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4678发布日期:2019-02-15 20:0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业的发展,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提高,对空调器的清洁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在分体空调器室内机中,扫风叶片是室内机的主要零件,对提供用户的舒适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室内机中的送风装置都比较复杂,现有技术中的扫风叶片也难以对扫风叶片的摆动做到统一控制,导致气流输出不均匀,影响用户的使用。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室内机上的送风装置结构复杂,出风不均匀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包括:

叶片座,所述叶片座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处;

若干叶片组件,所述叶片组件转动安装在所述叶片座顶面;

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叶片组件转动相连;

其中,若干叶片组件包括一主动叶片组件和多个从动叶片组件,所述主动叶片组件包括第一叶片,设置在第一叶片底部的第一连接柱,所述叶片座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柱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安装在所述叶片座底面的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主动叶片组件转动,所述主动叶片组件带动所述连杆摆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从动叶片组件转动。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侧边设置有限位筋,所述第一通孔开设有供限位筋通过的限位筋通过位;

所述叶片座底部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限位筋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转动。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驱动机构顶部设置有转动插销,所述转动插销插入所述第一插孔,带动所述主动叶片组件转动。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叶片座底面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设置有螺孔,驱动机构侧面对应所述安装柱开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设置有第三通孔,安装螺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插入所述螺孔,将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叶片座底面。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从动叶片组件包括第二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叶片底部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底部设置有卡齿,所述叶片座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连接柱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开设有卡齿通过位,所述卡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中的卡齿通过位卡扣在所述叶片座底部,并在所述卡齿通过位之间转动。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叶片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下方的连接柄,所述连接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侧部,所述连接柄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连接。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连接柄设置有凸柱,所述连杆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凸柱套设连接。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凸柱上设置有用于防止连杆与连接柄脱离的帽体。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柱包括第一段连接柱和第二段连接柱,所述第一段连接柱相对于所述第二段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杆设置,所述连接柄设置在第一段连接柱的侧部,所述第一段连接柱顶部安装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段连接柱底部设置有所述限位筋;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柱包括第三段连接柱和第四段连接柱,所述第三段连接柱相对于所述第四段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杆设置,所述连接柄设置在第三段连接柱的侧部,所述第三段连接柱顶部安装所述叶片,所述第二段连接柱底部设置有所述卡齿。

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其中,第一段连接柱和第二段连接柱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件;和/或,第三段连接柱和第四段连接柱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主动叶片组件转动,主动叶片组件带动连杆摆动,进而由连杆带动从动叶片组件转动,从而实现叶片组件的统一控制,实现均匀出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上的送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上的送风装置中叶片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上的送风装置中主动叶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上的送风装置中从动叶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上的送风装置中从动叶片组件与叶片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具体如图1和图2中所示,所述送风装置包括:设置在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处的叶片座10;转动安装在所述叶片座10顶面上的若干叶片组件20;与所述若干叶片组件20均连接的连杆30。其中,所述若干叶片组件20包括一个主动叶片组件20a和多个从动叶片组件20b,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包括第一叶片210a,设置在第一叶片210a底部的第一连接柱220a,所述叶片座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0a,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10a与安装在所述叶片座10底面的驱动机构40连接,所述驱动机构40带动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转动,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带动所述连杆30摆动,所述连杆30带动所述从动叶片组件20b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一个主动叶片组件20a以及多个从动叶片组件20b,并且均与连杆30连接。当驱动机构40驱动主动叶片组件20a转动时,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就会带动连杆30摆动,连杆30就会带动从动叶片组件20b摆动,从而使得所有的从动叶片组件20b一起摆动,实现空调器室内机的均匀出风,给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送风装置结构更加稳定,本实施例将主动叶片组件20a设置在出风口的中间部位,主动叶片组件20a两侧均设置有从动叶片组件20b,连杆30横跨主动叶片组件20a的两侧与从动叶片组件20b连接。这样设置使得两边的从动叶片组件20b的摆动更加平衡,避免因某个从动叶片组件20b与主动叶片组件20a离得太远,而导致动能损失,影响从动叶片组件20b的摆动效果的问题,进一步保证出风均匀。

具体地,如图3和图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主动叶片组件20a包括第一叶片210a以及设置在第一叶片210a底部的第一连接柱220a,所述从动叶片组件20b包括第二叶片210b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叶片210b底部的第二连接柱220b。在所述第一叶片210a和第二叶片210b下方设置有连接柄230,所述连接柄23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和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侧部,所述连接柄23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30连接,从而使得主动叶片组件20a和从动叶片组件20b形成一个整体,主动叶片组件20a就可以通过带动连杆30摆动,进而带动从动叶片组件20b摆动。上述主动叶片组件20a和从动叶片组件20b中的连接柄230位于同一平面,以保证所述叶片组件20的摆动稳定性。

较佳地,主动叶片组件20a和从动叶片组件20b的连接柄230上均设置有凸柱231,该凸柱231与连杆30上的第四通孔310套设连接。具体地,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以从动叶片组件20b为例,所述连接柄230设置有凸柱231,所述连杆30上设置有第四通孔310,所述第四通孔310与所述凸柱231套设连接,以使所述连接柄230与所述连杆30之间形成转动连接。较佳地,为了防止所述连接柄230与所述连杆30之间脱离,本发明在所述凸柱231上设置有帽体232,所述帽体232的尺寸大于所述第四通孔310的尺寸,以使所述第四通孔310套设在所述凸柱231上之后,所述帽体232起抵挡作用,有效防止所述从动叶片组件20b在转动的过程中使连接柄230与连杆30脱离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帽体232可以设置成蘑菇状或者为圆台状的,帽体232的侧面为圆弧面或者为斜面,这样设置使得在对连杆30以及连接柄230进行安装时,帽体232可以更容易地穿过对应的第四通孔310。进一步地,为了使安装与拆卸更加方便,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帽体232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槽233。如图2中所示,该开口槽233使得第四通孔310可以更加容易地套设在凸柱231上。

具体实施时,当需要将连杆30与连接柄230连接时,将凸柱231上的帽体232顶部的开口槽233闭合,此时帽体232的尺寸就会变小,很容易就可以通过第四通孔310,实现连杆30与连接柄230之间的转动连接。当帽体232通过第四通孔310之后,开口槽233恢复原状(开口槽233呈打开状态),此时帽体232的尺寸恢复至尺寸大于第四通孔310的尺寸,连杆30与连接柄230之间相互转动时,帽体232就可以起抵挡作用,使连杆30与连接柄230就不易脱离。在需要拆卸时,将帽体232上的开口槽233闭合,就可直接将凸柱231从所述连杆30上的第四通孔310中拔出,操作十分简单,方便用户对连杆30与连接柄230进行拆卸。

优选地,所述帽体232的材料可以为相对容易发生形变的材料,开口槽233可以更容易的打开和闭合,使得叶片组件20与叶片座10之间的拆装更方便。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在凸柱231上设置帽体232,仅仅是用来防止连杆30与连接柄230脱离的一种实施例,并不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他能够实现上述防止脱离的结构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可以在凸柱231上设置螺纹,在凸柱231上旋上帽体螺母,通过帽体螺母来防止连杆30与连接柄230脱离。当然上述中的开口槽233同样是本实用新型中便于将连杆30与连接柄230安装的一种实施例,也同样不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他可以实现上述便于安装的结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还可以直接将帽体232采用弹性橡胶制成,使得帽体232具有易变性且易恢复形状的性能,安装或者拆卸时只需将帽体232手动捏小就可使帽体232易于通过第四通孔310。

主动叶片组件20a与连杆30的连接方式是和从动叶片组件20b与连杆30的连接方式是一样的,均是通过凸柱231与第四通孔310套设连接来实现的。这样主动叶片组件20a就可以通过连杆30带动从动叶片组件20b一起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是通过卡合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叶片座10上的。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的第一连接柱220a的底部侧边设置有限位筋221,在叶片座10的第一通孔110开设有供所述限位筋221通过的限位筋通过位。限位筋通过位限定了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的安装角度,即只有当限位筋221恰好与限位筋通过位的形状以及角度吻合时,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才能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110内。当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上的限位筋221穿设所述第一通孔110上的限位筋通过位之后,将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旋转一定的角度,所述限位筋221起抵挡作用,使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卡合在所述第一通孔110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中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包括第一连接柱201和第二连接柱202,所述第一段连接柱201相对于所述第二段连接柱202远离所述连杆30设置,所述连接柄230设置在第一段连接柱201的侧部,所述第一段连接柱201顶部安装所述第一叶片210a,所述第二段连接柱202底部设置有所述限位筋221。较佳地,第一通孔110的直径要比第二段连接柱202的直径略大,因此所述第二段连接柱202可以在套设在所述第一通孔110内后,在第一通孔110内转动。由于主动叶片组件20a是与驱动机构40连接,并被驱动机构40驱动进行转动的,因此,为了防止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在转动的过程中限位筋221与限位筋通过位吻合,而导致第二段连接柱202从第一通孔110上脱离的现象,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叶片座10底部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件120,当所述第二段连接柱202与所述限位筋22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10后,第二段连接柱202在所述第一限位件120之间转动。第一限位件120可以将第二段连接柱202转动角度进行限定,因此可以有效防止第二段连接柱202底部的限位筋221与限位筋通过位吻合,有效防止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与所述叶片座10上脱离,以实现主动叶片组件20a与叶片座10之间可靠的转动连接。当需要将主动叶片组件20a从叶片座10上拆卸时,只需将第二段连接柱202旋转到限位筋221与限位筋通过位吻合的角度,就可将第二段连接柱202从第一通孔110中拿出,从而实现主动叶片组件20a与叶片座10之间的分离。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件240,具体如图3中所示,所述第二限位件240设置在所述第一段连接柱201与第二段连接柱202之间,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段连接柱202在所述第一通孔110中上下窜动,保证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摆动的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主动叶片组件20a是由驱动机构40驱动的,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插孔222,所述第一插孔222用于与所述驱动机构40顶部设置的转动插销410配合。当所述驱动机构40上的转动插销410插入所述第一插孔222内后,所述驱动机构40就可以驱动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转动。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40是固定在叶片座10上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叶片座10底面设置安装柱130,安装柱130上设置有螺孔131,对应地,在所述驱动机构40对应所述安装柱130的位置处开设有安装耳420,所述安装耳42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430,使用安装螺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430中并旋入所述螺孔131中,将所述驱动机构40安装在所述叶片座10的底面。

当然,本实施例并不对驱动机构40以及主动叶片组件20a的位置进行限定,所述驱动机构40以及主动叶片组件20a可以设置在出风口的中间,也可设置在出风口的任意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叶片组件20b同样是通过卡合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叶片座10上的。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从动叶片组件20b的第二连接柱220b的底部侧边设置有卡齿223,所述叶片座10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通过的第二通孔140。在叶片座10的第二通孔140开设有供所述卡齿223通过的卡齿通过位。卡齿通过位限定了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的安装角度,即只有当卡齿223恰好与卡齿通过位的形状以及角度吻合时,所述第一连接柱220a才能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140内。当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上的卡齿223穿设所述第二通孔140上的卡齿通过位之后,将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旋转一定的角度,所述卡齿223起抵挡作用,使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卡合在所述第二通孔140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中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包括第三段连接柱203和第四段连接柱204,所述第三段连接柱203相对于所述第四段连接柱204远离所述连杆30设置,所述连接柄230设置在第三段连接柱203的侧部,所述第三段连接柱203顶部安装所述第二叶片210b,所述第四段连接柱204底部设置有所述卡齿223。较佳地,第二通孔140的直径要比第四段连接柱204的直径略大,因此所述第四段连接柱204可以在套设在所述第二通孔140内后,在第二通孔140内转动。当所述第四段连接柱204与所述卡齿223通过所述第二通孔140后,由于主动叶片组件20a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定,因此从动叶片组件20a的转动角度也是限定的,有效防止了第四段连接柱204底部的卡齿223与卡齿通过位吻合,避免所述从动叶片组件20b与所述叶片座10上脱离,以实现从动叶片组件20b与叶片座10之间可靠的转动连接。当需要将从动叶片组件20b从叶片座10上拆卸时,只需将第四段连接柱204旋转到卡齿223与卡齿通过位吻合的角度,就可将第四段连接柱204从第二通孔140中拿出,从而实现从动叶片组件20b与叶片座10之间的分离。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柱220b上同样设置有第二限位件240,具体如图4中所示,所述第二限位件240设置在所述第三段连接柱203与第四段连接柱204之间,用于防止所述第四段连接柱204在所述第二通孔140中上下窜动,保证所述从动叶片组件20b摆动的稳定。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卡齿223,并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四段连接柱204底部的侧面上,对应的第二通孔140上也有两个卡齿通过位,当从动叶片组件20b在摆动的时候,只有两个卡齿223同时与卡齿通过位完全吻合时,第四段连接柱204才能通过第二通孔140,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所述卡齿223卡合在第二通孔140内,进一步保证从动叶片组件20b在摆动的时候不会与叶片座10脱离。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叶片210a和第二叶片210b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250,所述通风孔250均匀地设置在第一叶片210a和第二叶片210b上,当然,所述通风孔250的大小可以设置成一样大小,也可以设置成大小不一。由于通风孔250的作用,可以对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分散,从而使气流的速度降低,使得冷风以较缓慢的速度吹响室内。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通风孔250还设置为与第一叶片210a和第二叶片210b的表面垂直方向向上偏移一个0~20°的角度,也就是每一个通风孔250都是斜向上的,使得通风孔250把气流向上输送,增大气流的输送距离,带来柔感出风的效果,有效避免气流直接吹向用户的头部,给用户带来不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中,所述主动叶片组件20a、从动叶片组件20b以及连杆30均是可以进行拆卸的,并且叶片座10也是通过卡合的方式安装在室内机上的,方便用户对送风装置进行清洗,给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装置,包括: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处的叶片座;转动安装在所述叶片座顶面的若干叶片组件;与所述叶片组件转动相连的连杆;若干叶片组件包括一主动叶片组件和多个从动叶片组件主动叶片组件包括第一叶片,设置在第一叶片底部的第一连接柱,叶片座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连接柱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安装在所述叶片座底面的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带动所述主动叶片组件转动,主动叶片组件带动所述连杆摆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从动叶片组件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主动叶片组件转动,主动叶片组件带动连杆摆动,进而由连杆带动从动叶片组件转动,从而实现叶片组件的统一控制,实现均匀出风。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