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系统、送风机和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511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风系统、送风机和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获得了噪声降低的送风系统、送风机和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结构。
这种类型空调器的传统性例子,已经在未经审查的日本实用新型申请№.昭和58-71613中进行过描述。而作为空调器室内单元构成部分的送风机的传统性例子,已经在未经审查的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平成1-78292中进行过描述。

图17为表示传统性空调器室内单元的剖面图,且图18为其透视图。在这些附图中,标号1是指顶部面板,2为构成进气口的吸气格子窗,3为位于吸气格子窗2和顶部面板1之间的送风机。标号4是指固定在顶部面板1之类上面的热交换器。标号5是指隔板,装在送风机3和热交换器4之间,以构成空气进入室10和空气排出室11。标号6是指固定在隔板5或侧壁(未表示)上的装饰板。标号7是指装在热交换器4底部的冷凝盘,8为固定在顶部面板1之类上面的前面板。标号9是指构成排气口的送风格子窗。标号12是指具有同一尺寸的大量通孔,以固定间隔安排在隔板5及热交换器4之间的一部分顶部面板1中,以构成如图16所示的送风机3的排气室。标号13是指噪音吸收材料,例如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粘接在顶部面板1的内侧,以使其内侧的通孔被阻挡。
图19为表示如未经审查的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平成1-78392中所述传统性送风机的垂直剖面图,且图20为其局部剖视图。在这些附图中,标号14是指风扇,15为在其内侧带有风扇14的送风机外壳,15a为排气口;16为多孔结构体,沿送风机外壳15的内表面提供,以使其隔音;而且17为在送风机外壳15和多孔结构件16之间形成的空气层。
送风机和空调器的操作将描述如下。如在未经审查的日本实用新型申请№.昭和58-71613中所述的空调器的操作,现在将参照图17和18进行描述。经过吸气格子窗2被吸入进气室10的室内空气,通过送风机3的作用被吹风到空气排出室11,并通过热交换器4,以使空气从送风格子窗被送风进入室内。这时,由送风机3产生的噪音和由室内单元中空气湍流引起的空气流噪音,由吸气格子窗2和送风格子窗9向外传播。在该内部产生的噪声,被粘接在顶部面板1上的噪音吸收材料13局部性吸收。此外,噪音穿过大量通孔12相对顶部面板1向上扩散,恰好遇到上面的噪音吸收材料。其结果是,由空调器产生的噪音的一部分可被扩散,以使由吸气格子窗2和送风格子窗9传播的噪音可被遏制,从而使室内生活区的噪音水平下降。
如在未经审查的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平成1-78292中所述的送风机的操作,将参照图19的20进行描述。通过风扇14的旋转而从轴线方向流入的空气,被离心地压出去,使得该空气沿着送风机外壳15内表面上的多孔结构体16流动,并被收集起来。被收集的空气则经过排气口15a送出。这时,风扇14中产生的噪音随空气一起流动,从而使噪音由风扇14径向扩散。一部分噪音则通过多孔结构体16并在其内部的空气层17中传播,碰到送风机外壳15。于是此噪音被反射并沿逆向方向传播,从而使该噪音由于随后的反射噪音而被抵销。其结果是噪音被遏制。
按照日本实用新型申请№.昭和58-71631的传统性空调器室内单元,其如上所述的结构,是为了通过在顶部面板1上提供通孔12的作用以及通过噪音吸收材料13的作用,使噪音降低。因而需要使用连续不断的发泡透气材料作为噪音吸收材料,以取得吸收噪音的效果。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经过噪音吸收材料13会发生空气逸失,而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量减少,从而使其能力下降。增加送风机3输出功率以避免此空气量减少的办法,不能用作根本性办法,因为送风机3中的送风噪音会由于采用该办法而增加。如果将顶部面板1的过孔12阻挡以防止空气逸失,则会出现一个问题,噪音吸收效果会被此噪音吸收材料13降低。送风机3是在空调器中构成所有噪音发生源的大部分。因此,被粘接的噪音吸收材料的面积,必须加宽,以使所产生的噪音能被此噪音吸收材料吸收。在传统性空调器的情况下,被粘接的噪音吸收材料的面积是不足的。这样就产生一个缺点,噪音吸收效果不能充分实现。
按照未经审查的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平成1-78292的传统性送风机,其结构已如上所述。因此,送风机外壳15必须具有的形式是,在风扇14的外侧不仅安排有多孔零件,而且在多孔件的外侧防护有空气层。这样就产生一个缺点,外壳的高度变得如需要设置大的空间那样大。
本发明是考虑到伴随传统性设备的上述问题作出来的,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送风系统、送风机和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其中不仅由于空气逸失之类引起的空气量减少可被防止,而且作为主要噪音源的送风机部分内产生的噪音,可被降低,并且提供适于该系统的部件安排。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送风系统、送风机和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其中的噪声可被降低,而又不会增大面板或者垂直于空气排出口方向的外壳的尺寸。
按照本发明的送风系统,包括有配置在进气室内将送风机结合为一体的面板上,并由密封结构体形成以构成送风机、在该面板上备有空气吸入口的进气室一部分的第一外壳部分;与此第一外壳部分结合成一整体,并由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形成以构成该送风机外壳的第二外壳部分;以及由隔板形成以便将第二外壳部分与面板上的进气室隔离的空气室。
按照本发明的送风机,包括有在外壳部分内提供的卷轴弯曲形状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而外壳部分被安置在送风机外壳排气口的反面且被变形,以便有别于卷轴弯曲面而在外部;以及在多孔结构体和此外壳部分之间形成的空气室。
按照本发明的送风机,包括有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被固定在任一块基板上,该板用来支撑叶轮、通过该基板使叶轮旋转的轴和驱动该叶轮旋转的的驱动机构,而且多孔结构体的形状类似于锥体,其中伸向进气口一侧的内部是空心的;以及由此多孔结构体和基板形成的空气室。
按照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单元,包括有送风机、热交换器、位于送风机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板、装在热交换器底部的冷凝盘,以及将这些部分结合为一体的面板,该空调器室内单元进一步包括由隔板、冷凝盘的侧面与面板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凹形部分;隔板的表面与冷凝盘相对,被固定在面板和冷凝盘与隔板之间的面板表面上;而且多孔结构体位于此凹形部分的敞开一侧,以在此多孔结构体和凹形部分之间形成空气室。
按照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单元,包括有送风机、热交换器、位于送风机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板,以及将这些部分结合成一体用的面板,此空调器室内单元进一步包括多孔结构体,配置在送风机排气口端表面外部周围,以使送风机的排气口相对于隔板伸出;以及由隔板和面板构成的空气室。
在按照本发明的送风系统中,通过构成送风机外壳一部分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与在其后表面处形成的空气室结合,不但能够有效地吸收来自送风机的噪音,而且能够防止空气的逸失。
在按照本发明的送风机中,通过卷轴弯曲形状的装在送风机外壳部分内侧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与在其后表面处形成的空气室结合,或者通过装在送风机进气口处的空心锥形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与在其后表面处形成的空气室结合,不但能够有效地吸收来自送风机的噪音,而且能够防止空气的逸失。
在按照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单元中,通过由冷凝盘、隔板和面板形成的凹形部分与装在此凹形部分开口一侧以在多孔结构体和凹形部分之间形成空气室的多孔结构体结合,或者通过装在送风机排气口端表面外部周围的多孔结构体与其后表面处形成的空气室结合,不但能够有效地吸收来自送风机的噪音,而且能够防止空气的逸失。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单元的透视图;图2为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单元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单元平面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单元送风机部分结构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单元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第二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单元内外壳的透视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送风机剖视图;图8为图7所示第三实施例中送风机剖视图;图9为图7所示第三实施例中送风机的局部剖示图;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送风机剖视图;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送风机剖视图;图12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送风机剖视图;图13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单元剖视图;图14为图13所示第七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单元平面图;图15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单元剖视图;图16为图15所示第八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单元平面图;图17为表示传统性空调器室内单元的剖视图;图18为表示传统性空调器宗内单元的透视图;图19为表示传统性送风机的剖视图,以及图20为表示传统性送风机的局部剖视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现在将参照附图加以详细描述。
第一个实施例将参照图1,2,3和4描述如下。图1为表示空调器室内单元的透视图;图2为其剖视图。图3为其平面图,图4为其送风机的结构图。在这些附图中,与图17和18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被给以相应的标号。在这些附图中,标号1是指顶部面板,2为构成进气口的吸气格子窗,3为位于吸气格子窗2和顶部面板1之间的送风机。该送风机3的设置,是使其外壳被分成上外壳3a和下外壳3b。上外壳3a是由可透空气的硬质多孔结构体构成的,而下外壳3b是由可透空气的结构体构成的。标号4是指热交换器,固定在顶部面板1之类上面。标号5是指第一块隔板,装在送风机3和热交换器4之间,以形成进空气室10和排空气室11。标号6是指装饰面板,固定在隔板5或者侧壁(未表示)上。标号7是指装在热交换器底部的冷凝盘,8为固定在顶部面板之类上的前面板。标号9是指构成送气口的送风格子窗。标号20是指驱动送风机用的电机。标号18是指第二块隔板,用来将进空气室10在送风机3的上、下外壳彼此结合的表面处隔成上部和下部。为第二块隔板分开的进空气室10的上部,构成了被顶部面板1、第一块隔板5和后壁板19围绕的封闭空间10a。该封闭空间10a,经过由可透空气的硬质多孔结构体构成的上外壳3a上的许多小孔,与送风机外壳的内部和进空气室的下部10b相通。
图4为表示送风机3和第二块隔板18结构的视图。上外壳3a和下外壳3b是彼此固定在一起的,使得第二块隔板18位于其间。上、下外壳彼此衔接处的第二块隔板18的一部分,被加工为倾斜的通孔18a。为了防止空气逸失,在上、下外壳与第二块隔板发生接触的部分,被加工出凸缘3c和3d。而且在上、下外壳与第一块隔板发生接触处的部分,还加工有凸缘3e和3f。
该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靠送风机3的作用经过吸气格子窗2吸入的室内空气,将通过热交换器4,使得冷或热的空气由送风格子窗9送入室内。当送风机3工作时,噪声由该送风机3产生。此噪声被传播到进空气室10和排空气室11。在此实施例中,送风机3的上外壳3a是由多孔结构体构成的,使得噪声可被这部分吸收。其结果是,由送风机3产生的噪声可被遏制。此多孔结构体是由具有连续微孔的材料加工成的,使得上外壳3a具有空气可渗透性。因此,送风机3的内部空间和进空气室10的上空间10a,是经过此多孔结构体中的大量微孔彼此相通的。然而这里并无空气逸失到本单元的外部,因为进空气室10的上空间10a,是用形成不漏气结构(例如板)的顶部面板1、第一块壁板5、第二块隔板18和后壁板19封闭住的。当送风机3工作时,送风机内部的压力变成正的。其结果是,进空气室10的上空间10a的压力变成正的。然而并无空气逸失的通道。因此,通过上外壳3a的多孔结构体逸失空气,能够被防止,使得该送风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变坏能被防止。
另一方面,由送风机3产生的噪声是作为纵波传播的。当此纵波通过上外壳3a的多孔结构体上很小的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resistance)对此纵波能量即声能的吸收。那么此纵波传播给作为封闭空间的进空气室10的上空间10a,并在用作上空间10a围墙的顶部面板1、第一块隔板5、第二块隔板18和后壁板19之类上面反射。其结果是,该纵波再一次通过上外壳3a的多孔结构体,使得噪音吸收效果增进。这就是说,进空气室10的上空间10a被用作两用的衬垫空气层,既改进由多孔结构体制做的上外壳的吸收噪音特性,又防止送风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变坏,从而使送风机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构成此上外壳的多孔结构体,是靠熔融模压硬质材料如颗粒形塑料构成的。所以,此多孔材料本身可被用作增强材料,以便安装上外壳时无需其它另件。
第二实施例将参照图5和6描述如下。图5为表示空调器的剖面图,图6为其外壳的透视图。在这些附图中,标号1是指顶部外壳,2为构成进气口的吸气格子窗,3为装在吸气格子窗2和顶部面板1之间的送风机。此送风机3是由形状不同于卷轴弯曲的异形外壳3j构成的。可透空气的硬质多孔结构体16,构成卷轴弯曲的一部分,配置在异形外壳3j的内部。在异形外壳3j的内部,提供有空气室21。标号4是指固定在顶部面板1之类上面的热交换器。标号5是指隔板,装在送风机3和热交换器4之间,以形成进空气室10和排空气室11。标号6是指固定在隔板5或侧壁(未表示)上面的装饰板。标号7是指装在热交换器底部的冷凝盘,8为固定在顶部面板之类上面的前面板。标号9是指构成送气口的送风格子窗。标号20是指用于驱动送风机的电机。
本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依靠送风机3的作用通过吸气格子窗2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使得冷或者热的空气由送风格子窗9送入室内。当送风机3工作时,由该送风机产生噪声。该噪声传播给进空气室10和排空气室11。在此实施例中,构成卷轴弯曲一部分的多孔结构体16,被安置在送风机3的异形外壳3j的内部,使得噪声可被这部分吸收。其结果是,由送风机3产生的噪声可被遏制。此多孔结构体16是由带有连续性微孔的材料加工成的,以使其具有空气可渗透性。因此,由多孔结构体16隔开的空气室21,经过大量的微孔与异形外壳3j内的空气通道彼此相通。然而并无空气逸失到异形外壳3j的外部,因为该异形外壳3j是由不漏气材料(例如板、塑料之类)加工成的。因而送风机3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变坏能被防止。
另一方面,由送风机3产生的噪声,将以纵波传播。当此纵波通过多孔结构体16的细小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对纵波能量即声能的吸收。于是该纵波传播给作为封闭空间的空气室21,并在作为此空气室围墙的异形外壳3j上反射。其结果是,该纵波再一次通过此多孔结构体16,使得噪音吸收效果被增进。这就是说,在异形外壳3j内部的空气室21,用来改善噪声吸收特性,使得由送风机3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构成卷轴弯曲一部分的多孔结构体16,是由熔融模压硬质材料如颗粒状塑料加工成的。因此,该多孔结构体具有一定强度,使它能被容易地固定,如果在异形外壳3j上配备有掣子之类。
第三个实施例,将参照图7、8和9描述如下。图7为在送风机中采用双吸气型多叶片叶轮构成的离心式送风机剖面图,它是空调器室内单元的组成部分;图8为沿图7中线Ⅷ-Ⅷ所取剖视图,图9为其局部剖视图。在此附图和图19、20中每一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是指相似的部分。在这些附图中,标号22是指双吸气型多叶片叶轮,15为在其内部安装有叶轮22的送风机外壳,15a为该送风机外壳的排气口,15b为其吸气口。标号23是指用于驱动送风机的转轴,25为将多叶片叶轮22固定到转轴23上用的轮毂部分,26为支撑此轮毂部分用的基板;16为通过粘合剂或用螺钉拧紧紧固在基板26上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以构成空心锥体;24为在多孔结构体喇叭形基部的通孔,供转轴在其中穿入,21为由基板26和多孔结构体16形成的空气室。标号D1是指多叶片叶轮的内径。
本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通过驱动转轴23旋转而使双吸气型多叶片叶轮22作旋转运动,从而使空气沿此转轴由外壳上的吸气口15b吸到多叶片叶轮22的内部。此空气将沿着固定在多叶片叶轮22内侧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16的光滑的锥形表面传播,并通过多叶片叶轮的叶片,使空气离心流出。此空气沿着送风机外壳15的螺旋形被收集,然后通过送风机外壳的排气口15a送出。此多孔结构体16的形状类似于锥形喇叭口,以使转轴23穿入为最小的通孔24,能在此多孔结构体的凸部提供。开在两相反方向上的多孔结构体的直径,与叶轮的内径D1相匹配。此外,多孔结构体的端表面垂直于该锥形的中心轴线进行切割,以避免其与叶片碰撞。因此,叶片可有效地作为整体来用,以便不会产生不规则的流动。
当空气通过叶轮时,在所产生的送风噪声中,传播给叶轮吸气一侧的噪声,将以纵波传播。当此纵波通过多孔结构体16的很小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对声能的吸收。于是该纵波传播给空气室21,并在用作隔板以隔离被吸入空气的基板26上反射。其结果是,此纵波沿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使得此波被接下去入射的波抵销,然后再一次通过多孔结构体16从而增进噪声吸收效果。因此,送风机中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
不过第三实施的表示的是使用双吸气型多叶片叶轮的离心式送风机的情况,而第四实施例则表示使用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的离心式送风机的情况,并将参照图10进行描述。在此附图中,与图7、8和9中相同或等效的部件,将采用对应的标号。在该附图中,标号29是指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15为其内侧安装有叶轮29的送风机外壳,15b为该送风机外壳的进气口。标号23是指驱动送风机转动的转轴,26为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的基板;16为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由粘合剂或螺钉拧紧紧固在基板26上,以形成空心锥体;21为由此多孔结构体16和基板26构成的空气室。
本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通过驱动转轴23旋转而使此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29作旋转运动,以使空气沿此转轴从外壳上的进气口15b进入多叶片叶轮29的内部。此空气沿着固定在多叶片叶轮29内侧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16的光滑的锥形表面传播,并通过多叶片叶轮的叶片,使得空气离心流出。此空气沿着送风机外壳15的螺旋形被收集,然后经过送风机外壳的排气口15a送出。此多孔结构体16的形状类似于锥形喇叭口。在相反方向上开口的多孔结构体的直径,与叶轮的内径匹配。此外,多孔结构体的端表面,垂直于该锥形中心轴线进行切割,以避免其与叶片碰撞。因此,此叶片可有效地作为整体使用,以便不产生不规则的流动。
当空气通过叶轮时,在所产生的送风噪声中,传播给叶轮吸气一侧的噪声,将以纵波传播。当此纵波通过多孔结构体16上的很小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对声能的吸收。于是该纵波传播给空气室21,并在基板26上反射。其结果是,此纵波沿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使得此波被接下去入射的波抵销,然后再一次通过多孔结构体16,从而增进噪声吸收效果。因此,送风机中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
不过第四实施例所表示的情况是在采用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的离心式送风机中,单边轴承(未表示)被放在驱动转轴上,而第五实施例所表示的情况则是在转轴的两侧提供有轴承,并将参照图11进行描述。在此附图中,与图7和8中相同或等效的部件,将采用对应的标号。在这些附图中,标号29是指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15为其内侧安装有叶轮29的送风机外壳,15b为该送风机外壳的进气口。标号23是指用于驱动离心送风机的转轴,26为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的基板,28为一对轴承。此多孔结构体16为锥形可透空气结构,其中两端是开口的。一端的开口紧固在叶轮的基板上,另一端的开口通过粘合剂或螺钉拧紧紧固在转轴23上。标号21是指由多孔结构体16和基板26形成的空气室。
本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通过驱动转轴23旋转而使此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29作旋转运动,以使空气沿此转轴从外壳上的进气口15b进入多叶片叶轮29的内部。此空气沿着固定在多叶片叶轮29内侧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16的光滑的锥形表面传播,并通过此多叶片叶轮的叶片,使得空气离心流出。此空气沿着送风机外壳15的螺旋形被收集,然后经过送风机外壳的排气口15a送出。此多孔结构体16的形状类似于圆锥形。在相反方向上开口的多孔结构体的直径,与叶轮的内径相匹配。此外,多孔结构体的端表面,垂直于该圆锥中心轴线进行切割,以避免其与叶片相碰撞。因而,此叶片可有效地作为整体使用,以便不产生不规则的流动。
当空气通过叶轮时,在所产生的送风噪声中,传播给叶轮吸气一侧的噪声,将以纵波传播。当此纵波通过多孔结构体16上的细小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对声能的吸收。于是该纵波传播给空气室21,并在基板26上反射。其结果是,此纵波沿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使得此波被接下去入射的波抵销,然后再一次通过多孔结构体16,从而增进噪声吸收效果。因此,送风机中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
不过第五实施例所表示的情况是驱动电机(未表示)装在送风机外壳的外部,第六实施例则表示电机装在送风机外壳内部的情况,将参照图12进行描述。在此附图中,与图7和8中的部件相同或等效的部件,采用对应的标号。在此附图中,标号29是指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15为其内侧安装有叶轮29的送风机外壳,15b为送风机外壳的进气口。标号23是指驱动离心送风机转动的转轴,26为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的基板,20为驱动离心送风机用的电机,30为安装该电机用的支架。此多孔结构体16为锥形可透空气结构,其中两端是开口的。一端的开口紧固在电机的外围表面上,另一端的开口则紧固在叶轮的基板上。标号21是指由多孔结构体16和基板26形成的空气室。
本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通过驱动转轴23旋转而使此单吸气型多叶片叶轮29作旋转运动,以使空气沿此转轴从外壳上的进气口15b进入多叶片叶轮29的内部。此空气沿着固定在多叶片叶轮29内侧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16的光滑的锥形表面传播,并通过此多叶片叶轮的叶片,使得空气离心流出。此空气沿着送风机外壳15的螺旋形被收集,然后经过送风机外壳的排气口15a送出。
当空气通过叶轮时,在所产生的送风噪声中,传播给叶轮吸气一侧的噪声,将以纵波传播。当此纵波通过多孔结构体16上的细小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对声能的吸收。于是该纵波传播给空气室21,并在基板26上反射。其结果是,此纵波沿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使得此波被接下去入射的波抵销,然后再一次通过多孔结构体16,从而增进噪声吸收效果。因此,送风机中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
此多孔结构体16的形状类似于锥形,被固定在电机上。多孔结构体的开口侧并不紧固在叶轮的基板上,以使降噪效果比实施例3,4及5更低。电机装在外壳的内侧,以便减小送风机的尺寸。
第七实施例将参照图13和14描述如下。图13为表示空调器室内单元的横截面图,图14为其平面图。在这些附图中,与图17和18中相同或等效的部件,采用对应的标号。在此附图中,标号1是指顶部面板,2为吸气格子窗,3为装在吸气格子窗2和顶部面板1之间的送风机。标号4是指固定在顶部面板1上的热交换器。标号5是指隔板,装在送风机3和热交换器4之间,以形成进空气室10和排空气室11。标号6是指固定在隔板5或侧壁(未表示)上面的装饰板。标号7是指冷凝盘。由冷凝盘、隔板5和装饰板6形成的凹形部分,位于其底部。标号16是指被固定的硬质多孔结构体,以封闭此凹形部分的敞开表面。标号21是指由多孔结构体16、冷凝盘7、隔板5和装饰板6形成的空气室。
本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通过送风机3的作用而经过吸气格子窗2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4,以使冷或热的空气由送风格子窗9送入室内。当送风机3工作时,将由送风机3产生噪声。此噪声传播给排气室11,并被装在排气室11底部的多孔结构体16吸收,以使由送风格子窗9传播到室内的噪声受到遏制。此多孔结构体16是由带有连续性微孔的材料加工成的。空气室21通过此多孔结构体16上的大量细小微孔与排气室11相通。除了由多孔结构体16遮盖的表面之外,围绕空气室21的冷凝盘7、隔板5和装饰面板6,分别由不透气结构体加工而成。因此,由送风机3送出的空气,不会经过多孔结构体16逸失到本室内单元外部。另一方面,由送风机产生的噪声,在此室内单元内部的空气通道中将以纵波传播。当此纵波通过多孔结构体16上的细小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对纵波能量即声能的吸收。于是纵波将传播给作为封闭空间的空气室21,并在用作空气室围墙的冷凝盘7、隔板5和装饰板6上反射。其结果是,纵波再一次通过多孔结构体16,使得噪声吸收效果得到增进。这就是说,空气室21用作衬垫空气层以改善由多孔结构体16形成的噪声吸收材料的吸噪特性,从而使空调器内部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此多孔结构体16是靠熔融模压硬质材料如颗粒形塑料加工成的。因此,多孔结构体16本身可用作增强材料,从而不再需要安装多孔结构体16的构件。
由于多孔结构体16的形状类似于平板,故其易于生产。尽管以上所作描述是围绕降噪的,然而在热交换器和送风机之间装有辅助加热器,使多孔结构体16和装饰板6可被局部切除的情况下,空气室21可被用作输出口。
第八个实施例将参照图15和16描述如下。图15为表示空调器室内单元的横截面图,图16为其平面剖视图。在这些附图中,与图17和18中相同或等效的部件,采用对应的标号。在此附图中,标号1是指顶部面板,2为吸气格子窗,3为装在吸气格子窗2和顶部面板1之间的送风机。标号4是指固定在顶部面板1上的热交换器。标号5是指隔板,装在送风机3和热交换器之间以构成空气吸入室10和空气排出室11。送风机3和隔板5的安排,是使送风机3的排气口31定位在相对隔板5伸向排气室11一侧。标号6是指固定在隔板5或侧壁(未表示)上的装饰板。标号7是指带有与隔板5相接触的端面的冷凝盘。此多孔结构体16具有硬质多孔结构,被配备为在送风机3的排气口31端面位置基本上与隔板5平行,且在送风机3的排气口31处配有开口。标号21是指由多孔结构体16、顶部面板1、冷凝盘7和隔板5构成的空气室。
本实施例的操作将描述如下。通过送风机3的作用而经过吸气格子窗2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4,以使冷或热的空气由送风格子窗9送入室内。当送风机3工作时,将由送风机3产生噪声。此噪声传播给排气室11,并被平行于隔板5提供的多孔结构体16吸收,以使由送风格子窗9传播到室内的噪声受到遏制。此多孔结构体16是由带有连续性微孔的材料加工成的。由隔板5和多孔结构体16围绕的空气室21,经过此多孔结构体16上的大量细小微孔与排气室11相通。除了由多孔结构体16遮盖的表面之外,空气室21为隔板5、冷凝盘7和顶部面板1所围绕。因此,由送风机3送出的空气,不会经过多孔结构体16逸失到本室内单元外部。另一方面,由送风机产生的噪声,在该室内单元内部的空气通道中将以纵波传播。当此纵波通过多孔结构体16上的细小微孔时,此多孔结构体用来阻止对纵波能量即声能的吸收。于是纵波将传播给空气室21,并在用作空气室围墙的冷凝盘7、隔板5和装饰板6上反射。其结果是,被反射的纵波再一次通过多孔结构体16,使得噪声吸收效果得到增进。这就是说,空气室21被用作衬垫空气层以改善由多孔结构体16形成的噪声吸收材料的吸噪特性,从而使空调器内部产生的噪声可被大大降低。此多孔结构体16是靠熔融模压硬质材料如颗粒形塑料加工成的。因此,多孔结构体16本身可用作增强材料,从而不再需要安装多孔结构体16的构件。
由于多孔结构体16的形状类似于平板,故其易于生产。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本送风系统包括有配置在将送风机结合为一整体的面板上,并由不透气结构体形成以构成送风机一部分的第一外壳部分;与此第一外壳部分结合成一整体,并由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形成以构成该送风机外壳的第二外壳部分;以及由隔板形成以便将第二外壳部分与面板上的进气室隔离的空气室。因此,不仅来自送风机的噪声能被有效地吸收,而且由于空气逸失造成的送风机空气动力学特性变坏可被避免,从而可以提供低噪声的送风系统。
本送风机包括有在外壳部分内提供的卷轴弯曲形状的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而外壳部分被安置在送风机外壳排气口的反面且被变形,以便有别于卷轴弯曲面而在外部;以及在多孔结构体和此外壳部分之间形成的空气室。或者本送风机包括有可透空气的多孔结构体,被固定在支撑送风机叶轮的基板上,而且形状类似于锥体,其中伸向进气口一侧的内部是空心的;以及由此多孔结构体和基板形成的空气室。因此,不仅来自送风机的噪声能被有效地吸收,而且由于空气逸失造成的送风机空气动力学特性变坏可被避免,从而可以提供低噪声的送风机。
本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有由冷凝盘结合在面板、隔板和面板组合形成的凹形部分,而且多孔结构体位于此凹形部分的敞开一侧,以在多孔结构体和此凹形部分之间形成空气室。或者本空调器室内单元,包括有多孔结构体,配置在送风机排气口端表面外部周围,以使送风机的排气口相对于隔板伸出;以及由隔板和面板构成的排气室。因此,不仅来自送风机的噪声能被有效地吸收,而且由于空气逸失造成的送风机空气动力学特性变坏可被避免,从而可以提供低噪声的空调器室内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室内单元,它包括送风机、热交换器、位于上述送风机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板、装在上述热交换器底部的冷凝盘,以及将这些部分结合为一体的面板,上述空调器室内单元的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由隔板、上述冷凝盘的侧面与上述面板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凹形部分;上述隔板的表面与上述冷凝盘相对,被固定在上述面板和上述冷凝盘与隔板之间的上述面板的表面上;而且多孔结构体位于上述凹形部分的敞开一侧,以在上述多孔结构体和凹形部分之间形成空气室。
2.一种空调器室内单元,包括送风机、热交换器、位于上述送风机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板,以及将这些部分结合为一体的面板,上述空调器室内单元的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孔结构体,配置在上述送风机排气口端表面外部周围,以使上述送风机的排气口相对于上述隔板伸出;以及由上述隔板和面板构成的空气室。
全文摘要
在带有送风机和热交换器的空调器室内单元中,配备有由具有空气可透性的多孔结构体制做的上外壳,具有不透气性的送风机下外壳,以及在上外壳背面形成的空气室。
文档编号F24F1/02GK1224818SQ9812097
公开日1999年8月4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12日
发明者丰田明德, 新井康之, 福嶋章雄, 松下章弘, 大原广幸, 曾根靖雄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