接。

所述遮蔽结合槽46以及排气管插入槽44形成为T字形。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与所述后外壳40的内部连通来引导空气。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以朝向上侧的方式形成。也可以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以使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能够相对于所述后外壳40旋转规定角度的方式,构成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位于所述吸入口11的上侧。

在所述吸入口11的上侧配置有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因此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得最小。

所述排气管22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质形成。

所述排气管22以波纹管的形态制作。

以波纹管形态形成的排气管22,以收缩的状态容纳于后外壳40。在将呈波纹管形态的排气管22设置在窗户时,可使褶皱之间的距离扩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22的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椭圆形。

呈椭圆形的排气管22的长轴沿着后外壳40的左右方向配置,短轴沿着后外壳40前后方向配置。

所述排气管22的一部分插入所述排气管插入槽44。

所述排气管22从短轴方向插入所述排气管插入槽44。

因此,可使所述排气管22从所述后外壳40的背面突出的厚度变得最小。

由于是椭圆形,设置排气管22也变得容易。

排气管22设置在比外壳10的背面更靠后侧的窗户,而且弯曲的前后方向为短轴方向,因此具有容易变形的优点。

所述排气管22的一端可粘接固定在排气管固定部42。

所述排气管22的一端可通过螺栓或者螺丝这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固定在排气管固定部42。

所述排气管22的一端可通过夹持件(cramp)(未图示)这样的连接手段固定在排气管固定部42。

所述排气管22的另一端结合在所述遮蔽模块50。

所述遮蔽模块50与所述排气管22相连通。

所述遮蔽模块50使引导至所述排气管22的空气排出。

所述遮蔽模块50夹入固定在室内的窗户。

所述遮蔽模块50堵塞开放的窗户的缝隙,来防止外部空气流入室内,将与所述冷凝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热的空气向室外排出。

所述遮蔽模块50防止排出的空气再流入室内。

所述遮蔽模块50可调节为与窗户的长度对应的长度。

所述遮蔽模块50可与所述排气管22的另一端垂直地结合。

在窗户设置所述遮蔽模块50之前,所述遮蔽模块50维持结合在后外壳40的遮蔽结合槽46的状态。

在所述遮蔽结合槽46插入所述遮蔽模块50的一部分。

所述遮蔽模块50的一部分插入遮蔽结合槽46,来使所述遮蔽模块50维持夹入结合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遮蔽模块50维持更牢固地结合的状态,利用永磁铁48来提供追加的结合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铁48设置于所述遮蔽模块50,在所述遮蔽结合槽46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永磁铁对应来产生磁力的磁力对应构件49。

作为所述磁力对应构件49,可使用用于与永磁铁48产生引力的金属材质,也可以使用永磁铁。

所述磁力对应构件49可以以从所述遮蔽结合槽46露出的方式配置,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力对应构件49配置于所述后外壳40的内侧。

所述遮蔽模块50包括:第一遮蔽部52,与所述排气管22结合,将排出空气排出;第二遮蔽部54,与所述第一遮蔽部52进行滑动结合;第三遮蔽部56,与所述第二遮蔽部54进行滑动结合。

层叠的第一遮蔽部52、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一同插入于所述遮蔽结合槽46。

在插入所述遮蔽结合槽46时,第一遮蔽部52、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处于依次层叠的状态。

层叠的所述第一遮蔽部52、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的整个宽度的一部分插入所述遮蔽结合槽46。

在将所述遮蔽模块50插入遮蔽结合槽46之后,由于排气管22的自重,向下侧对所述遮蔽模块50进行加压。由于所述排气管22为具有弹性的材质,因此,在产生自重的同时还会形成在上下方向上作用的张力。

在所述第一遮蔽部52形成有用于与排气管22连通的开口部51。

为了防止虫子或动物从外部侵入,还可在所述开口部51形成隔栅(grid)51a。

所述第二遮蔽部54可相对于第一遮蔽部52进行滑动。

所述第二遮蔽部54可相对于第三遮蔽部56进行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遮蔽部54形成有第一轨53以及第二轨55。

第一遮蔽部52可沿着所述第一轨53进行滑动。

在第一遮蔽部52形成有沿着所述第一轨53移动的第一引导件57。

所述第一引导件57沿着长度方向长长地延伸而成。

所述第一引导件57以包裹第一轨53的方式形成。

第三遮蔽部56可沿着所述第二轨55进行滑动。

在第三遮蔽部56形成有沿着所述第二轨55移动的第二引导件58。

所述第二引导件58沿着长度方向长长地延伸而成。

所述第二引导件58以包裹第二轨55的方式形成。

第一遮蔽部52、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沿着长度方向进行滑动。

第一遮蔽部52、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依次层叠。

在第一遮蔽部52以及第二遮蔽部54之间,还可形成有用于限制滑动距离的第一挡止件59a。

在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之间,也可形成有用于限制滑动距离的第二挡止件59b。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蔽模块50由3个部件制作,但是也可以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遮蔽模块50仅具有两个遮蔽部。

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排气单元20与外壳10制作为一体,因此不需要用于保管排气单元20的单独的容纳空间。

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排气单元20处于容纳于外壳10的状态,因此在向设置空间移动之后能够直接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用于设置于窗户1的遮蔽模块50容纳于遮蔽结合槽46,因此容易移动及保管。

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一体地制作有排气单元20,因此不需要以往那样的将排气单元20组装在外壳10或者从外壳10分离排气单元20的时间。

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实施例的排气单元的设置过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首先,使用者从遮蔽结合槽46取出遮蔽模块50。

使用者将取出的所述遮蔽模块50安装在窗户1。

使用者使用于构成遮蔽模块50的第一遮蔽部52、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滑动,来以与窗户1的宽度对应的方式调节长度。

在窗户1的宽度小的情况下,可将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重叠来进行设置。

在调整所述遮蔽模块50的宽度之后,使用者使窗户1下降,所述遮蔽模块50借助窗户1的自重固定在窗户框架2以及窗户1之间。

之后,使用者对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操作按钮35进行操作,从而使空气调节器运行。

当驱动所述空气调节器时,经过吸入口11吸入室内空气。吸入的室内空气中的一部分经过冷凝器。

与所述冷凝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经过后外壳40的排气管固定部42向排气管22流动,沿着排气管22引导至遮蔽模块50。

向所述遮蔽模块50引导的排出空气,经过第一遮蔽部52向外部排出。

然后,在容纳所述排气单元20的情况下,使用者使遮蔽模块50的第一遮蔽部52、第二遮蔽部54以及第三遮蔽部56滑动来重叠为原状态。

之后,使用者将层叠的遮蔽模块50插入遮蔽结合槽46。

所述遮蔽模块50沿着水平方向插入所述遮蔽结合槽46,因此被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插入所述遮蔽模块50之后,在所述遮蔽结合槽46内使永磁铁48以及磁力对应构件49彼此产生引力,从而固定所述遮蔽模块50。

所述永磁铁48以及磁力对应构件49抑制所述遮蔽模块5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在将所述遮蔽模块50插入于遮蔽结合槽46时,排气管22也插入于排气管插入槽44。

因此,可简单地将所述排气单元20容纳于外壳10。

所述排气单元20的一部分插入后外壳40的内侧,因此能够使朝向所述外壳10的背面侧的突出实现最小化。

另外,所述排气单元20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后外壳40的内侧,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重心。

在所述排气单元20不插入于凹陷的后外壳40的内侧而简单地安装在后外壳40的外侧的情况下,重心向背面侧移动。

在重心向外壳10的背面侧移动的状态下,若施加外部冲击,则外壳10可能倒向背面侧,由此可能产生产品的损坏以及安全事故。

参照图8,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的排气单元20能够相对于后外壳40旋转规定角度。

更正确地说,用于连接排气管22以及后外壳40的排气管固定部42,可相对于后外壳40旋转规定角度。

为此,在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以及后外壳40之间形成有排气管旋转轴45。

所述排气管旋转轴45配置于排气管固定部42的下侧。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的上侧,可以以所述排气管旋转轴45为中心旋转。

因此,在设置所述排气单元20时,若取出排气管22,则排气管固定部42以所述排气管旋转轴45为中心旋转。

虽然未图示,但是可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的旋转角度的排气管挡止件。

所述排气管挡止件可形成在所述后外壳40以及排气管固定部42中的一个。

优选,将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的最大旋转角度设定为45度。

其它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省略详细说明。

参照图9,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照附图,与第二实施例不同地,本实施例的排气管固定部42可一边向后外壳40的内侧插入,一边进行旋转。

为此,所述排气管旋转轴45配置于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的上侧。

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的下侧,以配置于上侧的排气管旋转轴45为中心进行旋转。

为了引导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的旋转,在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形成有固定部引导件47。

所述固定部引导件47形成为圆弧形状。

优选将与所述固定部引导件47对应的引导件凸起(未图示)形成在后外壳40。

因此,在为了设置排气单元20而取出排气管22时,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一边向后外壳40内侧插入一边进行旋转。

在这样的结构中,可根据施加于排气管固定部42的负荷,来使所述排气管固定部42自然地旋转。

尤其,可具有如下效果,即,使作用于排气管固定部42的负荷向排气管旋转轴45、固定部引导件47以及引导件凸起分散。

其它结构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省略详细说明。

上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变更为不同的多种形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实施为其它具体的形式。因此,上面说明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性的而并非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