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3267发布日期:2021-03-19 10:5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罩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燃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又叫燃气灶、炉盘、灶台、灶具,目前的燃气灶只能通过物理按键或者遥控器进行控制,当使用者离开燃气灶一定距离后即使通过遥控器也无法进行操控,远距离控制无法进行,特别是对于忘记关闭情况缺乏应对措施。

不能及时的提醒使用者,造成安全隐患,现有技术采用ai技术对家用燃气罩进行智能控制,通过ai技术对燃气的开关进行控制,在对ai智能控制器进行安装时,需要将其与燃气连接管相连接,现有技术一般采用螺纹方式对管道进行连接,但燃气管道一般为橡胶柔性管,不便进行连接,且连接密封性一般,降低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该装置包括支撑板和智能控制器,所述支撑板顶端后侧安装有灶炉,所述支撑板顶端前侧中部设置有打火开关,所述支撑板边角处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支撑板顶端右侧通过螺栓与智能控制器相互锁固,所述智能控制器包括外壳、固定板、电源线、处理器、联网模块、管道固定机构、燃气连接管、燃气输送管和电磁阀,所述外壳前后两侧顶部均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外壳右端后侧与电源线相连接,所述外壳内部左侧后端安装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右侧连接有联网模块,所述外壳右侧前端设置有管道固定机构,所述管道固定机构右端与燃气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管道固定机构左端与燃气输送管一端相连接,且燃气输送管另一端与灶炉相连接,所述燃气输送管中部安装有电磁阀,所述固定板顶端通过螺栓与支撑板相互锁固。

优选的,所述管道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环、内管、外管、转动板、迫紧螺管和直线槽,所述固定环右端内侧焊接有内管,所述固定环右端外侧焊接有外管,所述转动板左端焊接有迫紧螺管,所述迫紧螺管横向开设有直线槽,所述迫紧螺管左端外壁与外管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燃气连接管左端内壁与内管外壁相互插接,所述迫紧螺管内部与燃气连接管固定,所述固定环嵌入至外壳右侧壁内,所述固定环左端与燃气输送管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源线与外壳连接处设置有防线圈,且防线圈内壁和外壁分别与电源线与外壳贴合。

优选的,所述燃气输送管后端设置有分隔板,且分隔板外侧与外壳内部贴合。

优选的,所述内管表面呈光滑状,且燃气连接管内壁与内管贴合。

优选的,所述外管内部右侧壁设置有内螺纹,且外管右侧内径壁从右至左渐缩。

优选的,所述转动板外侧套接有一层橡胶垫,且橡胶垫外侧设置有防滑纹路。

优选的,所述迫紧螺管外侧设置有四个直线槽,且四个直线槽均匀设置于迫紧螺管内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和内管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优选的,所述外管和迫紧螺管均采用45号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通过在燃气灶的支撑板底端设置了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内部后端安装有处理器,处理器通过联网模块与外部控制设备相连接,且在智能控制器内部前端的燃气输管中部设置了电磁阀,通过外部控制设备远程控制电磁阀的开关,即可对煤气的开关进行控制,且燃气输送管右端设置了管道固定机构,通过管道固定机构与外部燃气连接管进行连接,连接操作简单,且密封效果好,避免燃气泄漏,增加燃气灶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智能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智能控制器内部结构f俯视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管道固定机构内部结构俯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迫紧螺管结构俯视剖面图。

其中:支撑板-1、灶炉-2、打火开关-3、固定螺栓-4、智能控制器-5、外壳-51、固定板-52、电源线-53、处理器-54、联网模块-55、管道固定机构-56、燃气连接管-57、燃气输送管-58、电磁阀-59、固定环-561、内管-562、外管-563、转动板-564、迫紧螺管-565、直线槽-56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包括支撑板1和智能控制器5,支撑板1顶端后侧安装有灶炉2,支撑板1顶端前侧中部设置有打火开关3,支撑板1边角处设置有固定螺栓4,支撑板1顶端右侧通过螺栓与智能控制器5相互锁固。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智能控制器5包括外壳51、固定板52、电源线53、处理器54、联网模块55、管道固定机构56、燃气连接管57、燃气输送管58和电磁阀59,外壳51前后两侧顶部均设置有固定板52,外壳51右端后侧与电源线53相连接,外壳51内部左侧后端安装有处理器54,处理器54右侧连接有联网模块55,外壳51右侧前端设置有管道固定机构56,管道固定机构56右端与燃气连接管57相连接,管道固定机构56左端与燃气输送管58一端相连接,且燃气输送管58另一端与灶炉2相连接,燃气输送管58中部安装有电磁阀59,固定板52顶端通过螺栓与支撑板1相互锁固,电源线53与外壳51连接处设置有防线圈,且防线圈内壁和外壁分别与电源线53与外壳51贴合,增加对电源线53的防护效果,燃气输送管58后端设置有分隔板,且分隔板外侧与外壳51内部贴合,对燃气输送管58和处理器54进行分隔,增加其使用安全性。

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管道固定机构56包括固定环561、内管562、外管563、转动板564、迫紧螺管565和直线槽566,固定环561右端内侧焊接有内管562,固定环561右端外侧焊接有外管563,转动板564左端焊接有迫紧螺管565,迫紧螺管565横向开设有直线槽566,迫紧螺管565左端外壁与外管563内壁螺纹连接,燃气连接管57左端内壁与内管562外壁相互插接,迫紧螺管565内部与燃气连接管57固定,固定环561嵌入至外壳51右侧壁内,固定环561左端与燃气输送管58相连接,内管562表面呈光滑状,且燃气连接管57内壁与内管562贴合,通过内管562对燃气连接管57内壁进行支撑,且具有密封效果,外管563内部右侧壁设置有内螺纹,且外管563右侧内径壁从右至左渐缩,使迫紧螺管565向左移动时渐缩,转动板564外侧套接有一层橡胶垫,且橡胶垫外侧设置有防滑纹路,对转动板564进行防滑,便于转动板564进行转动,迫紧螺管565外侧设置有四个直线槽566,且四个直线槽566均匀设置于迫紧螺管565内部,通过四个直线槽566将迫紧螺管565分隔成四个弧形板,便于迫紧螺管565收缩,固定环561和内管562均采用不锈钢材质,硬度高,且不易生锈。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其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在使用前,首先将该装置的支撑板1放置在所需灶台上,且通过固定螺栓4对支撑板1进行锁固,然后将智能控制器5与燃气连接管57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将燃气连接管57贯穿转动板564和迫紧螺管565与内管562外壁进行插接,由于内管562表面呈光滑状,且燃气连接管57内壁与内管562贴合,通过内管562对燃气连接管57内壁进行支撑,且具有密封效果,然后将迫紧螺管565与外管563内壁进行连接,然后通过旋转转动板564带动迫紧螺管565进行转动,由于迫紧螺管565外侧设置有四个直线槽566,四个直线槽566均匀设置于迫紧螺管565内部,通过四个直线槽566将迫紧螺管565分隔成四个弧形板,便于迫紧螺管565收缩,且由于外管563内部右侧壁设置有内螺纹,外管563右侧内径壁从右至左渐缩,使迫紧螺管565转动时通过与外管563之间的螺纹配合向左移动,且迫紧螺管563沿外管563内壁渐缩,通过迫紧螺管563左端收缩对燃气连接管57进行夹紧固定,连接操作简单,且密封效果好,避免燃气泄漏,增加燃气灶的使用安全性;

第二,在使用时,将电源线53与外部电源相连接,作为供电,通过处理器54分别对联网模块55与电磁阀59进行分别控制,通过联网模块55与外部控制设备相连接,且在智能控制器5内部前端的燃气输管58中部设置了电磁阀59,通过外部控制设备远程控制电磁阀59的开关,即可对煤气的开关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带ai智能控制功能的家用燃气灶,通过在燃气灶的支撑板1底端设置了智能控制器5,智能控制器5内部后端安装有处理器54,处理器54通过联网模块55与外部控制设备相连接,且在智能控制器5内部前端的燃气输管58中部设置了电磁阀59,通过外部控制设备远程控制电磁阀59的开关,即可对煤气的开关进行控制,且燃气输送管58右端设置了管道固定机构56,通过管道固定机构56与外部燃气连接管57进行连接,连接操作简单,且密封效果好,避免燃气泄漏,增加燃气灶的使用安全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