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2153发布日期:2018-10-02 17:5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格力公司专利号为cn103075762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器,它主要是采用上下两个风道和两个贯流风机,分别上下送风实现上下出风的气流组织效果;此技术方案需要两个风机完成,使得整机成本大大增加,而且由于两个风机的布置也使得整机尺寸大大地增加。

由此可知,现有上、下出风空调器气流组织技术中的空调器存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上、下出风空调器气流组织技术中的空调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上风道和下风道;风机,风机为一个,风机设置在壳体内;上导风板,上导风板可开闭地设置在上风道的上出风口处;下导风板,下导风板可开闭地设置在下风道的下出风口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能够独立调节,以使空调器具有仅上出风、仅下出风和可同时上下出风的三种运行模式。

进一步地,风机位于壳体的中部且处于上风道的入口和下风道的入口的交汇处。

进一步地,上风道由壳体的中部弯曲向上延伸,以使上风道的上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倾斜向上。

进一步地,下风道由壳体的中部向下延伸,以使下风道的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竖直向下。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底壳和前面板,底壳朝向前面板的一侧表面作为上风道的风道壁面的一部分以及下风道的风道壁面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上导风板与底壳枢转连接。

进一步地,上导风板远离前面板的一侧的侧边与底壳连接,当上导风板打开时,上导风板靠近前面板的一侧向上翻转以打开上风道的上出风口,且上导风板转动到位后,上导风板朝向前面板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当上导风板转动到位后,上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与上风道的风道壁面的延伸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上导风板的打开角度a为30°至60°之间。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上蜗舌结构,上蜗舌结构设置在底壳与前面板之间,且上蜗舌结构朝向底壳的一侧作为上风道的风道壁面的另一部分;下蜗舌结构,下蜗舌结构设置在底壳与前面板之间且位于上蜗舌结构的下方,上蜗舌结构与下蜗舌结构之间间隔设置以用于避让风机,下蜗舌结构朝向底壳的一侧作为下风道的风道壁面的另一部分。

进一步地,下导风板靠近前面板的一侧的侧边与下蜗舌结构枢转连接,当下导风板打开时,下导风板远离前面板的一侧向下翻转以打开下风道的下出风口,且下导风板转动到位后,下导风板竖直朝下延伸。

进一步地,风机的直径是d,上蜗舌结构与风机之间形成第一间隙l1,第一间隙l1的距离大于等于0.0075*d且小于等于0.0125*d;和/或下蜗舌结构与风机之间形成第二间隙l2,第二间隙l2的距离大于等于0.0075*d且小于等于0.0125*d。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器,上蜗舌结构和/或下蜗舌结构朝向前面板的一侧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换热器通过支撑结构固定在壳体内。

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下蜗舌结构上的支撑筋,换热器的底端支撑在支撑筋上,换热器的顶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上蜗舌结构上。

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具有缺口,以便换热器中形成的冷凝水可以流出。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集水结构,集水结构与缺口连通。

进一步地,集水结构具有倾斜面,以将冷凝水排出。

进一步地,集水结构是走水槽。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保温材料,上蜗舌结构和/或下蜗舌结构具有容纳腔,保温材料设置在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换热器是弧形板换热器、平板形换热器或多折式换热器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换热器是单排或多排的弧形板换热器。

进一步地,换热器与上蜗舌结构、下蜗舌结构以及风机围成腔体结构。

进一步地,腔体结构是减缩型喷管腔体。

进一步地,上蜗舌结构和/或下蜗舌结构朝向底壳的侧边上设置有定位凸缘,定位凸缘搭接在底壳上。

进一步地,前面板具有进风口,空调器还包括格栅,格栅设置在进风口处。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外观面板,外观面板间隔设置在前面板的前侧,以使空调器侧向进风。

进一步地,底壳与前面板的连接处形成有进风口,空调器还包括格栅,格栅设置在进风口处,以使空调器侧向进风。

进一步地,以上风道和下风道为分界线,底壳朝向前面板的一侧表面在底壳的中部朝向风机隆起,以使上风道的入口和下风道的入口同时进风。

进一步地,空调器是壁挂式或立柜式空调器。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壳体、风机、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壳体具有上风道和下风道;风机为一个,风机设置在壳体内;上导风板可开闭地设置在上风道的上出风口处;下导风板可开闭地设置在下风道的下出风口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能够独立调节,以使空调器具有仅上出风、仅下出风和可同时上下出风的三种运行模式。

由于设置有风机,因而空调器内的风在风机的作用下,吹向上风道和下风道,通过上风道和下风道输出到外部环境中,以对环境进行升温或者降温,另外,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具有导向和引流的作用,可以使吹出的风按照一定的角度吹出,以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上导风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下导风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同时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的空调器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3中的空调器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4中的空调器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9示出了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风机和上蜗舌结构、下蜗舌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中的上蜗舌结构、下蜗舌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可选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可选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上风道;111、上出风口;12、下风道;121、下出风口;13、底壳;14、前面板;20、风机;30、上导风板;40、下导风板;50、上蜗舌结构;51、容纳腔;60、下蜗舌结构;61、支撑结构;611、缺口;62、定位凸缘;70、换热器;80、集水结构;90、减缩型喷管腔体;100、格栅;110、立板;120、外观面板;130、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1所示,空调器包括壳体10、风机20、上导风板30和下导风板40,壳体10具有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风机20为一个,风机20设置在壳体10内;上导风板30可开闭地设置在上风道11的上出风口111处;下导风板40可开闭地设置在下风道12的下出风口121处,上导风板30和下导风板40能够独立调节,以使空调器具有仅上出风、仅下出风和可同时上下出风的三种运行模式。

由于设置有一个风机20,因而空调器内的风在风机20的作用下,吹向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通过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输出到外部环境中,以对环境进行升温或者降温,另外,上导风板30和下导风板40具有导向和引流的作用,可以使吹出的风按照一定的角度吹出,以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导风板30开启,下导风板40关闭时,空调器内的风由上风道11的上出风口111吹出;当上导风板30关闭,下导风板40开启时,空调器内的风由下风道12的下出风口121吹出;当上导风板30与下导风板40同时开启时,空调器内的风由上风道11的上出风口111以及下风道12的下出风口121同时吹出。

另外,当仅上出风时,相对于外部环境,吹出的是冷风,冷风沿着房屋的顶部向前运动,并逐渐向下沉降,实现沐浴式制冷体验;当仅下出风时,相对于外部环境,吹出的是热风,热风沿着地面往前运动,并逐渐向上升起,实现地毯式制热体验;当同时上下出风时,可以是冷风,也可以是热风,冷风或热风沿着房屋的顶部和地面往前运动,并逐渐向下沉降或向上升起,在升降的过程中保持微风感或无风感,逐渐改变室内温度,提升了人们对空调器的舒适性体验。

如图1至图7所示,风机20位于壳体10的中部且处于上风道11的入口和下风道12的入口的交汇处。由于风机20处于上风道11的入口和下风道12的入口的交汇处,因而壳体10可以将风分流,以同时吹向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

如图1至图7所示,上风道11由壳体10的中部弯曲向上延伸,以使上风道11的上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倾斜向上。这样,可以使得上风道11的风倾斜向上吹出,使其贴紧屋顶壁面的同时吹得更远,以便增加风的扩散速度,进而增加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如图1至图7所示,下风道12由壳体10的中部向下延伸,以使下风道12的下出风口121的出风方向竖直向下。这样,可以使得下风道12的风吹向地面,沿着地面不断地扩散,有效地避免了风直接对着人吹出,使人体产生不适的感觉。

如图1至图7所示,壳体10包括底壳13和前面板14,底壳13朝向前面板14的一侧表面作为上风道11的风道壁面的一部分以及下风道12的风道壁面的一部分。

如图1至图7所示,上导风板30与底壳13枢转连接。通过枢转连接,可以实现上导风板30和/或下导风板40的开启和闭合,以满足不同的工作要求,同时,枢转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便于实现,操作方便。

如图2所示,上导风板30远离前面板14的一侧的侧边与底壳13连接,当上导风板30打开时,上导风板30靠近前面板14的一侧向上翻转以打开上风道11的上出风口111,且上导风板30转动到位后,上导风板30朝向前面板14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由于设置有上导风板30,因而当上导风板30打开时,上风道11内的风由上出风口111吹出,并在上导风板30的引导作用下,可以更好地吹向前方,以便增加风的扩散速度,并获得附壁流动并缓缓下沉的制冷气流,进而使得用户的制冷体验感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上风道11的流线型设计使它能够平滑的将气流引导转向,并使其具有一定的优选倾斜角度从上出风口111吹出,吹出的风受到接顺于上风道11的上导风板30导引,以一个优选的角度吹到房间顶部天花板上。

如图2所示,当上导风板30转动到位后,上导风板30的延伸方向与上风道11的风道壁面的延伸方向一致。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上风道11的风吹向屋顶壁面,并贴紧壁面不断地扩散,获得附壁流动并缓缓下沉的制冷气流。

如图2所示,上导风板30的打开角度a为30°至60°之间。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改变上导风板30的打开角度,以便将风吹向更远处,增加风的扩散速度,进而提高空调器的使用效果,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体验。

如图1至图7、以及图10所示,空调器还包括上蜗舌结构50和下蜗舌结构60,上蜗舌结构50设置在底壳13与前面板14之间,且上蜗舌结构50朝向底壳13的一侧作为上风道11的风道壁面的另一部分;下蜗舌结构60设置在底壳13与前面板14之间且位于上蜗舌结构50的下方,上蜗舌结构50与下蜗舌结构60之间间隔设置以用于避让风机20,下蜗舌结构60朝向底壳13的一侧作为下风道12的风道壁面的另一部分。上蜗舌结构50与底壳13共同围成上风道11,下蜗舌结构60与底壳13共同围成下风道12,以提供风输出的通道。

如图3所示,下导风板40靠近前面板14的一侧的侧边与下蜗舌结构60枢转连接,当下导风板40打开时,下导风板40远离前面板14的一侧向下翻转以打开下风道12的下出风口121,且下导风板40转动到位后,下导风板40竖直朝下延伸。由于下导风板40打开时竖直朝下延伸,且下导风板40可以对下出风口121吹出的风起到导向与引流作用,因而可以将风吹到地面,顺着地面向四周扩散,温度变化均匀,使得用户的体验感更佳。通过枢转连接,可以实现下导风板40的开启和闭合,以满足不同的工作要求,同时,枢转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便于实现,操作方便。

如图8、图9所示,风机20的直径是d,上蜗舌结构50与风机20之间形成第一间隙l1,第一间隙l1的距离大于等于0.0075*d且小于等于0.0125*d;和/或下蜗舌结构60与风机2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l2,第二间隙l2的距离大于等于0.0075*d且小于等于0.0125*d。这样,可以提高换热空气流动的速度,空调的性能更好,更有利于实现房间整体的快速升温或降温。

如图1至图7所示,空调器还包括换热器70,上蜗舌结构50和/或下蜗舌结构60朝向前面板14的一侧上设置有支撑结构61,换热器70通过支撑结构61固定在壳体10内。由于设置有支撑结构61,因而可以对换热器70进行固定安装。

如图1至图7所示,支撑结构61包括设置在下蜗舌结构60上的支撑筋,换热器70的底端支撑在支撑筋上,换热器70的顶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上蜗舌结构50上。支撑筋能够对换热器70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另外,通过固定件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可靠性高。

优选地,紧固件是螺钉。

如图11所示,支撑结构61具有缺口611,以便换热器70中形成的冷凝水可以流出。由于支撑结构61具有缺口611,因而可以方便冷凝水流出,且结构简单。

如图11所示,空调器还包括集水结构80,集水结构80与缺口611连通。由于设置有集水结构80,因而可以将冷凝水进行收集并排出空调器。

如图11所示,集水结构80具有倾斜面,以将冷凝水排出。由于集水结构80具有倾斜面,因而可以方便冷凝水的流出,且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优选地,集水结构80是走水槽。走水槽能够快速将冷凝水排出,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如图11所示,空调器还包括立板110,立板110设置在上蜗舌结构50与下蜗舌结构60的两端,立板110远离上蜗舌结构50与下蜗舌结构60的一侧具有定位凸缘62。

如图1所示,空调器还包括保温材料,上蜗舌结构50和/或下蜗舌结构具有容纳腔51,保温材料设置在容纳腔51内。保温材料设置在容纳腔51内,可以对换热器70中的蒸发器进行保温,避免了蒸发器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上蜗舌结构50和/或下蜗舌结构60表面凝结成水。

优选地,保温材料是泡沫。泡沫的保温效果好,防水性好,成本较低。

可选地,换热器70是弧形板换热器、平板形换热器或多折式换热器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所示,换热器70是单排或多排的弧形板换热器。采用单排的弧形板换热器可以节省内部空间,另外,在实际生产中,单排的弧形板换热器翅片外形规整,冲切模具更简单,节省了生产工序,而且采用弧形折弯机折弯,精度较高,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1至图7所示,换热器70与上蜗舌结构50、下蜗舌结构60以及风机20围成腔体结构。外部的风进入空调器内,经过换热器70的换热之后进入腔体结构,风机20对进入腔体结构的风进行增速,进而是吹出的风具有更高的流速,便于吹向更远的地方。

优选地,腔体结构是减缩型喷管腔体90。采用减缩型喷管腔体90可以增加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效率,另外经过换热器70的换热之后进入减缩型喷管腔体90,风机20对进入减缩型喷管腔体90的风进行增速,进而是吹出的风具有更高的流速,便于吹向更远的地方。

如图11所示,上蜗舌结构50和/或下蜗舌结构60朝向底壳13的侧边上设置有定位凸缘62,定位凸缘62搭接在底壳13上。通过定位凸缘62与底壳13连接,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如图1至图7所示,前面板14具有进风口130,空调器还包括格栅100,格栅100设置在进风口130处。

需要说明的是,格栅100用以保护换热器70,并实现进风口130的打开和闭合。

如图1至图7所示,以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为分界线,底壳13朝向前面板14的一侧表面在底壳13的中部朝向风机20隆起,以使上风道11的入口和下风道12的入口同时进风。这样,可以将由风机20吹来的风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中,以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空调器是壁挂式或立柜式空调器。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换热器70的结构不同。

如图1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换热器70采用多折式换热器。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空调器侧向进风。

如图13所示,空调器还包括外观面板120,外观面板120间隔设置在前面板14的前侧,以使空调器侧向进风。由于外观面板120间隔设置在前面板14的前侧,因而在满足进风的前提下,可以增加空调器的美观性。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空调器侧向进风。

该实施例未有图示,底壳13与前面板14的连接处形成有进风口130,空调器还包括格栅100,格栅100设置在进风口130处,以使空调器侧向进风。

以实施例一为例: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时,换热气流被风机20抽吸从进风口130进入壳体10,经过换热器70换热后流经上蜗舌机构、下蜗舌结构60形成的减缩型喷管腔体90,在风机20的作用下,流速提升后的气流被吹向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由于下风道12的下出风口121被闭合,下风道12内的气流无法经由下出风口121吹出,在下风道12内部形成高压区域p,高压区域p内的气流由于压力产生回旋,回旋向上的气流再次由旋转的风机20带走,最终高压区域p将迫使所有换热后的气流经由上风道11往外部运动;上风道11是考虑了制冷后的气流属性与制冷舒适性设计理论设计的流线型风道,它能够平滑的将气流引导转向,并使其具有一定的优选倾斜角度从上出风口111吹出;吹出的气流受到接顺于上风道11的上导风板30导引,以一个优选的角度吹到房间顶部天花板上,此时由于流体的贴壁运动属性,即康达效应,就是运动中的流体会沿着固体壁面向前方流动。制冷后的冷态气流,其密度是高于房间整体的热空气的密度,在贴天花板向前运动的同时,冷气流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不断的缓缓下沉。

制热时,换热气流被风机20抽吸从进风口130进入壳体10,经过换热器70换热后流经上蜗舌机构、下蜗舌结构60形成的减缩型喷管腔体90,在风机20的作用下,流速提升后的气流被吹向上风道11和下风道12,由于上风道11的上出风口111被闭合,上风道11内的气流无法经由上出风口111吹出,在上风道11内部形成高压区域p,高压区域p内的气流由于压力产生回旋,回旋向下的气流再次由旋转的风机20带走,最终高压区域p将迫使所有换热后的气流经由下风道12往外部运动;下风道12是根据热态气流属性与制热舒适性理论指导设计的流线型风道,下出风口121处贴墙壁侧的下风道12延伸线是相切于竖直方向的,能够引导制热后的气流平稳的沿着竖直方向向下吹出;同时吹出的气流受到接顺于下蜗舌结构60延伸线的下导风板40限制,进一步的导引气流竖直向下吹出,并防止热气流吹向空调器的正前方,使人产生不适感。制热后的热态气流,其密度是低于房间整体的冷空气的密度,在贴地面向前运动的同时,热气流受到浮力的抬升效应会缓缓的升起。

快速制冷或制热时,此时上风道11的流线型设计使它能够平滑的将气流引导转向,并使其具有一定的优选倾斜角度从上出风口111吹出,吹出的气流受到接顺于上风道11的上导风板30导引,以一个优选的角度吹到房间顶部天花板上;此时下风道12的流线型设计使下出风口121处紧贴墙壁且延伸线是相切于竖直方向的,它能够引导制热后的气流平稳的沿着竖直方向向下吹出同时吹出,并且导风板的外开式限制了气流吹向空调器的正前方,进一步的导引气流竖直向下吹出,防止使人产生不适感。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只有一个风机,同时拥有上下两个风道,采用弧形单排蒸发器设计,极大的降低了成本的投入,而且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加工制造;

2、可以单独实现上出风运行、下出风运行,或者同时实现上下出风运行,多种出风方式为获得优秀的气流组织效果提供技术手段;

3、空调器上出风可以确保出风气流沿房间上部运动,并在气流运动中逐渐沉降到整个房间中;

4、下出风可以确保出风气流沿房间底部运动,并在气流运动中逐渐升起到整个房间中。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