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534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气体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体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气体烹调装置是利用燃烧气体时产生的火焰来烹调烹调物的家用电器。所述气体烹调装置中设置有用于燃烧气体并产生火焰的燃烧器。

这样的气体烹调装置区分为:开放框架式气体烹调装置,燃烧器向产品的外部露出,以使火焰直接加热烹调物或盛放有烹调物的容器;辐射式气体烹调装置,燃烧器设置在产品的内部,利用燃烧热来加热辐射体,并利用从被加热的辐射体向外部释放出的辐射波来加热烹调物或盛放有烹调物的容器。

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8-0069449号中揭示有加热烹调装置,壳体的上面被陶瓷板遮蔽,在陶瓷板下方的壳体内部空间设置有利用所供给的气体来点火的燃烧器系统,通过操作开关的操作来开闭气体阀并能够调节火力。

但是,在这样的加热烹调装置中,气体阀配置在前方并相互分开地配置,从而占据较多的空间,并且使用有利用操作开关的操作来直接开闭的机械式的气体阀,从而使整体上的加热烹调装置的大小变大,在内置(built-in)安装时空间的损失较大。

此外,在所述气体阀中发生异常的情况下,由于未设置有用于防止安全事故的额外的结构,其稳定性较低。

此外,各个气体阀具有额外的安装结构,从而降低组装作业效率,并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烹调装置,用于调节多个燃烧器的火力的电子阀由一个组件形态构成并安装在壳体内部,从而在整体上具有紧凑化的结构,同时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效率和生产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烹调装置,向用于调节各个燃烧器的火力的多个副阀供给燃料气体的主阀由一个模块构成,从而能够提高稳定性并提高组装及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体烹调装置,其包括:壳体;顶板,遮蔽所述壳体的上方面,并安置烹调物;多个燃烧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电子阀单元,用于调节向所述多个燃烧器供给的气体;主配管,与所述电子阀单元相连接,并供给气体;多个分流配管,与所述电子阀单元和所述燃烧器分别相连接;所述电子阀单元包括:主阀,与所述主配管相连接;多个副阀,与所述主阀构成一体,并分别连接在所述多个分流配管。

所述电子阀单元使所述主阀和所述副阀连续地并联配置,还包括形成所述主阀和所述副阀的气体流动通路的歧管。

所述主阀的端部和所述副阀的端部排列在相同延长线上。

所述歧管包括:副连接部,沿着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有与所述副阀相连接的出口;主连接部,朝与所述副连接部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与所述主阀相连接的入口。

所述歧管形成为管形状,设置有用于遮蔽所述副连接部的两端和所述主连接部的呈开口状态的端部的端盖。

在所述歧管形成有阀安装部,所述阀安装部比所述主阀的端部及所述副阀的端部更加延伸,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侧壁。

在所述歧管形成有与所述主阀和副阀分别相结合的主结合部和多个副结合部,所述主结合部和多个所述副结合部形成在所述阀安装部上。

在所述电子阀单元形成有结合孔,所述结合孔中结合贯穿所述壳体的底面的结合构件。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用于吸入所述壳体外部的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和用于排出所述冷却空气的排气口,所述电子阀单元配置在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排气口之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分隔板,用于划分所述壳 体的内部,从而将所述冷却风扇、所述排气口及所述电子阀单元容纳于同一空间。

在所述顶板的下方面设置有操作单元,检测用户的顶板触摸操作并向所述阀单元传送动作信号。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体烹调装置具有如下的效果。

第一、连接于调节器的主阀具有与分别连接于多个燃烧器的副阀相连接的结构,利用所述主阀的开闭能够决定向所述副阀的燃料气体供给。由此,在燃料气体供给上发生问题或在所述副阀发生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切断基于所述主阀的燃料气体的供给,从而提高安全性。

第二、所述主阀和副阀利用歧管以组件形态构成,从而实现紧凑化的结构的同时,较少地占用壳体内部所安装的空间,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壳体的空间效率。

第三、通过将紧凑化的结构的阀单元配配置在所述壳体后方,能够将喷嘴配置在壳体前半部的空间,由此,能够改善燃料气体及燃烧气体等整体上的流体的流动性。

第四、所述阀单元由多个阀构成为一个组件形态,利用将贯穿所述壳体的结合构件结合在所述歧管和各阀的壳体的简单的作业,即能够实现所述阀单元的安装,从而提高组装作业效率及生产效率。

特别是,具有能够使大小不同的主阀和副阀的端部排列在相同线上的所述歧管的结构,能够将所述阀单元紧贴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并在所述壳体外侧能够利用结合构件简单地进行组装分解,从而能够大幅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维修效率。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体烹调装置的安装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顶板被去除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壳体下面被切开的情形的部分切开图。

图5是所述燃烧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燃烧器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安装阀单元和调节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所述壳体和绝缘体壳体及冷却风扇的结合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所述绝缘体壳体的仰视图。

图10是示出配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气体配管的布置的图。

图11是从上方看去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阀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下方看去所述阀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所述阀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所述阀单元的安装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内部空气流动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所提示的实施例,可利用其他结构元件及控制元件的添加、变更、删除等来容易地提示出退步性的其他发明或落入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的其他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体烹调装置的安装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体烹调装置1可安装在诸如厨台的家具的上方面。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可安置在所述厨台的上方面形成的开口,利用顶板20来形成通过所述厨台的上方面露出的外观。

此外,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的外观整体上可由壳体10和顶板20以及出风格栅21(vent grill)构成。

所述壳体10可由板形状的钢材料形成,其以上面呈开口状态的形状弯折形成,从而在内部提供可容纳用于使所述气体烹调装置进行工作的多个结构的空间。此外,当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安装在所述厨台时,所 述壳体10处于容纳在所述厨台的开口内侧的状态。

在所述壳体10的呈开口状态的上面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的上面的顶板20。在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安装在厨台的状态下,所述顶板20遮蔽所述厨台的开口并向上方面露出,从而形成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的上面外观。此外,所述顶板20将提供能够安置用于烹调的食品的平面。

此外,在所述顶板20的后端形成有能够排出排气气体的出风格栅21。所述出风格栅21以从所述顶板20稍许凸出的形状形成,在所述出风格栅21形成有呈开口状态的多个出风孔211,排气气体通过所述出风孔211被排出。

图2是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是示出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顶板被去除的情形的立体图。此外,图4是示出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壳体下面被切开的情形的部分切开图。

参照附图对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的上面由顶板20来形成,除了上面以外的其余外观由所述壳体10来形成。

所述顶板20可由陶瓷玻璃材料形成,在所述顶板20的外围可设置有顶框架22,从而形成所述顶板20的外围外观。此外,在所述顶框架22可还形成有为了安置所述出风格栅21而呈开口状态的出风格栅安置部221。

在所述顶板20的下方可设置有操作单元23。所述操作单元23是供用户进行操作以调节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的火力,可利用用户的触摸操作来进行操作。当然,所述操作单元23也可由不是触摸方式的电子方式的开关或传感器构成。

此外,在与所述操作单元23对应的所述顶板20的上面可形成有供用户能够识别所述操作单元23的操作部位的操作部201。所述操作部201可在所述顶板20的上面以印刷或薄膜贴附的形态进行显示,或者,可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形态构成,以使所述操作单元23的至少一部分被露出。并且,在进行操作之前,通过所述顶板20无法从外部进行识别,但是也可通过点亮额外的背光灯来能够从外部进行识别。

所述操作单元23可位于所述顶板20的前端,所述操作单元23的上端可与所述顶板20完全地相紧贴。此外,所述操作单元23可与所述顶板20相结合,从而以模块状态从所述壳体10分解或组装到所述壳体10。

另外,所述壳体10的呈开口状态的上面具有比所述顶板20的面积稍小的面积,可具有在与所述顶板20相结合时,所述顶板20的外围向所述壳体10的外侧更凸出的结构。此外,所述壳体10可由钢板材料被弯折来形成外观,根据需要,可利用树脂材料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顶板20和所述壳体10相结合时,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将形成空间,在所述空间的内部可设置有燃烧器单元30。所述燃烧器单元30可包括:多个燃烧器40,所供给的混合气体引起燃烧;绝缘体壳体31,用于固定安装所述燃烧器40。

在所述燃烧器40设置有用于供给气体的喷嘴33,在所述喷嘴33的出口侧可设置有混合管34,以使燃料气体和空气相混合并流入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burner port)。所述喷嘴33和混合管34可由一个模块构成,并固定安装在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

另外,所述燃烧器40可设置有多个,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侧的左右两侧的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以及,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之间,小于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的大小的第三燃烧器403。此外,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以及第三燃烧器403具有全部安置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并能够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部的结构。安装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所述燃烧器40的数目和大小并不限定于所提示出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多样地实施。

另外,在所述壳体10的内侧设置有气体配管35。所述气体配管35连接所述调节器51(regulator)和阀单元70以及所述燃烧器40,从而能够向各个燃烧器40供给气体。此外,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可设置有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

图5是所述燃烧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燃烧器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所述燃烧器单元30可由多个燃烧器40和用于安置所述多个燃烧器 40的绝缘体壳体31构成。所述燃烧器40可在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以及在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之间设置有第三燃烧器403。此时,所述第三燃烧器403与所述第二燃烧器402相比可位于稍许后方的位置,并可以小于所述第一燃烧器401以及第二燃烧器402的大小形成。

所述绝缘体壳体31具有向上方面呈开口状态的形状,从而能够容纳所述燃烧器40,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上端与所述顶板20相接,或者可具有其上方面被所述顶板20遮蔽的结构。

此外,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以呈开口状态形成有第一燃烧器孔311、第二燃烧器孔312以及第三燃烧器孔313,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以及第三燃烧器403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孔311、第二燃烧器孔312以及第三燃烧器孔313。

此外,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后端形成有排气口,用于排出燃烧后产生的排气气体和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所述排气口可包括:中央的中心排气口314和所述中心排气口314两侧的侧方排气口315。

所述中心排气口314可以比所述侧方排气口315的面积稍许较窄地形成。这是因为,中心排气口314和第三燃烧器403之间的距离相对地近于第一燃烧器401及第二燃烧器402和所述侧方排气口315之间的距离,高温的排气气体将可能集中排出到所述中心排气口314,因此,减少通过所述中心排气口314排出的高温的排气气体的量,以降低整体上的排气气体的温度。

即,使通过相对地温度低的所述侧方排气口315排出的排气气体的量多于通过所述中心排气口314排出的排气气体的量,从而能够降低相互混合排出的整体排气气体的温度。

此外,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前端形成有开放部316,从所述主风扇61吹送的冷却空气通过上述开放部316。通过所述开放部316能够冷却所述顶板20的下方面,特别是,能够对用户进行触摸操作的所述操作部201进行集中冷却。

另外,安装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所述燃烧器40的数目及布置可多样地进行变更,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结构可根据所述燃烧器40数目 和布置来决定。

以下对所述燃烧器4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燃烧器40由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以及第三燃烧器403构成,但是,各个燃烧器40仅在其布置和大小上存在区别,而其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将以所述第二燃烧器402为基准对所述燃烧器4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由于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的结构相同,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如图所示,所述燃烧器40可包括:燃烧器喷射口41,用于供给混合气体;赤热板42,安置在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利用混合气体的燃烧而被加热;以及,燃烧器支架44及燃烧器盖45,用于支撑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和赤热板42。

详细而言,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在上方形成为圆形,并形成为向上方呈开口状态的形状。此外,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可包括:容纳部411,在内部容纳混合气体;凸缘部412,在所述容纳部411的端部向外侧弯折。

所述容纳部411在其外部一侧插入安装所述混合管34,在安装有所述混合管34的状态下,所述混合管34的入口向所述容纳部411的外侧凸出,所述混合管34的出口延伸形成至所述容纳部411内侧的规定的位置。

另外,所述混合管34可包括:多个延长管341,其相互分开地配置;管支架342,用于连接所述延长管341,并固定安装在所述管插入口411a。所述延长管341从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的外侧向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的内侧延伸,所述延长管341的出口位于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内侧的相同的深度。

所述延长管341可有多个按等间隔进行配置,以使通过所述喷嘴33供给的气体能够均匀地流入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的内侧。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揭示了所述延长管341设置有三个,但是也可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多种数目。

此外,用于喷射混合气体的所述喷嘴33具有多个被所述喷嘴支架331固定的结构,所述喷嘴33的出口位于与所述延长管341的入口对应的位置。

即,所述混合管34的入口位于与所述喷嘴33的出口对应的位置,他们按规定的间隔大小被分开,使在通过所述喷嘴33注入气体时,因气体的流动引起的压力差,空气将与气体一同混入。

另外,在从所述混合管34的出口相分开的一侧,向上方凸出形成有点火筋414(rib)。所述点火筋414可沿着与从所述混合管34的出口吐出的混合气体的吐出方向相交叉方向延伸形成。

此外,所述点火筋414可位于与所述火花塞32的端部邻近的位置。由此,通过所述混合管34的出口排出的混合气体在所述点火筋414的作用下可向上方流动,并由所述火花塞32容易地被点火。

另外,在所述容纳部411的上方面安装有分配板43。所述分配板43可形成为半圆形状的板形状,以能够遮蔽所述容纳部411的呈开口状态的上方面的一部分。

由此,通过所述混合管34流入的混合气体在所述分配板43的下方再朝相反方向流动。此时,所述分配板43可切断所供给的混合气体向上方流动。此外,在所述分配板43形成有多个分配孔433。由此,从所述混合管34强力地吐出的混合气体中的一部分在所述分配板43和分配筋413的作用下,朝与吐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绕出来,一部分则通过所述分配孔433向上方供给。

在所述容纳部411上端的板安置部411b安置有赤热板42。所述赤热板42被形成为能够完全地遮蔽呈开口状态的所述容纳部411上方面。所述赤热板42可形成为多孔性的陶瓷垫,在所述赤热板42中,从所述容纳部411向上方流动的混合气体可被燃烧。所述赤热板42可由能够在辐射燃烧器40中使用的其他材料形成。

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安置在所述燃烧器支架44。在所述燃烧器支架44以呈开口状态形成有燃烧器孔441,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插入所述燃烧器孔441。此时,在所述燃烧器孔441的外围形成有以具有台阶的方式形成的喷射口安置部442,在所述喷射口安置部442安置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的凸缘部412。此外,在所述喷射口安置部442结合有贯穿所述凸缘部412的结合构件,以使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能够固定安装在所述燃烧器支架44。

此外,在所述燃烧器支架44的一侧形成有塞子安装部443(plug)。在所述塞子安装部443固定安装所述火花塞32(spark plug)。所述火花塞32是用于在所述燃烧器40点火混合气体,其设置在所述赤热板42的上方,从所述赤热板42外侧朝向内侧延伸,并使混合气体能够被点火。

并且,在所述火花塞32的一侧可设置有火焰检测构件321。所述火焰检测构件321是用于通过所述赤热板42侧的温度或电压的变化来确认所述燃烧器40的点火状态,其可与所述火花塞32构成为一体化的模块,并与所述火花塞32一同从赤热板42的上方向所述赤热板42内侧延伸。

此外,在所述燃烧器支架44形成有向后方延伸形成的燃烧气体导向部444。所述燃烧气体导向部444可延伸至与所述出风格栅21的位置对应的所述壳体10后端。由此,在所述燃烧器40中燃烧时产生的燃烧气体沿着所述燃烧器支架44引导到所述出风格栅21后,能够向外部排出。

在所述燃烧气体导向部444的上方设置有燃烧器盖45。所述燃烧器盖45是用于形成通过所述燃烧气体导向部444流动的燃烧气体的流动通路,其遮蔽所述燃烧气体导向部444的呈开口状态的上方。此外,所述燃烧器盖45的后端被形成为与所述燃烧气体导向部444的后端相分开,使得所述冷却孔446中通过的冷却空气以及所述燃烧气体导向部444中通过的燃烧气体能够混合排出。

另外,虽未图示,在所述燃烧器支架44和所述顶板20之间、以及所述燃烧器支架44和所述绝缘体壳体31之间可设置有隔热材料,其用于切断所述燃烧器单元30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壳体10外部或所述顶板20的一部分区域。

图7是示出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安装阀单元和调节器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8是示出所述壳体和绝缘体壳体以及冷却风扇的结合结构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9是所述绝缘体壳体的仰视图。

如图所示,在所述壳体10的内侧可设置有用于所述壳体10内部空气的流动的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所述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具有盒形风扇(box fan)的结构,其吸入所述壳体10外部的空气后,将吸入的空气在所述壳体10内侧吐出。当然,所述风扇的结构可根据用户的选择而采用相应的结构。

所述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可使外部空气流入密闭的结构的所述壳体10内侧,同时强制执行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流动,从而能够冷却所述壳体10内部。此外,在所述壳体10内部强制流动的空气可通过所述出风格栅21排出到外部。

此外,所述主风扇61可设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之间、所述操作单元23和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及第二燃烧器402之间。即,所述主风扇61可配置在所述操作单元23和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及第二燃烧器402形成的其之间的空间。

利用所述主风扇61的驱动,空气强制向所述操作单元23侧流动,从而能够对构成所述操作单元23的PCB 231进行冷却。通过冷却所述PCB 231,能够冷却所述操作单元23及所述顶板20的操作部,使得用户在操作所述顶板20的操作部201时,不会因热气感到不满。

此外,利用所述主风扇61的驱动,所述壳体10外部的空气流入并以所述壳体10为中心呈放射状被强制流动,其中一部分空气可沿着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的外围流动,从而使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的热气可排出到外部,而不滞留在所述壳体10的内侧。

由此,可利用所述主风扇61的驱动来冷却所述壳体10的内部空间,并能够保护所述壳体10内部的电气部件即,构成所述操作单元23的PCB231和传感器等。

所述副风扇62是用于冷却所述壳体10的内部左右两侧设置的调节器51和阀单元70,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左右两侧。此外,所述副风扇62设置在由分隔板63划分的空间的内侧,利用所述分隔板63结构,配置所述调节器51和阀单元70的空间可与设置有所述燃烧器40的空间相划分。由此,利用所述副风扇62的驱动,所述壳体10外部的空气流入被所述分隔板63划分的空间的内侧,并可将所述调节器51和阀单元70与配置有所述燃烧器40的空间相独立地进行冷却。

另外,在安装有所述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的所述壳体10的底面形成有风扇安装部11。为了能够安置所述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所述风扇安装部11可以与所述主风扇61及副风扇62对应的形状凸出。

所述壳体10的除了所述风扇安装部11以外的其余部分具有密闭的结构,因此,空气仅能够通过所述风扇安装部11流入所述壳体10的内侧。

由此,所述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可具有完全地紧贴在所述壳体10的结构,防止被吸入的空气泄漏到所述壳体10和所述主风扇61或副风扇62之间的缝隙。

所述风扇安装部11在所述壳体10的成型时利用成型(forming)而凸出形成,在所述风扇安装部11的凸出的上面的开口形成有格栅形状,使在吸入空气时防止杂质流入。

此外,在所述壳体10还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喷嘴33及混合管34的喷嘴托架53。所述喷嘴托架53固定安装在与安装所述喷嘴33的位置对应的所述壳体10底面,并被弯折以能够覆盖所述喷嘴33的外侧。

详细而言,所述喷嘴托架53的两侧端向上方弯折并形成遮蔽部531,所述遮蔽部531遮蔽包括所述喷嘴33和所述混合管34之间在内的所述喷嘴33和所述混合管34一侧,使在所述主风扇61进行旋转时,防止被强制吹送的空气流入所述喷嘴33和混合管34之间的空间并影响混合气体的供给。

如图所示,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可设置有:调节器51,用于恒定地调节从外部供给的气体的压力;阀单元70,用于将从所述调节器51供给的气体选择性地供给到燃烧器喷射口41。以下对所述阀单元70的细部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考虑到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部的燃烧器单元30的布置和结构,所述调节器51和阀单元70可配置在所述壳体10内侧后端的两侧边角。所述调节器51和阀单元70位于相互相反的方向,但是可利用所述气体配管35相互连接并供给气体。

此外,在所述调节器51和所述阀单元70的前方分别设置有副风扇62。所述副风扇62是用于将所述壳体10外侧的空气吸入所述壳体10的内侧后,向所述调节器51和所述阀单元70吹送并进行冷却,所述副风扇62可配置在所述壳体10的左右。

在所述壳体10内侧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分隔板63。所述分隔板63提 供所述副风扇62的安装面,同时使由所述副风扇62吹送的空气能够有效地冷却所述调节器51及阀单元70,并引导空气向所述出风格栅21侧排出。

所述分隔板63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0的侧方面和后方面,从而提供用于配置所述调节器51或阀单元70和副风扇62的空间。被所述分隔板63划分的空间作为所述燃烧器单元30的外侧区域,其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可形成与所述燃烧器单元30相分离的空间。

由此,利用所述副风扇62的动作被强制流动的空气能够有效地冷却被所述分隔板63划分的区域的空间。即,利用所述副风扇62吸入的外部空气不与配置有所述燃烧器单元30的空间的高温的空气相混合,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所述调节器51和所述阀单元70。

所述分隔板63可固定安装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下方面,其连接所述绝缘体壳体31和所述壳体10之间并划分空间。

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下方面可设置有所述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以及所述分隔板63。

所述主风扇61可利用所述主风扇托架611固定安装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下方面,并配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器孔311和第二燃烧器孔312之间。此外,所述主风扇托架611以使所述主风扇61与所述绝缘体壳体31相分开的方式安装所述主风扇61,并可以使所述主风扇61能够完全地紧贴在所述风扇安装部11的高度延伸形成。

此外,所述分隔板63固定安装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左右两侧。所述分隔板63可利用熔接方式进行固定,或是利用诸如铆钉或螺钉、螺栓的额外的结合构件S来固定安装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

所述分隔板63整体上可包括:风扇安置部631,提供用于安置所述副风扇62的面;划分部632,用于划分所述壳体10的内部空间。

详细而言,所述风扇安置部631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形状的板形状,并与所述风扇安装部11的上面相接。此外,在所述风扇安置部631形成有使空气流入的开口631a和用于结合结合构件S的结合孔631b。所述结合构件S贯穿所述副风扇62和所述结合孔631b进行结合。由此,利用所述结合构件S的结合,所述副风扇62可被固定在所述风扇安置部631, 安装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分隔板63可与所述绝缘体壳体31一同组装在所述壳体10的内侧。此时,所述副风扇62及安置有所述副风扇62的所述风扇安置部631可以与凸出形成的所述风扇安装部11完全地紧贴的状态进行安装。

此外,所述风扇安置部631的形状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倾斜的一端与所述划分部632相连接,另一端能够紧贴在所述壳体10的侧面。由此,所述分隔板63中不发生由空气的流动引起的震动,并能够保持稳定的固定状态。

所述划分部632在所述风扇安置部631的倾斜的端部向上方垂直地弯折形成,其固定在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下端,并划分所述壳体10的内部空间。

此外,所述划分部632可包括:第一划分部632a,沿着所述风扇安置部631的倾斜的端部延伸,向外侧更加延伸并划分所述壳体10;第二划分部632b,从所述第一划分部632a的端部弯折并划分所述侧方排气口315。

所述第一划分部632a用于划分所述绝缘体壳体31和所述壳体10之间的空间,并能够引导被所述副风扇62吹送的空气的流动。

此外,第二划分部632b从所述第一划分部632a的端部弯折,经过所述侧方排气口315并延伸,从而与所述壳体10的后端相接。由此,利用所述第二划分部632b结构,所述侧方排气口315可以所述第二划分部632b为基准被划分为左右两侧,沿着所述第一划分部632a流动的冷却空气可通过被所述第二划分部632b划分的所述侧方排气口315独立地被排出。

另外,在所述第一划分部632a的上端还形成有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633,所述弯折部633与所述绝缘体壳体31的下面相接。此外,利用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结合构件S结合在所述弯折部633和所述绝缘体壳体31,能够固定安装所述分隔板63。

图10是示出配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气体配管的布置的图。

如图所示,所述气体配管35包括:主配管351,用于连接所述调节器51的出口和所述阀单元70;分流配管352,用于连接所述阀单元70 和所述燃烧器40的喷嘴33。

所述调节器51和阀单元70分别配置在所述壳体10内部的左右两侧,由此,所述主配管351可横跨所述壳体10内部并延伸至所述阀单元70。

此外,所述主配管351可与构成所述阀单元70的主阀71相连接并供给燃料气体。所述分流配管352可从构成所述阀单元70的多个副阀72与所述喷嘴33相连接。

所述多个喷嘴33位于与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以及第三燃烧器403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用于向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供给燃料气体的第一喷嘴332和第二喷嘴333可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0的前半部。这是因为,所述阀单元70位于所述壳体10的后侧,能够向所述壳体10内部的前半部提供足够的空间。

特别是,所述第一喷嘴332和第二喷嘴333能够配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及第二燃烧器402和所述壳体10前半部的边角之间的空间,从而提高所述壳体的空间的利用率。

此外,用于向所述第三燃烧器403供给燃料气体的第三喷嘴334位于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使用因配置所述燃烧器40而形成的空间。

另外,所述阀单元70可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0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壁面,所述主阀71和多个副阀72可由一个组件形态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对所述阀单元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1是从上方看去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阀单元的立体图。此外,图12是从下方看去所述阀单元的立体图。此外,图13是所述阀单元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14是示出所述阀单元的安装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如图所示,所述阀单元70整体上可包括:主阀71、副阀7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主阀71和副阀72的歧管73(manifold)。此外,所述主阀71和副阀72可有电子控制阀构成,作为代表性的可由电磁阀(solenoid valve)构成。

所述主阀71是与连接于所述调节器51的主配管351的端部相连接,其能够决定向所述副阀72供给燃料气体。即,在所述主阀71被关闭的 状态下,将处于无法向所述副阀72供给燃料气体的状态。

此外,所述副阀72利用所述歧管73与所述主阀71相连接,以与所述燃烧器40的数目对应的数目形成,从而能够向对应的所述燃烧器40,更详细而言向所述喷嘴33独立地供给燃料气体。

所述副阀72可利用所述操作单元23的操作信号来被开闭。由此,可利用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3来调节向所述燃烧器40供给的燃料气体的量,并调节所述燃烧器40的火力。

由于所述主阀71是与多个副阀72相连通的结构,所述主阀71的容量及大小可大于所述副阀72。此外,可沿着所述主阀71的侧方连续地配置多个副阀72。此外,所述主阀71和多个副阀72可利用所述歧管73相互并联连接,由一个组件形态构成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0。

详细而言,所述主阀71可包括:线圈部711,内置有用于形成磁场的线圈以及利用磁场进退的推杆(rod);主体部712,与所述线圈部711相结合,并利用所述推杆来开闭内部的流路。

在所述主体部712分别形成有入口712a和出口712b,所述主体部712固定结合在所述歧管73。为此,在所述主体部712还形成有主体结合部713,所述主体结合部713与所述歧管73的主结合部731a相结合,从而将所述主阀71固定安装在所述歧管73。

所述主阀71的入口712a向所述主体部712的侧方呈开口状态,从而能够与所述主配管351容易地进行连接,所述主体部712的出口712b与在结合所述歧管73时成为所述歧管73的入口的主孔731b相连通。

另外,所述副阀72与所述主阀71仅在其大小上存在不同,其也相同地由线圈部721和主体部722构成,在所述主体部722形成有主体结合部723,利用其与所述歧管73的副结合部732a相结合,能够将所述副阀72固定安装在所述歧管73。此外,在所述主体部722的底面还形成有结合孔722c,其中能够结合贯穿所述壳体10的底面上形成的底孔14的结合构件S,从而能够实现所述阀单元70的固定。

所述副阀72的入口722a向所述主体部722的上方呈开口状态,其可与在结合所述歧管73时成为所述歧管73的出口的副孔732b相连通。此外,所述副阀72的出口722b可向所述前方即,所述副阀72的延伸方 向呈开口状态。此时,所述主阀71的出口712b和所述副阀72的入口722a在相同延长线上位于相错开的位置。

为了所述主阀71和副阀72的组装效率及空间利用率,所述主阀71和副阀72的主体结合部712、722可朝相互交叉的方向形成。所述主阀71的主体结合部712朝与所述主阀71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副阀72的主体结合部722可朝与所述副阀7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形成。此外,所述主阀71和所述副阀72都相互独立地被分开,并具有与所述歧管73相结合的结构。

所述歧管73形成为管形状,并具有能够与所述主阀71的出口712b和所述副阀72的入口722a相连通的结构。由此,所述主阀71中通过的燃料气体可经由所述歧管73向所述副阀72的内侧被引导。

所述歧管73可包括:副连接部732,沿着所述副阀72的配置方向延伸;主连接部731,从所述副连接部732垂直地延伸,并与所述主阀71相连通。

此外,所述主孔731b在所述主连接部731的底面呈开口状态,所述副孔732b沿着所述副连接部732的长度方向形成。由此,所述主孔731b和所述副孔732b也不位于相同延长线上。

这是因为,在所述主阀71的大小更大的状态下,排列所述主阀71的端部使其与所述副阀72的端部位于相同延长线上,从而在将所述阀单元70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部时,避免与所述壳体10的内侧面产生干涉。

另外,在所述歧管73的呈开口状态的端部即,所述副连接部732的两端和所述主连接部731的一端形成有端盖733(end cap)。即,在成型所述歧管73时形成的呈开口状态的端部可被端盖733遮蔽。

另外,在所述歧管73形成有阀安装部736。所述阀安装部736在所述歧管73的一侧有一对延伸形成,并能够结合固定在所述壳体10的内侧壁面。

详细而言,所述阀安装部736包括:延长部734,从所述歧管73的一侧延伸至所述主阀71和副阀72的相排列的端部;弯折部735,从所述延长部734的端部被弯折,并紧贴在所述壳体10的侧面。此外,在所述弯折部735可还形成有结合孔735a,其中结合贯穿所述壳体10上形成的 所述侧孔13的结合构件S。

此外,所述阀安装部736的延伸长度比所述主阀71及副阀72长度更长,从而避免主阀71及副阀72的后端与所述壳体10产生干涉。所述阀安装部736可在其延伸的部分形成有开口736a,从而使空气的流动性变得更好。

由此,如图14所示,所述阀单元70可分别利用贯穿所述壳体10的底面的结合构件S以及贯穿所述壳体10的侧面的结合构件S被固定,所述阀单元70能够保持稳定的安装状态。并且,在所述阀单元70中,多个阀由一个组件构成,从而利用所述结合构件S的结合可实现整体上的固定。

以下对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体烹调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用户为了使用所述气体烹调装置1,操作所述顶板20上露出的操作部201。通过所述操作部201的操作,能够输入基于所述操作单元23的操作信号。

利用所述操作单元23的操作信号可开放所述主阀71,如图11所示,利用所述主阀71的开放,所述调节器51中通过的均匀的压力的燃料气体将由所述主配管351通过所述主阀71。

所述主阀71中通过的燃料气体经由所述歧管73的主连接部731向所述副连接部732移动。此外,利用所述操作单元23的操作信号,所述副阀72也被开放,利用指定的副阀72的开放,所述歧管73的主连接部731上的燃料气体通过所述开放的副阀72,并沿着所述分流配管352朝向对应的所述喷嘴33供给。在相应的所述喷嘴33将向所述混合管34侧喷射气体。

此时,多个所述喷嘴33向各个所述延长管341供给气体,在向被分开的所述延长管341的入口侧喷射气体的同时,周围的空气被混入并向所述燃烧器喷射口41的内部流入,并且利用所述火花塞32被点火。

向所述容纳部411内部供给的混合气体能够向所述赤热板42整体均匀地提供混合气体,利用所述火花塞32的点火而被燃烧,并在所述赤热板42上形成均匀的火焰。

图15是示出所述气体烹调装置的内部空气流动状态的图。

如图所示,与所述燃烧器40被点火的同时,所述主风扇61和副风扇62进行驱动。利用所述主风扇61的驱动,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可向所述主风扇61侧被吸入。被吸入空气以所述主风扇61为中心呈放射状被吐出。

利用过所述主风扇61吹送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向所述操作单元23的PCB 231侧被吹送,由此,能够持续地冷却所述PCB 231,以使其保持正常工作。

此外,利用所述主风扇61吹送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可经由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之间,并沿着所述第三燃烧器403的外侧面向所述中心排气口(侧孔313)排出。

此外,利用所述主风扇61吹送的空气中的其余一部分可分别沿着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及第二燃烧器402和所述壳体10的侧面之间的空间流动,沿着划分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间的所述分隔板63流动并向所述侧方排气口315的一侧排出。

如上所述,利用所述主风扇61的旋转,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气以不停滞的状态持续地冷却所述操作单元23以及冷却单元所处的所述顶板20的前半部。排出与所述第一燃烧器401、第二燃烧器402及第三燃烧器403邻近的空气,从而防止所述壳体10内部的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以上。

此外,利用通过所述中心排气口314及侧方排气口315吐出的冷却空气的流动,在所述第一燃烧器401和第二燃烧器402及第三燃烧器403燃烧时产生的燃烧气体的压力差的作用下,其能够与所述冷却空气相混合并一同被排出。此时,高温的燃烧气体与从所述壳体10内部排出的冷却空气相混合而达到温度变低的状态,并可通过所述出风格栅21的出风孔211排出到外部。

另外,当所述副风扇62进行驱动时,所述壳体10外部的空气流入所述壳体10的内部,并能够独立地冷却被所述分隔板63划分的所述壳体10两侧的内部空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