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感应炉溜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2005阅读:10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感应炉溜槽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溜槽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真空感应炉溜槽装置。



背景技术:

感应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和电流热效应的原理对坩埚中材料进行冶炼的熔炼设备,而真空感应炉则是把这个熔炼环境限定在了一定的真空条件下。真空冶炼区别大气冶炼,它给冶炼提供了一个更为纯净的环境,它可以更好对坩埚内熔炼的金属材料进行脱气处理,有效的防止了大气条件下金属材料的二次氧化污染,也可以更好控制成型材料的成份组成。

对于熔炼母材来说,在真空熔炼过程中的杂质组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着熔炼进行不断的挥发,从而随真空系统抽走的可剔除杂质。另一类则是一些难挥发的固态型杂质,通常漂浮在融化金属的液面,随着钢液的流动混杂在浇铸成型的金属材料中。由于熔炼母材本身的成份问题或多或少会有些特殊组成,这是其一部分的来源,而一些钢厂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往往会用一些其他熔炼后的余料来进行回收利用,从而作为感应炉熔炼的材料,这也就大大增加了这种固态夹杂物的含量。

大型的感应炉通常采用多腔室结构,包括熔炼室、溜槽室、铸锭室等,其中铸锭室会根据熔炼要求的差异安置不同的模具进行金属液体的凝固。具体过程是待熔炼室中的材料充分熔化后形成质量均匀的金属熔液,再把熔炼室、溜槽室、铸锭室进行链接,待真空平衡后熔炼室中的坩埚进行倾翻,使金属熔液通过浇铸口流入溜槽沿着溜槽轨迹流入到铸锭室中的模具里。

而在上诉环节中金属熔液经过一段引流结构即溜槽的过程中,厂家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溜槽结构都是简简单单一个引流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感应炉新型溜槽结构,主要解决传统溜槽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真空感应炉溜槽,溜槽由溜槽底面、溜槽侧面、溜槽顶面和溜槽外壁构成,其特征是在溜槽底面和溜槽顶面分别开有多个凹槽,分别安装下挡板和上挡板。下挡板和上挡板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传统的溜槽中引入了过滤结构,从而有效的减少了成品材料中的一些固态夹杂物,提高了成品材料的品质。同时,由于在溜槽与铸锭室之间的滴口采用网状结构,它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浇铸的速度,过快或者金属熔液存有较多的夹杂物时都会大大影响滴孔过滤流通熔液的速度,严重的时候可能造成堵塞,而这一结构也大大降低了这一种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优化了生产过程,提高了成材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挡板主视图。

图中:1-溜槽底面, 2-溜槽顶面,3溜槽侧面, 4-上挡板, 5-下档板 ,6-溜槽外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3,一种真空感应炉溜槽,溜槽由溜槽底面1、溜槽侧面3、溜槽顶面2和溜槽外壁6构成,溜槽底面1、溜槽顶面2、溜槽侧面3均为耐火材料层,固定在溜槽外壁6内。在溜槽底面1和溜槽顶面2分别开有多个凹槽,分别安装下挡板5和上挡板4,下挡板5和上挡板4间隔设置。

下挡板5形状为弧形凸起,宽度与溜槽室等宽,下部留有安插凸起,与溜槽底面1留有的凹槽的槽口相配合,高度略高于溜槽一半,在溜槽底面1上留有溜口,用来让金属熔液流通。

上档板4与下挡板5类似,区别在于取消了供金属熔液流通的溜口,其高度根据实际浇铸的速度进行调整,保证其能触及金属熔液流淌的上液面,并保证其具备一定的插入深度。

在感应炉内的金属材料熔炼完成后,链接好熔炼室溜槽与铸锭室三者的腔体,熔炼室内的坩埚开始倾翻,使其中熔化的金属液体流入溜槽,而此时一些难熔夹杂物会充斥在其中。当经过下挡板5会有一部分固态夹杂物被阻挡在挡板前,由于挡板高度限制及浇铸要求,具体在浇铸过程中溜槽内金属液面的高度最高不超过溜槽高度的一半,故过滤后较为纯净的金属溶液只会通过下档板5上的小孔流出,流入到下一段区域里,而前两块下档板间的区域可算为第一重过滤,上挡板4的高度可以根据流淌液面的高度进行确定,保证其内插入到金属液体里,从而滤掉了一些漂浮在金属熔液的表面的夹杂物。具体几重过滤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

综上,通过如上结构可以有效的过滤掉金属熔液中的一些难熔夹杂物,提高了成材品质,减少了滴口堵塞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