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120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锅炉。特别是,将采暖水加热器设置在锅炉箱内部的下部,使接收由循环泵供给采暖水的采暖水流入口位于下侧并使将加热后的采暖水排出的采暖水排出口位于上侧,将采暖水从采暖水加热器的下侧向上侧引导,并利用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产生的热量直接进行加热,本发明就是涉及一种具有上述特征的锅炉。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锅炉是一种以石油、煤气等燃料或电力为能源产生热能并利用产生的热能将介质即水加热而生成采暖水或热水的装置。这种锅炉根据能源分为燃油锅炉、煤气锅炉、电锅炉等。

与此相关,专利文献1提供的锅炉,其构成为:使通过高压向按照一定大小制作的外筒箱内部填充石墨介质的石墨管与罩住外侧的隔热材料保持一定的间隔进行重叠铺设,将连接电极的加热棒在所述石墨管内部沿中央与四周进行分散配置,在所述间隔插入按圆筒形缠绕的热水线圈,使两端的流入口与流出口分别向箱的外部伸出。另外,在箱的上部设置连接补充水管的补充水箱兼用盖子。

但是,就专利文献1而言,利用耐热性较强且导电和导热效率高的石墨管,并非对在热水线圈内部移动的运转流体进行直接加热而是进行间接加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内注册专利第20-0284929号



技术实现要素: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特征的锅炉:将采暖水加热器设置在锅炉箱内部的下部,使从循环泵供给采暖水的采暖水流入口位于下侧并使将已加热的采暖水排出的采暖水排出口位于上侧,由此将采暖水从采暖水加热器的下侧向上侧引导,并利用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产生的热量直接进行加热。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包含带有第1采暖水流入口和第1采暖水排出口的锅炉箱并将锅炉箱设置在墙壁上的锅炉来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2采暖水流入口,其与第1采暖水流入口连接;第3采暖水流入口,其将带有第2采暖水排出口的水槽设置在锅炉箱内部的上部,在水槽上设置有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并与第2采暖水排出口连接;第4采暖水流入口,其将带有第3采暖水排出口的循环泵设置在锅炉箱内部的下部,由控制器控制并与第3采暖水排出口连接;采暖水加热器,其带有与第1采暖水排出口连接的第4采暖水排出口。为了确保第4采暖水流入口位于下侧,第4采暖水排出口位于上侧,将采暖水加热器设置在锅炉箱内部的下部。采暖水加热器包括:相互结合的外壳(housing)及外罩;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其设置在相互结合的外壳与外罩内部,分别带有电极棒,所述电极棒分别通过阳极(+)和阴极(-)交替与控制器连接。外壳与外罩呈四角桶状且沿长度方向的长度较长,一侧开放,形成第1、2内部空间。为确保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沿长度方向插入,在第1、2内部空间的两侧里面设置有多个第1、2插入端。为确保采暖水能够向插入至多个第1、2插入端的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的第1、2内部空间移动,将宽度比四角石墨发热体更大的第1、2导槽在彼此相对的第1、2内部空间里面沿长度方向成“之”字形配置。在外壳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1内部空间连通的第4采暖水流入口和第4采暖水排出口。为确保外罩向外部露出,设置有各个电极棒的一侧插入的多个第1插孔,采暖水沿着第1、2导槽及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的第1、2内部空间从采暖水加热器下侧向上侧引导。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为了使从循环泵供给采暖水的第4采暖水流入口位于下侧且将已加热的采暖水排出的第4采暖水排出口位于上侧而将采暖水加热器设置在锅炉箱内部的下部。因此,将采暖水从采暖水加热器的下侧向上侧引导,并利用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产生的热量直接进行加热,

本发明将采暖水沿着第1、2导槽及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的第1、2内部空间按“之”字形引导,并通过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产生的热量进行均匀加热。

即,采暖水一一经过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之间的第1、2内部空间并被加热。

换句话说,就是使采暖水长时间停留在采暖水加热器内部并加长对采暖水的加热时间,从而可以获得加热至适合采暖温度的已加热的采暖水。

本发明可以通过第1、2密封环阻止采暖水加热器渗漏采暖水。

即,通过第1、2密封环增加密封力,从而阻止采暖水加热器渗漏采暖水。

本发明可通过第1电极板将阳极(+)的电一次性向多个电极棒供给,可通过第2电极板将阴极(-)的电一次性向多个电极棒供给。

即,可迅速对采暖水进行加热。

本发明将第1、2电极板通过螺母稳定地固定在外罩上。因此,与随着采暖水的移动产生的外力无关地,都能够将阳极(+)及阴极(-)的电稳定地向多个电极棒供给。

即,可以稳定地对采暖水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锅炉内部的主视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采暖水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至图6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采暖水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7及图8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锅炉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锅炉箱11:第1采暖水流入口

12:第1采暖水排出口20:水槽

21:第2采暖水流入口22:第2采暖水排出口

30:控制器40:循环泵

41:第3采暖水流入口42:第3采暖水排出口

50:采暖水加热器51:第4采暖水流入口

52:第4采暖水排出口53:外壳

53a:第1内部空间53b:第1插入端

53c:第1导槽53d:密闭突起

54:外罩54a:第2内部空间

54b:第2插入端54c:第2导槽

54d:第1插孔54d':密封槽

54e:第1密封环54f:密封孔

54g:第2密封环55:四角石墨发热体

55a:电极棒55a':螺栓部

56:第1电极板56a:第2插孔

57:第2电极板57a:第3插孔

58:螺母100: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锅炉100以四角桶状设置在墙壁1上,包括锅炉箱10,该锅炉箱在外部的下面设置有第1采暖水流入口11供为了采暖而循环的采暖水流入,及将所述采暖水排出的第1采暖水排出口12。

另外,所述锅炉100在锅炉箱10内部的上部设置有水槽20,该水槽20具有通过第1移动管2与第1采暖水流入口11连接的第2采暖水流入口21和第2采暖水排出口22。

在这里,所述水槽20设置有向锅炉箱10外部露出的盖子23,可以确保在未与水管连接时能够进行补水。同时,还设置有水位调节pcb24,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可以对所述水槽20的水位进行调节。

另外,所述第1移动管2通过螺母牢固地固定在第1采暖水流入口11与第2采暖水流入口21上。

另外,所述锅炉100在水槽20上设置有带有pcb31的控制器30。

另外,所述锅炉100沿着第1采暖水流入口11的旁边在锅炉箱10外部的下面设置有补充水流入口13,所述补充水流入口13通过连接管3与第1移动管2连接。

在这里,所述补充水流入口13带有补水开关13a,该补水开关13a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通过连接管3向第1移动管2供给补充水。

另外,所述连接管3通过螺母牢固地固定在补充水流入口13上。

另外,所述锅炉100在水槽20的旁边即锅炉箱10内部的上部设置有对控制器30进行on/off控制的电源开关32。

另外,所述锅炉100在锅炉箱10内部的下部设置有由控制器30控制的循环泵40,所述循环泵具有与第2采暖水排出口22通过第2移动管4连接的第3采暖水流入口41及第3采暖水排出口42。

在这里,所述第2移动管4通过螺母牢固地固定在第2采暖水排出口22与第3采暖水流入口41上。

另外,所述锅炉100在循环泵40的旁边即锅炉箱10内部的下部设置有由控制器30控制的采暖水加热器50,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具有:与第3采暖水排出口42通过第3移动管5连接的第4采暖水流入口51;及与第1采暖水排出口12通过第4移动管6连接的第4采暖水排出口52。

在这里,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以第4采暖水流入口51位于下侧且第4采暖水排出口52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锅炉箱10内部的下部。

另外,所述第3移动管5通过螺母牢固地固定在第3采暖水排出口42与第4采暖水流入口51上,第4移动管6也通过螺母牢固地固定在第1采暖水排出口12与第4采暖水排出口52上。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包括相互结合的外壳53及外罩54。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包括: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该四角石墨发热体55设置在相互结合的外壳53与外罩54内部,分别带有通过阳极(+)和阴极(-)交替与控制器30连接的电极棒55a。

即,在带有通过阳极(+)与所述控制器30连接的电极棒55a的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之间分别设置了带有通过阴极(-)与所述控制器30连接的电极棒55a的四角石墨发热体55。

另外,所述外壳53与外罩54呈四角桶状且在长度方向的长度长,一侧开放,形成第1内部空间53a、第2内部空间54a。为确保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沿长度方向插入,在所述第1内部空间53a、第2内部空间、54a的两侧里面设置有多个第1插入端53b、第2插入端54b。为确保采暖水能够向插入多个第1插入端53b、第2插入端54b的多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之间的第1内部空间53a、第2内部空间54a移动,在彼此相对的第1内部空间53a、第2内部空间54a里面沿长度方向成“之”字形配置宽度比所述四角石墨发热体55更大的第1导槽53c、第2导槽54c。

在这里,所述第1导槽53c、第2导槽54c在宽度方向的第1插入端53b、第2插入端54b之间各设置一对。

另外,所述外壳53在两端设置有分别与第1内部空间53a连通的第4采暖水流入口51和第4采暖水排出口52。

同时,所述外罩54形成有多个第1插孔54d,各个电极棒55a的一端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插入到该第1插孔54d中。

在这里,为确保各个电极棒55a按一列配置,所述各个第1插孔54d设置在外罩54上。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包括:第1密封环54e,即在与第2内部空间54a内面邻接的第1插孔54d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槽54d',所述第1密封环54e插入所述密封槽54d'内。

在这里,所述第1密封环54e由四角石墨发热体55紧贴并在密封槽54d'中受到挤压。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包括:第1电极板56,该第1电极板56上形成有多个第2插孔56a,该第2插孔56a中插入从各个第1插孔54d中露出并位于奇数次位置的各个电极棒55a一侧,第1电极板56通过阳极(+)与控制器30连接。

即,所述电极棒55a插入第1电极板56的第2插孔56a内并通过阳极(+)与控制器30连接。

在这里,所述锅炉100包括:电控pcb33,它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通过阳极(+)对与所述控制器30连接的连接电极板33a和第1电极板56进行连接及解除连接。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包括:第2电极板57,该第2电极板57上形成有多个第3插孔57a,该第3插孔57a中插入从各个第1插孔54d中露出并位于偶数次位置的各个电极棒55a的一侧,第2电极板57通过阴极(-)与控制器30连接。

即,所述电极棒55a插入第2电极板57的第3插孔57a内并通过阴极(-)与控制器30连接。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在从各个第2插孔56a、第3插孔57a中露出的各个电极棒55a一侧形成有螺栓部55a',并包括与所述螺栓部55a'结合的螺母58。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在外壳53开放一侧的周边形成有四角带状的密封突起53d,在所述外罩54开放一侧的周边形成有供密封突起53d插入的密封孔54f。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包括:塞入密封突起53d与密封孔54f之间的第2密封环54g。

在这里,所述第2密封环54g与密封突起53d紧贴并在密封孔54f中受到挤压。

下面,将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锅炉100启动电源开关32将控制器30置于on状态后,通过所述控制器30的pcb31控制就能够使循环泵40与采暖水加热器50运转。

然后,用于取暖而循环的采暖水就通过循环泵40的抽水动作流入第1采暖水流入口11。

然后,所述采暖水流入与第1移动管2连接的水槽20的第2采暖水流入口21,并通过所述水槽20的第2采暖水排出口22排出。

然后,所述采暖水流入与第2移动管4连接的循环泵40的第3采暖水流入口41,并通过所述循环泵40的第3采暖水排出口42排出。

然后,所述采暖水流入与第3移动管5连接的采暖水加热器50的第4采暖水流入口51,并在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的内部加热后通过第4采暖水排出口52排出。

在这里,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的采暖水加热过程如下。

所述采暖水通过第4采暖水流入口51流入采暖水加热器50的第1内部空间53a及第2内部空间54a。

然后,所述采暖水被沿着第1导槽53c及第2导槽54c及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之间的第1内部空间53a及第2内部空间54a按照“之”字形态引导。

在这里,所述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所述控制器30和第1电极板56及第2电极板57分别通过阳极(+)及阴极(-)连接。即,各个所述四角石墨发热体55通过插入第2插孔56a及第3插孔57a内的各个电极棒55a与控制器30电连接。

即,沿着所述外壳53及外罩54的长度方向插入至第1插入端53b及第2插入端54b的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中的奇数次位置的发热体从第1电极板56供给阳极(+)的电,所述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的偶数次位置的发热体从第2电极板57供给阴极(-)的电。

在这种情况下,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启动电控pcb33,由此所述第1电极板56连接到与所述控制器30连接的连接电极板33a上从而得到阳极(+)的电供给。

因此,通过所述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之间的电流移动产生的热量对采暖水进行加热。

另外,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以第4采暖水流入口51位于下侧且第4采暖水排出口52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锅炉箱10内部的下部。因此,采暖水从所述采暖水加热器50的下侧向上侧引导,并通过各个四角石墨发热体55产生的热量被渐渐加热。

另外,所述第1密封环54e在紧贴的四角石墨发热体55作用下在密封槽54d'中受到挤压,从而使电极棒55a与所述电极棒55a插入的第1插孔54d之间密闭。

即,所述第1密封环54e阻止采暖水向采暖水加热器50的外部移动。

另外,所述第2密封环54g通过外壳53与外罩54的相互结合而与密封突起53d紧贴并在密封孔54f中受到挤压。

即,所述第2密封环54g使外壳53与外罩54开放一侧的周边密闭,从而阻止采暖水向采暖水加热器50的外部移动。

另外,第1电极板56及第2电极板57通过所述螺母58固定在外罩54上。因此,可以防止所述第1电极板56及第2电极板57在随采暖水移动产生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晃动。

因此,经过加热的所述采暖水通过与第4移动管6连接的第1采暖水排出口12排出,为了取暖而循环。

同时,当所述采暖水不足时,就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启动补水开关13a,从而可以通过补充水流入口13使补充水向与连接管3连接的第1移动管2供给。

另外,当所述锅炉100未与水管连接时,就将盖子23打开,从而可以向水槽20内注水而进行补充。

同时,在所述控制器30的控制下启动水位调节pcb24,从而可以对水槽20的水位进行调节。

在上述说明中,列举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所述实施例,通过上述的说明,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