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2846发布日期:2018-07-07 01:4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利用和蓄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旨在提高固体蓄热装置性能的复合蓄热结构。



背景技术:

在能源利用领域,当供能和用能存在时空不匹配的情况时,就需要蓄能技术。在各种蓄能技术中,蓄热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分支。根据蓄热温度不同,蓄热技术大体可分为低温蓄热和中高温蓄热。低温蓄热主要针对的是太阳能热利用以及建筑节能等领域,通常采用盐溶液、水合盐、石蜡类、脂肪酸类等相变材料作为蓄热介质;中高温蓄热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发电、工业余热利用、核电、以及电网储能等领域,主要采用导热油、熔盐和耐高温固体材料作为蓄热介质。在各种中高温蓄热技术中,固体蓄热具有蓄热温度高、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蓄热技术,尤其是近几年由于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采用固体蓄热材料的蓄热式电锅炉技术成为“非煤采暖”的重要技术选择。此外,由于导热油的局限性,熔盐的高技术门槛,人们也在探索采用固体作为太阳能热发电的蓄热材料。

对于一个蓄热系统,单位蓄热容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对其结构的紧凑性和经济性均有很大影响。而影响其单位蓄热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蓄热温度、蓄热材料的比热和密度、相变潜热等因素。然而,该指标体现的是蓄热材料的综合蓄热能力,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并不能完全代表蓄热结构的实际蓄热能力。一个蓄热系统的实际蓄热能力还取决于蓄热结构的蓄热和释热特性,这与蓄热材料的热物性以及蓄热体的具体结构有关。一个合理的蓄热系统需要综合考虑蓄热容量、蓄释热要求等因素,选择蓄热材料和设计蓄热结构。

对于固体蓄热技术,通常采用的蓄热材料为不同组分的耐火材料,这类材料具有蓄热温度高、价格便宜、易加工成型等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和比热较低,使得蓄热系统所需的空间较大,同时在蓄热和释热过程中,蓄热结构在空间上会有一定的温度分布,使其蓄热能力进一步下降。目前固体蓄热存在的单位体积蓄热容量较小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固体蓄热的蓄热能力是急迫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尤其需要加强蓄热结构的优化与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固体蓄热存在的单位体积蓄热容量较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包括:固体蓄热体,所述固体蓄热体为立方体中空结构,所述固体蓄热体包含:上盖和底部,所述上盖为热源侧强化吸热板,底部的内表面设有释热T型强化肋,底部的外表面设有释热风道;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内部设置至少一个液固相变蓄热单元;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外表面依次设置高温保温层和低温保温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热源侧强化换热板包括:吸热面板,吸热面板的上表面设有高吸收率耐火涂层,吸热面板的底面设有吸热板强化肋,吸热板强化肋位于所述固体蓄热体内,在吸热面板的两侧设有吸热板侧板;吸热面板上表面一侧为热源。

作为优选,所述液固相变蓄热单元为封装结构,所述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包含:长方体封装外壳和封装盖;所述长方体封装外壳内侧上表面设有高温侧强化肋;所述长方体封装外壳内侧下表面低温侧强化肋,所述高温侧强化肋和低温侧强化肋交替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热源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在高吸收率耐火涂层上,其通过电缆与加热电源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热源为高温空气,或导热油。

作为优选,所述的液固相变单元的布置形式为整体式或分散式。

本实用新型将液固相变蓄热单元与固体蓄热体相结合,充分利用液固相变蓄热单元高蓄热容量的优点,同时采用封装结构,不仅与固体蓄热体的传热特性相匹配,还回避了相变蓄热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诸多缺点,显著提高了固体蓄热结构的单位体积蓄热量;同时采用强化传热措施,使得复合蓄热结构的蓄热和释热过程更平稳,提高了蓄热效率;此外,复合蓄热结构可采用为模块化组合,其结构紧凑,加工工艺简单,可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灵活设计复合蓄热结构以及整个蓄热装置,大大增加了灵活性。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复合蓄热结构,有效提高了固体蓄热装置的蓄热能力,可促进固体蓄热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示意图;

图2,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的热源侧吸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3,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的液固相变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采用多层液固相变单元复合蓄热结构示意图;

图5,采用多个分散液固相变单元复合蓄热结构示意图;

图6,复合蓄热模块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采用电加热、液体取热的立方型复合蓄热结构示意图;

图8,采用电加热、空气取热的立方型复合蓄热结构示意图;

图9,采用液体加热和取热的立方型复合蓄热结构示意图;

图10,采用液体加热、空气取热的立方型复合蓄热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10中:1-电加热管;2-电缆;3-热源侧强化吸热板;4 -液固相变蓄热单元;5-固体蓄热体;6-释热强化换热管;7-高温保温层; 8-低温保温层;9-吸热面板;10-耐火涂料层;11-吸热板强化肋;12-吸热板侧板;13-封装单元外壳;14-封装盖;15-封装单元高温侧强化肋; 16-封装单元低温侧强化肋;17-释热T型强化肋;18-释热风道;19-释热外联接管;20-蓄热强化换热管;21-蓄热外联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复合蓄热结构,可适合用于工业余热利用、建筑供热、电网储能、太阳能热发电等诸多领域。在具体实施方案中,可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如图1、2、3所示,一种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包括:固体蓄热体,所述固体蓄热体为立方体中空结构,所述固体蓄热体包含:上盖和底部,所述上盖为热源侧强化吸热板,热源侧强化吸热板为“U”形状,底部的内表面设有释热T型强化肋,底部的外表面设有释热风道;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内部设置至少一个液固相变蓄热单元,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固定在固体蓄热体的内壁上;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外表面依次设置高温保温层和低温保温层。

所述的热源侧强化换热板包括:吸热面板,吸热面板的上表面设有高吸收率耐火涂层,用于提高面板的热辐射吸收能力,吸热面板的底面设有吸热板强化肋,吸热板强化肋位于所述固体蓄热体内,用于提高强化板与固体蓄热体的传热能力,在吸热面板的两侧设有吸热板侧板;吸热面板上表面一侧为热源,所述热源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在高吸收率耐火涂层上,其通过电缆与加热电源连接,所述热源也可以是高温空气,或导热油。

所述液固相变蓄热单元为封装结构,所述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包含:长方体封装外壳和封装盖;所述长方体封装外壳内侧上表面设有高温侧强化肋;所述长方体封装外壳内侧下表面低温侧强化肋,所述高温侧强化肋和低温侧强化肋交替分布。所述液固相变蓄热单元采用的材料包括金属、碱、化合物盐类以及混合物盐类。所述的液固相变单元的布置形式为整体式或分散式。

实施例1

参见图4,本实施例的热源形式为电加热,释热工质为空气,液固相变单元采用分散多层结构。由与电缆连接的电加热管向热源侧强化吸热板传热,在固体蓄热体内设置双层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在高温侧设置一个液固相变蓄热单元,所选蓄热材料应具有相变点较高、相变潜热大的特征,在低温侧设置一个液固相变蓄热单元,所选蓄热材料应具有相变点较低,相变潜热较大的特征,通过双层结构,增大蓄热中后期的蓄热温差,不仅可以增大蓄热容量并且可提高蓄热结构的传热性能;在释热侧,空气流过释热风道与固体蓄热体表面进行换热,固体蓄热体内底部设置的释热侧T型强化肋,用于提高蓄热体与空气之间的换热能力。该结构尤其适用于建筑供热领域。

实施例2

方案参见图5,本实施例的热源形式为电加热,释热工质为空气,液固相变单元采用分散的线性结构。由电加热管向热源侧强化吸热板传热;在固体蓄热体内设置分散的线性布置液固相变蓄热单元,通过分散布置形式,使液固相变单元与固体蓄热体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传热;在释热侧,空气流过释热风道与固体蓄热体表面进行换热,固体蓄热体内底部设置的释热侧T型强化肋,用于提高蓄热体与空气之间的换热能力。该结构尤其适用于建筑供热领域。

实施例3

方案参见图6,本实施例的热源形式为电加热,释热工质为空气,多个蓄热结构采用模块化组合形式。任意两个蓄热结构轴对称布置,多个蓄热结构形成交替的加热腔和释热风道,在多个蓄热结构侧面设置高温保温层和低温保温层。该实施方案结构简单,可以非常灵活的提供不同的蓄热装置容量。

实施例4

方案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热源形式为电加热,释热工质为导热油或水,液固相变单元采用整体结构。由电加热管向热源侧强化吸热板传热,在固体蓄热体内设置整体布置的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在释热侧,固体蓄热体的特定位置设置释热强化换热管,通过释热外联管与用户侧连接。该结构适用于电网储能和建筑供热领域。

实施例5

方案参见图8,本实施例的热源形式为电加热,释热工质为空气,液固相变单元采用整体结构,由电加热管向热源侧强化吸热板传热,在固体蓄热体5 内设置整体布置的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在释热侧,空气流过释热风道与固体蓄热体表面进行换热,固体蓄热体内底部设置的释热侧T型强化肋,用于提高蓄热体与空气之间的换热能力。该结构适用于建筑供热领域。

实施例6

方案参见图9,本实施例的热源形式为导热油,释热工质为导热油或水,液固相变单元采用整体结构,在蓄热侧,固体蓄热体的特定位置设置蓄热强化换热管,通过蓄热外联管与热源侧联接;在固体蓄热体内设置整体布置的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在释热侧,固体蓄热体的特定位置设置释热强化换热管,通过释热外联管与用户侧联接。该结构适用于工业余热利用和太阳能热发电领域。

实施例7

方案参见图10,本实施例的热源形式为导热油,释热工质为空气,液固相变单元采用整体结构,在蓄热侧,固体蓄热体的特定位置设置蓄热强化换热管,通过蓄热外联管与热源侧联接;在固体蓄热体内设置整体布置的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在释热侧,空气流过释热风道与固体蓄热表面进行换热,固体蓄热体内底部设置的释热侧T型强化肋,用于提高蓄热体与空气之间的换热能力。该结构适用于工业余热利用和太阳能供暖领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