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装置及具有该蓄热装置的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5304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蓄热装置及具有该蓄热装置的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蓄热装置及具有该蓄热装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在热泵式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表面温度会降得很低,当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低于大气的冻结温度时,就会在冷凝器的翅片表面形成霜层,霜层会由于制热的持续进行,厚度逐渐增加,导致蒸发量大大减少,削弱室内侧制热效果。为了改善效果,目前行业内采用新的化霜模式技术:蓄热连续化霜,即通过对正常制热运行时的压缩机废热进行蓄存,在化霜时热量二次利用。
[0003]现有技术中的蓄热装置都是围绕压缩机的本体而设计,用于收集压缩机的本体散发的余热进行蓄热,但此热量受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的影响较大。具体原因如下:室外环境温度低,导致压缩机缸体余热减少;特别是针对于变频压缩机,当房间达到需求时,变频压缩机频率为最低频率,此时压缩机散发热量也有一定降低,势必对蓄热量造成影响,导致蓄热量不足,在化霜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除此,还要考虑蓄热装置的壳体形状、蓄热传热效率等众多影响因素。导致设计出的蓄热装置成本高,不可维修等缺点。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蓄热装置及具有该蓄热装置的空调器,以达到提高化霜效果的目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装置,包括:蓄热罐;蓄热材料,设置于蓄热罐内;换热器,设置于蓄热罐内并置于蓄热材料中,换热器包括用于液态冷媒进出的第一连接口和用于气态冷媒进出的第二连接口。
[0006]进一步地,蓄热罐包括罐体和与罐体相连接的上盖,蓄热装置还包括防泄漏组件,设置于上盖上以防止置于罐体内的蓄热材料泄漏。
[0007]进一步地,防泄漏组件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接段,第一段由罐体内部延伸至罐体外部并与大气连通,第二段置于罐体内,连接段与上盖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连接段呈S形。
[0009]进一步地,连接段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垂直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平行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垂直段的两侧,垂直段垂直于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且垂直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连接。
[0010]进一步地,防泄漏组件为毛细管。
[0011]进一步地,蓄热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换热器通过支撑架与蓄热罐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换热器为换热管路,呈弯折状布置于蓄热罐内,且换热管路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均布置于蓄热罐的上盖上。
[0013]进一步地,蓄热装置还包括挂接组件,设置与蓄热罐的罐体上。
[0014]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和与压缩机的气态冷媒管路连接的上述蓄热装置。
[0015]应用本发明的蓄热装置,可以通过该换热器将高温气态冷媒的热量经过蓄热材料进行储存,以为化霜时可以再次通过换热器把热量传递给冷媒,从而实现提供热量的目的,由于本发明的蓄热装置是直接收集高温气态冷媒的热量,故能够减弱过低的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运行较低频率对蓄热装置的蓄热量的影响,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化霜效果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蓄热罐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蓄热装置的上盖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A向视图。
[0021]图中附图标记:10、蓄热罐;11、上盖;12、罐体;13、下盖;14、支撑架;20、蓄热材料;30、换热器;31、第一连接口 ;32、第二连接口 ;40、防泄漏组件;41、连接段;50、挂接组件;60、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热装置,包括:蓄热罐10、蓄热材料20和换热器30。蓄热材料20设置于蓄热罐10内。换热器30同样设置于蓄热罐10内并置于蓄热材料20中,换热器30包括用于液态冷媒进出的第一连接口 31和用于气态冷媒进出的第二连接口 32。
[0024]设置换热器30,可以通过换热器30将高温气态冷媒的热量经过蓄热材料20进行储存,以为化霜时可以再次通过换热器30把热量传递给冷媒,从而实现提供热量的目的,由于本发明的蓄热装置是直接收集高温气态冷媒的热量,故能够减弱过低的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运行较低频率对蓄热装置的蓄热量的影响,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化霜效果的目的。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蓄热罐10包括罐体12、上盖11和下盖13。上述上盖11和下盖13分别与罐体12的两端相连接,蓄热装置还包括防泄漏组件40,设置于上盖11上以防止置于罐体12内的蓄热材料20流出。
[0026]具体地,防泄漏组件40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接段41,第一段由罐体12内部延伸至罐体12外部并与大气连通,第二段置于罐体12内,连接段41与上盖11固定连接。
[0027]本发明实施例中蓄热罐10内的蓄热材料为液体材料,由于蓄热罐10里面并不是100%体积都填充该液体蓄热材料20,(蓄热罐10内80-90%是蓄热材料、蓄热罐10的顶部有10-20%的空气层)所以,蓄热罐10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倾倒时),蓄热罐10内始终有一个液体材料与空气分界层,从而使得蓄热罐10内的蓄热材料20不会泄露到蓄热罐10的外部。
[0028]优选地,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连接段41呈S形。
[0029]当然,上述连接段41也可以呈“之”字形。即上述连接段4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二者的垂直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分别位于垂直段的两侧。
[0030]将连接段41设置成上述形状,能够进一步保证液态蓄热材料20不会泄露至蓄热罐10的外部。
[0031]上述连接段41可以通过固定装置60固定于上述上盖11上。
[0032]优选地,本发明中的防泄漏组件40可以为毛细管,也可以为设置在上盖11上的细槽。当然,该防泄漏组件40也可以为其他组件,凡是满足上述要求的均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0033]本实施例中的防泄漏组件40由一根毛细管制成,上述第一段为毛细管的第一端,上述第二段为毛细管的第二端,上述连接段41为毛细管的中间部分。其中,毛细管的第一端由蓄热罐10的内部穿过上盖11并置于蓄热罐10的外部,上述毛细管的中间部分与第二端均置于蓄热罐10内。如图4所示,中间部分呈S形固定于上盖11上,且上述S形的中间部分所在平面与上盖11的下表面平行设置。上述第一端垂直于上述中间部分所在的平面。上述第二端与中间部分连接并置于蓄热材料20的最高位面之上(以蓄热罐10竖直放置为基准)。
[003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防泄漏组件40还可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