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371076阅读:来源:国知局
提高了送风装置3的送风均匀性。
[0040]为保证空调的换热效果,以直线L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均采用多段式换热器,以增大换热面积。在该实施例中,均采用三段式换热器。具体来说,第一换热器61包括有第一换热器上段611、第一换热器中段612及第一换热器下段613。相对称的,第二换热器62包括有第二换热器上段621、第二换热器中段622及第二换热器下段623。以第一换热器61和第一贯流风扇41为例,在室内机本体100内设置第一换热器61和第一贯流风扇41时,除了将第一换热器61设置在第一主进风口 23和第一贯流风扇41之间,形成吸风式结构之外,第一换热器61迎风面要与第一主进风口 23相对应,第一换热器61的背风面要与第一风道51的进风口相对应。
[0041]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主进风口 23和第二主进风口 24形成在室内机本体100的侧面,与形成在室内机本体100正面上的混合风出口 13距离较近,为避免主进风口的进风与混合风出口 13的出风发生干涉,第一主进风口 23和第二主进风口 24所在的侧面要位于混合风出口 13所在的正面限定的区域内。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第一主进风口 23和第二主进风口 24形成在后壳2上,混合风出口 13形成在前壳I上,因此,前壳轮廓线11要位于后壳2的轮廓线(图中未标注)之外。也即,在图3的主视图中,后壳2被前壳I完全遮挡。从而,混合风出口 13的出风不会从第一主进风口 23及第二主进风口 24再次被吸入。
[0042]而且,参见图8示出的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立体图及图9示出的图6中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放大图,以右侧的第二主进风口 24与第二换热器62为例,为增大进风量、提高换热效率,第二主进风口 24包围大部分第二换热器62。具体来说,第二主进风口 24包围了全部第二换热器上段621、全部第二换热器中段622及大部分的第二换热器下段623。且第二主进风口 24上端开口的高度大于第二换热器上段621的高度,确保有足够的风从第二主进风口 2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上段621。第二主进风口 24上形成有进风格栅241,在进风格栅241内设置有过滤网242。第一主进风口 23与第二主进风口 24对称设置,结构与第二主进风口 24相同。
[0043]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意,在该实施例中,前壳I上形成有凹部12,混合风出口13形成在凹部12内。具体来说,凹部12具有外轮廓线121和内轮廓线122,该两轮廓线均为圆形,内轮廓线122形成混合风出口 13的轮廓线。内轮廓线122与外轮廓线121之间形成环形导风面123。优选的,环形导风面123表面为弧面,前壳I前表面为中间外凸的弧面,混合风出口 13所在的面为平面。而且,内轮廓线122限定的混合风出口 13相对于凹部12偏心设置。优选的,在与混合风出口 13的轴线相垂直的截面上,混合风出口 12中心以凹部12中心偏离室内机主体100中心的方向偏离凹部12中心。具体而言,图3的主视图为与混合风出口 13的轴线相垂直的截面,在该图3中,室内机本体100的中心为点M1,凹部12的中心为点M2,混合风出P 12的中心为点M3。点Ml、点M2和点M3共线,点M2位于点Ml的上方,点M3位于点M2的上方。从而,从混合风出口 12吹出的风,将在环形导风面123的导向下从凹部12送出。
[0044]参见图2的立体图、图4的侧视图及图5的后视图所示,安装部21上形成有缺口212。缺口 212包括有第一面2121和第二面2122。其中,第一面2121为平面,与安装部21的安装面211垂直并连接;第二面2122远离安装面211,并与安装面211相平行。非热交换风进口 22形成在第二面2122上。
[0045]优选的,在第一面2121上形成有进风腔,非热交换风进口 22部分位于进风腔内。具体而言,进风腔包括第一进风腔213和第二进风腔214,第一进风腔213靠近安装面211,第二进风腔214位于第一进风腔213和非热交换风进口 22之间。非热交换风进口 22部分位于第二进风腔214内。
[0046]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在室内机本体100通过安装部21安装到位后,为非热交换风进口 22预留进风口,实现非交换风进口 22的无阻碍进风,提高空调送风性能。
[0047]而且,在安装面211上形成有对室内机本体100安装时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具体来说,在安装面211上形成有第一定位部215和第二定位部216。其中,第一定位部215形成在第一进风腔213左侧、且靠近第一面2121与第一进风腔213连接部位,第二定位部216形成在第一进风腔213右侧、且靠近第一面2121与第一进风腔213连接部位。更优选的,第一定位部215和第二定位部216对称形成在第一进风腔213的两侧,以保证定位稳定性。
[004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还形成有两个贯流风扇,在垂直于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截面上,所述两个贯流风扇的轴线投影点与所述送风装置的轴线投影点形成等腰三角形,且所述送风装置的轴线投影点为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度数不大于7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度数为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分别与所述送风装置的轴线相互平行,两个所述贯流风扇以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安装部,每个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及所述送风装置的轴线均与所述安装部的安装面相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风道蜗壳,所述贯流风扇设置在所述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进风口处,所述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出风口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道蜗壳形成的风道的出风口内侧。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风出口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正面,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背面,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侧面上形成有主进风口,所述贯流风扇邻近所述主进风口而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风口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左侧主进风口和右侧主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包括形成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两个贯流风扇中的第一贯流风扇之间的左侧换热器和形成在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与所述两个贯流风扇中的第二贯流风扇之间的右侧换热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以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所述左侧换热器与所述右侧换热器也以该轴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还形成有两个贯流风扇,在垂直于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截面上,所述两个贯流风扇的轴线投影点与所述送风装置的轴线投影点形成等腰三角形,且所述送风装置的轴线投影点为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应用本发明的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具有安装部的空调器难以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以增大风量、提高出风柔和性的问题。
【IPC分类】F24F1/00, F24F13/08
【公开号】CN105091086
【申请号】CN201410179980
【发明人】王永涛, 关婷婷, 吴仲妮, 李建, 刘丙磊, 闫宝升
【申请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4月30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