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灶具结构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4300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灶具结构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灶具结构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灶具结构通常是灶具本体21、加热部分22、电控部分23三者合在一起的模式,参见图1所示,这种模式使得灶具结构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功能器具。由于每个灶具都需要配备一个单独的电控部分,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灶具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提到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灶具结构,包括平台和至少一个灶具,每个灶具均包括灶具本体、布设在所述灶具本体内部的功率部件、布设在所述灶具本体底部的多个受电触点,所述平台包括控制板和布设在平台台面上的多个供电触点,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供电触点输出供电电压,通过所述受电触点为功率部件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受电触点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受电触点分别与所述功率部件的一端连接,另一组受电触点分别与所述功率部件的另一端连接;两组受电触点交错布设在所述灶具本体底部;在每个受电触点的表面布设有多个微触点。

又进一步的,所述灶具本体底部布设有两个受电触点,其中一个受电触点与所述功率部件的一端连接,另一个受电触点与所述功率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在这两个受电触点中,其中一个受电触点为圆环形,另一个受电触点布设在圆环形受电触点的圆心位置;所述平台台面上的多个供电触点分为多对,多对供电触点间隔布设;在每对供电触点中,其中一个供电触点为圆环形,另一个供电触点布设在圆环形供电触点的圆心位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板包括主控单元和多个驱动单元,多个驱动单元与多个供电触点一一对应,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半桥电路和半桥驱动电路;所述主控单元通过半桥驱动电路分别连接半桥电路的上桥臂控制端和下桥臂控制端,所述半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对应的供电触点。

再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板还包括多个检测电路,多个检测电路与多个供电触点一一对应;每个检测电路均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为低导通压降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高导通压降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并连接主控单元;直流电源通过第一开关管的开关通路、限流电阻连接对应的供电触点;该供电触点通过限流电阻、第二开关管的开关通路接地;该供电触点通过另一限流电阻连接主控单元。

优选的,所述控制板还包括第三开关管和多个光感应电路,所述第三开关管为高导通压降开关管,在所述平台上、每个光感应电路上方均设置有透明窗;

每个光感应电路均包括发光端和受光端;直流电源通过所述发光端连接第三开关管的开关通路,并通过第三开关管的开关通路接地,所述主控单元控制第三开关管的通断;直流电源通过限流电阻连接所述受光端,并通过所述受光端接地,该限流电阻与受光端的连接节点连接主控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板包括主控单元和多个开关电路,多个开关电路与多对供电触点一一对应;每个开关电路均包括第四开关管和继电器,所述第四开关管为高导通压降开关管;所述主控单元控制第四开关管的通断,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开关通路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继电器线圈连接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对应的一对供电触点中的其中一个供电触点,该对供电触点中的另一个供电触点接地。

基于上述灶具结构的设计,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灶具结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循环选定两个供电触点;

判断选定的两个供电触点之间是否连接有灶具的功率部件;

若是,则控制该两个供电触点输出供电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选定的两个供电触点之间是否连接有灶具的功率部件具体包括:

获取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压差;

判断是否满足最小设定值<压差<最大设定值;

若是,则控制该两个供电触点输出供电电压。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获取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压差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判断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灶具底部的长度;

若否,则获取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压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灶具结构及控制方法,平台和灶具分离式设计,即控制板和灶具本体、功率部件分离,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放置多个灶具,一个控制板即可以简单方便地控制多个灶具的功率部件上电运行,避免在每个灶具本体内设计电控部分,减少了资源浪费;同时,使得灶具的结构简单,减小了灶具本体的体积,降低了灶具成本,使得灶具结构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提高了用户的生活品质,市场竞争力强,便于推广应用。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提到的灶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灶具底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灶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平台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平台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是图6中部分步骤的具体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平台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灶具底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灶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灶具结构的平台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

21、灶具本体;22、加热部分;23、电控部分;

1、灶具本体;2、受电触点;2-1、微触点;3、功率部件;4、平台;5、供电触点;6、透明窗;

7、平台;8、受电触点;8-1、微触点;9、受电触点;9-1、微触点;10、功率部件;11、供电触点;12、供电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灶具结构主要包括平台4和至少一个灶具,每个灶具均包括灶具本体1、功率部件3和多个受电触点2,功率部件3布设在灶具本体1内部,多个受电触点2布设在灶具本体1底部;平台4主要包括控制板和多个供电触点5,控制板布设在平台4内部,多个供电触点5布设在平台台面上,参见图2、图3、图4所示。灶具放置在平台台面上,受电触点2和供电触点5接触,控制板控制供电触点5输出供电电压,通过受电触点2为功率部件3供电,功率部件3上电运行。当然,供电触点和受电触点均为导电性能良好的导电触点。

本实施例的灶具结构,平台和灶具分离式设计,即控制板和灶具本体、功率部件分离,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放置多个灶具,一个控制板可以控制多个灶具的功率部件上电运行,避免在每个灶具本体内设计电控部分,减少了资源浪费;同时,使得灶具的结构简单,减小了灶具本体的体积,降低了灶具成本,使得灶具结构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提高了用户的生活品质,市场竞争力强,便于推广应用。

平台的大小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例如设计成一个普通饭桌的大小,可以直接当饭桌用。平台台面上供电触点的数量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计,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供电触点和受电触点接触。例如,在平台上设置供电触点T1、T2、T3、…、Tn,多个供电触点的大小不同,相邻供电触点的间距不同;或者所有的供电触点大小相同,均匀布设在平台台面上,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供电触点和受电触点接触。供电触点的形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可以设计成圆形、方形等。

当然,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安全性,供电触点输出的供电电压不能超过人体的安全电压。供电电压可以选择36V,既能避免用户触电,又能满足灶具中的功率部件的用电需求。

每个灶具的受电触点的数量、大小、形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在灶具底部设置受电触点S1、S2、S3、…、Sm,多个受电触点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受电触点可以设计成圆形、方形等。

灶具本体底部的多个受电触点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受电触点分别与功率部件的一端连接,另一组受电触点分别与功率部件的另一端连接;两组受电触点交错布设在灶具本体底部,以保证两组受电触点中均有受电触点与平台上的供电触点连接,从而保证供电触点输出的供电电压通过两组受电触点为功率部件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两组受电触点中的受电触点数量相同,以提高供电触点通过两组受电触点为功率部件供电的可靠性。

在每个受电触点2的表面均布设有多个导电性能良好的球形微触点2-1,以提高受电触点与供电触点的接触连接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的功率部件可以是电磁部件、半导体制冷制热部件、电热丝等。

为了每个供电触点都可以输出供电正极或供电负极,控制板主要包括主控单元和多个驱动单元,多个驱动单元与多个供电触点一一对应,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半桥电路和半桥驱动电路,主控单元通过半桥驱动电路分别连接半桥电路的上桥臂控制端和下桥臂控制端,半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对应的供电触点。

主控单元控制半桥驱动电路输出有效的电平信号至上桥臂控制端,上桥臂导通,该供电触点连接直流电源,输出供电正极。

主控单元控制半桥驱动电路输出有效的电平信号至下桥臂控制端,下桥臂导通,该供电触点接地,输出供电负极。

半桥电路可以采用大功率MOS管或者IBGT进行搭建。在本实施例中,半桥电路可以采用两个NMOS管进行搭建。半桥驱动电路优选为专业的半桥驱动芯片,如IR2101S芯片。

当需要某一供电触点输出供电正极时,主控单元控制半桥电路的上桥臂导通;当需要某一供电触点输出供电负极时,主控单元控制半桥电路的下桥臂导通。

当灶具放置到平台台面上时,需要检测灶具放置的位置,即检测任意两个供电触点之间是否连接有灶具的功率器件,因此在控制板中设置有多个检测电路,多个检测电路与多个供电触点一一对应。

每个检测电路主要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为低导通压降开关管,第二开关管为高导通压降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并连接主控单元;直流电源通过第一开关管的开关通路、限流电阻连接对应的供电触点;该供电触点通过限流电阻、第二开关管的开关通路接地;该供电触点通过另一限流电阻连接主控单元,主控单元采集供电触点的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为PNP三极管或PMOS管;第二开关管为NPN三极管或NMOS管。

假设,供电触点T1对应检测电路1,供电触点T2对应检测电路2。

主控单元输出低电平至检测电路1的第一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管导通、第二开关管关断,直流电源通过第一开关管的开关通路、限流电阻连接供电触点T1,供电触点T1的电压为V1。

主控单元输出高电平至检测电路2的第一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导通、第一开关管关断,供电触点T2通过限流电阻、第二开关管的开关通路接地,供电触点T2的电压为V2。

如果V1和V2的差值很小,小于最小设定值,差值几乎为0,说明供电触点T1和供电触点T2接入了同一组的受电触点,供电触点T1和供电触点T2短接。

如果V1和V2的差值很大,大于最大设定值,差值几乎为直流电源电压和0之间的差值,说明供电触点T1和供电触点T2之间没有接入灶具。

如果V1和V2的差值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即最小设定值<差值<最大设定值,说明供电触点T1和供电触点T2之间接入功率部件;则控制供电触点T1 输出供电正/负极,供电触点T2 输出供电负/正极,T1和T2为灶具的功率部件供电。

为了能更好的操作灶具结构,在控制板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关管和多个光感应电路,第三开关管为高导通压降开关管,在平台上、每个光感应电路上方均设置有透明窗6(触摸键),作为感应操作区域。

每个光感应电路均包括发光端和受光端,直流电源通过发光端连接第三开关管的开关通路,并通过第三开关管的开关通路接地,主控单元控制第三开关管的通断;直流电源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受光端,并通过受光端接地,该限流电阻与受光端的连接节点连接主控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光感应电路均为光电耦合器,其发光端为发光二极管,受光端为NPN发光三极管,第三开关管为NPN三极管。受光端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连接直流电源;发光端的阳极通过另一限流电阻连接直流电源,阴极连接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接地,基极连接主控单元。

主控单元控制第三开关管导通,直流电源提供的电流依次流过发光端、第三开关管的开关通路,后流入地,发光端受电发光。

当没有手指遮挡透明窗时,发光端发出的光线大部分通过透明窗射出,只有少量光线到达受光端,受光端不导通;此时受光端与限流电阻的连接节点的电平为高电平。

当有手指遮挡透明窗时,发光端发出的光线基本全部到达受光端,受光端受光导通,直流电源提供的电流依次流过限流电阻、受光端,后接入地;此时受光端与限流电阻的连接节点的电平为低电平。主控单元根据该连接节点的电平高低就可以检测到是否有手指触摸透明窗,就可以对灶具进行操作。

下面结合图5,以供电触点T1、供电触点T2、供电触点Tn为例对控制板的具体电路组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主控单元选为单片机,半桥电路采用两个NMOS管搭建,半桥驱动电路选择半桥驱动芯片IR2101S。

供电触点T1连接的半桥电路由NMOS管NM1和NM2搭建,驱动该半桥电路的为半桥驱动芯片IC1。

具体来说,单片机引脚P10连接IC1的引脚HIN,P11连接引脚LIN,引脚HO通过限流电阻R2连接NM1的栅极,NM1的漏极连接直流电源V+,NM1的源极连接NM2的漏极,并连接供电触点T1,NM2的源极接地,NM2的栅极通过限流电阻R4连接IC1的引脚LO。

单片机引脚P10输出高电平至IC1的引脚HIN,IC1的引脚HO输出高电平信号至NM1的栅极,NM1导通,T1连接直流电源V+,T1输出供电正极;单片机引脚P11输出高电平至IC1的引脚LIN,IC1的引脚LO输出高电平信号至NM2的栅极,NM2导通,T2接地,T2输出供电负极。

因此,当需要T1输出供电正极时,单片机引脚P10输出高电平;当需要T1输出供电负极时,单片机引脚P11输出高电平。

供电触点T2连接的半桥电路由NMOS管NM3和NM4搭建,驱动该半桥电路的为半桥驱动芯片IC2。

具体来说,单片机引脚P13连接IC2的引脚HIN,P14连接引脚LIN,引脚HO通过限流电阻R12连接NM3的栅极,NM3的漏极连接直流电源V+,NM3的源极连接NM4的漏极,并连接供电触点T2,NM4的源极接地,NM4的栅极通过限流电阻R13连接IC2的引脚LO。

当需要T2输出供电正极时,单片机引脚P13输出高电平;当需要T2输出供电负极时,单片机引脚P14输出高电平。

供电触点Tn连接的半桥电路由NMOS管NM5和NM6搭建,驱动该半桥电路的为半桥驱动芯片IC3。

具体来说,单片机引脚P16连接IC3的引脚HIN,P17连接引脚LIN,引脚HO通过限流电阻R17连接NM5的栅极,NM5的漏极连接直流电源V+,NM5的源极连接NM6的漏极,并连接供电触点Tn,NM6的源极接地,NM6的栅极通过限流电阻R18连接IC3的引脚LO。

当需要Tn输出供电正极时,单片机引脚P16输出高电平;当需要Tn输出供电负极时,单片机引脚P17输出高电平。

供电触点T1对应的检测电路主要包括PNP三极管P1和NPN三极管N1,P1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单片机引脚P12,N1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单片机引脚P12,即,P1和N1不能同时导通;P1的发射极连接直流电源VCC,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8连接T1;N1的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9连接T1,发射极接地;单片机的模拟数字输入引脚AD1通过限流电阻R7连接T1。

供电触点T2对应的检测电路主要包括PNP三极管P2和NPN三极管N2,P2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单片机引脚P15,N2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单片机引脚P15,即,P2和N2不能同时导通;P2的发射极连接直流电源VCC,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15连接T2;N2的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16连接T2,发射极接地;单片机的模拟数字输入引脚AD2通过限流电阻R14连接T2。

供电触点Tn对应的检测电路主要包括PNP三极管P3和NPN三极管N3,P3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单片机引脚P70,N3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单片机引脚P70,即,P3和N3不能同时导通;P3的发射极连接直流电源VCC,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20连接Tn;N3的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R21连接Tn,发射极接地;单片机的模拟数字输入引脚AD3通过限流电阻R19连接Tn。

当需要检测T1、T2之间是否连接有功率器件时,单片机引脚P12输出低电平,三极管P1导通、N1关断,直流电源VCC通过P1的开关通路、R8连接T1,AD1检测到T1的电压为V1;单片机引脚P15输出高电平,三极管N2导通、P2关断,T2通过R16、N2的开关通路接地,AD2检测到T2的电压为V2。

如果V1和V2的差值小于最小设定值,说明供电触点T1和供电触点T2短接。

如果V1和V2的差值大于最大设定值,说明供电触点T1和供电触点T2之间没有接入灶具。

如果V1和V2的差值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最小设定值<差值<最大设定值,说明供电触点T1和供电触点T2之间接入功率部件;该差值的大小取决于电阻R8 、R16和功率部件内阻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最小设定值大于0,最大设定值小于单片机的模拟数字输入引脚的最大输入值MAX。即,0<最小设定值<最大设定值<MAX。在本实施例中,最小设定值可选为MAX*5%,最大设定值可选为MAX*80%。

因此,单片机通过模拟数字输入引脚AD1和AD2检测T1和T2的电压值,进而可检测出T1、T2之间是否连接有功率器件。

如上所述,可检测T1、Tn之间以及T2、Tn之间是否连接有功率器件。

基于上述灶具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灶具结构控制方法,具体步骤参见图6所示。

S1:循环选定两个供电触点。

即循环选定:T1和T2,T1和T3,…,T1和Tn;T2和T3,T2和T4,…,T2和Tn;T3和T4,T3和T5,…,T3和Tn;…;Tn-1和Tn。n为供电触点的数量。

S2:判断选定的两个供电触点之间是否连接有灶具的功率部件。

参见图7所示,该步骤包括:

S21:获取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压差。

主控单元输出低电平至一个供电触点的检测电路的两个开关管的控制端,获得一个供电触点的压值;主控单元输出高电平至另一个供电触点的检测电路的两个开关管的控制端,获得另一个供电触点的压值;两个压值之差即为压差。

S22:判断是否满足最小设定值<压差<最大设定值。

若是,则说明这两个供电触点之间连接有功率部件,执行步骤S3。

S3:控制该两个供电触点输出供电电压。

由于这两个供电触点之间连接有功率部件,主控单元控制其中一个供电触点输出供电正极,另一个供电触点输出供电负极,从而实现这两个供电触点为功率部件供电,功率部件上电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轻主控单元的运行负担,提供运行效率,节省运行时间。在步骤S21之前,还可以先判断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灶具底部的长度。

若否,则执行S21,获取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压差。

若是,说明这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灶具底部的长度,无论灶具如何放置,功率部件也不可能接入到两个供电触点之间,因此也没有必要计算这两个供电触点之间的压差,从而减轻了主控单元的运行负担,提供运行效率,节省运行时间。

灶具底部的长度即为灶具底部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如果灶具底部是圆形的,则灶具底部的长度为灶具底部直径;如果灶具底部是方形的,则灶具底部的长度即为方形灶具底部的长。

本实施例的灶具结构控制方法,首先选定两个供电触点,再判断选定的两个供电触点之间是否连接有灶具的功率部件,在连接有功率部件时控制该两个供电触点输出供电电压,从而为功率部件供电;控制方法简单灵活,实现了一个控制板控制多个灶具的功率部件运行,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成本;且实现简单、便于操作,使得灶具结构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提高了用户的生活品质。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灶具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灶具本体底部布设有两个受电触点,其中一个受电触点8与功率部件10的一端连接,另一个受电触点9与功率部件10的另一端连接;在这两个受电触点中,其中一个受电触点8为圆环形,另一个受电触点9布设在圆环形受电触点8的中间位置;平台7台面上的多个供电触点分为多对,多对供电触点间隔布设;在每对供电触点中,其中一个供电触点11为圆环形,另一个供电触点12布设在圆环形供电触点11的中间位置,参见图8至图10所示。将灶具放置在平台台面上,使得两个受电触点与其中一对的两个供电触点一一对应接触。

例如,在平台7上布设有三对供电触点:T1+和T1-,T2+和T2- ,T3+和T3-。

为了尽量避免短路,更方便使用,受电触点的宽度比供电触点要小。受电触点表面仍然有很多微触点,即在受电触点8的表面布设有球形微触点8-1,在受电触点9的表面布设有球形微触点9-1,从而确保两个受电触点与供电触点的可靠接触连接。

在应用时,将灶具放置到合适的位置。由于灶具结构进行了简化,大大简化了控制板的结构。

控制板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主要包括主控单元和多个开关电路,通过开关电路控制供电触点输出供电电压。

多个开关电路与多对供电触点一一对应;每个开关电路均包括第四开关管和继电器,所述第四开关管为高导通压降开关管。第四开关管选为NPN三极管。

主控单元控制第四开关管的通断,第四开关管的开关通路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继电器线圈连接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对应的一对供电触点中的其中一个供电触点,该对供电触点中的另一个供电触点接地。

主控单元输出高电平至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第四开关管导通,直流电源通过继电器线圈、第四开关管的开关通路接地,继电器线圈上电,常开触点吸合,供电触点连接直流电源。

下面结合图11,对控制板的具体电路组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单片机引脚P10连接NPN三极管N1的基极,N1的发射极接地,N1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1的线圈连接直流电源VDD,直流电源V+通过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连接T1+,T1-接地。

引脚P10输出高电平,T1+连接直流电流V+,T1+和T1-为功率部件供电。

单片机引脚P12连接NPN三极管N4的基极,N4的发射极接地,N4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2的线圈连接直流电源VDD,直流电源V+通过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连接T2+,T2-接地。

引脚P12输出高电平,T2+连接直流电流V+,T2+和T2-为功率部件供电。

单片机引脚P14连接NPN三极管N6的基极,N6的发射极接地,N6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3的线圈连接直流电源VDD,直流电源V+通过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连接T3+,T3-接地。

引脚P14输出高电平,T3+连接直流电流V+,T3+和T3-为功率部件供电。

为了能够确保用户会正确放置灶具,仍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检测电路来检测一对供电触点之间是否有灶具接入。

当需要检测T1+、T1-之间是否连接有功率器件时,单片机引脚P11输出低电平,三极管P1导通、N2关断,模拟数字输入引脚AD1检测到T1+的电压为V1。

当需要检测T2+、T2-之间是否连接有功率器件时,单片机引脚P13输出低电平,三极管P2导通、N5关断,模拟数字输入引脚AD2检测到T2+的电压为V2。

当需要检测T3+、T3-之间是否连接有功率器件时,单片机引脚P15输出低电平,三极管P3导通、N7关断,模拟数字输入引脚AD3检测到T3+的电压为V3。

如果T1+、T1-(或者T2+、T2-,或者T3+、T3-)之间短接,则AD1(或者AD2,或者AD3)转换结果为很小的值,即V1(或者V2或者V3)小于最小设定值。

如果T1+、T1-(或者T2+、T2-,或者T3+、T3-)之间没有灶具接入,则AD1(或者AD2,或者AD3)转换结果为很大的值,即V1(或者V2或者V3)大于最大设定值。

如果T1+、T1-(或者T2+、T2-,或者T3+、T3-)之间接入有灶具的功率部件,则AD1(或者AD2,或者AD3)转换结果为中间某个值,即最小设定值< V1(V2或V3)<最大设定值。

在本实施例中,最小设定值大于0,最大设定值小于单片机的模拟数字输入引脚的最大输入值MAX。即,0<最小设定值<最大设定值<MAX。在本实施例中,最小设定值可选为MAX*5%,最大设定值可选为MAX*80%。

为了便于提醒用户灶具是否放置合适,在平台上还设置有多对LED,多对LED与多对供电触点一一对应。每对LED包括一个红光LED、一个绿光LED,主控单元控制每对LED的亮灭。当检测到一对供电触点之间接入灶具的功率部件时,控制对应的绿光LED亮,否则控制对应的红LED亮。

本实施例的灶具结构,实现了平台和灶具分离,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放置多个灶具,一个控制板可以控制多个灶具的功率部件上电运行,避免在每个灶具本体内设计电控部分,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灶具和平台的设计更加简单,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且使用更加方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