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1009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客车用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人工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就出现了安装有空调器的空调客车,为了保持安装有空调器的空调客车内部空气质量,空调客车一般均设置有新风装置。在炎热的夏季,经过太阳暴晒,客车车内温度明显高于车外温度,一般情况比车外温度高15℃-25℃。但是常规情况下,在客车使用时只能单纯使用空调制冷降温,降温较慢,且依靠空调降温浪费了大量的能量;新风作为冷源,有很大的可用价值,且节能环保,现有客车一般均增加了新风装置,又空调的控制面板统一控制,应用新风装置对客车内降温可以有效降低对客车内温度控制的能耗,降低客车运营成本,但是单纯依靠空调的控制面板控制新风装置注入新的空气,车内外存在压力差,车内空气流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客车在夏季内部降温速度慢的问题,提供一种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使新风系统与空调系统进行联动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包括新风机构、控制面板、空调ECU、温度检测模块、进气开关、排气开关、驱动电路和换气扇系统;

所述空调ECU分别与所述新风机构、控制面板、温度检测模块以及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检测温度信号传输至所述空调ECU,所述控制面板将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空调 ECU实现空调各项功能;所述空调ECU将所述控制信号分别传输至所述新风机构以及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所述新风机构以及所述驱动电路工作;

所述换气扇系统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所述进气开关以及所述排气开关连接,所述空调 ECU控制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换气扇系统工作,所述进气开关手动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进气,所述排气开关手动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排气。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机构包括步进电机以及新风装置,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空调ECU连接,所述空调ECU输出使能信号控制所述步进电机驱动打开所述新风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空调回风口的温度,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车外温度,所述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空调ECU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ECU与所述控制面板之间通过CAN总线连接,通过所述CAN总线将所述控制面板的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空调ECU,所述空调ECU根据控制指令实现相应的空调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常开继电器K1、常闭继电器K2、二极管D1以及二极管 D2,所述常开继电器K1与所述空调ECU的排气使能输出管脚连接,所述空调ECU控制所述驱动电路,所述空调ECU排气使能输出时,常开继电器K1闭合,所述换气扇系统工作,所述空调ECU无排气使能输出时,常开继电器K1断开,所述换气扇系统停止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开关为单档开关,由人工手动开关所述进气开关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进气。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开关为单档开关,由人工手动开关所述进气开关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排气。

进一步的,所述换气扇系统包括无刷风扇以及机械防护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温度检测模块,利用空调ECU及驱动电路将空调的新风机构与无刷换气扇系统联动控制,实现以下功能:

当温度检测模块的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检测的车内温度大于外界温度2℃以上时,通过控制面板打开所述新风机构,同时所述空调ECU控制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换气扇系统工作;

客车内部温度过高时,无论在新风机构是否打开以及空调ECU是否控制打开所述换气扇系统时,均可以通过进气开关和排气开关实现无刷换气扇的进风打开及排气的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采用新风机构与换气扇系统联动工作,使客车车内的空气快速流通,实现了辅助空调制冷的同时改善了客车车内空气质量;

2、本实用新型的在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在自动控制的同时,可以通过手动控制进气开关,将换气扇由排气状态改成进气状态,增加新风的进气量,快速的改善空气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新风机构,2-控制面板,3-空调ECU,4-温度检测模块,5-进气开关,6-排气开关,7--驱动电路,8--换气扇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新风机构1、控制面板2、空调ECU3、温度检测模块4、进气开关5、排气开关6、驱动电路7和换气扇系统8;所述空调ECU3分别与所述新风机构1、控制面板2、温度检测模块4以及驱动电路7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 4检测温度信号传输至所述空调ECU3,所述控制面板2将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空调ECU3实现空调各项功能;所述空调ECU3将所述控制信号分别传输至所述新风机构1以及所述驱动电路7,控制所述新风机构1以及所述驱动电路7工作;

所述新风机构1包括步进电机以及新风装置,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空调ECU3连接,所述空调ECU3输出使能信号控制所述步进电机驱动打开所述新风装置,所述新风机构1通过空调ECU3控制步进电机实现新风装置风门的开关,与所述新风机构1对接电路为三路分支,一路常电,即所述新风机构1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电源VCC采用24V的电源,所述电源 VCC与所述新风机构1之间连接5A的断路器FU1;一路地线;一路由空调ECU输出的使能,即所述新风机构1与所述空调ECU3的新风使能输出管脚连接,所述控制面板控制所述空调 ECU3的新风使能输出管脚的输出状态,空调ECU3的新风使能输出时,新风机构1的风门打开,客车内部有新风进入,空调ECU3无新风使能输出时,新风机构1的风门关闭,客车内部无新风进入。所述空调ECU3与电源VCC连接。

所述控制面板2包含一个集成的单片机,所述单片机通过两根CAN总线(CANH、CANL) 与空调ECU3连接,实现对空调的控制,在此处所述控制面板2主要是实现给空调ECU3输送新风信号和空调温度设定信号。所述控制面板2与电源VCC连接。

所述温度检测模块4包括第一传感器Rin与第二传感器Rout,所述第一传感器Rin用于检测空调回风口的温度,所述第二传感器Rout用于检测车外温度,所述第一传感器Rin与第二传感器Rout分别与所述空调ECU连接,并将温度信号传递给空调ECU3,空调ECU3根据接收的相应温度信号,按照设定的程序,控制其连接设备执行相应的动作。

所述换气扇系统8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7、所述进气开关5以及所述排气开关6连接,所述空调ECU3控制所述驱动电路7驱动所述换气扇系统8工作,所述进气开关5手动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进气,所述排气开关5手动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排气。所述驱动电路7、所述进气开关5以及所述排气开关6均与24V的电源VCC连接,且所述驱动电路7、所述进气开关5以及所述排气开关6均与24V的电源VCC之间设置7.5A的熔断器FU2。

所述换气扇系统包括无刷风扇以及机械防护机构。

所述新风联动驱动电路7包括一个常开继电器K1、一个常闭继电器K2及两个二极管 D1和D2,所述常开继电器K1与所述空调ECU的排气使能输出管脚连接,所述空调ECU 控制所述驱动电路,常开继电器K1由空调ECU3使能控制,当所述空调ECU排气使能输出时,常开继电器K1闭合,通过常闭继电器K2的传递,无刷风扇的信号Sig1与信号Sig2同时有点,所述换气扇系统工作,所述空调ECU无排气使能输出时,常开继电器K1断开,所述换气扇系统停止工作。

所述进气开关5为单档开关,由人工手动开关所述进气开关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进气。

所述排气开关6为单档开关,由人工手动开关所述进气开关控制所述换气扇系统排气。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温度检测模块,利用空调ECU及驱动电路将空调的新风机构与无刷换气扇系统联动控制,实现以下功能:

客车内部温度过高时通过控制面板打开所述新风机构,当温度检测模块的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检测的车内温度大于外界温度2℃以上时,所述空调ECU控制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换气扇系统工作;

客车内部温度过高时,无论在新风机构是否打开以及空调ECU是否控制打开所述换气扇系统时,均可以通过进气开关和排气开关实现无刷换气扇的进风打开及排气的打开。

(1)空调温度检测模块的第一传感器Rin与第二传感器Rout检测到车内的温度大于车外温度2℃以上时,控制面板2给空调ECU3发送指令信号打开空调的新风机构1,空调ECU3 接收到信号,新风使能输出管脚输出使能信号,新风机构1风门打开,空调新风结构1开始工作;与此同时空调ECU3的排气使能输出管脚输出使能信号,新风联动电路的常开继电器 K1吸合,常闭继电器K2不动作,换气扇系统8的无刷风扇的信号Sig1和信号Sig2同时有电,换气扇系统8的无刷风扇排气工作,实现新风联动。

(2)在新风联动状态下,闭合进气开关5,常闭继电器K2闭合,无刷换气扇8的信号 2消失,无刷换气扇信号1依然有电,无刷换气扇进气工作,此时排气开关无法闭合,实现了新风联动手动优先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采用新风机构与换气扇系统联动工作,使客车车内的空气快速流通,实现了辅助空调制冷的同时改善了客车车内空气质量;

2、本实用新型的在空调新风联动控制系统在自动控制的同时,可以通过手动控制进气开关,将换气扇由排气状态改成进气状态,增加新风的进气量,快速的改善空气质量。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