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壁式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8457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挂壁式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具体地,涉及一种挂壁式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空气质量的日趋下降。空气污染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空气净化已经成为家庭日常的活动。人们的生活或者工作,每天大约有一半的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在室内的,所以室内的空气质量好坏,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大气中的固体颗粒大小不一,一些粒径较小的颗粒,如PM2.5,通常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传播距离较远;颗粒物的粒径越小,进入人体的部位就越深,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可见小颗粒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现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常用手段是使用台式空气净化器,可以吸附室内有害气体,去除大部分大颗粒,但对出去大部分PM2.5效果较差;而且很多室内净化器都是对室内的空气收集净化在循环,没有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更新。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挂壁式空气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挂壁式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还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为可伸缩塑料波纹管;所述室内机包括过滤体框架和内腔,所述过滤框架包括过滤部,所述过滤部固定于过滤框架内,所述过滤部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网罩。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部件数量少,方便安装或者拆卸清洗。2、本发明的过滤部中第1过滤层为海绵层,海绵孔径较大,透气性较好,可以拦截空气中比较大的固体颗粒,保护后面的过滤层不受空气中的大颗粒堵塞,提高各层的使用寿命。3、本发明的过滤部中最后过滤层采用孔径超小的空气微孔滤膜层,其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绝大部分的固体颗粒及各种微生物菌体,达到彻底净化的空气效果。4、本发明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使用材质较好的连接管连接,噪音小;机体均为挂壁式,节约空间,拆装方便;工作方式为补入室外的新鲜空气,减少室内二氧化碳的集聚。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剖面结构图。其中,室内机-20,室外机-30,连接管-40,过滤体框架-202,过滤部-201,内腔-203,海绵层-2011,陶瓷过滤层Ⅰ-2012,陶瓷过滤层Ⅱ-2013,空气微孔滤膜层-2014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挂壁式空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还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管;所述室内机包括过滤体框架和内腔,所述过滤框架包括过滤部,所述过滤部固定于过滤框架内,所述过滤部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网罩。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为可伸缩塑料波纹管,所述可伸缩塑料波纹管采用PVC或者抗紫外线材质制成。优选地,所述过滤部包括海绵层、陶瓷过滤层Ⅰ、陶瓷过滤层Ⅱ、空气微孔滤膜层。该过滤部为圆台结构,从上往下依次为海绵层、陶瓷过滤层Ⅰ、陶瓷过滤层Ⅱ、空气微孔滤膜层,其各层的横截面积依次增大,过滤方向依次为海绵层、陶瓷过滤层Ⅰ、陶瓷过滤层Ⅱ、空气微孔滤膜层,每一层均可以单独拆卸。因为从海绵层、陶瓷过滤层Ⅰ、陶瓷过滤层Ⅱ到空气微孔滤膜层,每层的过滤孔径依稀减小,同样的流量的气体流过,意味着气体到孔径越小的层中其压强越大,为了减少由于压强的增大对过滤层造成损坏,提高每一层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过滤部采用圆台结构,从上往下依次为海绵层、陶瓷过滤层Ⅰ、陶瓷过滤层Ⅱ、空气微孔滤膜层,其各层的横截面积依次增大,过滤方向依次为海绵层、陶瓷过滤层Ⅰ、陶瓷过滤层Ⅱ、空气微孔滤膜层。这样达到每一层的气体压强比较平稳,不会突然升高。海绵层、陶瓷过滤层Ⅰ、陶瓷过滤层Ⅱ和空气微孔滤膜层的横截面的直径关系如下:A=1.2~1.4BB=1.1~1.2CC=1.2~1.5D其中A为空气微孔滤膜层直径,B为陶瓷过滤层Ⅱ的直径,C为陶瓷过滤层Ⅰ的直径,D为海绵层直径。优选地,所述海绵层为低密度聚醚海绵。优选地,所述空气微孔滤膜层为聚四氟乙烯滤膜层,聚四氟乙烯滤膜的孔径小于0.25μm,空气微孔滤膜层中设置5~8个聚四氟乙烯滤膜层。优选地,所述陶瓷过滤层Ⅰ包括烛状过滤管和隔离体;所述隔离体为圆饼状,厚度为2~5cm,设于陶瓷过滤单元的外壳内部,且垂直于隔离体圆盘表面的中轴线沿介质过滤方向;该烛状过滤管长度为5~9cm,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所述隔离体连通,该烛状过滤管和隔离体均为陶瓷结构,孔径介于500~2000μm,且多个烛状过滤管并列设置。该隔离体朝向烛状过滤管的表面、未连通烛状过滤管区域为封闭面,不允许介质透过。优选地,所述陶瓷过滤层Ⅱ包括支撑体、过滤膜和碳纳米管层,所述支撑体为大粒径陶瓷颗粒制备,厚度约20mm;所述过滤膜为小粒径陶瓷颗粒构成,厚度约为100~600μm;所述碳纳米管层设置于过滤膜和支撑体之间,厚度为200μm,所述碳纳米管层中碳纳米管呈纤维状,能够有效阻滞过滤膜中碳化硅颗粒向支撑体的渗透,同时该碳纳米管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进一步的,以上所述支撑体采用碳化硅陶瓷,其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碳化硅陶瓷颗粒,将其与氧化铝磨球和水混合,在球磨罐中进行球磨;S2.配制浓度为2wt%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取碳化硅颗粒质量0.1倍的CMC溶液与其充分混合,直至该CMC溶液在碳化硅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溶液层,然后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将陶瓷粘结剂粉料加入该碳化硅颗粒中并不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粉料;S3.将造孔剂加入到上步得到的混合粉料中不断搅拌均匀;S4.将上步的粉料压制成型,及压制成圆饼状,以适应该陶瓷过滤单元的外壳;S5.高温烧结,将造孔剂烧去,陶瓷粘结剂熔融后会均匀的粘附在碳化硅颗粒表面,得到碳化硅陶瓷支撑体。所述该陶瓷粘结剂的粒径为5μm,该陶瓷粘结剂主要为氧化钾、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混合物,其质量含量符合方程式:f(w)=10m2+12n2;其中0.2≤m≤0.25,n=0.1,w为氧化钾质量含量,m为氧化铝质量含量,n为氧化硅质量含量。进一步的,以上所述过滤膜的制备方法如下:所述过滤膜主要成分为碳化硅陶瓷颗粒,所用碳化硅颗粒粒径为25μm,所用陶瓷粘结剂粉料为mf-84粉料,平均粒径为3μm,将碳化硅颗粒、陶瓷粘结剂粉、CMC和去离子水按照质量比为7:1.5:0.5:40磁力搅拌均匀并煮沸,然后将其涂覆在所述陶瓷支撑体表面,待自然降温成型后得到过滤膜。所述过滤部在过滤过程中,陶瓷过滤层Ⅱ中的支撑体起到很大一部分的压降,该支撑体的孔隙率及抗弯强度对于陶瓷过滤单元整体起到较大作用,为此,测试了该支撑体的碳化硅颗粒不同粒径下的孔隙率和抗压强度,具体如下表1:表1支撑体中碳化硅颗粒平均粒径与其平均孔径对照表颗粒粒径/μm100200300400500600平均孔径/μm20486284107125抗压强度/MPa31.428.124.723.521.319从表中可以看到,随着碳化硅粒径的增加,其支撑体的平均孔径与该平均粒径的比值基本接近,该碳化硅陶瓷支撑体中的孔隙主要是由碳化硅颗粒之间的间隙构成,孔隙结构比较均匀。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