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3318发布日期:2018-06-30 05:21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纱线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纱线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纱线是指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在纺织加工过程中,纱线洗涤或者染色之后需要进行烘干,便于进行下一步加工。纱线干燥作为一项简单而又不可忽视的技术,对于纱线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现有的纱线干燥设备主要包括干燥箱体,箱体设置有进线口,出线口和出风口,箱体内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加热空气后对纱线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湿热空气从出风口排放出去,这不仅形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干燥过程中能耗较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的高效利用日益成为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废热的回收利用是能源二次利用的重要方式,能有效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纱线干燥装置,其解决了现有纱线干燥器将湿热空气直接排放出去,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增加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成本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纱线干燥装置,包括干燥箱和预干燥箱,所述干燥箱体左侧壁设置有进纱口A和出风口A,所述干燥箱体右侧壁设置有出纱口A,所述干燥箱体底部设置有加热器,所述预干燥箱左侧壁设置有进纱口B和出风口B,所述预干燥箱右侧壁设置有出纱口B和进风口,所述出纱口B与所述进纱口A连通,所述出风口A与所述进风口通过风机连通,所述干燥箱体和所述预干燥箱内壁连接有若干支架,所述支架端部设置有表面光滑的导线杆。

所述干燥箱体内设置有温度控制器。

所述导线杆表面等间距设置有用于固定纱线的凹槽。

所述导线杆与所述支架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导线杆与所述支架端部活动连接。

所述进纱口A、所述出纱口A、所述进纱口B和所述出纱口B均由若干个水平排列的通线孔组成。

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预干燥箱右侧壁上方,所述出风口B位于所述预干燥箱左侧壁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纱线干燥器,其包括预干燥箱和干燥箱,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循环利用,将干燥箱的湿热空气通入的预干燥箱中,对纱线先进行预干燥,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干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干燥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干燥箱,11——纱线进口A,12——出风口A,13——出纱口A,14——加热器,15——温度控制器,2——预干燥箱,21——进纱口B,22——出风口B,23——出纱口B,24——进风口,3——风机,4——支架,5——导线杆,6——通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限制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纱线干燥装置,包括干燥箱1和预干燥箱2,所述干燥箱体1左侧壁设置有进纱口A11和出风口A12,所述干燥箱体1右侧壁设置有出纱口A13,所述干燥箱体1底部设置有加热器14,所述预干燥箱2左侧壁设置有进纱口B21和出风口B22,所述预干燥箱2右侧壁设置有出纱口B23和进风口24,所述出纱口B23与所述进纱口A11连通,所述出风口A12与所述进风口24通过风机3连通,所述干燥箱体1和所述预干燥箱2内壁连接有若干支架4,所述支架4端部设置有表面光滑的导线杆5。

使用时,纱线从预干燥箱2的进纱口B21进入,依次经过预干燥箱2内的导线杆5、出纱口B23、进纱口A11、干燥箱1内的导向杆5,干燥后的纱线从出纱口A13出来,干燥箱1内的加热器14加热产生热空气,对纱线进行干燥,湿热空气通过风机3通入到预干燥箱2中对纱线进行预干燥,提高了干燥热能的利用率。

所述干燥箱体1内设置有温度控制器15。温度控制器15控制干燥箱内的温度,防止干燥箱内温度过高,影响纱线质量。

所述导线杆5表面等间距设置有用于固定纱线的凹槽。防止多股纱线同时干燥时,纱线缠绕在一起。

所述导线杆5与所述支架4端部固定连接,导线杆5与纱线。

所述导线杆5与所述支架4端部活动连接,干燥时,导线杆5与纱线一起运动,有利于纱线向前输送。

所述进纱口A11、所述出纱口A13、所述进纱口B21和所述出纱口B23均由若干个水平排列的通线孔6组成。每个通线孔中穿入一根纱线,多个通线孔可以同时干燥多股纱线,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进风口24位于所述预干燥箱2右侧壁上方,所述出风口B22位于所述预干燥箱2左侧壁下方,增加热空气在预干燥箱内的流通路线,提高预干燥箱的干燥效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