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加湿器及中央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9472阅读:9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加湿器及中央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加湿器及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在如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合的使用十分普遍,无论是夏季和冬季都可以为室内提供一个较为合适的温度。

中央空调利用风机将经过盘管后的冷气或热气的送入空气中,从而达到制冷或制热的目的。但是由于中央空调不断地向环境中排出气体,必然会使空气变得很干燥,给使用者带来不舒服的体验感,甚至会诱发使用者出现感冒等症状。传统的中央空调通常采用高压喷雾的形式对室内进行加湿,该方法由于直接将雾气送入到空气中,会导致湿气分散不均匀、喷雾口附近湿气过高、喷雾口下方地板上存留大量水滴等缺点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加湿器,以解决中央空调系统为环境加湿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中央空调,用于实现为环境均匀加湿。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加湿器,包括:

储水箱,设置在中央空调的通风管外侧;

进水管道,与所述储水箱连通;

出水组件,包括:

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储水箱连通;

喷雾口,与所述出水管道的另一端连通,且位于所述通风管内;和

液压调节件,连通安装于所述出水管道,用于调节所述出水管道内液体压力;以及

进气组件,包括:

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的一端与大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喷雾口连通;和

气压调节件,连通安装于所述进气管道,用于调节所述进气管道内气体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加湿器还包括:

放置架,设置于所述喷雾口与所述通风管的出风口之间,且所述放置架上开设有若干通孔;以及

吸水软体,放置于所述放置架上,并与所述喷雾口正对设置。喷雾口喷出的水汽先进入吸水软体,空调吹出的风将吸水软体的湿气带入到空气中,一方面可以使加湿更加均匀,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加湿功能关闭后,喷雾口储存的少量的水滴落到地面;中央空调吹出的风可以通过通孔进入到环境中。

作为优选,所述放置架包括:

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一端与所述通风管固定连接;以及

底板,与所述支撑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吸水软体可以通过底板与通风管之间的空隙放置到底板上,方便更换吸水软体。

作为优选,所述加湿器还控制器,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连通设置在所述出水管道上的液体开关阀,所述进气组件还包括连通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空气开关阀,所述液体开关阀、所述空气开关阀、所述液压调节件和所述气压调节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便自动调节喷水两的大小。

作为优选,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吸水软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压力传感器可以通过所受压力间接检测吸水软体中的吸水量,避免吸水量过大有水珠滴落到地面。

作为优选,所述吸水软体由棉布制成,既吸水又容易晾干。

作为优选,所述吸水软体的个数至少为两个,相邻的所述吸水软体间隔设置,使通风更加顺畅。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节流阀,所述节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便将加湿器关闭后及时停止向所述储水箱中注水。

一种中央空调,包括上述的加湿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风管道内部设置有喷雾口,喷雾口将水汽喷出后,水汽随空调的风一起进入到空气中,使中央空调在控温的同时,能够实现对环境均匀加湿的效果,环境更加舒适,液压调节件和气压调节件共同作用,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调节湿度大小。

(2)喷雾口喷出的水汽先进入吸水软体,空调吹出的风将吸水软体的湿气带入到空气中,一方面可以使加湿更加均匀,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加湿功能关闭后,喷雾口储存的少量的水滴落到地面。

(3)压力传感器能够及时反馈是否继续喷水,以免吸水软体中的水过多,出现水珠滴从吸水软体滴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加湿器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加湿器;2、通风管;

11、储水箱;12、进水管道;13、出水组件;14、进气组件;15、放置架;16、吸水软体;17、压力传感器;18、节流阀;21、出风口;

131、出水管道;132、喷雾口;133、液体开关阀;134、液压调节件;

141、进气管道;142、气压调节件;143、空气开关阀;

151、通孔;152、支撑条;153、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加湿器1包括储水箱11、进水管道12、两个出水组件13和两个进气组件14,其中,出水组件13包括出水管道131、喷雾口132及液压调节件134,进气组件14包括进气管道141和气压调节件142。储水箱11设置在中央空调的通风管2外侧,进水管道12与储水箱11连通,出水组件13包括出水管道131、喷雾口132和液压调节件134,出水管道131的一端与储水箱11连通,另一端与位于通风管2内的喷雾口132与相连通。液压调节件134连通安装于出水管道131,用于调节出水管道131内液体压力;进气组件14,包括进气管道141和气压调节件142;进气管道141的一端与大气连通,另一端与喷雾口132连通;气压调节件142连通安装于进气管道141,用于调节进气管道141内气体压力。

本实施例中,通风管2内部设置有喷雾口132,喷雾口132将水汽喷出后,水汽随空调的风一起进入到空气中,使中央空调在控温的同时,能够实现对环境均匀加湿的效果,环境更加舒适;液压调节件134和气压调节件142共同作用,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调节湿度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组件13和进气组件14的个数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一个或者大于等于两个,但是需要保证出水组件13和进气组件14的个数相同,进气管道141与喷雾口132一一对应连通设置即可,液压调节件134和气压调节件142共同作用以调节喷出水汽的大小。本实施例中,储水箱11用于储存加湿器1加湿用水,其设置于通风管2外侧不会影响空调冷风或者热风吹送到空气中。进水管道12的一端与中央空调系统的循环水连通,利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循环水不断的为储水箱11提供水,为加湿器1提供水源。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器1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液压调节件134和气压调节件142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控制器实现喷水的大小的自动调节。此外,出水组件13还包括设置在出水管道131上的液体开关阀133,进气组件14还包括设置在进气管道141上的空气开关阀143,液体开关阀133和空气开关阀143也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液体开关阀133和空气开关阀143分别用于控制出水管道131和进气管道141的连通和闭合,当需要关闭加湿器1时,控制器通过控制液体开关阀133关闭出水管道131,通过控制空气开关阀143关闭进气管道141,可以实现加湿器1的关闭。

此外,在进水管道12上还设置有节流阀18,节流阀18也与控制器电连接,以便将加湿器1关闭后及时停止向储水箱11中注水,以免出现溢水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湿器1还包括放置架15和两个吸水软体16,放置架15设置于喷雾口132与通风管2的出风口21之间,且放置架15上开设有若干通孔151,两个吸水软体16间隔设置在放置架15上,并与喷雾口132一一正对设置。所以,喷雾口132喷出的水汽先进入吸水软体16,空调吹出的风通过吸水软体16时,可以将吸水软体16的湿气带入到空气中,一方面可以使加湿更加均匀,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加湿功能关闭后,喷雾口132储存的少量的水滴落到地面。值得说明的是,吸水软体16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者大于等于两个,不限于两个,只要满足吸水软体16与喷雾口132一一对应设置即可,当吸水软体16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需要间隔放置。本实施例中吸水软体16可以由吸水棉布制成,既吸水又容易晾干。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放置架(15)包括底板153和四个支撑条152,每个支撑条152一端与底板153固定连接,支撑条152另一端与通风管2固定连接,底板153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51,空调吹出的冷风或热风可以通过通孔151进入到空气中。另外,支撑条152个数不限于四个,可以是一个或者大于等于两个,需要保证相邻的两个支撑条152之间留有空隙,底板153与通风管2之间的也留有空隙即可,通过上述两种空隙可以将吸水软体16放置到底板153上,方便吸水软体16的更换。

此外,加湿器1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7,压力传感器17位于吸水软体16与底板153之间,并固定安装于底板153,压力传感器17与控制器电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每个吸水软体下面均设置有两个压力传感器17,压力传感器17可以通过所受压力间接检测吸水软体16中的吸水量,避免吸水量过大有水珠滴落到地面。另外,压力传感器17的个数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一个或者大于等于两个,压力传感器17与吸水软体16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7将数据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分析该数据是否达到预设值,当达到预设值时,即吸水软体16中储存足够量的水后,控制器控制液体开关阀133、空气开关阀143以及节流阀18关闭,停止喷雾并停止向储水箱11内注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央空调,包括上述加湿器1,从而实现了制冷或制热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环境均匀加湿的效果。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