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CO发生炉火焰探测的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9748发布日期:2018-07-11 03:07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化冶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CO发生炉火焰探测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CO发生炉炉体内的气化原料(焦炭)由上部加料装置加入炉内,原料层及灰渣层均由下部炉篦支承,气化剂由下部的气化剂入口进入,经炉篦均匀分布后,与原料接触进行气化反应;原料层大致可分为灰层、燃烧层(火层)、还原层、干馏层和干燥层。气化剂(一般为空气+水蒸气)由炉篦缝隙进入炉篦上方的灰层,经热灰预热后进入上面的燃烧层,生成二氧化碳和少量的一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与未反应的气化剂一起上升,与上面炙热的碳相遇,二氧化碳与水蒸气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层成为还原层。在还原层内生成气体和未分解的水蒸气继续上升,加热上面的原料层,使原料干馏,该层称为干馏层。干馏气和下部来的气体混合即为发生炉煤气,继续上升,将最上面的原料干燥,进入发生炉炉腰的上部空间,从煤气出口管排出。

要使炉膛内气化正常进行,必须保证炉膛内气化剂分布均匀,保证一定高度的灰层,以保护炉篦,防止炉篦烧坏。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某个区域的气化剂分布不均匀,使燃烧反应剧烈,形成结渣,将会引起周围的气流变化,又发生新的过度燃烧,形成新的结渣,破坏了正常的气化操作。此外,灰层也不能太高,因为汽化炉的高度有限,灰层太高,会占据上层的气化层高度,室气化反应不完全,影响煤气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操作工必须经常采用探火杆对炉内的燃烧层、灰层进行探测。但是,直接将探火杆插入CO发生炉的探测孔内时,炉内煤气外泄,容易引起中毒,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CO发生炉火焰探测的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CO发生炉火焰探测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气封装置、蒸汽发生器;所述气封装置包括内管、外管,所述内管为两端开放的竖直中空管,所述内管的下部插入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上端塞有密封塞;所述外管为两端开放的竖直中空管,所述外管上端管口的口径小于下端管口的口径,所述外管的一侧侧壁开有进气口,所述外管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蒸汽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

根据上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呈“T”形,在所述密封塞的上面连接圆环形的拉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CO发生炉火焰探测的辅助装置,用于辅助探火杆对CO发生炉内的燃烧层、灰层进行探测,有效防止炉内煤气外泄,避免中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CO发生炉火焰探测的辅助装置,包括气封装置、蒸汽发生器1;气封装置包括内管2、外管3,内管为两端开放的竖直中空管,内管的下部插入外管内(具体地,内管下部的外管壁与外管上端管口内壁固定连接),内管与外管相互连通;内管的上端塞有密封塞4,密封塞呈“T”形,在密封塞的上面固定连接圆环形的拉环5;内管下部的外管壁与外管的内管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8;外管为两端开放的竖直中空管,外管上端管口的口径小于下端管口的口径,并且外管上端管口的口径略大于内管的外径,能够使内管刚好插入外管内,外管下端管口的口径大于内管的外径;由于外管下端管口的口径大于内管的外径,环形通道的下端从而为开放的;外管的一侧侧壁开有进气口6,外管的进气口通过管道7与蒸汽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外管的管径需大于CO发生炉的探测孔孔径。

使用时,将本装置的下端与CO(一氧化碳)发生炉9的探测孔10连接,外管以及内管均与CO发生炉的探测孔相通,打开蒸汽发生器的控制阀门,蒸汽高速通过管道通过外管的进气口进入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的环形通道,进而通过外管下端管口进入探测孔处,在探测孔外形成一层蒸汽幕,使炉体内的煤气不能通过蒸汽幕外泄,此时,拔出密封塞,将探火杆从内管上端插入探测孔内,进而伸入炉体内进行探火,结束后,拔出探火杆,塞入密封塞,关闭蒸汽发生器控制阀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改进,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