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以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调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422327阅读:来源:国知局
配置在热交换器24的上风侧和下风侧中的任一侧。在作为具有风扇以及使该风扇旋转的电机的送风机构的送风机23工作时,空调机框体21外部的空气通过过滤器22被送风机23吸引而从送风机23送出。从送风机23送出的空气在热交换器24中进行热交换并在加湿装置I中被加湿。
[0075](加湿装置的工作)
[0076]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的工作。
[0077]储存在储水部2中的加湿水30向喷嘴3输送,被输送了加湿水30的喷嘴3从加湿件4的上方朝向加湿件4的上部滴下加湿水30。这样一来,加湿水30被供给到加湿件4。利用加湿件4具有的毛细管力和加湿水30的重力,加湿水30通过加湿件4的间隙部9 (参照图3)均匀地扩散到整个加湿件4,从而使加湿件4保持一定量的加湿水30。
[0078]而且,从送风机构吹送的空气31如图2所示在加湿件4的附近流动,借助一部分空气31与加湿件4所保持的加湿水30之间的气液接触,加湿水30蒸发。包括蒸发的水分在内的空气31被供给到加湿空间来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
[0079]另外,从送风机构吹送的空气31的另一部分,与设置于一个或多个加湿件4之间的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风向偏向板5碰撞而相对于加湿件4的平面向法线方向偏向,由此,空气31的流动产生紊乱。由于空气31的流动产生紊乱,因此,紊乱的空气31与加湿件4的气液接触被促进,由此,蒸发性提高,可以提高加湿对象空间的加湿程度。
[0080]加湿件4保持的加湿水30中的、未用于加湿的剩余的加湿水30,从加湿件4滴下并被设置在加湿件4下部的排水盘7承接,从未图示的排出孔向外部排出。借助以上那样的加湿装置I的加湿运转的工作,加湿了的空气被供给到加湿空间。
[0081](空调机的工作)
[0082]接着,参照图4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的空调机20的工作。
[0083]如图4所示,在送风机23工作时,空调机框体21外部的空气31经由过滤器22被吸入到空调机框体21内,在热交换器24中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或冷却,并流入到加湿装置I内。流入到了加湿装置I内的热交换后的空气31,在加湿装置I的工作中如前所述由加湿件4含有的加湿水30加湿,并被供给到空调对象空间。
[0084]另外,与图4不同,在加湿装置I设置在热交换器24的上风侧的情况下,在送风机23工作时,空调机框体21外部的空气31经由过滤器22被吸入到空调机框体21内,在加湿装置I中被加湿。由加湿装置I加湿了的空气31在热交换器24中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或冷却,并被供给到空调对象空间。
[0085](加湿装置的作用)
[0086]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以及具有加湿装置I的空调机20的作用,以与设置于风向偏向板5的风向偏向部6相关的作用为中心进行说明。
[0087]首先,对配备有图5、图6所示的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风向偏向板5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与代替风向偏向板5而配备有不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金属板的比较例的加湿装置的作用差异进行说明。
[0088]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风向偏向板5以及风向偏向部6的结构例。
[0089]图5是实施方式I的第一例的加湿件4以及风向偏向板5的立体图。图6是沿图5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在图5、图6所示的风向偏向板5上,上下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开口部8沿通风方向隔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板状的风向偏向部6从该开口部8的上风侧的一边突出。如图6所示,风向偏向部6的下风侧的面6a与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所成的角度Θ1为30°。从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突出的风向偏向部6的突出长度α例如是1.9mm。另外,如图6所示,风向偏向部6沿通风方向交替地(呈锯齿状地)设置在风向偏向板5两侧的平板面5a上。另外,风向偏向板5由不锈钢板构成。
[0090]作为图5以及图6所示的风向偏向板5的制作方法,例如,在不锈钢板上以形成矩形开口部8的四边中的除去一个长边之外的剩下三边的方式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切槽,将在切槽的内侧形成的舌片(不锈钢板的一部分)弯折角度Θ I而作为风向偏向部6。这样一来,可以由一张不锈钢板形成具有风向偏向部6以及开口部8的风向偏向板5。另外,也可以在由不锈钢板构成的风向偏向板5上通过焊接等来安装风向偏向部6。另外,通过在风向偏向板5上设置开口部,一部分空气31可以通过该开口部,因此,与不具有开口部的风向偏向板5相比,可以降低压力损失。
[0091]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第一例的加湿装置I以及比较例的加湿性能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在图7中,横轴表示在加湿件4之间流动的空气的风速,纵轴表示加湿件4的每单位面积以及单位时间内的加湿量作为加湿性能。另外,加湿量是根据绝对湿度的变化量以及处理风量、空气的密度试算出的值,纵轴的加湿性能是由加湿量除以加湿件4的面积而得到的值。
[0092]图7所示的附图标记101是针对将图5以及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I的第一例的加湿件4以及风向偏向板5以2mm间隔配置而得到的结构、使空气31通风的情况下的加湿性能的测定结果。
[0093]图7所示的附图标记102表示比较例1,是针对如下的变形例使空气31通风的情况下的加湿性能的测定结果,在该变形例中,代替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风向偏向板5,设置与风向偏向板5同样由不锈钢构成的平板状的金属板,并将加湿件4和金属板以2_间隔配置。
[0094]图7所示的附图标记103表示比较例2,是针对如下的变形例使空气31通风的情况下的加湿性能的测定结果,在该变形例中,代替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风向偏向板5,设置加湿件4,并将相邻的加湿件4和加湿件4以2mm间隔配置。
[0095]在图7中如附图标记102所示,在将加湿件4和平板状的金属板以2mm间隔配置的比较例I中,可看到加湿性能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成比例地提高。附图标记103所示的比较例2也示出与比较例I相同的趋势。
[0096]另外,如附图标记101所示,代替平板状的金属板而具有风向偏向板5的本实施方式在加湿性能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成比例地提高这方面也具有相同的趋势,但与比较例相比,示出更高的加湿性能。另外,在对相对于加湿件之间的风速的加湿性能的斜率进行比较时,附图标记101所示的使用了风向偏向板5的本实施方式的斜率比比较例1、2大。这种情况可认为是:在本实施方式I中,空气31借助风向偏向板5与加湿件4的平面碰撞而在加湿件4的平面部附近形成紊流,从而使得加湿性能的斜率发生了变化。
[0097]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例(附图标记101)与比较例1(附图标记102)中,虽然所使用的加湿件4的数量以及面积相同,但加湿性能显著提高了。作为其主要原因,如下情形被暗示:加湿件4与风向偏向板5之间的空气31借助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风向偏向板5被紊乱,因涡流、对流的产生、以及向加湿件4的碰撞,使得加湿件4的表面部的水蒸气饱和层的厚度减小,从而促进加湿件4与空气31的气液接触而提高了加湿性能。
[0098]接着,对与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和风向偏向部6的下风侧的面6a所成的角度Θ I相关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对使图5、图6所示的空气31的流动反向了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0099]图8是实施方式I的第二例的加湿件4以及风向偏向板5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8的B-B线的概略剖视图。图8以及图9所示的加湿件4以及风向偏向板5自身的结构与图5以及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但空气31的流动方向不同。即,如图9所示,风向偏向部6的下风侧的面6a与图5所示的下风侧的面6a相反。图9所示的风向偏向部6的上风侧的面6b与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所成的角度Θ2为与图6所示的角度Θ I相同的30°,下风侧的面6a与风向偏向板5的平板面5a所成的角度为Θ I = 180° -Θ2(30° )=150°。
[0100]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第二例的加湿装置I以及比较例的加湿性能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图10的横轴以及纵轴与图7相同。
[0101]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104是针对将图8以及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加湿件4以及风向偏向板5以2mm间隔配置而得到的结构、使空气31通风的情况下的加湿性能的测定结果。
[0102]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102是针对如下的变形例以与图8以及图9相同的方向使空气31通风的情况下的加湿性能的测定结果,在该变形例中,代替具有风向偏向部6的风向偏向板5,设置与风向偏向板5同样由不锈钢构成的平板状的金属板,并将加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